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

2023-12-09 05: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

  小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区别于其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提高管理效果,如何掌握教学管理活动的精髓,是一个探索教育本质的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篇1
  浅析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于阅读量也做了量化标准和要求。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就要注重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阅读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 己具有的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情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支持和赏识,让学生深受老师的感染,使学生消除对阅读的陌生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让学生原 本具有的阅读欲望以极其自然和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此外,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如用明朗的语调讲述生动、形象的故事,或者从幽默的情 节将学生引入阅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学生觉得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学生兴趣盎然,对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有一种 期待感,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只要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四、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口语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论是讲解、描述还是复述,其语言都应当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教师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支持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抓好读书、抓好理解词和句、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形成,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中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
  小学教师论文2000字篇2
  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为作为语文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其中不因忽视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相应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但是不论教学方式如何改变,其中心始终围绕一点即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做到小学生语文学习从“他主”到“自主”的变革。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社会的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原子化”社会已经初步在中国建立起来,并且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趋势呈快速发展的状态,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未来所面临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高度原子化的社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自然应该重视相应的自主学习教育。同时,由于信息大爆炸,人们所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强,但是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对于一个人的有用程度却出现了明显分化,特别是所谓的“文字垃圾”的出现更是倒逼人们拥有更强大的文字质量识别能力,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尤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人一生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人的下意识养成有关键性的塑造作用,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体系化教学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更是可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简而言之,就越是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为之后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对于个人未来发展来说,由于现在的小学生未来可能处于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自己的可变因素还很多,但是又一点可以确定,在未来的人才需求中,对于自主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因此现在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会得到更好的生活。语文在中国社会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这一阶段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为人一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尤其是在现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大潮下,不进行自主自愿的学习就会面临个人无法融入社会的窘境。同时,通过小学生语文想自学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迅速融入其中,实现与其他“社会原子”的重新组合,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实现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显现,以及个人价值的存在。

  二、在小学阶段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

  上文中我们通过对未来与现实社会的分析以及现在小学生们为未来个人发展的讨论认为必须进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提升,相应的下面我们通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这三方面来进行相应的探讨。

  1.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的重要动力,由于他们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直观的理性认识,在加上小学生心理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进行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主要的引发者在于教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定向文本阅读以及通过相应的调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同是进行相应的兴趣点分类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小组的分化,在集体精神动员中,实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序培养。

  2.学习方法的教授。学习方法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重要指导,在小学生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教授尤其重要,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才可以使学习兴趣的提升变成一个可以实现的过程。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学习方法。

  首先,要进行课前预习,特别是进行书面化的课前预习,,并且在进行预习过程中还要安排初期的预习课,做到精品教学与典范教学,在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预习阅读题目,提升学生初步的阅读思考能力以及相应的阅读辨别程度,以此为基础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未来学习的期待,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进行摸底考察,作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学与培训。

  在进行预习时,也应该提出初步的预习提纲,通过提纲来对小学生的自由散漫的学习状态进行管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学子指导以及学习兴趣的完善,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提纲设置: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 形状奇特 陡峭 笑呵呵 尽管

  极大限度的明了自然文化遗产介绍中的相应的文化因素,同时也根据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关注与基础的特点而设置,并且在这样的提纲设置中也可以为学生之后的思考埋下伏笔,通过具体的典型化与普遍的具体化相互结合,为学生之后的自主阅读进行引导与示范。

  第二,进行课堂上,注重学生们的小组学习。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大范围指导在随机状态下完成学生分组,并将教学任务公之于众,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讨论,得出他们自己的答案,其次进行课文的精读即有个人进行相应的具体思考,深化理解课文同时对文章产生出的自我了解,明确课文的组织形式与文本特点。最后进行阅读总结,让学生们对课文进行自我理解基础上的阅读总结,明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第三,进行阅读后总结以相应的阅读习惯养成,实现读思结合,并且由于小学生处于一种心里不很成熟的状态,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要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3.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能力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自学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对于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进行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进行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课后阅读与思考习惯,其次是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通过笔记进行相应的学习过程的复述与表达,同时通过此也可以增强自身主动学习习惯,对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最后,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处于一个低端状态,所以进行工具书的使用也是进行学习与自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以及小学生未来个人需求的探讨,指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很必要分,同时通过对现实情况下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通过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教授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潜力与社会发展潜力。
猜你喜欢:
1. 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

