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水产学报主编

2023-12-06 03:2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水产学报主编

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十余年中,尽管朱元鼎坚持开展鱼类的研究,但终因战局动荡,困难重重,收效甚微。1952年,中国第一所水产高等院校——上海水产学院成立,朱元鼎担任海洋渔业研究室主任,专心致力于鱼类的研究,不断做出新的成绩。1956年被推荐为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多次出席会议,宣读论文。1957年朱元鼎被评为一级教授。11月,国务院任命他为上海水产学院院长。195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成立后,他兼任所长和鱼类学研究室主任,更是全力投身于科研和教学事业。在1960—1963年的短短4年中,完成了《中国软骨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等专著,基本上摸清了中国沿海鱼类资源的种类和区系分布,为我国开发和利用海洋鱼类资源作出了贡献。在他领导下建立起来的院、所鱼类标本室不断得到扩充完善,成为中国研究鱼类的重要基地之一,深受国内外学者称羡。“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完全剥夺了从事正常科研工作的权利。但朱元鼎还是排除了各种困难和干扰,默默地在家里继续进行研究,于1973年与王文宾合作完成了《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的编撰工作。粉碎“四人帮”后,朱元鼎不顾年迈多病,到处奔走,呼吁上海水产学院复校。终于在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回上海复校,他仍被任命为院长。1983年因年事过高卸任实职,而荣任名誉院长。朱元鼎十分痛惜过去十年失去的时间,他在美国的儿子想接他去休息,但他说:“工作未了,我不能去”,不顾垂暮之年,继续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在1977—1986年间,先后和助手、其他专家合作完成《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福建鱼类志》等专著和论文25篇。1986年11月,91岁高龄的朱元鼎卧床不起,虽病魔缠身,仍不忘《中国鱼类志》的研究工作,召集助手于病榻前研讨如何早日完成。12月初,某大学教授寄来一篇关于鳜鱼研究的论文请他审阅,此时他身体已十分衰弱,但还坚持要助手将全文念给他听,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是他去世前二周审阅的最后一篇论文。1986年12月17日卒于上海。他生前把私人珍藏的图书、资料近2千份提供公用,身后全部献给了国家。有关单位为了表彰他献书的爱国热忱,给予5万元奖金,但家属深知朱老生前提携后生之宿愿,将全部款项捐献给了上海水产大学,建立朱元鼎奖学金基金,永志纪念。朱元鼎曾历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苏、朝、越四国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鱼类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水产分支》主编,《中国水产学报》主编等职。鱼类分类学研究30年代初,朱元鼎就广泛整理了中国的鱼类及有关中国鱼类学的研究资料,先后发表了《中国鱼类学文献》和《中国鱼类图说》,首次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的鱼类资源和鱼类学研究的概况。1931年他撰写出版《中国鱼类索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鱼类分类学专著。该书对收集的1533种中国鱼类的原始报道、研究文献、采集地等按照分类系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奠定了中国鱼类分类学研究的基础。由于该书在中国鱼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的创造性和重要性,于1939年获北平自然历史学会的金质奖状。这部著作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鱼类分类必备的参考书。30年代以后,鱼类分类学的研究一直是朱元鼎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为鱼类分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共发表了64部(篇)专著和论文,洋洋数百万字。他发现鱼类新亚科4个;新属10个;新种48个。其中:猫鲨科11种,真鲨科4种,铠鲨科1种,角鲨科1属5种,鳐科2种,无刺鳐科1种,魟科1种,扁魟科1种,六鳃魟科1种,牛鼻鲼科1种,鳗鲡科3种,新鳗科1种,蛇鳗科3种,鲤科7属,长尾鳕科2种,鲹科2种,石首鱼科4亚科2属4种,石鲈科1种,鰕虎鱼科2种,弹涂鱼科1种,魨科1种等。不仅大大丰富了鱼类分类学的内容,而且为我国鱼类分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鱼类分类学的发展,从外部形态特征区分,逐步深入到内部解剖特征的区分。朱元鼎将他精湛的比较解剖学的造诣,运用在鱼类分类学的研究上,从而发现了大量新种、新属、新亚科,提出和建立了有关鱼类新的分类系统,并在鱼类的演化和系统发育方面屡树创见。关于鲤科分类上的贡献30年代前,我国内陆水域的最主要鱼类——鲤科鱼类的分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整理,或只是初步零星的工作,种属系统相当混乱。1932年朱元鼎在美国进修期间,就着手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鲤科分类进行深入研究。