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管理学论文6000字

2023-12-11 14: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管理学论文6000字

论西部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本论文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梅奥的“霍桑实验”和1981年美国管理学家威廉· 大内提出的Z理论为基点,通过着重分析西部企业在管理沟通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根 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西部企业;管理沟通;改进措施 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 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纠正了企业家对员工只不过 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认为企业的员工不单纯是经 济人,还是社会人。在“霍桑实验”的第三阶段———谈话 研究中,梅奥发现作业条件、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 相关联系,人们的工作成绩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因素,还 取决于群体成员,实际上这次访谈为职工提供了一次 沟通的机会。1981年,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 密,因此他主张坦诚、开放,把“沟通”作为最基本原则 来实行民主管理。从以上两个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在 对一个企业进行各种复杂的管理过程中,沟通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催化剂和 润滑剂。目前,我国西部大多数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 存在许多问题,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组织的管理沟 通呢?首要任务是我们要了解西部企业所具有特殊性。 一、西部企业所处地理环境及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 总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4年的 GDP总值为27585.17亿元,占全国的16.9%。西部地 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由于 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西部经济有所 改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 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 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为 2004年的19.5∶44.4∶36.1,从这个结构上看,经济发 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发展的 速度仍显迟缓,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 不足,能源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加工制造业、能 源重工业化、资源深加工业还有待发展。 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投资环境 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来西 部投资,西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不但 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可以引进 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西部企业在管理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沟通出现的问题 1.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越级上报现象,而导致组织 内部关系不和谐。在平时工作中,有些员工不注意或忽 略汇报工作的程序和规定,常常越级汇报工作。在这种 情况下,员工与直接上司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缝,甚至严 重地影响个人工作或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转,因为直接 上司是员工的直接领导,也是员工工作的直接安排者 与工作成绩的直接考评者。建立好与上级的关系不是 让员工阿谀奉承,而是要注意经常与直接上级沟通,这 样员工可以尽快了解上级安排工作的意图,而上司也 可以准确掌握员工最近的工作动态和情绪变化,这样 更有利于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西部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忽略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经济基 础稳定后,再建立企业文化也不迟,或者是不少企业起 初就建立起了企业文化的框架,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 内容,企业文化只是一个花架子、摆设。但事实上,一些 知名且成功的企业事例告诉我们,每个公司在孕育或 成立初期就应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并积极地向内 向外宣传这些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它本身就是客观存 在的。此外,一些新员工在刚来公司时,如果不向他们 宣传企业文化,就会使这些新员工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影响个人形象和工作进度。 3.企业内部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位差 心理”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的步伐。 所谓位差心理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 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 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则因处于比别 人低的层次而感到自卑。这种现象不仅存在普遍,而且 危害极大,它的存在,使每个企业、每个领导、员工心里 都会受这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沟 通问题。 4.以个人的认知模式去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是 需要双向进行的,单向沟通是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交 流和管理沟通的。一些管理者虽有技术但为人处事却 不能客观理智,当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愿接触员工,员工 对他们也是敬而远之,这些管理者只是试图用自己的 认知模式去解释别人的行为,这样阻碍了上下之间的 意见交流和感情传递,致使沟通失效。 5.忽视倾听的重要性。在企业每天的管理沟通中, 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倾听的重要作用,也是由于这种现 象的普遍存在,管理者常会误解别人的话,会搞不懂或 误解别人的意图。此外,管理者一般认为倾听是一种被 动的选择,实际上经常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是进行 有效沟通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管理者了解自己员工 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与外部之间的管理沟通问题 1.