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杂志都要有有啊
北京
■人民日报
今日谈
人民论坛
读者论坛
■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新京报
时事评论部(1-7)
,
经济评论(2-5)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2-5)
福建
■海峡导报 时评版(1、2、3、5) ,
■海峡都市报 时评版 (2-6) ,
■泉州晚报 观点(4)
■闽南日报 法制纵横
■闽西日报 评论
湖北
■湖北日报 理论周刊
■孝感晚报 新闻评论
湖南
■潇湘晨报(1-6)
湘江评论 ,
经济评论
■三湘都市报 时评版(1—5)
■东方新报 时评(1-5)
安徽
■现代农村报 注明"评论"
■合肥晚报 时评
江西
■江西商报 注明"新闻时评"
海南
■蛇口消息报 注明"时评"(不定期)
■海南日报 时评(5)
云南
■春城晚报 周末时评(截稿时间为每周四早上9点)
■都市时报 注明时评版■ ,
杂志类
■政策杂志
■新民周刊 言论信箱
■新闻周刊 读者来信
■管理与财富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中国改革 农村版
■了望新闻周刊 评论
■公司杂志与企业相关的管理时评、营销时评
■南风窗 时评
新京报
新京报经济时评
信息时报 新闻评论(2-6)
南方都市报 时评版(1-7)
■华商报 华商时评(1-5)
东方早报偏财经、金融
厦门日报开辟<鹭江时评>专栏
《晶报》评论版
齐鲁晚报时评编辑
新安时评
市场报投诉曝光
青岛《半岛都市报》姚绍毅 半岛时评
安报
河北媒体燕赵都市报 评论 陈方
武汉晨报 评论版(1-5)
重庆时报时评版
重庆商报评论来稿来信(周3、4、5)
现代金报:,
东方时评
南国早报 南国时评(1-5)
陈向阳 新民晚报
东方今报 郑州
沈阳今报 观察版(1-5) ,
, 法制日报 际占江 同时发送
江苏
南京日报 周一-五
■江南时报 观点/今日谈(1-6)
■杨子晚报 热点评说
■宿迁日报 时评 ,
■现代快报 时评(1-6)
■常州晚报 新闻评说(4) ,
■江苏工人报 热点评说
■江苏法制报 时评
■镇江日报 文化视点
■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
今日谈
党建周刊
读者来信
经济周刊
企业经纬
财经纵横(金海观潮)
法治论苑
百家之言
科教周刊
教育论坛
环境漫笔 classpeoplemail.com.cn
议政与建言
新 农 村
民主与法制
■市场报 投诉曝光?市场与法
商业评论(陶筠)
文化生活
■国际在线 管窥天下
■经济日报 农村版评论
县域经济?四季论坛
今日导刊话题
质量杂谈(孟宪江)
诚信专刊
读者之声
产经透视
财经证券
今日财经
科教周刊
导刊职场 ,
政府理财
行业了望
■中国经营报 新闻评论
■中国青年报 青年话题(1、3、5)
法治社会
经济时评
■工人日报 新闻评论 (刘文宁)
科教时评
■中国经济导报 每周评论
■中国经济时报 开放论坛
■中国财经报
市县财经
文化时评
■北京娱乐信报 时评
■中国商报 评论 ,
■新京报
时事评论部(1-7) ,
经济评论(2-5)
■京华时报 评论版 ,
■现代教育报 教育时评
■法制日报 声音?观点 ,
今日快评
时空杂谈
天平焦点
评论部
■检察日报 评论
■中国税务报 言论
■经济观察报
来论
闲谈
■ 学习时报 观察思考
■中国汽车报 新闻评论部
■中国妇女报 天天观点
■中国工商报 维权时评
■中国劳动保障报 言论
■中国文化报 时代言论
■中国社会报 社会杂谈
■中国信息报 评论
■中国审计报 财经周刊?张弛
rn ---★ 本文出处:→
■中国经济导报 每周评论(6)
■中国经济时报
时评(1、2、4,头天下午3点截稿)
2000年4月,李瑞河先生前往察看云南省思茅地区镇沅县一树龄2700年的古茶树,并于2001年10月与镇沅县签订了古茶树认养协议书。天福集团无偿提供人民币24万元实施古茶树保护工程,每年提供3万元给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镇沅管理局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保护工程实施后,古茶树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避免了游客的伤害,此后古茶树重新焕发生机。但是,云南茶商邹家驹等人却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歪曲事实的文章,污蔑天福保护古茶树的公益行为。2004年8月,李瑞河先生诉诸法律,把邹家驹和《南风窗》杂志、《都市时报》等告上法庭。2006年3月3日,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被告《南风窗》杂志和《都市时报》停止对原告李瑞河、漳州天福茶业有限公司的名誉侵害行为,并在两家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其名誉;判处被告《南风窗》杂志社赔偿李瑞河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2万元;判处被告邹家驹、《都市时报》应共同赔偿原告李瑞河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2万元。此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一审判决。2006年3月12日,《南风窗》杂志社社长及记者从广东到漳浦,拜访天福集团,向李瑞河总裁及公司道歉,深刻检讨,并奉茶赔礼。李先生被对方的诚意深深打动,决定不再追究《南风窗》杂志社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2万元。但邹家驹及《都市时报》迟迟不执行法律判决。2008年4月初,漳州市中级法院执行庭吴庭长致信云南《都市时报》,要求对方履行法院判决,登报致歉并赔偿李瑞河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万元。云南《都市时报》于4月13日登报致歉并汇出赔偿金人民币1万元。2008年6月8日,邹家驹被法院强制执行判决。漳州市中级法院发布《公告》,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和判决结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为“本院特将原、被告名誉权纠纷案件判决的主要内容和有关情况依法登报公告,由此产生的费用依法由被执行人邹家驹承担”。有关费用已从邹家驹的个人账户中直接划拨。至此,认养古茶树官司尘埃落定。