1935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鲤科鱼类之鳞片、咽骨与牙齿的比较研究》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重视。他在这篇论文中,深入地研究了中国鲤科鱼类鳞片、咽骨和牙齿的构造,探讨了这些构造在系统分类中的价值,以及形态变化和鱼类演化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中国鲤科鱼类分类系统的意见,并发现了7个鲤科鱼类的新属。为开拓鱼类分类学研究领域与鱼类分类的新途径作出了贡献。该论文所具的独创性的见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当时,日本的鱼类学学者用“元鼎骨”指称鲤科鱼类的咽骨。至今该论文仍是国内外研究鲤科鱼类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关于石首鱼类分类上的贡献石首鱼类由于它头部有一对晶莹洁白的大型“耳石”而得名,是世界经济鱼类,尤以中国产量最大,如大黄鱼、小黄鱼、鮸等均具重要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中国及世界石首鱼类的分类颇为混乱,且存在一些错误,其原因是当时国内外学者仅从其外形进行分类,因而有许多问题长期未能得以解决,尤其对石首鱼类的演化研究更是一个还无人涉及的空白。1963年朱元鼎同罗云林、伍汉霖根据长期研究成果,撰写出版了《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新种的叙述》。该书根据作者多次在中国沿海各地所采集的石首鱼类标本,总结过去一百余年来有关中国石首鱼类的分类学资料,详细研究了中国沿海产的石首鱼类,率先从内部解剖,以鳔和耳石的形态和式型的比较分析,最早发现了石首鱼类鳔的分枝和耳石形态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前人所习用的外部形态特征作依据,从而发现4新亚科、2新属和4新种,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弄清了石首鱼类的亲缘隶属关系,使其分类系统更科学化,更接近自然状况。该书不仅充实提高了中国石首鱼的分类系统,解决了过去在分类上所存在的紊乱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为中国鱼类分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此,引起国内外有关鱼类学家的关注和重视。巴西学者将其译成英文,于1975年在荷兰出版。其后国外相继发表的鱼类学专著中,凡涉及石首鱼类分类研究时,均大量引用该书的研究方法、学术观点及具体种类的有关资料。该书发表已26年,至今仍是研究世界石首鱼类的重要参考文献,它对促进鱼类分类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科学意义,被列入《上海市1960科学技术研究论文选集》,并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在中国软骨鱼类比较解剖学研究上的贡献朱元鼎与孟庆闻合作,于1979年撰写出版《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系统以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专著。该书分“总论”、“各论”、“结论”三部分。总论介绍了研究简史、研究方法,侧线管、罗伦管系统的区分及命名问题,侧线管各管道、各罗伦瓮群和管群在不同种类的变化和特征。各论综述了73种中国软骨鱼类的2个系统的整个结构。结论探讨了2个系统的变化性质和鱼类形态与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依其形态结构特征调整了一些科、属、种的分类位置,增设若干分类阶元,叙述了软骨鱼类各分类阶元的主要形态特征,探索了中国软骨鱼类的系统演化。朱元鼎等在对73种中国软骨鱼类的侧线管、罗伦管和罗伦瓮的结构研究基础上,对以前没有定名的肩圈、腹管、颅圈、背侧圈等都予以定名,使这2个器官的研究更臻于完善。鱼类分类过去除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特征较多地应用骨骼系统作为分类依据之一,但软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尚不如侧线管系统和罗伦管系统能具有各分类阶元的明显特征。他们通过内部解剖的比较研究,分析和观察各分类阶元侧线管和罗伦管系统的变化特征,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向获得深刻启示,并参考了古鱼类学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软骨鱼类分类系统,侧孔总目新增设须鲨目、真鲨目、扁鲨目、锯鲨目;下孔总目新增设锯鳐目和鲼目。对软骨鱼类这种高级器官的研究在鱼类进化理论方面是一个超越前人的突破,对于鱼类形态学、分类学,以及进化理论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本研究在国内属首创,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因而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擘画中国鱼类志朱元鼎毕生最大的宿愿是要完成中国鱼类志书。他晚年主要精力集中在分区域的鱼类志书的著述,为最终完成《中国鱼类志》宏图铺奠了主要基石。年逾花甲的朱元鼎旨在总结自世界著名分类学家C.林奈(Linnaeus)1758年以来的繁多而分散的中国软骨鱼类资料,并根据过去近十年中多次从中国沿海所采集的大量软骨鱼类标本,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在1960年出版《中国软骨鱼类志》。这一关于我国软骨鱼类比较全面和完整的专著,记载了中国沿海所产软骨鱼类126种(其中发现7新种),分隶于60属,28科。对每一种鱼类详述其形态特征、分布、习性、采集地、异名等。