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软件学报推送

2023-12-06 15: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软件学报推送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公交多媒体交互系统.胡小龙.苗方.柴剑平,20132013年第十五届全国消费电子技术年会.

[2]基于广电平台的多媒体云发展及应用浅析.宫.于文婷,2014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3]基于广电平台的`多媒体云发展及应用浅析.宫.于文婷,2014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4]多媒体设计应用项目的研究.杨泳,2013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

[5]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萧明.蔡玲玲.李元文.李咏穗.张丰川,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

[6]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陈娟,2014第22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3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7]辅助多媒体标注:基于人机结合的多媒体理解.汪萌,2012第十二届中国Rough集与软计算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国Web智能学术研讨会及第六届中国粒计算学术研讨会联合学术会议.

[8]周期性多媒体实时业务的动态QoS管理.常凤.余江.常俊.谈桂林.赵凌,201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暨2013年学术交流会

[9]基于5GHz传输的USB多媒体适配器设计与实现.孔明.黄坚,2013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10]网络报纸多媒体功能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庞建华,2013首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1]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及其研究进展.《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9期.马华东.陶丹.

[2]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2期.顾曰国.

[3]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感知模型与数量估计.《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赵静.曾建潮.

[4]面向多媒体社交网络的访问控制模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6期.陈庆丽.张志勇.向菲.王剑.

[5]基于DSP和双目视觉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通信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2期.张云洲.蒋培.高亮.李立强.

[6]一种面向多媒体和通信应用的处理器指令集及架构实现.《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0期.王志君.梁利平.吴凯.王光玮.洪钦智.罗汉青.

[7]新型通用格式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通信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0期.黄勤龙.马兆丰.莫佳.钮心忻.杨义先.

[8]基于分簇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方案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张军强.王汝传.黄海平.

[1]目录.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被引次数:33作者:龚德英.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2009(学位年度)

[2]目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有效整合的设计与实践.被引次数:3作者:王玉君.学科教学(生物)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3]目录.多媒体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作者:倪勤.学科教学(英语)杭州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目录.论多媒体艺术的时间与空间.被引次数:2作者:廖国张.设计艺术学湖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5]目录.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被引次数:14作者:张文娟.学科教学(语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6]目录.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祝峰.体育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7]多媒体连环画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作者:胡玲.美术学四川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8]目录.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QoS路由优化算法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孙仁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中国矿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

[9]车联网中多媒体合作共享的研究.作者:陈娜.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连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

[10]目录.移动多媒体推送业务终端功能研究.被引次数:31作者:苏毅.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邮电大学2009(学位年度)

短视频以其创意性与趣味性并存的特点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网络为核心的移动终端渐渐崛起。4G网络环境在不断优化,网络成本在不断降低,5G网络也即将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现如今,普通文字和图片类的信息,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内容的获取需求,悄悄进入人们视野的原创短视频内容,迅速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一、短视频营销的相关概念

短视频是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视频时长通常限定在5分钟以内,特指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的短片视频内容。短视频营销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短视频媒体平台上进行的各种广告活动,包括硬广投放和软广投放这两种,具体可以分为品牌图形广告、视频贴片广告、信息流投放广告和内容原生广告这几个大的类别。其中,原生广告是一种比较注重形式与内容二者巧妙结合的新型广告形式。它凭借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支持,创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联系,进而实现信息的传播,以此达到让消费者自觉接纳乃至自主进行二次传播的现实效果。

二、短视频营销的市场环境分析

短视频及其营销的发展离不开多方环境因素的支持,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因素:

(一)网络环境的改善随着4G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网络成本正在逐渐降低,短视频内容播放的流畅度也随之大幅提升,为顺应时下用户群体信息碎片化的获取需求,众多短视频媒体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不断迭代优化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环境,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优质稳定的使用体验,也为基于移动数据端的短视频内容营销环境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

(二)用户交互体验的优化人脸识别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AR)等在短视频上也已实现结合应用,如智能美颜、AR表情包等视觉特效功能,也纷纷应用到短视频制作软件上,为短视频的拍摄和互动增加了更多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短视频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

(三)智能化的内容推送机制大数据分析和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引用,使短视频营销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更加精细化。通过大数据算法实现的智能推荐技术,使内容和用户进行了精准的匹配,平台可以根据智能测算的用户个性化标签,将合适的短视频内容和原生广告内容推送给终端用户,进而实现“千人前面”的展现效果。如此“精准贴心”的推送机制,有利于增强用户对短视频内容平台的使用依赖性,同时也为短视频营销的精准投放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短视频营销的商业价值