2.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

3. 教育学论文2000字

4.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5. 语文教育方面的论文2000字

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以通识课程奠基,以学科课程立命,以教育课程定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教师的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本文阐发了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教师 风度 仪表 学生印象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语言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尽管语言是最显而易见的交流形式,但我们也许只是部分意识到,而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可能无意识地用我们的行为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又被别人无意识地接收到,并借以形成判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及对它们产生的反应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们的“感觉”和“对人的印象”。印象形成需要多长时间?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只是根据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进行的无声交流形成的[1]。更重要的是,这种印象主要建立在他人的外表上。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态度表现我们的真实情感,从而使他人产生从舒适到害怕等一连串反应,这在课堂教学中有极重大的意义。因此,人们总是会在梳妆打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每次给学生演讲或上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服帖整洁的衣服,扣上每一粒纽扣后,还要对着穿衣镜仔细整容。进入讲演厅或教室前,他总要习惯性地整整衣冠,然后才从容地登上讲台。这种讲究仪表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言的“身教”熏陶和影响。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的确,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非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想想每两年就要面对一批新生,你当时有何感想?你是如何“解读”学生的?你认为他们是如何“解读”你的?你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教师的仪表

仪表是教师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现,包括教师的容貌和服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包括仪表,可以说,教师的仪表是对学生最先产生影响的因素。因此,注重仪表美,对优化教师自我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仪表大多是被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它不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只要一见面,就会影响学生,产生心理效应,特别是初次相见,学生往往以貌取人,从服饰上评论其人格。仪表虽然包括容貌在内,但并不取决于这种先天因素,而是人的一切外在美的总和。这样看来,仪表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人的服饰。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穿戴已经远远超出御寒遮羞的狭小范围,而被看做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反映,一个人所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物,不仅能反映这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还能反映这个人对人、生活的态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为人师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为师之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例如,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穿着都整齐、端庄,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严肃、拘谨的人;你的穿着总是十分时髦,紧跟潮流,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放的人;你的衣冠不整齐,不修边幅,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或是个潦倒的人;你的服装总是笔挺,一尘不染,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细心和讲究细节的人。服饰不是获取成功的全部,但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团体、职业、个性、爱好、价值观等。服饰还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自己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教师通过自己的服装传达的信息肯定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认同你正在传递的形象。因此,服饰这种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着重要的潜在信息并默默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的风度

风度是教师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气度,是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装束打扮等给学生留下的综合印象[3],因而它不单指一招一式,也不是一颦一笑,而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集语言、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教师的风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风度仪表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接受、理解、消化知识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举止装束、态度、言谈、作风都会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并产生积极的效应,辅助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究风度是课堂教学中优化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美的风度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给学生留下尊重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从教师这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效仿教师外部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行,有时连自己都不在意,却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致多年不忘。因此,优秀的教师十分注重风度美,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要想成为出色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优美的风度呢?

1.安详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泰然自若、落落大方,不应别别扭扭、拘束矜持。英国教育家洛克这样要求教师:“他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

2.稳重的举止

手势或姿态可以丰富多彩,但不应失去稳重典雅。任何东施效颦、故作姿态、失去自我本色的行为举止都无风度可言。

3.自然的表情

教学过程中,脸部表情应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应当脱离自己的个性讲究风度,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同时不应当脱离民族习惯和时代风貌盲目效仿。

4.专注的神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涣散、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面带倦容、直打哈欠,都会失去学生的尊重。

5.适度的声音

教师授课时应使用适中的语速、明朗的语调、轻重得当的声音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学习的氛围。

6.适时的反馈

课堂中应尽量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示意、手势及显得轻松而有礼貌的姿势给予适时的反馈。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风度仪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师们的一种基本素质,是构成表率作用的首块基石。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风度仪表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教师要学会运用美的风度仪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好的风度仪表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好的风度仪表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果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教师既要“学高”又要“身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追求“孔颜乐处”的境界,用教师独特的仪表风度为学生的成长指路领航。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夏中华.交际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加强小学德育教育》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教育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来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校园氛围;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在教学中对他们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避免不良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德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引导: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说教,针对某个学生出现的行为错误进行长篇大论的批评和指责。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没有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关注学生的体验,使德育教育很难取得实效。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理论认识的更清晰,并能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他们知识和行为相统一,使德育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德育氛围,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进行校园建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校园建设的更美。在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中,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尊重和欣赏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他们都具有很多优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关点,并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美好的一面,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不要对他们进行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后进生不断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使他们摆脱了以往的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四、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教师采用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改正,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管束、限制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影响和熏陶的方法,用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从思想和行为上都获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爱心来引导学生,使教学顺利开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教师首先做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严格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的道德认识更清晰,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开展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和采访,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活动,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并在活动中让他们的道德观念行动化。德育实践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有违背道德的现象展开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允许他们在相互的争论中剖析现象的背景、原因,了解正面作用、负面影响,从中吸取正确的道德思想,剔除其中糟粕,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操作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培养其自律的品质。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帮助有困难的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和感受中提升自我,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曾平.亲近生活 德育教育显实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