这本书是国内外鱼类学界研究中国软骨鱼类资源、区系、分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书。1964年,他与王幼槐合作又共同发表了《论中国软骨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等论文。朱元鼎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鱼类学家自1954年起共同对南海鱼类区系进行了5年的调查、采集,历经8年的辛勤研究、整理编写,于1962年出版《南海鱼类志》。朱在该志中承担板鳃亚纲的撰写。《南海鱼类志》是中国现代海洋鱼类区系调查专著,共记述采自广东、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的鱼类860种,分隶于26目、164科、434属,按分类系统记载了这些鱼类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书中反映出南海鱼类区系的特点是大多数种类属热带和亚热带,在种类组成上与印、澳海区的区系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另一特点是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类繁多,生长季节长,因而鱼类资源蕴藏量丰富。对中国海洋鱼类区系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也为我国南海渔业区与群岛渔业区的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60年,朱元鼎组织国内主要鱼类学专家对东海沿岸及各岛屿鱼类区系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所采集鱼类标本编写成志,并亲自审稿、定稿,由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主编的《东海鱼类志》于1963年问世。该志共记述东海海区鱼类442种(其中发现7新种),分隶于29目、152科,300属,按分类系统记载了这442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各分类阶元均有总的描述和检索表,每一种类附采集地、标本量度、异名等。阐明东海鱼类区系的特点,因受强烈暖流影响,大多数鱼类为热带和亚热带种类,又因沿岸寒流的关系,亦有少数寒带种类。为我国东海渔业区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1984—1985年,90高龄的朱元鼎主编出版《福建鱼类志》上、下卷,这是他晚年最后主持编著的一部200余万字的鱼类志书巨著。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侧,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地区鱼类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也曾发表过一些零星报告,但缺乏完整、系统的区系研究资料,有些地方还是空白。为了加速发展福建渔业生产,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提供完整的、系统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75年下达了“福建鱼类资源调查”的科研任务。年届80高龄的朱元鼎亲临厦门,主持召开了协作会议,组织省内有关专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用5年时间完成了对福建各江河、湖泊、水库、沿海渔场的区系调查,采集鱼类标本25000余号,然后又历时3载余,进行室内标本整理、鉴定,主持编写成《福建鱼类志》上、下卷。该志研究范围包括海、淡水鱼类共815种,几占全国目前已发现鱼类总数的1/3弱,先后发现了9新种,国内新记录12种。特别是采用了最新的鱼类分类系,它是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成果加以修改补充的,使其水平大为提高,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台湾海峡南北鱼类交汇,种类繁多,以往没有对这一海区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该志填补了这一海区(台湾滩、台湾浅滩)鱼类区系分布的空白,在学术上具较高价值。该志并具重要的实用价值,对已出版的同类志书中鉴定错了的种类作了纠正,对各种鱼的异名均作记述,为后人查阅资料文献及澄清分类学上的疑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每种鱼尤其是经济种类均概括地描述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经济意义及渔业利用等,已不同于以前已出版的国内外同类成果仅作单纯的分类形态描述。《福建鱼类志》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科学专著,代表我国目前鱼类志的先进水平,达到国际鱼类分类水平。曾作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的参展书籍,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60年代中、后期,朱元鼎曾先后与专家或助手合作,相继发表许多同类论文和著作,如《中国鰕虎鱼类动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中国杜父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中国鲀形目鱼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和《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等等。反映了朱元鼎晚年为实现著述中国鱼类志的宏图,集中主要精力,加倍工作,科研成果累累。为编著《中国鱼类志》这一巨大繁复的“工程”,铺垫了广泛的、坚实的基础。

