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金融危机论文2000字

2023-12-06 19: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金融危机论文2000字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其他的资料:

  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
  内容提要: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回顾和归纳了各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然后结合我国金融体系中可能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对我国预防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现实思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
  .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综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
  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 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 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
  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
  (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
  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
  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
  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
  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
  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4.IMF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
  2. 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
  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Demirg- 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
  [2] 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年3期
  [6]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2000字左右

2008年3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这场金融风暴很快震动了全球。在这场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国银行、外贸业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但挑战和机遇并存,这次金融风暴在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创的同时,也为中资银行融入全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文章对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继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近半年之后,华尔街再次爆出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宣布破产。而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飓风”一词比喻这场危机,无论哪种比喻,这场风暴以极快的速度震动了全球,与危机中心相隔一个太平洋的中国股市,也以2点告破表达了悲观的态度,花旗亚太区经济与市场分析部主管、董事总经理黄益平在9月25日《财经网》校园行上海交通大学称:“中国就是美国镜子里的影子。”在这场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国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二,首先是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因此,经济学家景学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贷危机的持续恶化对中国股市的心理压力。他说:“股市是个信心产物,如今周边股市狂跌,投资者心理压力沉重,这些都成为一块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投资者恐慌情绪有着强大的传染效应。”

三,除了资产缩水外,此次金融危机将引起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债权等,这可能对中国外汇和资产市场施加沉重的向下压力,这也正是去年至今韩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外资机构投资者在韩国证券市场占据显赫地位,他们在次贷危机中损失巨大,不得不抛售韩国资产,抽回投资,以救母国总部燃眉之急。根据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数据,从27年6月~28年6月末的一年时间里,除了今年5月为净买入之外,其余各个月均为净抛售,累计套现499亿美元。在沉重的抛售压力下,还在亚洲货币仍然对美元显著升值之时,韩元已经早早开始对美元贬值。今年年初,美元兑韩元汇率还在95韩元兑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韩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46个月以来低点,近4年来首度跌破11韩元兑1美元,韩国主要股指随之暴跌。令人倍感侥幸的是,虽然前几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成风,但雷曼兄弟这家“举世公认”的“华尔街一流投行”还没有成为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战略性投资者。不过,雷曼在金蝶软件、旅游搜索网站“去哪儿”、天津融创集团、铜管制造商金龙集团等公司的股本投资将面临转手。

四,其次,是对我国外贸业的影响。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

五,海关总署9月22日发布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扣除价格因素后,中国外贸出口数量同比增长12.5%,进口数量增长9.8%。与之相对,中国前七个月名义出口额增长22.6%,名义进口额增长31.1%。

六,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有媒体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曾于今年3月向商务部递交一份报告。报告指出,自27年9月以后,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左右降至1%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

七,作为金融风暴的中心,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海关总署报告指出,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长9.9%,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为22年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个位数。1月~7月,美国仍然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但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八,海关总署将中国对美出口减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蔓延和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须警惕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继续蔓延,对其连锁后果要予以密切关注。”海关总署在报告中指出。

九,实际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危机初步爆发时,部分中国出口企业转向欧洲市场,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强劲,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当危机进一步深化,这些国家经济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进口需求显著下降。

十,这些因素在近几个月逐步显现。中国到欧洲出口已从年初3%~4%的高增长降至8月的22%。中国出口日本的情形与此类似,且下滑趋势可能延续。除巴西以外,中国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也明显放慢,到俄罗斯的出口已经第二个月呈现负增长。

十一,因此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次级债危机及其影响的深入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经济放缓,将对我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他还强调,由于出口制造商面向外需的产业重心难以在短时间内转移,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转移成本上升,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十二,最后,是对我国的挑战也可能是机遇。毫无疑问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动荡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经济,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这是美国1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而当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这次金融危机蔓延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从前拥有着数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掌管美国金融业16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很有可能将让位于伦敦或者东京,可以说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经受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对于中国来说,国内金融业的全球化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而这既可能是中国被此次金融危机边缘化的“好运气”,也是中国金融机构亟待克服的问题。

十三,安永全球CEO特黎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反而为中资银行提供了一个融入全球的好机会。他对近期中国工商银行等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行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目前并购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如果收购对象符合中资银行的战略利益,中资银行可以考虑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着手走向海外。不过他同时提醒中资银行,应借鉴美国同行的教训,在业务扩张的同时,要保持稳定而良好的财务状况。