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和经济大国,各个地区 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尤其是西部企业受到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和知识结构的限制,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 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一部分管理者只是盲目跟从或 闭门造车,从而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以及市场竞争秩序 混乱,这充分说明部分管理层在与对外的信息交流过 程中,速度缓慢,没有及时掌握当前的势态发展状况, 孤立地对待西部企业的发展形势。 2.西部企业在树立企业形象和打造品牌的过程 中,没有把突出自我特色和优势作为工作重心,而是盲 目模仿其他企业的创业道路或是品牌模式,在西部特 殊的经济环境下,这种品牌不仅没有竞争优势,相反会 浪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并不是把先进的管理 理念适当的“西部化”,而是根据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经 营模式去发展西部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西 部企业发展进度迟缓,特色不明显。 三、改善西部企业管理沟通的途径及其措施 (一)人际沟通方面 1.调整沟通心态,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随着现代 社会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因此也变得多样、丰富。表面上看来,人们之 间的沟通联络的确是越来越频繁了,实际上,大多数的 沟通已成为一种社会物质利益所驱使的表层化的行 为,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开诚布公”“、推心置腹”、 “设身处地”是大多数现代企业沟通者所缺乏的沟通心 态。人类通过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 与嗅觉系统这五种心理认知系统,掌握不同的人所拥 有的沟通特色,就能够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所以,现 代企业的组织沟通者不仅要做好企业运作的程序化信 息沟通,同时重视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灵沟通。 2.学会倾听。在人们长期的传统思维中,“沟通”是 一种富有“动作性”的动感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用心交 流的行为,但“倾听”这一“静态”过程往往被许多沟通 者忽视了,倾听是沟通行为中的核心过程,也是心与心 交流的外界媒体,倾听不仅能激发对方的谈话欲,更能 促发更深层次的沟通。另外,只有善于倾听,深入探测 到对方的心理以及他的语言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与 之交流,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一名善于沟通的 组织者必定是一位善于倾听的行动者。 3.克服“位差心理”的方法很简单,如对于员工进 行客观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员工, 多从员工内部了解情况,多倾听一些意见和建议;管理 层可以深入生产第一线,多一些实质性的交流和沟通。 企业内部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提倡信任;不断提升 下属士气;为客户提供优良服务;及时沟通、努力沟通; 沟通只有打破表面上的敷衍了事,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4.利用饮食文化加强交流与沟通。在人际交往过 程中,食物往往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身份,它能促进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一起分享食物,反映了人与人有福同 享、有难同当的一种情感纽带,员工有机会聚在一起一 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与沟通,这是建立良好公司人际 关系的大好时机。在沟通的过程中,员工在了解同事的 文化背景的同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尊重文化多 样性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应根据自己发展的需求,有目的地健全 沟通渠道 1.会议作为正式沟通的一种方式,在管理沟通中 不可或缺。对于管理者来说,组织有效的会议对于改善 管理沟通,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定期的会议是必须 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促 进公司的发展。如何使会议变得有效,如果想顺利召开 会议,首先要遵循会议的组织精神及会议目的,准备会 议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与会者可能要涉及的每项议 题,要按时召开会议,也要按时结束会议,会议后,整理 出有效的会议纪要,列出行动表,确定责任到人,这种 会议才能称得上有效的沟通。 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网络技术也已 被引介于组织的沟通领域,这正是组织沟通领域的变 革和飞跃,电子网络因其快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 高了组织沟通的效率。另外,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 择在局域网的BBS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 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甚至文件的 传送也无需离开座位,音频及视频的多媒体支持也使 得不同地点的同僚们可以成功地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议 事模式。 3.企业还应注重管理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反馈 机制的建立首先应从信息发送者入手。另外,信息传送 者也应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或行动以间接获取反馈信 息。因为反馈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所以信 息接受者不自觉流露出的震惊、兴奋等表情,都是反馈 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接受者,在沟通反馈中 实际上处于主体地位,但他们往往会因为信息发送者 (通常是上级管理者)的权力威慑,而不能客观准确地 做出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接受者端正沟通心态,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对待信息沟通尤其是信息反馈。信息发送 者也应积极接受接收者的反馈信息,使得组织沟通,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 西部地区在形成特色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地方壁垒,实 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作为一个西部企业的管理者,在 促进企业团结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营造和谐愉 悦的气氛。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管理沟通中, 都应该鼓励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建构和谐的企业 文化。这样,企业的管理沟通必定会得以改善,沟通艺 术的真谛也必将会得以领会。 参考文献: [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家晔.完美执行之最佳沟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2005.

求本科段 行政管理学论文,字数6000字,请予以帮助我为盼。

【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

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正文】