随着移动时代下短视频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和视频流量的不断飙升,传统媒体的营销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广告,正随着人民大众媒体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呈现出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为此,传统广告行业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全新生命力的广告形式来引领新的发展、挑战新的突破,这就催生了短视频营销这一新兴的广告形式。随着短视频营销价值的不断凸显,广告主在短视频方面的投放意向和营销预算也在逐年加大,并且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据AdMaster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广告主社会化营销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的投放意向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在移动端的广告投放意向上,主要以社交平台和移动视频平台为主。而短视频形式则恰好将这两者的属性融为一体,因此短视频营销注定会成为互联网广告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形势。短视频营销的商业价值,在内容、制作、传播等各个阶段,都有着非常优异的`现实表现。其中,在内容方面,短视频的信息覆盖面广、承载量大,并且还同时具备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可以在广告主与目标受众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在制作方面,短视频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相较于其他内容形式来说更加的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广告主的推广需求。在传播方面,短视频在传播声量上具有极大的爆发潜力,其中较为优质的原生内容会被用户自发的进行二次转发,甚至有些头部优质内容还可以在用户群中实现短期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四、短视频营销的商业合作模式

从现阶段来看,当前主要有以下3种商业合作模式:

(一)广告主直接和KOL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目标KOL和推广需求的广告主,想要在KOL内容合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情况,如IP授权、品牌代言等。它的优点是在沟通上可以更加的顺畅,使内容创作者更清晰地了解品牌方需求,但缺点是需要耗费广告主更多的时间和沟通成本,因为广告主的资源和精力有限,难以直接找到合适的合作KOL。

(二)广告主和MCN机构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广告主自身的营销需求尚不明确,对短视频KOL的了解程度相对比较低的情况,这时广告主通常会选择通过和MCN机构进行对接。它的优点是能根据广告主的推广需求得到更好的KOL推荐建议,并且能通过MCN获得创意策划、结案分析等增值服务。但缺点是MCN本身规模和资源参差不齐,仍然需花费精力去辨别,并且MCN会参与利润分成,合作价格上会相对较高。

(三)广告主和短视频平台方或营销服务商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广告主有长期稳定的投放需求,除去单纯的KOL投放需求外,还有更高的增值服务需求。这种情况下,广告主会更倾向于直接通过平台寻找合适的目标合作KOL。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有很多,首先是平台资源更加丰富,并且有平台数据支持,便于广告主更好的选择目标KOL。其次是联动性强,可以调动平台其他广告位和内容资源扩大营销效果。最后是规范化和专业化,有平台作为中间方,在合作过程和资金交付上更加有保障。但缺点是平台分成或服务费的价格可能会更高。

五、短视频营销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一)打通短视频营销链路,优化广告主投放体验短视频营销的投放渠道和投放流程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都显得更为复杂,其内容供应方和营销受众方均呈现出较高的分散性。在海量资源池中挑选出合适的意向KOL并对其目标粉丝群体进行精准投放的过程中,会涉及多方沟通协调,投放流程繁复,所需投入的精力成本较高,并且缺乏投放后的效果反馈机制。因此,未来打通短视频营销投放渠道,优化各方沟通对接流程,完善平台大数据资源库,为广告主提供一站式购买服务,这将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专业团队下沉助力,素人原创水平大力提升由于短视频营销内容的制作涉及脚本创意、表演技巧、拍摄剪辑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作用,普通的素人团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短视频相较于其他自媒体形式来说,有着更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广告主在短视频营销方面投入预算的不断增加,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加入其中,为短视频营销贡献更多的专业化力量。一方面,更多“科班出身”的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将会陆续下沉,投入到短视频营销业务当中,凭借其多年的视频制作经验,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短视频营销的创新提供有效助力;另一方面,MCN机构也将不断加强对素人拍摄团队的培养和扶持,提升其原创制作方面的能力,以及商务合作方面的专业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彬彬.自媒体广告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13):56-57.

[2]马瑞,王邺.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原生广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4):13-17.

[3]赵霞,赵珉艺.“粉丝经济”模式下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2):225-228.

[4]彭昕玥.短视频广告刍议[J].智富时代,2018(9):25.

[5]朱经诚.短视频广告与品牌传播[J].南方企业家,2018(3):206-208.

[6]王尚.自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广告创作研究[J].传媒论坛,2018(15):47-48.

[7]马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做好精准营销[J].传媒论坛,2018(24):52-55.

[8]艾瑞咨询:中国短视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R].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8(12):13.

