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论文

2023-12-06 17: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论文

  以下是我在师大进修时的创新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题目: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看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才之路,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及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和谐、愉快气氛中学习知识,体验探索之趣,成功之乐。
  一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 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二 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乏兴趣,主动性差等问题,原因有多方面:
  (一) 、自小行为、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心态差;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过着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生活, 这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结构是稚嫩和不成熟的,为就学后在学习中埋下重大隐患。再加上性格中的任性而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失去兴趣。
  (二) 、家庭教育跟不上,应试教育的广泛性使老师家长只注重分数,一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生气发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1.据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3个班共5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的426名,占81.3%,他们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学习上得不到正确引导,学多少算多少,根本没有监督制约机制; 2.现行教育体制广泛实行的应试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使老师家长一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他学习不努力而生气甚至发火,时间一长,极易形成危险的潜意识:学习就是为分数而劳动,分数就是师长脸色的晴雨表,自己就是学习的工具!带着这种日趋加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如何还能谈得上兴趣!
  (三) 、长期以来“填鸭式”的“满堂灌”,缺乏创新教育, 造成学生厌倦情绪, 学生学习是被动的;
  1.基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满足于传统教学方式,课堂45分钟板着面孔,照本宣科,气氛沉闷,缺乏情趣,老师自我陶醉,学生昏昏欲睡; 2.千篇一律的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资料--检查,把学生置于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又使他们不堪重负;当然,我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为智力差,长期以来,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不会、听不懂,致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心不专、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爱做小动作、学好学坏无所谓、作业拖拉、准确率差、家庭作业成绩甚至不做。他们的表现常常惹老师生气,情绪低落,天天查,天天心烦。据我了解,学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往往有被瞧不起的时候,他们一旦遭白眼,更加破罐子破摔、有意捣乱、影响到他人。但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讲还是想学好的,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
  三 引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创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兴趣 生动活跃、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录音、图表、图片、简笔画表演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善于以丰富有趣的语言,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勤反复不断变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将法、竞赛法、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设疑法等。例:讨论法:规定内容,限时讨论。如小学数学教学“比……多(少)……”的逆向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引入新课:“小红今年13岁,比弟弟大3岁,比妈妈小25岁,请同学们算一算,弟弟今年几岁?妈妈多少岁?不动脑筋的同学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结果算出弟弟16岁,妈妈一二岁。我接着追问:“妈妈只有12岁,妈妈13岁,弟弟16岁吗?”反问引得全班哄堂大笑。然后又问学生:“为什么 ‘比……多……’不能用加法计算,‘比……少……’不能用减法计算呢?”悬念犹如“助燃剂”促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比……多(少)……”逆向应用题的强烈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境下进入新课学习,以得保持和发展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 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里面的家庭保护内容时,我使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以漫画“孩子怎么还没回来”为情境,进行讨论,这样一下拉进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家长只顾自己一时的快乐,忘记对孩子应尽的保护职责。这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学生应该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后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理进入听课角色,从惊奇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成功参与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起,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攻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圆周长”一课时,一上课,教师便对学生说:“这节课大家来当研究生,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这时教师拿出一个圆形木板,要求学生想办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用卷尺量;(2)先用一根线绕圆板一圈,然后量线的长度;(3)把圆放在米尺上滚动一周,量出滚过的长度。教师肯定大家的方法后,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片,独立做实验,量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操作,互相讨论,共同得出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厘米多一些,9厘米多一些,15厘米多一些后。接着提问:有一个圆形操场的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财长方便吗?现在老师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知道这个直径是100米的圆形操场的周长大约是多少米?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兴趣情境,急切的想去寻求一种比较科学的求圆形操场周长的方法,参与思维活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全班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一会儿几个学生就说:操场周长大约是300米多一些。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不解,老师适时组织讨论,让全班学生明白:从前面3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就有疑问的学生恍然大悟。最后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操作,自己研究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主动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向师性这两种心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往往就喜欢哪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会让同学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过于严厉、急躁、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紧张、消极。我所教的班级在2006年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说道:“老师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和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很好”“太聪明了”“非常正确”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使我们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我们在出现错误时,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一声“老师也会犯错误”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对老师的信赖和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要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才能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设计实践活动,以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知识、用知识的过程。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

  水平有限,请多指教,呵呵。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新课改;思考

1小 学 教育的现状

1.1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很多地区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讲课,教师单方面的讲课会使课堂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不了学生注意力。

1.2轻视能力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教育学的形式,把教学建立在了人的被动性上,忽略了学生探索知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但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实际,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了学生实践能力。

1.3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小学教学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想要全面发展学生,不能只注重成绩,教师根据学生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判断是一种偏激的行为,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失去信息,不利于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