当今的行政管理理论取向从功能主义和制度主义到解释视维(Inte-rpretivePerspective)、批判视维(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化着。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大多数人士的支持。在库恩(ThomasKuhn)看来,当今行政管理领域正是缺乏一个我们这个学科大多数人认同和支持的典[本文来源于文秘114-www,wenmi114.com,找范文请到文秘114网]范(即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其理论取向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经验性的阐释,或设定一些原则来寻求组织的秩序、效率、绩效、理性和客观的职业责任。
这篇介绍性的文章旨在讨论解释和批判方法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研究中的显著意义。解释视维是一种理解行政管理中复杂现象成份的选择性方法。批判理论视维是许多解释传统,如现象学、诠释学、象征互动主义和心理分析等理论方法的继续或延伸。尽管解释研究在交叉社会科学领域中享有极强的知识影响力,但是仅有一些自由主义理论家运用解释研究方法来探讨民主行政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互动性的本质。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或典范之所以能够在整个20世纪普遍流行,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层制的强大影响力及其在公众中的需求。
柏瑞奥(GibsonBurrell)和摩根(GarethMorgan)认为,解释方法是与功能主义典范抗争时独立出来的典范。然而,解释方法并不是一个明晰清楚的典范,也就是说,它尚没有一整套框架和假设用于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和预测。相反,解释视维只是一些观念和方法,对各层级的组织分析进行含蓄的说明。
一、解释的需要
行政管理学者迫切需要一种认知基础,由此对行政管理的本质提出新洞识,从而不仅能够思考人们所关切的政治、经济和工具的事物,而且能够从人本主义和文化层面上来思考社会现象。当一种实证主义的认知论受到批判的时候,人们总是批驳其基本理论内含的假设(譬如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科层制、偶然论或系统论)。从一种选择性视维(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视维)来批判一个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构建过程。这种批判假定:人类的理解和行动过程不能仅仅被简化成科学(或实证论)的探究。而且,为了恰当地把功能主义理论置于范围更广的行政文化视域中,我们就不得不寻求一个一般性的人类理解理论,并将几乎从每个点上与普遍接受的或经典的理论进行对比。
德国哲学家狄尔塞(WilhelmDilthey,1833-1911)曾介绍过一种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新方法。他强调,从学者们用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而言,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自然科学家运用普遍法则来试图阐明某种现象;而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者则试图通过一些确定的经历,并依赖研究目的,来理解某种现象。如此一来,狄尔塞就把诠释理论带进了“历史知识和人文科学的哲学境界”,其中阐释人类活动的方法基本上是心理的或直觉的。
胡塞尔(EdmundHusser
l,1859-1938)则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经验主义科学)批判成以“幼稚的客观主义”(或现实主义)来看待社会现实。他特别是对“自然主义”(经验主义或实证论)在哲学探索中企图建立真理持否定态度。胡塞尔强调理解“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体验认知的平凡世界和即得经历的重要性。这个生活世界被看成是活生生

的和俗世尘嚣的世界,胡塞尔将其形容成并赋予了这样的内涵:我们人类正经历变化着的事物、期望、情感和观念等等。这个尘世和生活的世界先于所有的内心反省而存在,并且我们必须做如此理解:这个尘世赋予在其中发生的其他所有可能经验世界以意义。
狄尔塞和胡塞尔作为诠释学和现象学哲学家,对进一步推进解释视维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持解释视维的西方思想家,如海德格尔(Heidegger)、萨特(Sartre)、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米德(GeorgeMead)和泰勒(StevenTaylor)等,通过批判自然科学式探究的预先假定,以及通过提倡发展总体上理解历史、文化、语言、传统和人类现象等的新兴方法,来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但是近年来,解释实践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如罗蒂(Rorty)和德瑞达(Derrida)的非议。使解释成为独一无二的方法,尤其是使其与行政管理紧密相联的正是解释视维对社会现象持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t)的立场。这种构成主义立场强调辩证法以非决定论(非因果关系)方式存在的可能性,并且在此方式下,目标、规划、方案则被视为通过参与者们所持有观念和经历的相互分享而使共同行动得以合法化。
解释方法提供了一系列观念和假设帮助我们来理解社会现象和行政管理现象,现可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观念列举如下:
第一,解释视维,特别是建筑在现象学基础上的解释视维,通过社会情境的参与者角度来寻求理解和阐释社会现实。解释视维在个人的意识和主体性领域中,是通过参考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的框架来探求解释。解释视维把社会现实看成是由那些对社会抱有自身利益需求的人引发的突发社会过程。人类是社会真实的创造者,他们通过社会互动来建立社会现象的意义,通过社会互动和观念的分享,一个修正(妥协)意义的活动就出现了。
第二,理解社会现实开始于成功有效的解释活动。正如塞尔沃曼(DavidSilverman)指出的:“解释的任务在于理解被解释者,创造解释在于提供对被解释者的理解。”例如,要考察行政管理沟通,现象学(或诠释学)解释就会关注借助于去解释沟通内容的活动,来理解并得出沟通者之间沟通经历的意义。因而,从解释者和内容(或资讯)关系的角度,意义可能被探究和描述。就此层面而言,解释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从这种联系可以看出,意义是被创造出来的。
第三,由于个人不仅为他或她自己存在,也为其他人的共同体而存在,因此理解构成各类组织和共同体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就是必要的,即使人与他人之间时常存在着冲突。譬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不仅有着个人利益,而且还必须同他人进行交流。舒茨(AlfredSchutz)把人的社会交往描述为“我们的关系”(We-Relationship),即当两个人处于面对面联系的情况下,他们相互觉察、理解以及分享各自的经历。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反省和对话,他们可以对某种情境的意义得出一致看法。要实现主体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的关系”必须是互动性的社会过程:两人必须接触、扩大和丰富彼此之间的理解。在组织中,主体间相互理解使得组织成员的集体活动成为可能。
第四,解释理论家认为,功能主义对人类行动的阐释忽视了对实证论和经验论的认知论之理论预先假定及局限性的审视。功能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其对人类和行动所做的假设。功能主义关于人的内容的假定是:主要地说,人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屈从于象组织、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解释理论家则把人定义为积极、有目的和创造性的主体。人们之所以使其行为与法律或职业规章等组织的和外部的要求保持一致,那是因为这是替政府组织工作的任何人无法逃避且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对于行政官员和管理者来说,迫使组织成员应有一定行为,人们应顺从与合作,这些规范所要求的正当理由必须能够被从事实际活动的成员个人所理解。假如成员们深信,为了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必须坚持统一的规章和制度,那么,从成员们自己的观点来看,他们自身的行为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当的。因此,相信和行动的理由同行动者对义务所做的解释以及对组织规范和目标的自愿信奉是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不考虑个人对于规范要求所做解释的组织义务,将仅会变成具体化的组织需要。正如马克斯·韦伯(MaxWeber)所指出的:“当并且在行动者个人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的限度上,行动就包含着所有的人的行为。”
