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三十余种,主要有:1.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二百余万册)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3.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4.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5.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8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7.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8.北京史(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9.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10.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11.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参加),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12.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简明中国古代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14.汉书精华注译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1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16.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17. 汉书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1月18. 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主编,北大出版社 2012年4月19.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大出版社 2006年10月20.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 2008年4月21.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 2008年8月22.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北大出版社 2009年1月23. 张传玺说秦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24. 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共三册), 北大出版社 2014年5月论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1.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2.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3.《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 - 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4.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5.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6.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7.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8.理论·史料·文章 - 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9.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10.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11.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1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13.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14.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15.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16.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17.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18.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19.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20.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21.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22.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23.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24.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25.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26.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2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28.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29.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30.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89年6月31.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32.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89年7期3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34.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35.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36.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37.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38.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政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64期1993年6月39.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40.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1.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42.《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43.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44.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5.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46.奠定文景之治政策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47.翦伯赞,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48.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49.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51.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2.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3.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4.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55.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56.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57.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58.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59.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香港)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60.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61.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与推行 北大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2卷(《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12月62.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香港的踪迹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第10期 2004年1月63. 中国古代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网・史苑》创刊号,2004年4月9日,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年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64. 关于香港新见《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大《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65.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 北大《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66. 买地券文广例 北大《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67.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评价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价》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68. 翦伯赞《秦汉史》评介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69.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北京论坛发言, 《文史知识》,2007年1月、3月连载70. 商鞅变法与中央集权制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年3月,收入凤凰卫视 ——友谊凤凰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月71.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报告,2007年4月10日(该院有报告提要)71.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石家庄《燕赵文化》2007年2期(6月18日),《文史知识》,2007年8月1日73.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规》 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74.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两岸三地参加),2007年11月;《江苏文史研究》2008年第3期,9月20日75.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 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2007第12期76. 翦伯赞与新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2009年10月8日77.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国学(秦统一2230年祭)2009年10月21日78.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文史知识,2009年12月79. 为创建新史学而奋斗的一生—— 翦伯赞新史学探索述论(上、下) 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2期80.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2010年3月18日第13期(总第250期)(文论摘登之十八,党内刊物,注意保存)81. 红色文化实业的开创者周宗琼(诞生百周年纪念)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14版,2010年10月27日(周宗琼1917年11月6日出生)82. 胡华与《中国历史概要》 百年潮,2011年第9 期(9月)83. 向侯仁之先生学习历史地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17日第9 版;收入《走进侯仁之 ——恭贺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84. 我与大玉琮的一段情缘 中华文物报2012年5月9日第5版85. 清道光《冫口子渔村史碑》的发现、复制和碑名考释 日照日报2012年12月1日4版文教周刊86. 求真求实,尊师爱生 ——翦伯赞教授的治学处世之道 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大师风范》(文科)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87. 评论历史,要实事求是 —— 参访张传玺教授 国学新视野,2014年12月(冬季卷) 香港中国文化院,中华出版社总第十六期88. 海曲盐官两千年史事八议 (北大)国学研究第34卷,2014年12月
杨绛先生写了一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收人“骆驼丛书”出版。说它是书,其实只有一万人千字,比起曾经有过和以后还会有的许多“专著”以及洋洋大观的“传记文学”或“文学传记”来,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确是一本书,不仅因为它是设计朴素、装帧精美的“骆驼丛书”之一种,而且因为它完全可以容纳足可称为“书”的内容:只要放纵想象,“据实构虚”,就可以写出数十万言的传记来。以杨先生的手笔,也完全可以写得“优美动人”。但是,《记钱钟书与<围城>》不是传记,尤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记。杨先生只用了两个小标题:“钱钟书写《围城》”、“写《围城》的钱钟书”,并以她写《干校六记》那种平淡清丽的文风,记叙了《围城》是如何被“捏造”出来的,以及“捏造”它的作者从小就具有怎样的“痴气”。与“想人非非”的写《围城》的夫婿相反,杨先生不容许自己想象,不作主观的“自我介入”。她“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纪实”。
“据事纪实”本来是传记家的准则,“据实构虚”才是小说家的本领。但人们却往往把二者颠倒过来,看小说以为是作者的“据事纪实”,写传记则忘记了不可以“据实构虚”,结果弄出无数人间喜剧来。钱钟书先生对这种喜剧看得多也看得厌了,所以一听说为人作传之类营生便不免产生厌恶的情绪。
早在1941年,开明书店出版过钱钟书先生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开卷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他就写下一段关于传记的对话:
“你看,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什么私事都给采访人去传
说,通讯员等去发表。这么一来,把你的自传或忏悔录里的资料硬夺去了。将来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点新奇事实不?”我问。
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识见竞平庸得可以做社论。现在是新传记文学的时代。为别人作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拉地记载交游,传过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钱先生的话似乎并没有起到醒世的作用,相反的,这类“自传”或“别传”一天天多起来。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宁愿将小说当“别传”或“自传”来读,也不妨将“自传”或“别传”当小说或故事来写。例子之一就是人们对于《围城》的反应。有人干脆认为,方鸿渐就是钱钟书,仿佛福楼拜曾经说过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有人甚至特地拜访过当年和“方鸿渐”一起去“三闾大学”的教授哩。更有好事者,几乎要根据《围城》写出一部“钱钟书评传”来。
笔者也是“好事者”之一,也曾经想过能有一部“钱钟书评传”该多好,这样也就不至于再有人翻翻《管锥编》以后问我:“钱钟书是哪个朝代的?”1982年上半年,当香港出版界约请郑朝宗先生写一部有关钱钟书生平和著述的评传时,我因此而极力怂恿。但郑先生人为所动,他太了解钱先生了。
最了解钱钟书的,当然莫过于杨维光中了;最熟悉《围城》的写作经过的,无疑也莫过于杨先生了。正如她自己所说:“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同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正因为熟悉,而又“只据事纪实”,才使《记钱钟书与<围城>》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真实,钱先生“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换句话说,杨先生没有把它写成“传记”。它不是“自传”,也不是别传。
钱钟书的“痴气”
读杨先生此书,我最感兴趣的还不是“钱钟书写《围城》,而是“写《围城》的钱钟书”。作为学者的钱钟书,其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广阔,是足以令人惊叹的。作为作家的钱钟书,给人们的感觉是神秘的。在不少读者眼中,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简直是个谜。是机智,是讽刺,是幽默,是深于嘲弄,还是深于歌哭的?是希望,是失望,是悲哀,是深谙今世,还是深悲来生的?总之是“神龙般的迷走”。自从《围城》重印以后,国际国内曾掀起好一阵《围城》热,不管钱先生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它,还是“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不讲情理”地拒绝求见者,人们还是按照各自的想象和理解去理解和想象《围城》与它的作者。
杨先生毕竟是女性作家和学者,比起“不讲情理”的钱先生,似乎更能理解读者的心情。她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充分地满足了《围城》的爱好者们渴望理解小说与作者的愿望。她以极简约的笔墨为读者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钱钟书,一个从小“痴气”旺盛、天生一副作家脾性的钱钟书,并且第一次向我们透露了钱先生创作兴致极浓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的原因。
钱先生于文艺创作有极浓的兴趣,是和他自幼便具有的“痴气”直接相关的,杨先生对此作了非常生动的记述。钱先生从小爱读书,并且“一辈子钟情于书”,仿佛是命中注定的。据说他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由此而得名。他在伯父的庇护下读书,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正经小说”,家里是有的,他很早就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尽管把“呆子”读成“皑子”,山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但那又何妨?伯父肯花铜板计他向书摊租小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那些家中不藏的书,父亲未必让看。什么《说唐》、《济公传》,什么《七侠五义》,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里,还要把刚看过的小说向弟弟搬演一番:
希望可以帮到你
论文时候就写,因年代久远,所以发表日期不详,望老师海涵。然后在拽点文邹邹的东西
哈哈~!! 老师都喜欢这样 ~!!