1.4忽视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的学校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评价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为了考试成绩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循此往复的学习,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的恐慌、排斥上学,并感到焦虑和自卑。为提高自身成绩,学生在考试中会采用抄袭等手段,甚至还会相互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1.5制约教学改革

因检测对教学活动有控制作用,教学改革若没有经过检测难以进行下去,因改革具有创新性,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起到改变,因此,教育改革初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学校不愿意进行教育改革。

2改革的意义

2.1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教育的使命。对小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能够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并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2.2校外教育的要求

近几年,因小学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在校外已经形成了小学教育服务市场,据统计,每年参加校外培训的小学城已经超过了一亿,这种背景下,造成小学生的压力过大,因国家提倡给小学生减负,而校外补课,又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回到了原点,剥夺了学生的假期时间,学生会因为抗拒而厌烦学习,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又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校外教育机构的研究和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2.3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卷入了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学生的学习成绩被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当成了主要目标,学生德育的发展受不到重视,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所需,学校应通过引导学生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实践锻炼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健康的人才,但大部分小学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上去,造成学生在德育方面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2.4农村教育

农村小学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因农村经济条件较低,农民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城镇上学,造成农村教育更加萎缩,师资力量薄弱、没有经济条件、教学设施不足是农村小学教学不足的主要因素,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村教育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小学教育改革措施

3.1尊重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特点,并将其发展成特长,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要急着对其进行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关心下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是人生路上的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教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良好的'心态利用到学习中来,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教学目的。

3.2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只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使其成长的开始,教师应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参与到学习中来,小学生对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充满热情,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明白学生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快乐、有趣的一个过程。

3.3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还有待提高,尤其使农村小学,其教学设施较差,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综合素质还不够完善,国家应对农村小学投入资金并鼓励一些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到农村支教,进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对于在农村坚持不懈教学的教师,国家应组织他们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3.4建立健全评估体系为了能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建立健全学习评估体系,通过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并拓展学生思维,,在加强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对学生客观正确的评价,因小学生的承受能力较低,还不能够对教师的评价完全吸收,教师应根据学生成绩和日常表现,正确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避免错误的评价造成学生自卑厌学等心理。

4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学校和有关教育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应意识到不足,并在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存在忽略学生全面发展、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与学生关系平等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进而实现小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霄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OL].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2.

[2]王彩云.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27):158~159.

[3]王春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现状与策略[J].科技资讯,2015,13(06):183.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2.1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2.2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2.3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3.1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3.2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3.3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J.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中陶行知思想的应用论文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着名教育家,在其教育生涯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习,教、学、做合一”以及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提出的“六大解放”等先进思想与我国新课改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全一致,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一、解放学生传统思想束缚,培养自主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六大解放,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对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学习《月亮湾》章节时,要备好配图插图,不要局限于课本原有的插图。配图要美丽,可以是纸质也可以是媒体图片。上课时可以先不要打开课本,而是以看图为主。教师参照课本中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看图。首先看“河”,让学生想象河在什么位置,像什么,河面上有什么,河里有什么,河岸上有什么,逐一引导学生进入图中的情景,犹如身置其中,过程中学生无论说什么,都不要以自身的理性思维去约束他们的想象和见解。

然后,对图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象图中没有的景物,如晚上天空会有月亮吗?天空会飞过什么样的鸟儿?最后,让学生给图起个名,起名不要局限于图像的属性,还可以把它当作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之后打开课本再学习课本内容,让学生看看书中是怎么描绘的。但要注意课本内容并非是学生想象的标准,不要以课本内容为标准评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成果。

在没有课本内容的限制下,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看、说、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生活与课堂相互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要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习,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更能在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学习,让“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够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来。

例如在学习古诗两首《春雨》《春晓》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春天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否知道?春天的是什么样子的?春天有什么?在春天来的时候自己和父母有去玩吗?让大家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和春天的故事。从生活入手,将学生引入学习氛围中。再朗诵古诗,引导学生解析古诗内容,结合生活感悟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生活和课堂有效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对春天的日常语言表达的方法转变到古诗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善于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创造无时不在,并且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从中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如何培养、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可每个人都是创造的主体,都具备创造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去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发现学生的创造潜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不仅要发现、认识、肯定学生的`创造力,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时,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然后设置问题一:除了课本里乌鸦使用的方法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乌鸦喝到水?让学生展开想象,自主思考解决办法。设置问题二:课堂上带透明的玻璃瓶同时在里面装一半的水,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让水溢出来 (此问题设置需注意不要设置不加水的条件,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中的环境限制,保证学生有足够广的思考空间)。

并在下次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想到的所有办法让水溢出来。通过设置可行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对学生的方法进行评价,提高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在近代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保持先进性。我们的教学要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