第五,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异常复杂、常无定所、非理性以及总体上不具体的,所以就必须以非决定论的(非因果关系的)方式来理解人类行动,即必须从主体者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理解并不是由理论来决定的,而是经由研究者对主体的情景移植(empathy)来取得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解释人的表现、情感、交谈、人造物和象征符号。
正如解释和定性研究者所看到的,人文科学把重点放在对日常世界中人的经历进行研究上面,也正是在这个日常世界中,动态的行政管理过程得以产生。通过行动和相互影响,人类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和重建,因而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观察和解释主体各种经历的意义来研究这个流动的人类世界。作为主流行政管理基础的功能主义和实证论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得到显而易见的而不是定性、隐含和心照不宣的知识来阐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因为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行政组织文化,所以就有必要运用这样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使我们关注在社会内容条件下人们所发觉的根本性问题。事实上,解释和批判方法较少地关心得到或验证经验知识,而更多地则是关心理解各种意义。定性研究方法,譬如现场观察研究和访谈分析方法,其目的是从涉及人类行动、象征符号、沟通、经历、价值观念、情感、历史、传统、文化、语言等社会内容中得到学习。为了去理解一个社会情境,研究者必须使用一些朴实无华的方法收集信息,这样才能够向主体学习,以及批判地反省研究设想和研究程序。定性和解释研究方法中理论联系实践,并非实证论和经验论研究的决定论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够不断地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以及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
总之,解释方法旨在寻求理解为什么事件会这样发生以及人们在不同情境中会怎样行动的共享假设(尽管通常是不明确的)。梅洛—庞蒂指出:“理解最终总是此时此地构建、建立、导致对客体的综合。我们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和感觉时,其实揭示着比此过程更为深刻的我们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理论家来说,从主体看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实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基础,并且借助这个手段社会生活和集体行动得以实现。
二、批判反省的需要
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理论观念经久不衰,这就是理性主义。在行政管理和组织理论的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理性主义在制度性活动和人类活动中被广泛讨论的踪影。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如尼采(Nietzsche)和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就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反理性主义者承担反传统的任务,但是并没有成功地克服非理性主义所易犯的理论错误,反理性主义者不对构成主义感兴趣,而是把纷繁复杂和破碎不整的问题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这样,它就无法在处理组织基本问题,如社会秩序、效率、产出能力、沟通、组织变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尽管后现代主义者是以针对理性主义而进行的反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主要关心在解释过程中诸如内容分解和解释说明等问题上面。
相反地,批判理论主要关注功能主义、制度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所有理论视维之间跨学科的对话上面,以及为管理活动提供报告方面。批判理论已成为一支批评主流社会理论预先假定的重要知识力量,并且批判视维的争论理由显而易见地得到后构成主义和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支持。正如凯尔纳(Kellner)所暗示的,在社会学领域,批判理论(包括当初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为行政管理理论带来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向,从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心理学、文化理论、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等领域中介绍了研究视维。批判理论(并非没有争议)批判了主流行政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为改革现今的制度以及促进行政管理人员基于集体理解采取民主行动而提供新的理论选择,批判理论更是有力地推动着变革。
尽管批判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但是这些被许多理论家如阿德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哈贝马斯(Habermas)、杰伊(Jay)、施洛尔(Schroyer)等所坚持的观念与理解行政管理中的问题直接相关。建筑在批判理论视维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提倡努力地去影响根本性制度的变革,提倡对制度问题和人的价值观念问题、主体和客体、经验分析科学和诠释(历史的解释)科学、价值中立立场和价值涉入立场以及人的本质中积极能动的方面和消极被动的方面等进行批判性综合。批判理论反对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或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进行本质性的区分。
批判理论对进行行政管理研究持价值批判态度。例如,由于选择或设计一个理论架构和对事实知识进行分析这两者都受到研究者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最终使社会现实客观化,那么就有必要对理论(或假设)试验和经由客观研究而得到的经验数据的局限性进行解释,并批判性地重新考验所假定的价值中立观(如韦伯所指出的)。为此目的,解释视维和批判视维为选择性地研究行政管理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批判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去认识众多阐释视维的力量和缺限,并批判性地把它们融入为一个范围更广阔的解释架构中。从这方面说,批判理论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个解释性的方法。通过摒弃制度对人类非人道的统治以及行政人员惯常性的行为,批判的行政管理理论根据行为如何符合伦理道德和行动怎样负有责任,来理解和解释所存在着的行为和行动。通过新旧解释方案相互影响、综合为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而使变革得以产生。