陈昌生的发表论文

(英文题目论著略)10、王婷,徐燕,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基于SCAR标记的坛紫菜“闽丰1号”多重PCR鉴定技术的建立。水产学报,2013,37(5):688-695(通讯作者)11、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徐燕,徐元君. 坛紫菜SRAP分子标记体系的构建及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47-25312、赵玲敏,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 5.8S rDNA-ITS区片段的序列分析在坛紫菜种质鉴定中的应用. 水产学报,2009,33(6)940-94813、徐燕,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高亚辉. 坛紫菜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水产学报,2010,34(9):1354-136214、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赵国瑞,徐燕,史修周. 坛紫菜种质材料DNA指纹图谱构建. 水产学报,2010,34(6):733-74015、谢潮添,梅高尚,陈昌生,纪德华.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RNA提取方法的改良与比较研究. 水产学报,2010,34(2):220-22616、陈昌生等,坛紫菜薄叶新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渔业科学进展(原海洋水产研究),2009,30(2):100-10517、黄惠珍,谢潮添,纪德华,徐燕,陈昌生. 坛紫菜色素突变体色素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水产学报,2012,36(6):18、谢潮添,张元,陈昌生,徐燕,纪德华. 坛紫菜核糖体蛋白S7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2011,35(12):1814-182119、杭楠,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徐燕. 坛紫菜叶状体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比较. 水产学报,2011,35(9):1362-136820、张元,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周巍巍.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响应. 水产学报,2011,35(3):379~38621、周巍巍,谢潮添,陈昌生,纪德华,张元. 低氮(N)、磷(P)胁迫对坛紫菜叶状体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水产学报,2011,35(4):543~55022、陈昌生,徐燕,谢潮添等,坛紫菜诱变育种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2008,32(3):327-33423、陈昌生,徐燕,谢潮添等,坛紫菜新品系Z-17经济性状的研究,台湾海峡,2008, 27(4):409-41624、陈昌生,谢潮添,纪德华等,野生坛紫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水产学报,2008,32(5):717-72425、陈昌生,纪德华,谢潮添等,坛紫菜耐高温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00-10626、纪德华,谢潮添,徐燕。陈昌生。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ISSR分析。海洋学报,2008,30(6):27、陈昌生等,坛紫菜耐低盐品系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集美大学学报,2009,14(1)28、柳佩娟,陈昌生等,坛紫菜耐低N、P品系选育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9,14(2)29、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等.坛紫菜5.8 S rDNA和ITS区片段的序列分析及应用 .《高技术通讯》,2007,17(5):540-54530、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等。ISSR标记在坛紫菜不同色泽丝状体种质鉴定中的应用,水产学报,2007,31(1):105-11231、陈昌生等。坛紫菜品系间杂交藻体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2007,31(1):97-10432、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ISSR标准反应体系的建立,海洋科学,2008.433、徐燕,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品系间杂交分离色素突变体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89-49534、陈昌生等。干露和冷藏对坛紫菜及杂藻存活与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7,29(2):131-13635、陈昌生等。冷藏保护剂对坛紫菜幼苗冷藏效果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56-46336、翁琳,陈昌生等。冷藏温度及恢复培养温度对坛紫菜叶状体存活生长的影响, 集美大学学报37、陈政强,陈昌生等。中国龙虾生长特点及促生长途径的探讨。海洋科学,2006,12:25-3138、 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ISSR标准反应体系的建立。海洋科学,200839、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等。野生坛紫菜的选育及经济性状的研究。海洋学报,200840、陈昌生等,野生型与红色型坛紫菜杂交嵌合体及选育的研究。海洋学报,2007,641、Niu Jianfeng, Wang Guangce, Zhou Baicheng, Lin Xiangzhi, Chen Changsheng. Purification of r-phycoerythrin from Porphyra haitanensis (Bangiales,rhodophyta)using expanded-bed absorption.J,Phyro1,2007,43,1339-134742、徐燕,陈昌生等,坛紫菜杂交优势的初步评价,海洋水产研究,2008,29(1):62-6943、. 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SRAP分子标记体系的构建及种质材料的遗传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8,18(3):247-25344、史修周,徐燕,陈昌生等,坛紫菜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测定与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8,13(3):221-22645、柳佩娟,谢潮添,陈昌生等,坛紫菜不同色素突变体的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08,29(4),78-8346、陈昌生等。不同品系坛紫菜自由丝状体在异常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比较。台湾海峡,2004,23(4):488-49547、纪德华,陈昌生等。