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艺术鉴赏论文

2023-12-06 19:1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艺术鉴赏论文

  《受难像大师》

  圣方济各接受圣痕(供奉神龛画)佛罗伦萨,1245-1250年

  木板蛋彩画 81×51厘米

  这幅画表现的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各(1182-1226年),他是所谓“行乞者”修会中最重要的修会之一方济各修会的创始人。方济各虽是富商的儿子,但他放弃了父辈的财富,全身心地同穷困的人在一起,过着绝对穷困的生活。这位身穿棕色僧袍的修士以行乞为生,其身上的粗绳束身带有三个结,这是贫穷、贞洁和服从的标记。方济各跪在岩石上接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手上、脚上和肋骨上的圣痕。画面的右上方是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两旁有蓝色和红色的六翼天使。为了象征性地表现这一圣迹,耶稣身上发出一些光束照射到这位圣人身上。这幅画描绘了方济各传的一个片段。1224年这位圣人在托斯卡纳大区韦尔纳山上过着简朴的修身隐居生活。画中陡峭的山壁、稀少的树木和高入云霄的隐居地几乎是一个仿古风格的三角楣饰的古老壁龛。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生活上模仿基督使方济各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另一位基督”。

  提到受难大师,如卡夫卡辈,则是一些人世的异类,在一个时代缤纷张扬的热闹场之外,他们往往是一些脾气怪僻者、悲观主义者、消极避世者、穷愁潦倒者。但这样的人能见常人所不能见,会有些他人意想不到的怪想。他们敏感、冷峻、孤独、痛苦,不善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不善与他人交往,因此常遭人白眼,受人冷落,被视为疯子、不识时务甚至道德沦丧。但因此他们对于人类的痛苦和荒诞感受异常深刻,他们揭示了发掘了生活的另一面,是人类自省能力反思能力的象征,代表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深刻和清醒。由于他们的工作,人类才得以深入了解自己。但是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太沉重太枯燥,既换不来一丝实惠,也带不来半点轻松愉悦。所以,受难大师的声誉是以牺牲世俗的幸福为巨大代价的。石遗老人评《沈园》诗语曰:“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也可移论这些受难大师们:从人生命运看,谁愿自己的一生被上帝如此安排作弄?从人类文化史看,则他们注定了无可逃避。他们生前发出的不谐之音、不祥之音,仅赖少数知音的揭示和发掘,才得以放出大师的光彩。即使身后已被公认为大师了,实际上仍只有很少数人在精神上真的了解、认可、亲近他们。无论当年的漠视还是后来的崇拜,其实多出于势利、无知、随波逐流而已。对许多人而言,他们永远是遥远的、怪异的,不讨欢喜的存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最终也逃避不了被浅化被歪曲被指责的命运。这些苦难的大师用他们的逆耳之言触动了人类心灵的伤口,它可能有益于长时段,近距离的感觉,只是疼痛。

  受难大师们,他们的世俗身份往往卑微:一个小小办事员,一位手艺匠人,一名流浪者……但在精神世界里,用荣格的话说,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自我表达。表面上的异类,其实倒是其中的精华和代言人。由于他们的使命过于庄严沉重,作为肉身凡胎,他们常常只能过早崩溃、疯狂或者反常。他们与享乐大师的命运,恐怕都无法选择,其间的高低也难以评定。我们这些天赋平平的芸芸众生,当然都愿意选择做后者了——其实也只能是痴心妄想。但在二者的张力场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全部图像,也许可以尝试去寻找自己的实际定位、生命意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人生谜底。

  这幅精致的绘画保存得十分完好,它框在一个裂片边饰内,蔚蓝的底色用细腻的白色点缀,其它部分也是变化无穷,表现了这位佚名大师“富有创造性和手艺人的技巧”(塔尔图费里,2004年)。这是一位佚名画家的作品,只能以他的另一幅画《耶稣受难像》称他为“受难像大师”,此画现藏于乌斐济美术馆,画的收藏史不明。作者是一位在卢卡地区成长的画家,更确切地说,他是在博纳文图拉·贝林吉耶里的画店工作,在卢卡郊区泰雷利奥,他们合作绘制了圣玛丽亚教堂的绘画《十字架》。他的许多作品后来在佛罗伦萨地区得到了证实。“受难像大师”的活动对十三世纪中叶佛罗伦萨的绘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年轻的科波·迪马尔科瓦尔多(佛罗伦萨,约1225-1280年)仿效的榜样,他在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内巴尔迪小堂的绘画《圣方济各和他一生中的二十个故事》就是例证。此画后来由乔托绘制成壁画。