假如人们要开放地面对不同理论视维的批判性分析和选择性地变革制度和行动,那么他们必须是自我反省的。自我反省是运用自觉意识,点燃理智之光,照亮个人知识所基于的内在化假设,从而构建个人关于社会秩序、合法行为意识方面的社会知识以及理解和行动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哈蒙(MichaelHarmon)把自我反省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监视自我内心生活的流动,为的是清醒地认识有意识的目的性行动同那些行动中所反映的不明显的、深层心理构想之间的联系”。哈蒙强调行政管理者必须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使责任重新个体化。自我反省意味着,行政管理者在实现角色任务时去积极能动地“创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得到”或“接受”责任。
由我们所认识并体现在我们行动中的组织和行政管理世界,正如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的,是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的组织管理世界,其终极本体论不是植根于自然,而是个人意识活动的历史累积。它是一个相互主体性地分享着世界和日常生活的领域。这样,在这个世界里,自我反省就使理智得到体现,它为理论性地理解由自我和社会现实之间相互构成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方法,它是理解意识的神秘本质、自我、现实、意义和秩序的人道主义手段。自我反省仅是赋予人类的实践,它是面向意识基础并面向社会秩序预先假定基础所进行的激进的内心理智活动。一个自我反省的人着眼于这种判断基础,为的是通过信念使他的观念有意识地得到坚持,或是为了使观念更适合人类的需要而改变它。
三、行政管理相关的问题
解释和批判理论,其理论观念和方法的运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一、术语的非普遍性;二、对待行政管理现象的习惯(非批判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践的困难。
第一个困难,即这两种理论视维其术语的非普遍性,是学者们对所用理论词汇和抽象隐喻常感全然困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不是很通晓解释理论的文献,他们对某些所介绍的语言感到陌生。要试图对某一理论的理论假设以及对社会和行政管理实践进行批判,那么专业术语的使用或新隐喻的创建则是必要的。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当今行政管理理论现状的僵局特征。激进的和自由主义理论家的主要任务并非要使人们确信理论假设的缺点(或弱点),而是用辩论去证明选择性的观念,以激起智力的交流。作为一种结果,分裂化的学术努力还会继续下去。
另一个困难来自于人们通常对熟知的理论假设和活动持非批判态度而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大多数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习惯于在关注制度的、功能的、经济的以及行政管理政治层面的理论架构下工作,并且大多数这类学者和实践者对不符合熟知架构的认知选择方法不感兴趣或不予注意。譬如,当我给自己的研究生或学期培训小组的实践者指派诸如新组织设计这类问题解决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把应用诸如描绘层级结构、勾勒权威格局、描述新雇用人员的功能责任等这类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作为开端。通常,有些人会关注与传统组织方法相关的问题,并且坚持应从人道主义、学习、变革、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讨论组织活动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假设。
最后,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观念的效用落到其与行政管理者实践考虑的相关性上面,诸如提高效率、绩效和产生能力的问题。大多数行政管理研究者关心通过演绎理论而得到事实资料和通过行政管理情境的假设来阐释行政管理的现实;在进行实证论研究时,为了阐释和预测行政管理现象而采纳一种独特的理论视维。大多数解释研究普遍是定性取向的;描述和提供定性研究的发现对于大多数持经验取向的行政管理学者来说不是太令人信服。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但是作为反主流力量的任何新理论视维都值得引起行政管理学者的注意。起初,行政管理的事业是理性地管理政府功能的活动,但是,当今行政管理的范围要比政府组织做什么和怎样做大得多。从该领域绝对地必须从广泛的内容——人类、共同体、社会和世界等层面——去看待这个意义上说,行政管理的今天与以前的日子是不同的。
假如我们作为行政管理者想理解复杂的关系,想承担起提倡的角色并与社团内外的人们一道工作,那么我们就必须超越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的发现。批判性地说,许多行政管理中传统的和狭隘的方法缺乏理智实质。作者并非暗示:针对眼前考虑,如效率、产生能力、定量化政策研究、绩效评估、人类行为的阐释等管理取向的研究,不存在有效性和理智成就。该文趋向于认为:负责任的行政管理学者应有理智好奇心,有批判某些琐碎观念和知识的紧迫感,并把他们的精力投注于去辛勤地探索选择性的视维。
四、结论
现代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科层制管理所体现的,是由一系列规章和层级节制关系在决策及问题解决中的运用而决定的。管理过程总是由组织层面向个人层面流动。为领会行政管理中解释和批判理论的要点,行政管理研究者个人需将他或她的理智视维做至少是暂时的分类,应试图从人类视维(人类活动或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或行政管理)现实。研究行政管理的学者有必要把管理过程和社会互动看成是由个人层面向组织层面的流动。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足够理解,管理(来自上层)和社会互动(来自下层)之间有意义的平衡(基于批判综合)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通过组织和共同体成员(理智的)合理的沟通,解释和批判分析可以有意义地在行政管理内部严谨地得到实践。因而,就有必要把批判态度植入行政管理思考中,不仅有必要批判地审视产生行政管理知识所使用的认知假设,而且有必要去理解行政管理制度结构得以形成的行政管理秩序的预先假定基础。解释和批判研究的显著作用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及更牢固地理解行政管理者的非完整的信息和行为所反映出来的行政管理现实。解释视维尽力揭示行政管理之预先假定的问题层面,它触及到知识的基础和行政管理的实践。在这里,实践永远使程序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不再是绰绰有余的。

求工商管理学有关的毕业论文6000字左右

论西部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本论文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梅奥的“霍桑实验”和1981年美国管理学家威廉· 大内提出的Z理论为基点,通过着重分析西部企业在管理沟通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根 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西部企业;管理沟通;改进措施 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 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纠正了企业家对员工只不过 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认为企业的员工不单纯是经 济人,还是社会人。在“霍桑实验”的第三阶段———谈话 研究中,梅奥发现作业条件、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 相关联系,人们的工作成绩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因素,还 取决于群体成员,实际上这次访谈为职工提供了一次 沟通的机会。1981年,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 密,因此他主张坦诚、开放,把“沟通”作为最基本原则 来实行民主管理。从以上两个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在 对一个企业进行各种复杂的管理过程中,沟通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催化剂和 润滑剂。目前,我国西部大多数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 存在许多问题,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组织的管理沟 通呢?