刘荣春简历:
刘荣春,1964年生,昆明市人。
1989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壁画连环画专业,文学学士。
目前已在各类书刊、报纸、教材上发表综合绘画、书法作品200多幅,多次参加各类书画大赛并获奖。
现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学部艺术委员、
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油画学会、昆明市美术家协会、昆明风景画学会会员,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艺术设计系造型基础教研室主任。
刘荣春作品:
199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南京邀请赛(硬笔金奖);
1999年,99’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展赛(书法一等奖);
1999年,地球•环境华人汉字硬笔书法大赛( 银奖);
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迎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赛( 书法三等奖 );
2000年,“华诞杯”全国第二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书法三等奖 )/
2001年,第八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入编 《 世界华人硬笔书法欣赏 》、《 中国 2O 世纪文人硬笔书法大辞典 》、《 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 》 、 《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典 》 、 《 二十世纪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集 》、《 第八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集 》 等典藉。
美术作品:
1999年,油画《阿坝记忆》入编大型专业画册 《 当代油画艺术》;
1999年,水彩画《静物》入编大型专业画册 《 当代水彩艺术 》 ;
1999一2004年,水彩画《老宅》、《小憩》、《家》、《虔民》、《全家福》、《亲情》、《岁月》、《佛光》(水粉画)等先后在《美术大观 》 上发表;
1999年,水粉画《渔光》、《滇池晨曲》、《西山远眺》等在 《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上发表;
1990 一1998年,
在 《 云南法制报 》、《 昆明日报 》 、《 都市时报 》等报刊、杂志及教科书上发表题插图、
连环画数百幅;
1991年油画《无题》获“云南省供销系统首届绘画、书法篆刻展”绘画一等奖,并参加北京“全国供销系统美术书法展览”;
2004 年,
水彩画《掠过的一瞬》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云南省美术作品展览”并入编该画册;
2004年,
水彩画《岁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55周年昆明美术作品展览”并入编该画册;
2005年,
水粉画《彩石林》、《斜阳》参加创库”“晒太阳2005年云南风景大家画系列活动作品展览” ;
2005 年,
水粉画《垃圾.艺术》、水彩画《暖阳》入选“2005 年首届中国住房艺术博览会”并入编该画册;
2005 年,
水粉画《快乐周未.快乐足球》入选“云南省第六届体育美术作品展览”并入编该画册;
2005年,
在云南省美协展览中心举办个展;
2006年,水粉画《小桥.流水.人家》、《丽江小镇》、《佛光》、《正午》;水彩画《滇池水上人家》入选“2006年昆明风景双年展”;
2006年,
水粉画《祖母》入选“昆明首届肖像艺术展览”并入编该画册;
2007年,水彩画《家乐福》、《岁月沧桑》在《中国水彩 》 上发表;
2007年,
油画《易门风光》、《富民农舍》、《昆明团结乡》、《昆明大普吉》、《西北沙河畔》、《寻甸风光》等作品参加“《合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艺术作品义卖展首届云南民俗文化展”并入编该画册;
2007年,
水彩画《远逝》、水粉画《六.一—一个纪念节日》入选“中韩美术作品交流展”并入编该画册;
2007年,
水彩画《远逝》入选“昆明迎奥运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并入编该画册;
2007年,
油画《大理学院后山》、《午后暖阳》、《往事如烟》、《易门风光》、《昆明明朗水库》入选“昆明电影美协2007年风景写生作品展”并入编该画册;
2008年1月,
钢笔画“小桥流水”等6幅入选 “云南省首届钢笔画巡回展”;
2008年5月,
水彩画《午后的阳光》入选“2008云南.香港水彩画名家邀请展” 并入编该画册;
2008年9月,
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9年1月,油画《最后的都市村庄》、《建设中的高新区》入选“纪念昆明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美术、书法、
摄影展”;
2009年3月,在昆明市电影美协阳光画廊举办风景油画个展;
2009年5月,
油画《城市、城市!》参加“我们的生活”50位云南艺术家综合画展;
2009年11月,