Co-γ射线辐照坛紫菜叶状体及单克隆培养的研究。台湾海峡,2005,24(2):171-17748、陈昌生等。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的γ射线辐照及培养的研究。台湾海峡,2005,24(2):165-17049、陈昌生参编。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905-92150、陈昌生副主编。福建海水养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552、陈昌生等,坛紫菜丝状体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水产学报,2005,29(6):745-75053、陈昌生等。南美白对虾的摄食、生长、存活与温度的关系。集美大学学报,2001,(6):  54、陈政强,黄永春,陈昌生等。四种添加剂对中国龙虾生长的影响。台湾海峡,2002,(1):63-67  55、陈昌生等。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形态构造的观察,集美大学学报,2002,(1):  56、陈昌生等。延迟投饵对南美白对虾溞状幼体存活、变态和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3,25:  57、陈昌生等。中国龙虾叶状幼体的盐度耐受力。海洋学报,2003,25:  58、陈昌生等。Ca2+、Mg2+对南美白对虾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水产学报,  59、陈昌生等。中国龙虾的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研究。福建水产,2003,(3)  60、陈昌生等. 波纹龙虾的人工繁殖及早期叶状幼体培育的初步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3,(3)  61、纪德华,陈昌生等。波纹龙虾早期叶状幼体摄食与饥饿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4,47.62、陈政强,陈昌生.不同类群九孔鲍免疫防御机能的比较,水产学报,2004,28(2):413-41863、陈昌生等。Ca、Mg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海洋学报,2005,27(1):163-16764、陈昌生等。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集美大学学报,2003,(4):291-294  65、陈政强,陈昌生等。不同类群九孔鲍免疫防御机能的比较,水产学报,28(4):413-41866、陈昌生。厦门海水养殖新品种的探讨。厦门国际海洋研讨会论文集,1998,295-305  67、陈政强,陈昌生等。中国龙虾摄食习性的研究。海洋水产研究,2000,21(3):43-48  68、陈政强,陈昌生等。盐度对中国龙虾存活、生长的影响。集美大学学报,2000,5(1):31-36  69、陈政强,陈昌生。中国龙虾人工养殖饵料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9(4)308-312  70、 Chen Chang-sheng et al .The Study of Feeding ,Grouth and Survival in Panulirus stimpsoni Phyllosoma(I)。Abstracts Book the Third World Fisheries Congress,2001  71、陈昌生等。饥饿对中国龙虾叶状幼体I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海洋学报,2001,23(3):105-111  72、 Chen Chang-sheng et.al. Study on halotolerance of phyllosoma larva of Chinese spiny lobster(Panulirus stimpson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01,20(3):409-415,  73、陈政强,陈昌生。中国龙虾的生物学特性。中国水产,2001(1):57-59  74、纪德华,陈昌生。中国龙虾叶状幼体的摄食、生长、存活与盐度的关系。水产科技情报。2001(6)  75、陈昌生等。几种江蓠养殖生物学比较。中国水产学会论文集,2000年,238-24213. 16.  76、钟幼平,陈昌生等。国内南方鲍的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集美大学学报,1999,4(1):51-5818.   77、吴永沛,陈昌生等。人工配合饵料养殖九孔鲍稚鲍的效果。台湾海峡,1998,17:125-128  78、吴永沛,陈昌生等。人工饲料及海藻养成九孔鲍营养成分比较。海洋科学,2000,24(9):4-6  79、陈昌生等。盐度对九孔鲍摄食、生长、存活的影响。水产学报,2000,21(1):41-45  80、陈昌生等。我国南方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探讨。集美大学学报,2000, 5 (3):86-90  81、宋振荣,纪荣兴,颜素芬、陈昌生等。引起九孔鲍大量死亡的一种球状病毒。水产学报,2000,24(5):463-466  82、陈昌生等。敌百虫对九孔鲍稚鲍及真猛水蚤的毒性作用。集美大学学报,5(2):22-28  83、陈昌生等。氨氮对九孔鲍CAT和SOD活性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10(3)218-222  84、陈政强,单剑宇,陈昌生。九孔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001,85、陈昌生等,高体鰤摄食与温度、透明度的关系,集美大学学报,1996,1(2):75-79  86、陈昌生等,光照对礁膜合子生长发育的研究。水产学报,1996,20(1):30-35  87、陈昌生等,礁膜配子放散条件的研究。台湾海峡,1996,15(2):154-158.  88、陈昌生等,高体鰤胚胎、早期仔鱼与盐度的关系,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7,6(1):5-10  89、陈昌生等。高体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水产学报,1998,22(1):39-43  90、陈昌生等.高体鰤胚胎及仔稚鱼形态发育观察。中国水产科学,1998,5(1):25-29  91、陈昌生。鰤鱼养殖中的病害及防治。集美大学学报,1998,3(3):110-119  85、钟幼平,陈昌生等。九孔鲍人工配合饵料的初步研究。台湾海峡,1998,17  92、陈昌生等。福建省细基江蓠繁枝变型人工栽培的探讨。集美大学学报,1999,4(2):65-71  93、陈昌生等。台湾菊花心江蓠引种及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中国藻类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12.94、陈昌生等,盐度和营养盐对礁膜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水产学报,1992,16(4):388-39195、陈昌生等,坛紫菜和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的电融合,生物工程学报,1992,8(1):65-69  96、章景荣,陈昌生。绳江蓠的繁殖习性。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2,14(1):9-17  97、陈昌生,坛紫菜和拟线形紫菜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培养,台湾海峡,1993,12(2):180-184  98、陈昌生,小红毛菜的原生质体分离及培养,厦门水产学院学报,1993,15(2):1-6