求一篇500字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艺术的论文

蒙娜丽莎,这幅艺术史上最著名最珍贵的油画,现在存放在巴黎的卢浮宫中,编号为779号。在卢浮宫迄今拥有的6000幅名画中,唯有此画被放置在特制的固定的水泥盒容器里,上面再覆盖上彼此相隔了25厘米的3层防弹玻璃。每天,无数慕名而来的人们在她的面前驻足,只为一睹传说中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画?难道真如王尔德所说,画中女子的微笑,是在向人们揭示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么?达·芬奇,这位暗号大师,又在这幅画作之中暗示着什么?为什么达·芬奇在几乎休笔之后,还要承接这一幅画作?为什么这幅画作完成之后,没有交给买画人?为什么这幅画在达·芬奇最后的十几年里,和他寸步不离? 1503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列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着手创作这幅传世之作。他用了10年的时间,直到1513年才完成了这幅油画。在他的一生留下了相当多的笔记,可是关于这幅画,却没有找到任何记载,这位暗号大师也没有在画作间留下蛛丝马迹的线索。 蒙娜丽莎究竟是谁?神秘微笑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简妮·卡洛葛蒂丝在她的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给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然而也是最合乎情理的答案。这本在2006年大热的历史悬疑小说仅凭着故事大纲便卖出全球十余国版权,已售出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国、希腊、韩国、中国等近二十国版权,声势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达芬奇密码》。 这是一本挑战智力的小说。简妮·卡洛葛蒂丝从2005年1月11日意大利考古学家最新发现的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市中心桑蒂西马·安侬兹亚塔修道院里的工作室出发,为我们构建了一座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螺旋迷宫。与普通的悬疑小说不同,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简妮·卡洛葛蒂丝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法,让秘密的主角,蒙娜丽莎本人,来引领我们在这座由阴谋与情欲交织成的迷宫中探险。 蒙娜丽莎———在这本小说中自称丽莎小姐,将我们带回了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生活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这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而在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佛罗伦萨,而是在历史的真实中,被十字架与鲜血的阴影所笼罩的佛罗伦萨。神秘的占星术、大教堂撑起的信仰、贵族的爱恨情仇和家族势力之间的争夺,与艺术的伟大光芒同时盘踞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佛罗伦萨的两个最大的家族———梅第奇家族和帕奇家族———展开了长达二十年的争斗。而故事是从1478年,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由帕奇家族策划的对梅第奇家族的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开始的。作为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梅第奇家族的亲密朋友,列奥纳多·达·芬奇也卷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他目睹了谋杀的过程,并且凭借画家惊人的记忆力画下了凶手的肖像。但是为了保护他所爱的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从未公开过这幅画像。直到他遇到蒙娜丽莎,他在这少女出生之前就承诺过要帮她画一幅肖像。而在绘制这幅肖像的过程中,他发现佛罗伦萨的阴谋从未停止过,为了保护他所爱的人,他决定通过蒙娜丽莎的画像,来透露这个从未公开的秘密。随着蒙娜丽莎本人的叙述,我们发现坐在她面前的这个画家,与蒙娜丽莎和她的母亲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在蒙娜丽莎神秘的身世之中同样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天才画家达·芬奇、蒙娜丽莎的母亲安娜、梅第奇家族的朱利亚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爱上了另外一个男人。蒙娜丽莎,就是这段情欲纠葛之间的产物,而在她的画像后面,则隐藏着一个联系着过去与未来的秘密…… " 妥协╮