关于金融危机的议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中国严峻的滞涨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日本十年九相的政治真空的困惑..
  中国08年奥运会后的经济没有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转好...
  中国日渐增长的外汇储备因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无形损失另人揪心...
  首先讲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美国的次贷危机起源点就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低中下群众的住房问题可以说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保证而作出的努力,为了降低人民贷款的门槛,美国政府委托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为低中下收入者提供贷款.政府呢则在给他们提供一些资金保障的同时给足了优惠,当然为了防止两房中饱私囊,制作假帐,美国政府也设置了相应的监管机构.02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受美国房地产热的影响,每年竟然在日本十年负增长的同时依然牛气冲天,届时众多经济学家关于随着21世纪的临近美国经济也会像日本经济一样逐步开始疲软的预言不攻自破.渐渐地更是吸引了不少全球投资商的眼球,纷纷都想在美国依然强劲的经济形势下分杯羹,什么VC,美国的花旗银行了,可以说为8500家美国银行的发展卯足了机会,更别说像什么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了,纳斯达克指数了更是一路走高,可以说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人风光无限,全球投机分子也是乐此不彼.
  可谁都知道再飘亮的肥皂泡都会破碎,而且愈大愈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以后,让人越觉得可惜.尤其是经济泡沫破裂对人的打击是...
  06年夏天随着利率首次地提升,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似乎太过于乐观了,利率提升,使原本就有很大还款压力的人更加不知所措,投资者也开始对美国的两房产生置疑,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无论是道琼斯还是纳斯达克全都一泄千里..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全球金融危机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并一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所有人在劫难逃,中国四大银行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怎么回事呢?两房还有监管机构两位代理人一起绑架了美国政府这个委托人..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恐怕也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全球原油价格的飙涨.就不能不说是火上浇油了.虽然这中间受到美国经济疲软所导致的美元对外贬值使原油的涨势也要打上些许折扣.但就算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在此时遭遇原油的趁火打劫也会叫苦不迭.所以原油价格成为对全球经济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又一大影响.而由于受原油价格的飙涨致使欧美企图以生物燃料代替原油的计划非但没能缓解原油继续走强的势头反而是成为了促使新一轮的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帮凶,则就将全球经济推向了深渊. ; 不仅是非洲一些当今世界面临着强大的粮食压力问题,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岌岌可危,从中国政府关于加重粮食出口的税附甚至是之后的限制部分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对关于由原油所早成的全球价格的飙升的推动能力可见一斑..
  一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新世纪的全球首次危机虽有走弱之势,但因此给全球各投机商所造成的损失还将继续,可以说2010年之前大多数全球大小企业还会停留在对此次危机所造成损失的修复阶段,要想实现赢利恐怕还要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相信几周前还有不少人对关于"后奥运经济"各执其词,甚至与不少的国内外经济学家也都对北京后奥运阶段经济走好而大肆宣扬,实际表明,中国经济确实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有的人讲无论是洛山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甚至于处于全球同样经济普遍不济的情况下的巴塞罗那后人同样没让后奥运经济就后转好甚至与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很强的推动的不成文的预期而失去丝毫的信心,加上中国还有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所以没有人会有理由对北京奥运会后的经济走好,甚至与带领全球走出困境而产生置疑,这些似乎注定发生生的事情情在奥运会之后非但没能成真,具有讽刺意味的反倒是中国上证深证指数的一跌再跌,使无数人不在对后奥运顶礼膜拜的同时毫不客气地经济学家们自以为是的预言嗤之以鼻..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投机商们叫苦不迭,期待政府救市的呼声就跟4,5月份的CPI 一样是一涨再涨,政府 呢就是形势上走了一个过场,降低了印花税.前二十年的6届奥运会确实是给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举办国带去了很多利益,但中国为什么就 没能像预期的那样而同样获得一定的效益呢,:"环境.".我 觉得说到底还是 受次贷危机以及原油涨价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依然会有那么大的 贸易顺差可以说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要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完全趋同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 经济都是一厢 的...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