何敏的个人简介

何敏,女,博士。1980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99年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0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9月推荐免试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同年9月考取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专业博士生,2009年7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现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工作,主讲《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课程,主要从事动物组织学和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的研究。目前已主持主研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院级项目1项,主持在研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SCI收录2篇,重要核心期刊5篇,核心期刊6篇。副主编在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两部。主持主研的代表性项目及在重要刊物以上发表的代表性文章如下:【主持及主研的代表性项目】1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维生素E对DNES细胞在斑点叉尾鮰消化道粘膜免疫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007.06-2009.06,主持2农业部水生动物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 植物多糖的提取及其对鲫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研究, 2008.01- 2009.12,主持3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EGF在不同年龄阶段长毛兔消化道中的表达,2010.12-2013.12,主持4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含Hsp猪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二价活载体疫苗株的研制,2007.12-2010.12,第一主研5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维生素E对鲤鱼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肉质的影响,2006.12-2008.05,第三主研6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齐口裂腹鱼消化道系统散在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2006.12-2007.12,第三主研7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2007.12-2010.12,第三主研【代表性论文、教材】1 何敏,方静. 鱼类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水产科学,2005,24(6):46-49.2何敏,方静.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形态学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水利渔业, 2006,26(4):5-6,34.3 何敏,张宇. 重口裂腹鱼病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科学养鱼,2006,11:57-57.4何敏,张宇,方静.重口裂腹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类型及分布研究.淡水渔业,2007,37(2):24-26,33.5 何敏,张宇. EM在重口裂腹鱼养殖中的应用. 科学养鱼,2007,5:68-68.6 何敏,汪开毓,张宇.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重口裂腹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及水质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08, 20( 5):534-539.7 何敏,张宇, 李宁娅,方静.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 水利渔业, 2008, 28( 1):22-23,55.8 何敏,汪开毓,张宇,孙挺.; 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水产学报,2009,33(2):288-294.9 何敏,张宇,方静.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定量组织学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229-233,238.10 He Min,Wang Kaiyu,Zhang Yu.Immunocyt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DNES) Cells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8(2):101-105.11 何敏,汪开毓,张宇.维生素E对斑点叉尾鮰胃肠道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2010,34(1):220-224.12 He Min,Wang Kaiyu,Fang Jing,Gen Yi,Chen Defang,Chen Zhengli,Yan Qigui,Li Debing,Pan Kangchen,Deng Tianhuai,Tang li.Effectiveness of an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for detecting of CRP in pigs.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2011,10(22):2921-2925.13何敏,汪开毓,方静,陈正礼,唐丽,邓天怀,刘铁秋.黄羽鹌鹑腔上囊发育的增龄变化.中国兽医科学,2011,41(8):849-854.14汪开毓主编.鱼病防治与安全用药问答,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1,参编。15汪开毓主编.图说斑点叉尾鮰疾病防治,海洋出版社,2008.07,参编。

谁叫朱伟

1.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男,1963年4月出生,1984年6月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卫生学,卫生统计学与社会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成果:主持、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获省级奖励3项,厅局级奖4项。近年来,在公开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主要研究方向:卫生服务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健制度等。