油画《梦想家园—纪念汶川地震失学儿童》、水彩《午后暖阳》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云南省美术作品展”,并入编该画册;
2010年12月,油画《静静的湖面》、《哭泣的滇池》、《90年代的庾家花园》、《小憩》入选“第二届昆明风景画学会美术作品展”,其中《静静的湖面》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并入编该画册;
2011年1月,油画《雨中早市》、《小憩》参加“第二届虹山艺术高地美术作品展”;
2011年1月,
水彩《远逝》入选 “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大奖赛” 并入编该画册;
2011年1月,
油画《城市.城市!》入选 “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作品大奖赛” 并入编该画册;
2011年2月,
4幅油画作品、一幅水粉作品入选“第二十一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美术作品展”;
2011年4月,
油画《春的气息》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昆明美术作品展”;
2011年5月,
水粉《融融情暖》入选“水韵华彩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云南省第七届水彩、粉画展览”并入编该画册;
其文学作品散见于(不完全统计):纯文学刊物:《诗刊》《星星》《诗潮》《飞天》《青年文学》《绿风》《诗歌月刊》《诗词月刊》《北京文学》《厦门文学》《青岛文学》《当代小说》《阳关》《都市》《岁月》《延河》《雪花》《创作评谭》《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校园新文学丛刊》《西部文学》《作家报》《诗词报》《敦煌诗刊》《北方作家》《文学与人生》《中国铁路文艺》《作家林》《未来文学家》(含其前身《未来文艺家》)《京华文学》《青春诗刊》《燕赵诗歌》《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香港)《雅》(新加坡)《新文学》(北美)《侨报》(美国)《诗歌榜》(北美)《新大陆》(美国)《诗歌榜》(加拿大)《乾坤诗刊》(台湾) 《澳门月刊·华文百花》(澳门)《台湾诗学》(台湾)《大公报》(香港)《澳洲彩虹鹦》(澳洲)《大周刊·黄河诗报》(香港)等综合类报纸:《半岛晨报》《北海晚报》《北京晨报》《长春晚报》《长江商报》《长沙晚报》《常德晚报》《常平报》《常熟日报》《常州晚报》《潮州日报》《城市快报》《楚天金报》《大庆日报》《大众科技报》《当代商报》《东莞日报》《都市时报》《都市消费报》《番禺日报》《福州晚报》《赣南日报》《赣南医学院报》《高要新闻》《光华时报》《广西政协报》《广州日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哈尔滨日报》《海峡导报》《合肥晚报》《河南商报》《黑龙江晨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呼和浩特晚报》《淮安日报》《黄海晨刊》《吉林科技报》《家庭导报》《家庭主妇报》《江淮时报》《江门日报》《江西日报》《今日家庭报》《今日教育》《金陵晚报》《经济晚报》《井冈山报》《兰州铁道报》《老年日报》《老年生活报》《老年时报》《临汾日报》《柳州日报》《洛阳日报》《茂名晚报》《美食导报》《民主与法制时报》《闽北日报》《南昌晚报》《南京晨报》《南通日报》《宁夏日报》《农民日报》《萍矿工人报》(含其子刊《安源周刊》)《江西煤矿安全报》《萍乡高专报》《萍乡广播电视报》(含其改版后的《城市周刊》)《萍乡日报》(含其子刊《晨刊》《双休刊》《赣西都市》)《青岛日报》《青年导报》《曲靖日报》《人民代表报》《蛇口消息报》《沈阳晚报》《四川日报》《宿迁日报》《泰州日报》《铜都晨刊》《铜陵日报》《团结报》《威海晚报》《现代生活报*》《新民晚报》《新余日报》《浔阳晚报》《扬子晚报》《杨浦时报》《鹰潭日报》《右江日报》《岳阳晚报》《云南政协报》《张家港日报》《浙江工人日报》《郑州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建设报》《中国酒文化报》《中国民航报》《中国审计报》《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周末》《珠江商报》《组织人事报》等综合类刊物:《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知音美文》《特别关注》《格言》《山东青年》《青春潮》《箴言》《启迪》《才智》《涉世之初》《经营人生》《打工族》《农村青年》《作文周刊版》《读者俱乐部》《农家参谋》《易友》《家庭百事通》《西江月》《家庭科技》《中等职业教育》《辽宁青年》《中学生博览》《视野》《少年号角》《思维与智慧》《山海经·人生纪实》《东西南北》《刊授党校》《生活时报》《农村实用技术》《作文与考试》《报刊文摘》《美文读写周刊》《领导科学》《感悟》《爱你》《榆林新青年》《知识窗》《少年月刊》《晚晴》《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新高考》《倾心感悟》《侨乡文艺》等地方文联主办的省内刊号报刊及各类民刊:一百余家(略)。
《老人与海鸥》现在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里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水面上应声跃起两只海鸥,向老人飞来。一只海鸥脚上果然闪着金属的光,另一只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只脚,停落时不得不扇动翅膀保持平衡。看来它就是独脚,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