首要任务是我们要了解西部企业所具有特殊性。 一、西部企业所处地理环境及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 总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4年的 GDP总值为27585.17亿元,占全国的16.9%。西部地 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但由于 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西部经济有所 改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 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 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第三 产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为 2004年的19.5∶44.4∶36.1,从这个结构上看,经济发 展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第二产业发展的 速度仍显迟缓,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 不足,能源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加工制造业、能 源重工业化、资源深加工业还有待发展。 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投资环境 不断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来西 部投资,西部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后发优势”,不但 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可以引进 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西部企业在管理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管理沟通出现的问题 1.企业内部经常出现越级上报现象,而导致组织 内部关系不和谐。在平时工作中,有些员工不注意或忽 略汇报工作的程序和规定,常常越级汇报工作。在这种 情况下,员工与直接上司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缝,甚至严 重地影响个人工作或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转,因为直接 上司是员工的直接领导,也是员工工作的直接安排者 与工作成绩的直接考评者。建立好与上级的关系不是 让员工阿谀奉承,而是要注意经常与直接上级沟通,这 样员工可以尽快了解上级安排工作的意图,而上司也 可以准确掌握员工最近的工作动态和情绪变化,这样 更有利于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西部很多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忽略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领导认为企业经济基 础稳定后,再建立企业文化也不迟,或者是不少企业起 初就建立起了企业文化的框架,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 内容,企业文化只是一个花架子、摆设。但事实上,一些 知名且成功的企业事例告诉我们,每个公司在孕育或 成立初期就应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并积极地向内 向外宣传这些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它本身就是客观存 在的。此外,一些新员工在刚来公司时,如果不向他们 宣传企业文化,就会使这些新员工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影响个人形象和工作进度。 3.企业内部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位差 心理”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的步伐。 所谓位差心理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 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 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则因处于比别 人低的层次而感到自卑。这种现象不仅存在普遍,而且 危害极大,它的存在,使每个企业、每个领导、员工心里 都会受这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沟 通问题。 4.以个人的认知模式去理解对方的行为。沟通是 需要双向进行的,单向沟通是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交 流和管理沟通的。一些管理者虽有技术但为人处事却 不能客观理智,当出现问题时他们不愿接触员工,员工 对他们也是敬而远之,这些管理者只是试图用自己的 认知模式去解释别人的行为,这样阻碍了上下之间的 意见交流和感情传递,致使沟通失效。 5.忽视倾听的重要性。在企业每天的管理沟通中, 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倾听的重要作用,也是由于这种现 象的普遍存在,管理者常会误解别人的话,会搞不懂或 误解别人的意图。此外,管理者一般认为倾听是一种被 动的选择,实际上经常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是进行 有效沟通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管理者了解自己员工 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与外部之间的管理沟通问题 1.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和经济大国,各个地区 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尤其是西部企业受到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和知识结构的限制,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是 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一部分管理者只是盲目跟从或 闭门造车,从而导致市场过度竞争,以及市场竞争秩序 混乱,这充分说明部分管理层在与对外的信息交流过 程中,速度缓慢,没有及时掌握当前的势态发展状况, 孤立地对待西部企业的发展形势。 2.西部企业在树立企业形象和打造品牌的过程 中,没有把突出自我特色和优势作为工作重心,而是盲 目模仿其他企业的创业道路或是品牌模式,在西部特 殊的经济环境下,这种品牌不仅没有竞争优势,相反会 浪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并不是把先进的管理 理念适当的“西部化”,而是根据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经 营模式去发展西部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西 部企业发展进度迟缓,特色不明显。 三、改善西部企业管理沟通的途径及其措施 (一)人际沟通方面 1.调整沟通心态,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随着现代 社会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因此也变得多样、丰富。表面上看来,人们之 间的沟通联络的确是越来越频繁了,实际上,大多数的 沟通已成为一种社会物质利益所驱使的表层化的行 为,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开诚布公”“、推心置腹”、 “设身处地”是大多数现代企业沟通者所缺乏的沟通心 态。人类通过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 与嗅觉系统这五种心理认知系统,掌握不同的人所拥 有的沟通特色,就能够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所以,现 代企业的组织沟通者不仅要做好企业运作的程序化信 息沟通,同时重视组织成员之间的心灵沟通。 2.学会倾听。