  2008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级贷 金融创新 CDS 金融监管 中国经济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从本质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然后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二)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三)第三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杠杆率一定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杠杆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杠杆率能达到1:40—50,是因为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些风险巨大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但是,在没有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增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政府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比如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走出危机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变成经济危机,远期是建立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一)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根据测算,美国大约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体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二)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如何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重视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仍然是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各国政府都启动了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政府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第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作为美国政府,除了启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推进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之外,还要亡羊补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滋生金融六个环节弊端的根本问题,健全金融制度。
  (三)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能支撑美元的泛滥。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被迫宣布放弃“美元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元实力日强,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本应该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强美元的货币责任意识,防止滥用货币发行权。但从这几十年特别是近十来年的实践看,美国没有肩负起职责,利益和责任失衡。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股票市值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美国政府欠债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意味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因此,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怎样的世界货币体系才是合理的?我认为,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元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三大主体货币对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致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三、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抗危机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世界经济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景尚好。为什么?中国经济有六大优势:
  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目前已有1万9千亿美元外汇储备,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
  第二,传统的储蓄美德和较高的储蓄率。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7.2亿元,储蓄率达到50%以上。中国政府内债、外债的总和不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不高。
  第三,审慎严格而又灵活,既管制又自由的外汇管理政策。资本项下实行管制,外国资本不能随意地进出中国,而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进出又较为自由灵活。
  第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突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仅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且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金融体系那样的问题。
  第六,强大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中央政府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比如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世界经济衰退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则到2009年底见底,经济危机到2010年底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以上是重庆市副市长写的,分析的很到位。

  (这里还有27篇)

求一篇论文2000字以上,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最好是原创的,不要网上复制黏贴来的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 并使结构性矛 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 一突出” ,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 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 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 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 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 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 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 盾进一步加剧, 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 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 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 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 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 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 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 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 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 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 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 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 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 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 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 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 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 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 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 保稳定的效果。近 10 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 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 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 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 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 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 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 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 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 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 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 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 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 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 稳定和扩大就业。 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 保增长、 保稳定、 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 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 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 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 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 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 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 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 4 万亿投资就可增加 2400 多万个 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 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 国家制定和 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 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 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 国家为缓解农民工 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 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 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 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 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 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 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 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机遇之三: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有利于就业空间 的拓展,同时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新动力。伴随国家一系列重 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扩大内需的效果正逐步显现,我国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提升, 将有力支撑企业岗位的稳定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展就业领域,带动经济 和就业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 基础上,未来还将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通用航空、新能源、服务外包等。 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含量高、 产业链长, 还能够吸纳就业, 将进一步开拓就业空间。 以节能环保产品为特色的“绿色经济”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创造大量就业 岗位,形成“绿色就业”效应。就业的空间拓展和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 供了机遇。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大趋势,还是劳动力市场的 竞争压力,都使劳动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这在客观上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抓住应对危机各项政策 措施带来的机遇,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面向 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机遇之四: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急切呼唤,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动 力。一方面,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 用。为此,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职业介绍、维权和培训综合服务,更好发挥 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加强乡镇、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 障平台建设, 并将作为应急机制建立的相关信息制度补充整合到原有统计信息制 度中,以完善信息制度,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监控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国 际金融危机使政府和全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新认识, 有利于形成完善社会保 障制度的共识,促进相关政策落实。目前,中央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 社会各界通 过危机也对社会保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些因素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 而且有 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社会保障制 度的落实和高效运行。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解决之道
2008年10月18日 06:46 金融时报
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欣
始于去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那么,美国的金融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欣.
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国内消费,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通过向外输出美元而持续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劳务,同时,也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国民对经济的信心不断萎缩,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持续降低.对此,刘晓欣认为,这必定会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造成美国进口减少.
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目前已经显现.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8月的14.2%下降至今年8月的12.7%.由于对外贸易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美贸易的持续走低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底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同时,我国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的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应当说,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在经济低迷和衰退的影响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我国可以利用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定的时间.那么,如何才能消除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刘晓欣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美国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时间和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自身采取措施,积极主动地解决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
对于外贸出口行业,我们首先要积极拓展其他海外市场,以弥补美国市场萎缩带来的损失.同时,必须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冲击,一方面要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逐步降低美元资产的比例,以增强我国外汇储备在面对金融危机和动荡时的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不断融入国际的金融大环境,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我们可以在世界大国之间获得一定的话语权,获得国际结算的地位.实际上,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因为人们对美元的信心不再那么坚定而将有所动摇,货币格局有机会重新布局.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应对突发事件.美国金融危机是房地产泡沫破裂所导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货币的虚拟化,经济的杠杆化导致金融风险的社会化所引发的危机.而美国采取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是直接导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连续17次加息,致使次级贷款客户还不起月供而直接出现退房断供现象,从而致使金融危机爆发.我们要引以为戒,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应对突发事件.目前国家对股市的一系列稳定和扶助政策(印花税单边收取,融资融券政策将进行试点等)以及房地产股票的集体反弹也是相关政策的反映.
另外,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和服务,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