求一篇美术鉴赏论文···

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众所周知,美术的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本学期,我选择了“世界美术赏析”这门艺术学科进行了选修。原因其实很简单,我自小非常喜欢美术方面的东西,对这些看似神秘的艺术形态十分好奇,很想从这课程当中得到一些艺术的知识与熏陶。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我逐步了解了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学下来收获很大,我逐渐可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那作品散发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笃定,那种归属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在他的作品中的寓意;了解了被可视为法兰德斯巴洛克风的具体象征的鲁本斯的作品;当然还有现在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油画之一的伦勃朗的“泰特斯”等等这些经典的西方美术艺术。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我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在我看来从实际情况作为起点,由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活动空间的扩大,学生产生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高分低能 ”是一种表现。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和专业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所以要呼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恰恰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所以要适当的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也是我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之一。在为时一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时,我经过查阅资料将结合俄国伟大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按照一般鉴赏的程序对其进行简单的艺术鉴赏:
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作者:列宾
列宾(1844---1930)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艺术巨匠。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伏尔加河上纤夫拉纤的情景。这幅作品创作于1873年,花了三年的功夫才完成。现收藏在彼得堡俄罗斯美术馆内。
1、作品画面介绍: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2、作品给读者的感觉?
当我第一次面对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首先感知的是蓝蓝的天、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传达某种感觉。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

文艺复兴的论文

  论威尼斯画派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在许多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了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上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伟大画家,代表有乔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丁托莱托、保罗•委罗内塞等等。他们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之为威尼斯画派。
  关键词:欢乐 狂热 色彩热烈丰富 光学 享乐主义 世俗 风景