在人们长期的传统思维中,“沟通”是 一种富有“动作性”的动感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用心交 流的行为,但“倾听”这一“静态”过程往往被许多沟通 者忽视了,倾听是沟通行为中的核心过程,也是心与心 交流的外界媒体,倾听不仅能激发对方的谈话欲,更能 促发更深层次的沟通。另外,只有善于倾听,深入探测 到对方的心理以及他的语言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与 之交流,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一名善于沟通的 组织者必定是一位善于倾听的行动者。 3.克服“位差心理”的方法很简单,如对于员工进 行客观的评价,并给予一定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员工, 多从员工内部了解情况,多倾听一些意见和建议;管理 层可以深入生产第一线,多一些实质性的交流和沟通。 企业内部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提倡信任;不断提升 下属士气;为客户提供优良服务;及时沟通、努力沟通; 沟通只有打破表面上的敷衍了事,才能有实际的效果。 4.利用饮食文化加强交流与沟通。在人际交往过 程中,食物往往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身份,它能促进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一起分享食物,反映了人与人有福同 享、有难同当的一种情感纽带,员工有机会聚在一起一 边品尝美食,一边交流与沟通,这是建立良好公司人际 关系的大好时机。在沟通的过程中,员工在了解同事的 文化背景的同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尊重文化多 样性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应根据自己发展的需求,有目的地健全 沟通渠道 1.会议作为正式沟通的一种方式,在管理沟通中 不可或缺。对于管理者来说,组织有效的会议对于改善 管理沟通,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定期的会议是必须 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促 进公司的发展。如何使会议变得有效,如果想顺利召开 会议,首先要遵循会议的组织精神及会议目的,准备会 议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与会者可能要涉及的每项议 题,要按时召开会议,也要按时结束会议,会议后,整理 出有效的会议纪要,列出行动表,确定责任到人,这种 会议才能称得上有效的沟通。 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网络技术也已 被引介于组织的沟通领域,这正是组织沟通领域的变 革和飞跃,电子网络因其快速、准确的特点,极大地提 高了组织沟通的效率。另外,公司内部的人员既可以选 择在局域网的BBS上发布信息、讨论专业问题;也可 以越级向上司发送电子邮件以征询意见;甚至文件的 传送也无需离开座位,音频及视频的多媒体支持也使 得不同地点的同僚们可以成功地创设学习型组织的议 事模式。 3.企业还应注重管理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反馈 机制的建立首先应从信息发送者入手。另外,信息传送 者也应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或行动以间接获取反馈信 息。因为反馈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所以信 息接受者不自觉流露出的震惊、兴奋等表情,都是反馈 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接受者,在沟通反馈中 实际上处于主体地位,但他们往往会因为信息发送者 (通常是上级管理者)的权力威慑,而不能客观准确地 做出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接受者端正沟通心态,以实事 求是的态度对待信息沟通尤其是信息反馈。信息发送 者也应积极接受接收者的反馈信息,使得组织沟通,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沟通。 西部地区在形成特色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打破地方壁垒,实 现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作为一个西部企业的管理者,在 促进企业团结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营造和谐愉 悦的气氛。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管理沟通中, 都应该鼓励开诚布公的交流与沟通,建构和谐的企业 文化。这样,企业的管理沟通必定会得以改善,沟通艺 术的真谛也必将会得以领会。 参考文献: [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家晔.完美执行之最佳沟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 出版社,2005.

求物流管理毕业论文,4000-6000字左右!!!

基于“外包+自营”组合模式的
企业物流管理优势分析
[内容摘要]
先阐述了现代企业物流外包的利
弊,提出现代企业物流核心部分的自
营能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然
后结合企业案例,分析了“外包+自
营”企业物流管理组合模式特点和优
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自己对这
一策略的看法。
[关键词]
企业物流管理;组合模式;外包物流、
自营物流;优势从整体上看,物流是贯穿现代企业经
营首尾的一条基线,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
全面发展。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推
进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物流外包不断在
现代企业竞争中显现优势,包括集中资
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等。这
否意味着未来外包物流将一直成为企业物
流管理的主流模式?是否物流自营的比重
势必越来越小?
一、企业外包物流利弊分析
随着供应链的全球化,物流活动变得
越来越复杂,物流成本也越来越高。据资
料显示,有近60%的公司认为物流不是他
们的主业,这就意味着物流不是这些企业
的核心能力,且企业的物流资源与能力难
以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与顾客需求,那么
企业就应该实施物流外包,将物流交给第
三方物流企业运作。而对于第三方物流企
业,物流经营和管理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的核心能力,在物流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等方面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众多的物流
需求企业提供服务,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和
系统协调效益,从而大大降低物流需求企
业的经营成本。
虽然物流外包能给企业带来许多利
益,但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风险:信息
共享意味着企业信息传递范围的扩大,这
无疑使得信息更易外泄,增加了企业的风
险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败德行为。这
是指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后,第三方物流企
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用户企业利益
的行为;“世界是复杂的,协议是不完全
的”,物流外包合同不可能包含所有后果
并且将它们进行明确地规定,这在双方不
对称信息的前提下履约就极易产生冲突和
纠纷;业务外包会使原来的职能型组织结
构转变为流程型的网络结构,这个过程如
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的
阻挠和反对,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
营活动。
二、现代企业物流核心部分的自营能
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在经济组织
中,如果通过物流自营能够比竞争对手利
用大众化的第三方物流以更低的成本和更
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能构筑企业
的核心能力;如果物流资源是企业所稀缺
的、有价值的、一般竞争企业难以模仿的