近40年来,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三百多万字。创作的歌剧、戏剧文学剧本有《丹峰儿女》、《桃花渡》等(其中部分合作作品均为主要执笔)。歌剧《丹峰儿女》两次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并被全国许多省市演出,《飘香的花手帕》曾获省新剧目奖,《桃花渡》除获1990年全国歌剧会演优秀演出奖、并进入中南海汇报演出。电影文学剧本《姐妹情仇》被拍成故事片全国发行。长篇传记文学《王泰吉将军传奇》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多家报刊介绍、选登或连载,人物传记《杨虎城》获陕西省社会科学奖及全国中共党史人物优秀奖。1996年创作反映延安时期新华广播电台题材的连续广播剧《延安之声》。1998年创作反映把陕北天然气长矩离,大管道输往北京,让首都的天兰起来的重大工业题材的连续广播剧《大地长龙》分加获全国广播剧奖、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作品奖。还参与编辑出版《商山壮歌》、《渭华起义英烈谱》等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多本。发表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百万余字,这些作品多次在省及全国获奖。发表诗词300余首,为《阿勇》、《六盘山》、《黄河大侠》等多部影视片创作主题及插曲歌词。并为长庆油田、临潼石榴节、北京市十三陵创作多部专题晚会。出版了歌颂石油工人的歌曲专集《长庆歌声》。获省及全国奖的歌典有《山菊花》、《石油工人小唱》、《除夕夜》20多首。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诗歌100万字。早期主攻诗歌,在省、市、国家级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部分诗歌佳作入选《五月诗潮》、《五色石文学作品选》等国内大型文学选本。散文精品《想起非典的日子》被中国散文学会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代表作》一书。 2008年1月8日,被第一届世界华人有奖征文大赛组织委员会聘任为评委。2008年12月,他的报告文学《挽留春天的老人-- --记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毛泉炳》荣获全国老龄委办公室“2008年老龄新闻三等奖”。鉴于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突出成就,《人民政协报》、《检察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今日科苑》杂志等10多家权威报刊报道他的事迹。《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权威典籍收录了他的名字及传略。在写诗之余还从事青少年励志、美育培养书籍编著工作及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创作,现已出版《诗歌精品鉴赏》、《小说名著导读》(2002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长篇传记文学《为生命喝彩》(2004年8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经络巨子——祝总骧教授的科学人生》(2006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5月,大众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报告文学集《他们感动中国》。2009年10月,作为编辑部主任,负责《金色记忆——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辉煌历程20年回顾》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作为编辑部主任,出版《峥嵘岁月——我与老科协》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10年10月作为副主编,负责编辑《金色年轮——第四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文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出版的5部书,已被国家图书馆长期馆藏。2010年4月担任由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主办的在2010年10月于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中国老年人才论坛”(第四届)筹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2011年7月至12月的中国科协主管的期刊《今日科苑》杂志在“科苑传记”栏目中连载了他的长篇传记文学《经络巨子——祝总骧教授的科学人生》。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根据开篇内容,找准答题范围,进行筛选和概括。
【答案】他自小喜欢阅读古人传记,数十年不忘,并能从中悟出教育意义;(2分)各个时期都能坚持写作传记文章,包括《四十自述》;(2分)常常劝别人写自传。(2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胡适青年时期即开始试作传记文章,《竞业旬报》最早发表的他写的传记文章,体现了少年人难得的文字立意。
B.文中插入胡适支持张孝若为他的父亲张謇先生编文集、撰年谱、作传记的情节,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
C.在胡适看来,中国传记文学不发达的原因之一就是忌讳太多,造成“不能纪实传信”,纪实的内容缺少真实性。
D.胡适的文学创作很有成就,尤其是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四十自述》是一种“谨严的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E.胡适的《四十自述》因种种原因,只写完了他赴美留学以前的一段生活,这不能不让人深感遗憾。
(2)胡适的“传记热”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概括。(6分)
(3)胡适重视传记文学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加以陈说。(6分)
(4)你同意胡适认为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的说法吗?请结合原文提供的相关信息及学过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A项,“最早发表的”表述与原文有抵触,原文说的是“发表过他最早写的”;D项,胡适对于文学是“创作无力”,“传记的创作影响很大”也不准确;B项,“是为了引出他给孝若先传做的序”不够完整,还能体现他对传记的重视。
【答案】C给3分,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方法点拨】根据开篇内容,找准答题范围,进行筛选和概括。
【答案】他自小喜欢阅读古人传记,数十年不忘,并能从中悟出教育意义;(2分)各个时期都能坚持写作传记文章,包括《四十自述》;(2分)常常劝别人写自传。(2分)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点拨】内容集中在三、四段,分条陈说时要体现角度的变化,不能丢漏要点。
【答案】传记文学具有教育感化功能,传主可以成为他人学习效法的榜样;(2分)吸收借鉴西洋教育的长处,“传记文学特别发达”;(2分)中国的传记文学贫乏,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缺陷。(2分)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传主观点的理解,属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方法点拨】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传主的观点,从已学的知识里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加以论证。不能完全离开文本回答分析,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中国传记文学太不发达。①传记文学中偶有的伟大人物,其人格风范都不能成为多数人的读物;(3分)②传记文学要遵循“纪实传真”的原则与要求,而中国文人最缺乏说老实话的习惯;(3分)③古文难以传神写生,无法发挥传记的教育感化功能。(2分)
观点二:中国传记文学很发达。①中国人有英雄崇拜情结,喜欢美化和神化伟人,这为传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3分)②中国传记文学历史悠久,前后有着脉络清晰的文化传统承袭;(3分)③纪传体史书刻画人物细腻生动,容易成为后人学习效法的榜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