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绿色圃

2023-12-06 15: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五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小学绿色圃

抓好基础知识,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一、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某一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发
展和延伸,同时又 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就课本上新知识点来说,一般包含着许多旧有
知识。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 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如分数乘法中分数乘以 整数的意义没有变,仍是求几
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教学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学生是容易理解的 。在讲例
1前我们可以提出:4个2是多少?用加法如何计算?用乘法如何计算?此时我们可以提问:
整数乘法的 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4个2/9是多少?用加法如何列
式?用乘法又如何列式?学生列出(2/9)+(2/9)+(2/9)+(2/9),(2/9)×4。因为做分数加法时是以
原来的分母做分母,分子部分是相同加数求和, 所以(2/9)×4=(2×4)/9=8/9;引导学生观
察算式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方法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 作分子,分母不变。本
册分数除法中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教学时可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引 入,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2.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
学具进行教学, 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如果空间观 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
教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分为以下三 步:一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
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 感性认识。
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如取一个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个
平面, 切两刀出来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出来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切六刀就
成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 个顶点的长方体(注意面与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长方体的框
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
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 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
方体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1.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
法则和算理是计算的根据,掌握法则和算理对于提高计算能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
计算教学时要让学 生参与探究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
法则。
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
3/4小时耕地多少 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
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 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
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 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 则,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
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
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2.几何教学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记住这个公式并不难,但是要理
解为什么计算长方 体的体积要这样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公式的
推导过程。教学时可这样进行:
(1)把一个土豆(或萝卜及其他容易切开的物体)切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
厘米的长方体,引导学 生观察后指导学生把这个长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让
学生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切成了多少个1立方厘 米的小正方体,并说明小正方体的总和就是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每个小正方体都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单位。然 后组织学生讨论:是怎
么切的,长方体的体积应如何计算?
(2)让学生把24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进行操作
实验,然后整理出如下 的摆法: 每排块数 排数 层数 总块数(体积) 4 3 224 6 4 1 24 6 2
2 24 8 3 1 24 12 2 1 24
引导学生从上面实验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
活动,在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分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1、《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有如下体现:(1)师: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我们是仍然来分一个物体呢,还是试着来分一堆物体? 生:分一堆吧。教师创设条件,由学生选择教学的起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2)师:出示一个装有苹果的果盘,果盘上用布遮盖,使学生能看到苹果,但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 师: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把这堆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你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1份与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吗?把苹果盖起来,无法看到苹果的个数,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令人好奇的,虽然不好猜苹果的个数,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铺垫了平均分的一堆物品具体有多少个并不重要,重点要研究平均分份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本节课先后2次安排学生通过操作逐步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1)在复习阶段设计了“用你手中的学具能得到哪些分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对分数的已有认识。(2)在学习新知阶段设计了“请大家用纸袋内的学习材料动手分一分,然后用分数来表示你想要的部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用填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到平均分的是什么物品不重要,平均分的是1个物品还是多个物品组成的群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均分了几份,我们要表示的是几份,学生在几十分钟的学习探索中,能对分数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应归功于大量的数学活动。3、《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有个性的过程。让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1)本课在设计2次动手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学习材料是开放的,即每组学具的物品不同,多少也不同。使每组学生的操作结果各不相同。(2)在理解单位“1”时,具有一定的开发度。表现在分组探讨前面的谈话:“如果这不是一堆苹果,是一堆棋子、一堆卡片、一堆硬币……,你们能通过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分数吗?”以及抽象概括,构建新知时设问:“既然与分的是什么、是多少没关系,那么我们给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以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单位“1”。单位“1”除了可以是这些,还可以是哪些?”

五年级上学期数学小论文

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摘要: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条件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对教学很有帮助。
  1.导入更吸引人。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前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应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兴趣更易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自己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数学的教授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六、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参考文献:
[1] 温晓东.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3 .

[2] 张远峰. 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

[3] 黎静芳.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流程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

[4] 李红婷. 数学“问题解决”研究[D] 今日泰州杂志社 2005 .

[5] 陈兴国. 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6 .

[6] 程明喜.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

[8] 陈永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 2006 .

[9] 马杰.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

[10] 孔建霞.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