2.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助教
(1958.1—)吉林长春人。擅长油画。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历任部队美术创作员,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助教。作品有《扑不灭的火》、《军魂》、《日日夜夜》等。�

3.河海大学教授
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甘肃平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至1982年在兰州大学地质专业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82至1989年在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兰州建筑研究所从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1989至1991日本东京语言学院学习获得日语一级资格,1991至1992年日本东洋大学客员研究员,1994年在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1997在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获博士学位。1997年4月至1999年9月在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土木工学科任教。1999年回国在河海大学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

目前主要行政职务: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
河海大学固体废弃物研究中心主任
河海大学科学院水环境生态研究所所长

学术兼职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会员
日本土木学会会员
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
江苏省地下结构与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力学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1)盾构隧道设计、施工相关理论的研究
(2)工程废弃土再生资源利用的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3)气泡轻量土的制作技术、工程性质及设计理论研究
(4)与饱和-非饱和渗流相关的土坡稳定性研究
(5)泡沫塑料轻量土的制作技术、工程性质及设计理论研究
(6)水生态修复等环境方面的研究

获奖荣誉
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排名一,1998.10
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排名一,1998.3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1991.3
饱和黄土硅化加固,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1990.5
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1990.5
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一,1988.10

4.《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出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1968年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上山下乡,下乡时开始小说写作。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95年9月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1996年起以半月刊方式,2000年起正式以周刊方式,至今以编辑出版230多期。
代表作:《有关品质》等

5.莱阳农学院教授
性别: 男
出生年月:1964-01-03
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
所属院系: 生科院
研究方向: 水产动物营养生理
中国水产学会会员。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从事鲍鱼水溶性维生素营养的研究工作,研究了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的营养生理和需求;完成了“小麦胚芽粉替代对虾饲料中鱼粉的研究”等实验;参加的“皱纹盘鲍营养生理的研究”项目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与渔业部“创新成果奖”。
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参与了“863”项目“海水鱼虾蟹高效系列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地实现了该项目成果的产业化。主持的“刺参营养需求及高效环保饲料的研究”于2003年6月通过了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刺参高效环保饲料的中试开发”运行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正在进行刺参营养生理的研究和大黄鱼仔稚鱼营养生理等课题的研究。在《水产学报》、《<Aquaculture》、《<Journal of Nutrition target》以及《<Journal of Shellfish 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有5篇。

李大鹏的主要科研成果与论著

出版著作1.庄平,李大鹏,王立金。史氏鲟的人工养殖技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9月。2.李大鹏。第九章:鲟鱼的加工与烹饪。见:鲟鱼养殖技术(谢忠明主编)。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9月。科研获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奖名称为“鲟鱼人工驯养与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发表论文1. , D., Liu, Z., Xie, C., 2012. Effect of stocking density on growth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hyroid hormones and cortisol in Amur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Fish Physiol Biochem, 38 (2), 511-520. (SCI,IF=1.609)2. D., Xie, P., Zhang, X., Zhao, Y., 2009.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extractedmicrocystins results in hypovolemia and hypotension i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Toxicon, 53, 638-644. (SCI,IF=2.460)3. D., Xie, P., Zhang, X., 2008. Changes in plasma thyroid hormones andcortisol levels in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exposed to the extracted microcystins.Chemosphere, 74, 13-18. (SCI,IF=3.054)4.李大鹏, 刘松岩, 谢从新, 张学振. 2008. 水温对中华鲟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32 (3), 327-332.5.Shi, X., Li, D., Zhuang, P., Nie, F., Long, L., 2006. Comparative blood biochemistryof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and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FishPhysiol Biochem, 32, 63-66. (SCI,IF=0.558)6.聂芬,李大鹏,石小涛,庄平。拥挤胁迫对史氏鲟溶菌酶及补体水平的影响。水生生物学报,2006, 31 (4), 581-584.7.石小涛,李大鹏,庄平,聂芬。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消化率、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 1517-1520.8.刘松岩,李大鹏,庄平,王明学。水生动物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水利渔业,2006,26(1), 16-19.9. 李大鹏,庄平,严安生、章龙珍。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 294-299.10. 李大鹏,庄平、严安生、章龙珍。光照、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摄食、行为和生长的影响。水产学报,2004,28(1): 54-6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