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学欣赏期刊

2023-12-08 14: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学欣赏期刊

文学欣赏杂志属于省级杂志。文学欣赏杂志创刊于,是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省级期刊,由五南出版社出版。

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

一、中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术定位与研究特色:力求古今贯通,中西并举,发现传统学术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精确介绍和研究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站在中国学者的立场对西方文学理论做出独特的阐释,企望在对话中形成自身的理论特征。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张云鹏,男,教授,博导,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致力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主要著作《盛唐气象——中国美学思想与艺术审美规律》、《隋唐美学思想史论》等,翻译出版《图像时代》,参编《现代性读本》(上下册)等。屠友祥,男,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以语言问题和批评理论为研究重点。著有《言境释四章》、《修辞的展开和意识形态的实现》,译《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尼采《古修辞学描述》、罗兰·巴特《S/Z》、《文之悦》。孙先科,男,教授, 博导,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专注于叙述学的研究,提出象征化和符指化拓宽典型化叙事规范的问题。出版《颂祷与自诉》、《叙述的意味》等专著。萧开愚,男,教授,著名诗人、评论家。参与创办并主编诗刊《九十年代》、《反对》,参编《中国诗歌评论》,出版诗集《肖开愚的诗》。被视为最早提出“中年写作”概念的人。张先飞,男,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其专著《形而上的困惑与追问》勾勒了现代中国小说的文体谱系,揭发史料的思想意义,对人道主义浸润现代中国的过程做精细的“考古”工作。二、西方文论与美学学术定位与研究特色:以从古到今的西方美学和文论为研究对象,在哲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语境中,对重点人物、思潮、流派展开学术性翻译和研究,形成若干优势研究区域,如解释学、后现代性、新媒介理论;并通过个案解剖的形式,分析西方文论、美学发展的状况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探求四方文化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文论、美学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并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理论形态。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金惠敏,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意志与超越》(国内第一部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专著),《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媒介的后果》,译《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迦达默尔与杜特对谈录》;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后结构主义批判》、《比较诗学》“阐释与接受”卷、《西方美学史》第4卷,均属学术界和理论界之重大课题。主编《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贺淯滨,男,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著有Towards a Typology of Love Dramas: Chinese Plays and Their Foreign Counterparts在方法论、戏剧形态学概念、对东方戏剧的语义和修辞批评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英文译著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 (《长生殿》)和Classical Chinese Poems through the Ages (《中国古典诗歌选译》)在不少方面有别于西方汉学家的翻译规范和程式,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美感和韵味,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诗剧的非凡魅力,并以充满创见的注解传达了中国诗学观念,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张清民,男,教授,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以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研究为出发点,以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史研究为归宿,力图以新的理论质素激活旧对象的生命因子,寻绎文学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对文学理论应有的学科品位、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检测和预设。其专著《艺术解释的向度》、《话语与秩序》及其主持的“比较诗学与中国现代文论发展研究”(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形成机制研究”(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社会语境与文学理论形态生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均围绕上述目的而展开。刘 恪 ,男 ,教授,当代著名先锋作家、评论家。已发表小说与理论专著五百多万字,出版理论著作有《欲望玫瑰》(合著)、《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耳镜》;出版长篇小说《寡妇船》、《蓝色雨季》、《城与市》、《梦与诗》,中短篇小说《红帆船》、《梦中情人》、《墙上鱼耳朵》等。刘恪以自身多年丰富的先锋写作经验以及对小说理论的高度自觉,在我国小说诗学的道路上进行了具有拓荒意义的探索。三、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学术定位与研究特色:以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将艺术分析与社会学、主题学、文化学批评结合起来,探寻研究对象中富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人生、文化蕴涵。研究特点体现在,一是把话语形式与叙事方式的研究与社会心理问题相联系,分析艺术构成的社会学内涵;二是探讨作家创作心理及文学作品的文化蕴含,以及创作心理与文化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文学的演进规律;三是把文学批评置于当前文化语境中,发掘文学中对人类具有支撑和提升意义的人文精神以及终极价值。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耿占春,男,教授,耿占春教授在诗学和叙事学两个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其诗歌理论研究专著《隐喻》出版后连续印刷5次,在国内学界反响良好。近年又从社会学、文化学诸角度研究叙事文学作品的构成机制及文体演变规律。出版《中魔的镜子》、《叙事美学》、《改变世界与改变语言》等多种著作。2000年以来,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读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刊物转载,有关观点被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征引。相关学者如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比博教授、北京评论家白烨、学者余虹、上海张闳博士等对耿占春教授的批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何向阳,女,教授,何向阳教授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在文学批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出版专著《自巴颜喀拉》、《12个:1998年的孩子》、《思远道》、《梦与马》、《夏娃备案》等。2000年以来,荣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冰心文学奖”、“河南省文学奖”、“河南省图书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2004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读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选载摘编,社会效果卓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对她作过专题报道。胡山林,男,教授,胡山林教授长期从事文艺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在接受美学和欣赏心理学方面尤为专长。近五年来,胡山林教授在《当代作家评论》、《写作》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文艺效果论》、《文学欣赏导引》、《心灵感悟:文学与人生》、《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寻找灵魂的归宿》、《文学与人生》等学术论著多种,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艺效果论》,其专著《文学欣赏心理学》荣获2002年教育部优秀论著奖。高有鹏,男,教授,高有鹏教授专研民俗学和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文献的理论探求和田野调查的实证精神兼具,有《中国民间文学史》等专著;获首届及第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两项,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作家的民间文学观问题”。河南大学文艺学学科伴随着百年学府的历史嬗变,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建构了凝重深厚的学术平台,一代代学人辛勤耕耘,使文艺学学科的研究形成了根柢扎实深厚,学风朴实严谨的鲜明特色。“嵩岳苍苍,河水泱泱”,河南大学文艺学学科将秉承悠远淳厚的中原文化传统,承继先贤学风,开拓新的领域,凝聚学术实力,使人文传统弘扬恢张。