智能手机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心理统计的教学课堂内,不仅能通过加深加工层次的方式使得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各种统计定理以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投入程度。

摘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已成为高校教师高度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优势出发,指出几种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机促进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这对于在高校心理学教学课程中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手机;心理学教学;心理统计课程;人体解剖课程

智能手机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生活工具。据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在2013年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我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以及达到了约70%。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各种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复杂的银行卡交易到便捷的支付宝支付,从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及时通讯软件QQ到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微信,从限定字数价格昂贵的付费短信到几乎免费以流量计算的及时通讯,从传统媒体到以手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这些无一不在彰显智能手机对人类生活发挥的巨大影响。智能手机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学校教学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郑晓娜和辛斌(2012)的一项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有多达约85%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玩耍手机[1]。

智能手机对高校课堂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延展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如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构建虚拟群进行课堂相关内容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大的增加了课堂的管理难度[2],如学生在课堂玩游戏、浏览网页、进行实时聊天等行为,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之一。

尽管有一线工作者提出用严苛的方案来加强对学生课堂手机使用情况的监管,如上课关机、将课堂使用手机同期末成绩进行一定程度的挂钩等[3],但大学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若用类似幼稚园的强制手段来教育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是否有很好的效用,是值得商榷的。相较简单的禁止使用手机这样的措施,一个更有效的措施是将手机作为一种工具,将之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本文正是拟试图结合笔者在教学课堂中的实际经验,指出几种具体的有效的将智能手机整合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

一、以智能手机为基础构建虚拟教学社区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点是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进度。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资讯的发展,越来约多的学生习惯在课程前和课程中借助网络熟悉教学内容(如百度、知乎、网易课堂等)。因而,如何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若教师的教学的内容早已为学生所熟悉掌握,则无疑学生在课堂的投入程度就不会太高,又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则同样很难调动学生在课堂投入上的积极性。为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可以以流行的及时通讯软件如微信等构建一个课程群,这样学生可以实时在群里面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和改进教学进度。这一课程群,不仅可以起到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的作用,还可将之作为布置课后作业以及发布课程相关信息的工具平台。

二、智能手机在心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相较数学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或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主要偏重于让学生了解进行各种分析的基本前提和适用条件。过往心理学关于记忆效果的经典研究表明,对所学习的信息加工程度越深,记忆的效果越好[4]。因而,要想让学生较好的记忆、区分不同的使用条件一个较好的方式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来让学生深度了解各种分析适用条件的原由。

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现代的智能手机在性能上已经超过了过往一些台式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智能手机具有台式机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在心理学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TLAB移动应用程序,来对一些经典的统计问题进行深度演示,以中心极限定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容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当样本容量很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与正态概率分布近似)为例,仅需要15行左右的代码就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为何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即使总体样本不是正态分布,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也呈正态分布这一关键概念。

同时,得益于MATLAB语言的直观性和易用性,将之用于心理统计课堂教学,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投入积极性。学生通可以通过修改一些参数来探索在不同条件下的数据的不同统计信息,如总体非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下的抽象分布规律等。总之,通过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心理统计的教学课堂内,不仅能通过加深加工层次的方式使得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各种统计定理以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投入程度。

三、智能手机在人体解剖和脑科学入门中的应用

在人体解剖和脑科学入门这门课程中,一个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大脑不同区域的记忆和区分,以大脑皮层为例,根据神经解剖学家Brodmann的划分就有多达55个不同功能区域[6],近些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相技术的功能定位研究更是区分出了更多的功能区域,如早期功能定位研究发现Brodmann的19区可以进一步区分为V3,V4和V5几个区域,以及新近研究将大脑分成多达180个的功能区域[7]。传统教学过程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智能手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BrainInnovation公司开发的BrainTutor3D手机应用软件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该软件基于OpenGL显示技术,支持对大脑模型的三维触摸操作,如点击、放大、任意拖拽、360度旋转等。得益于这些操作过程导致的对相关解剖信息的深度加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的手机投影进行沉浸度较高的演示;另一方满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大脑各个功能区域的分布和位置。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以该手机应用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相互测试和竞赛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小结随着通讯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3,5],也成为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智能手机在课堂的使用的确给课堂教学带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如一些及时推送信息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干扰,以及学生对手机游戏成瘾导致课堂利用手机玩游戏对课堂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关系的研究更是发现,手机依赖同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约低[6]。尽管如上所述,智能手机在课堂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效果有许多负面影响,但应当意识到智能手机实际上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这些负面影响也仅仅是工具使用不当所致,并不能仅因为这些消极的效应就将智能手机视为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洪水猛兽,而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禁止。

应当看到,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工具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给大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7]。本文以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为例,详细阐述了智能手机在大学教学课堂中几种可能的积极的使用方式,表明,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是完全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负面效应,若使用得当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为今后基于智能手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郑晓娜,&辛斌.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沈阳5所学校为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6),73-76.

[2]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7-9.

[3]陈志刚,刘灵芝,&韩梅.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11,2(54-56).

[4]杨治良.记忆心理学(2e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云,张倩,刘贺,卜相冉,&刘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教育观察,2014,3(7),84-86.

[6]许国成,黄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6),535-538.

[7]魏丹丹,&胡小强.高校运用手机开展移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科技广场,2007,6(177-17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