就可延展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如果物流的
自营部分通过战略构造,能保持企业内部
资源的一致性,就能与品牌、技术、治理
结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构筑企业核心竞
争力。如果物流的自营部分是构成企业核
心能力的一部分,或有潜力转变成企业的
核心能力,物流资源在公司范围应该保
持,不应该外包或一部分外包,而核心部
分应该自己运作。所以,自营物流并非企
业必须放弃的物流模式,外包也非企业物
流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自营物流已不是传统企业的
物流作业功能的自我服务,它是基于供应
链物流管理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
新概念。企业物流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实
体移动作业层面,不只是运输仓储等基本
功能的整合,而且已上升到管理学与供应
链层次,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对企
业物流的系统化管理,现代企业物流活动
环节与管理职能往往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
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企业是难以外部化
的,它是现代企业所独有的、难以模仿的、
有价值的,往往可延展为企业的核心能
力。因此,目前企业物流外包的只是部分
物流作业功能环节而已,大部分的物流系
统管理职能仍由企业自身经营。在现代企
业经常外包给3PL的物流活动中,报关代
理、仓库管理、运费支付、货代、配载、直
接运输等名列前茅;而外包存货管理、订
单处理和执行、分销控制、供应链管理、采
购、车队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IT系统设
计比重却相对比较小。显然,如果越来越
多的企业把物流服务看作核心竞争力或作
为非常重要的经营环节来看待的话,现代
企业物流外包的速度和深度就必然会放
慢,物流自营的价值会增加。
三、现代企业物流“外包+自营”组
合管理模式的优势
结合物流作业外包的规模优势与物流
系统自营的管理价值,将部分非核心的物
流作业功能外包而整个物流系统企业自我
营运的“作业功能外包+系统管理自营”
的组合物流模式,应该是现代企业今后企
业物流发展的主营模式。安利(中国)公
司“外包+自营”的物流管理组合模式给
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安利(中国)
的储运成本仅占全部经营成本的4.6%,具
体策略有: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仓
库半租半建、核心环节自身大手笔投入。
1、非核心环节通过外包完成
安利的“店铺+推销员”的销售方式,
对物流储运有非常高的要求。安利的物流
储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安利工厂生产
的产品及向其它供应商采购的印刷品、辅
销产品等先转运到位于广州的储运中心,
然后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运抵各地的区域
仓库(主要包括沈阳、北京及上海外仓)暂
时储存,再根据需求转运至设在各省市的
店铺,并通过家居送货或店铺等销售渠道
推向市场。与其它公司所不同的是,安利
储运部同时还兼管着全国近百家店铺的营
运、家居送货及电话订货等服务。所以,物
流系统的完善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整个市场的有效运作。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物流资讯极
为短缺,他们很难获得物流企业的详细信
息,如从业公司的数量、资质和信用等,
而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在专业化方面
也有所欠缺,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在这
样的状况下,安利采用了适应中国国情的
“安利团队+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全方位运作模式。核心业务如库存控制等由
安利统筹管理,实施信息资源最大范围
的共享,使企业价值链发挥最大的效益。
而非核心环节,则通过外包形式完成。如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主要由安利
的车队运输,其它绝大部分货物运输都
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来承担。另外,全国
几乎所有的仓库均为外租第三方物流公
司的仓库,而核心业务,如库存设计、调
配指令及储运中心的主体设施与运作则
主要由安利本身的团队统筹管理。目前
已有多家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安利
公司大部分的配送业务。公司会派员定
期监督和进行市场调查,以评估服务供
货商是否提供具竞争力的价格,并符合
公司要求的服务标准。这样,既能整合第
三方物流的资源优势,与其建立坚固的
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又通过对企业供应
链的核心环节——管理系统、设施和团
队的掌控,保持安利的自身优势。
2、仓库半租半建
从安利的物流运作模式来看,至少有
两个方面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首先,
是投资决策的实用主义。在美国,安利仓
库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而在中国,很多
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并没有被采用,因为美
国土地和人工成本非常高,而中国这方面
的成本比较低。两相权衡,安利弃高就低。
安利物流管理层的考虑是:如果安利中国
的销售上去了,有了需要,他们才考虑引
进自动化仓库。安利新物流中心也很好地
反映出安利的“实用”哲学。新物流中心
占地面积达40000平方米,是原来仓库的
4倍,而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这样
大的物流中心如果全部自建的话,仅土地
和库房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需要数千
万元。安利采取和另一物业发展商合作的
模式,合作方提供土地和库房,安利租用
仓库并负责内部的设施投入。只用了1年
时间,投入1500万元,安利就拥有了一个
面积充足、设备先进的新物流中心。而国
内不少企业,在建自己的物流中心时将主
要精力都放在了基建上,不仅占用了企业
大量的周转资金,而且费时费力,效果并
不见得很好。
3、核心环节自身大手笔投入
其次,是在核心环节的大手笔投入。
安利单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就投资了9000
多万,其中主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用于物
流、库存管理的AS400系统,它使公司的
物流配送运作效率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同
时大大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安利先进的计
算机系统将全球各个分公司的存货数据联
系在一起,各分公司与美国总部直接联
机,详细储存每项产品的生产日期、销售
数量、库存状态、有效日期、存放位置、销
售价值、成本等数据。有关数据通过数据
专线与各批发中心直接联机,使总部及仓
库能及时了解各地区、各地店铺的销售和
存货状况,并按各店铺的实际情况及时安
排补货。在仓库库存不足时,公司的库存
及生产系统亦会实时安排生产,并预定补
给计划,以避免个别产品出现断货情况
安利(中国)公司成功运用物流“外
包+自营”的组合管理模式,即采用了适
应中国国情的“安利团队+第三方物流供
应商”的全方位运作方式,使物流成本节
约卓有成效,突显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
非凡价值,也为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经验。[参考文献]
1、《企业物流管理》,赵启兰著,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2、《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
织和控制》(,美)Ronald H Ballou著,
王晓东、胡瑞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5年出版.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站,www.
chinawuliu.com.cn.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