《十月少年文学》杂志读后感?

《十月少年文学》带有怀旧和复古意味的书装设计。每期杂志都采用不同颜色的彩线穿线装订,并以“裸脊”涂胶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虽是中国书刊传统装订工艺,但近三四十年来几乎绝迹,因此给人以远去的手艺重新归来之感。这种穿线装订的呈现方式,即便是再厚实的书刊,每一个页面也都能够完全摊平,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展”卷之乐。而且每期杂志选用轻质纸张,类似传统水墨画式的版式设计疏密有致,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实在是赏心悦目。

我很赞赏《十月少年文学》的编辑负责人冷林蔚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到她们的一个追求:希望这份杂志带给少年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的感动、陶冶与狂喜,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趣味的培养、视觉艺术的欣赏习惯、美的熏陶。她希望小读者们阅读这本杂志正如行走在文学和艺术之美的光彩之中,“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你停留在哪一篇、哪一页上,小说、诗歌、童话、故事和散文之美,还有大地、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都会与你同在”。

对于少年儿童读者来说,美所具有的引人向善、向上的作用和力量,也许比任何说教来得更大、更直接。所以诗人王尔德说:“美是智慧的化身——其实它高于智慧,因为美不需要任何阐释。”因此他坚信,谁和美走在一起,谁就牢牢地掌握住了未来岁月的奥秘,谁就看见了尚未来临的四月,簇拥在开满小瓣白花的李园门口。是的,寓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真,就因为有美的存在。

在《十月少年文学》旗下,集结了一批以青年插画家为主体、创作风格多样、而且几乎与国际流行的插画艺术风尚同步的原创力量。正是这些年轻插画家为每期刊物创绘的插画作品,使每期《十月少年文学》不仅保持了它的文学欣赏性,更强调了它的艺术审美功能。出现在少年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份原创的文学期刊,也是一份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杂志和文学“美育”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