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布包,撮着现代人因忙碌于社会的竞争与个人的生存,常常匮乏于与自然的和睦与亲近。久而久之,自然在其心目中便成为满足其欲望的攫取对象。当你偶尔发现那些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好故事时,或许能够使你暂时忘却那人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和那满目创痍的自然环境。今天在小学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我便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好故事的陶醉之中,心灵如被清泉涤荡过一般舒爽润泽。
这篇题目为《老人与海鸥》的散文,如同它的作者一般默默无闻,但它所讲述的故事却能让人释放那难以抑制的强烈感情。
在你不经意中去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首先印入你眼帘的是那位普通的老人:“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
显然,这是一位普通到“褪色”的老人。我不知道这老人的来历,也不知道他的生活状态,但是,却从他的形态和所用物品上,看到了他的生活色彩——一种“褪色”的简单与朴素,或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寂寞与清贫。他从二十多里以外的城郊步行来到这翠湖边,不是为垂钓,也不是为散步,“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正是这个普通的老人,却做着一件普通人未必能做的事。且看老人是如何为海鸥送餐的。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的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
读到这里,使你不由的想到:仿佛老人不是在哺育一群野生的、自由的海鸥,而是在喂养一群家生的、笼养的鸽子。这些自由生长着的自然宠儿竟然能享受到只有笼中的家禽才有的人类的待遇。此时,他和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我不知道其中的一只海鸥是否曾经历过来自人类残忍猎手的攻击与不怀好意的接近,但至少,那些能够在老人身边“起起落落”的海鸥,必定还信赖人类族群的善意与美好。看来,人性的美好不仅仅要听凭人类自己的判定,还需要听凭自然界与其共生的其他物类的判定才更为完整。
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秋高气爽的天空中由北向南飞过的雁群时,心中总会涌现出浓浓的与之为伴的渴望与憧憬之情。因为那像是与仙为伴,甚至还比与仙做伴更令人陶醉和神往。而这个老人却有幸能享受这人间的仙境。而仙境中的人总会迷醉于其中而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这里,海鸥与老人的遥相互应已经远远突破了彼此间的语言障碍,他们的融合是那样的亲切与自然,形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像!“啧…啧…海鸥听到老人的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而那只名叫“独角”的海鸥竟然还在老人的呼唤下“飞过来在老人手上啄食”,如同家中被老人精心呵护的小孙女一般耍泼撒娇。
当老人以“立刻生动起来”的眼神和他人述说海鸥“重情意…”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以最大的包容心理解着现实人生中的种种丑陋与绝望,并以此来唤醒因欲望的压迫而迷失情意的人们。而海鸥的每次离去,总会带走老人的殷切期望与无限关怀之情。“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期盼”。我想,在老人的期盼里,不仅包含着与海鸥再次的相伴,更包含着对海鸥重情意这种美好品质的期盼。
老人的期盼原来是确切无疑的!他对海鸥的那份美好的感情,早已经被那“重情意”的海鸥受纳,并在老人离开它们之际,竟以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力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与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一样…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的那样近…”读到这里,一种的难以名状的激动终于湿润了我的眼眶,我在为老人的幸福而湿润,更为那些情意深重的海鸥们而热泪盈眶!
从这篇美丽的文章中,让我看到的毋宁说是老人美好的人性,倒不如说是海鸥美好的品性。而更让我激动不已的是,在这美好人性与美好品性之间相通着的东西——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有可能。我们老师刚刚给我们上完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我们知道是老人生前对海鸥无私的爱才会产生海鸥对老人的令人震撼的情。所以,海鸥会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
参考资料: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四百多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三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 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 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四百多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三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
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