  一、威尼斯画派的风格和背景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传播,这种思想很快就影响了那里的文学和艺术,尤其是艺术上,出现很多追求浓郁世俗化的色彩,画面上充满了乐观激情和狂热。威尼斯画家笔下的圣母和天使,往往是一些穿着华丽、肌肤圆润的上层妇女形象。这种追求享乐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从而形成了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显示现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审美观,它是在普遍的群众渴求中孕育出来的。宗教孕育着自由和社会的祥和。这一画派中杰出的代表有乔凡尼•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内、丁托莱托、保罗•委罗内塞等。当时,意大利的绘画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同时,在意大利中部,还有锡耶纳画派、安勃利亚画派和佩鲁贾画派,在意大利北部,也活跃着威尼斯画派、巴图亚画派和斐拉拉画派。威尼斯画派只是当时时期主要画派之一。
  2.那里的人们天生具有欢乐明朗的气质,他们喜欢饮酒、狂欢、享乐,以奢侈浪费而名闻遐迩,威尼斯的妇女更以酷爱修饰和自由无拘束的性格为荣。这些为绘画提供了阳光灿烂的、充分欢乐自信的、色彩艳丽的环境。威尼斯的画家们认为,只有用欢乐、狂热、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他们所置身的色彩明丽而又欢乐开朗的威尼斯世界。
  3.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朵奇葩,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又反映了文艺复兴思想的解放、自由。在此期间的伟大的艺术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的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二、威尼斯画派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1.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得源于当时先进的思想,归功于几位伟大的画家,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勇敢的根据当时的思想,生活色彩各方面创造出自己的一套作画方式,为西方的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威尼斯画派的宗师是乔凡尼,在他的画中色彩受到重视,表现出强烈而润泽的效果,明暗渐进画法得到广泛的采用,他的素描也摆脱了原先的生硬呆板,人物的背景开始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使画面充满田园诗意。他所描绘的人物蕴含深厚的人性,充溢着乐观的精神。他的艺术创造历程,表明他是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诗情横溢,富于幻想的风景画奠基人,卓越的色彩画家,为两位大弟子乔尔乔内和提香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威尼斯画派作出了巨大贡献。
  3.乔尔乔奈的名字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就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此后乔尔乔奈以后与提香也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他在文艺复兴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了很多画家。
  4.提香生于阿尔卑斯高原的托卡勒城一个退职的将军家庭。从小就有着叛逆的性格,很喜欢画画。他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无论他的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
  此后,提香开始采用"异教"题材,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创作了一系列裸体女人的作品,这也是威尼斯画派一大题材特色。在表现人体美方面,威尼斯画派也和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一样,敢于冲破长期桎梏人们的观念的牢笼,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并融合在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中。
  5.继提香之后的丁托莱托和委罗内塞也为威尼斯画派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他们都是提香的弟子,在成就上更是高过于他。
  丁托莱托的生活十分俭朴,没有嗜好,他的生活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大的起落。
  他完成的作品不仅量多质高,题材也极广泛。关于基督传说的故事,有独到的表现方法。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他往往用真实的艺术语言去叙述传说的事件。为加强悲剧性力量,他善于利用波澜壮阔的戏剧性冲突,给人以震撼性的感染力。
  他的画很多更是采用了逆光的表现方式,别具特色,大胆新颖。
  《圣马可的奇迹》是丁托莱托早期的代表作品,画面极大,集中反映劳动人民凄惨遭遇的一幕情景,但画家是借着宗教的外衣把它表现出来的。全画的主题就象征威尼斯的独立与它那拯救基督徒的重大任务。 画的构图在所有文艺复兴杰出的画家中都是罕见的,显示了画家在表达急速运动中的人体透视缩形的能力。
  《银河的起源》是画家晚期的代表作品。他善于准确地描绘人物的运动,不论人物横飞、侧置,任何难以刻划的形态,他都能精确地再现在画面上。同时,他又善于表现人体,特别是女性裸体的美感与魅力。这幅画就充分地发挥了丁托莱托的人体技巧。在这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表现人物的动势上,裸体的美感上,以及光线变化的复杂与丰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此外,在构图上,作者非常注重饱满。
  从某种意义上看,丁托莱托的画风已和以庄严和谐的戏剧场面或华美秀丽的圣母形象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的画风相去甚远了。因为对他所生活的年代的不平现象,产生了强烈的揭示欲,以往的平静构图已不能体现他内心的激情,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奇迹。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6. 威尼斯画派中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是保罗•委罗内塞。可谓威尼斯画派的一代宗师。他的学画生涯也是异常的艰辛。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塑家,因而他较早接受了艺术熏陶。当他接触到威尼斯大师们,尤其是提香的艺术之后,他的色彩技能得到充分施展。这里的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宗教的虔诚,而是自由的享乐。委罗内塞把这些场面搬上了画面,用以肯定这种还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委罗内塞从老师提香的运色上获得启发,结合他所擅长的银灰色调子,为威尼斯公会厅画了许多歌颂威尼斯战争胜利的壁画。他经常描绘宏大、热闹的宴会场面的作品。《利未家的宴会》、《加纳的婚礼》等就是其中的几个。
  在《利未家的宴会》中为表现宴规模的盛大,画家将宴会设计在露天,以便毫不顾忌的利用空间。他将人群分为三个层次,充分表现出场面的深远。第一层次是以耶稣为中心坐在席位上的贵客和桌前奏乐的乐师及侍从。为体现主题,画家将耶稣安排在正中,这一部分尚有些宗教气息,除此之外,便都是痛饮狂欢的人群了。英国女皇等欧洲君主们神态各异地坐在桌旁,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增添了婚宴的豪华和热闹。画家丁托莱托手持红酒和一位欧洲君主聊着,他的前面是穿着黄色衣服、双手抱着酒坛倒酒的侍从,这些动作的组合加强了画面的动感。第二层次是栏杆后的人群,这一人群的动作更为激烈,有的甚至爬上石柱。第三层次是站在建筑物阳台上的人群。在银灰色基调的衬托下,一百多个人物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更为跳跃,令你眼 花缭乱,充分显示了宴会的盛大和热闹。
  委罗内塞在绘画上,尤其是装饰性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画有着灿烂的色彩和独具匠心的透视,构成了令人眩目的效果,对于后来十七世纪巴洛克绘画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当然在此期间有所成就的人还有很多,但以这几位为主,他们的画风影响着整个威尼斯,因而形成一个系统的风格,这是美术在历史上的一大格调和进步,当然我觉得尤其是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让我颇为感动。

  三、结果和结论
  以上就是我课上所看所听以及课后查些资料的一点对文艺复兴文化中威尼斯画派过程的理解,上完这门课让我很感动,深深的被那些大师为了美术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所感动震撼,欧洲的美术底蕴之所以会如此丰富就是因为有着一些不断对自己人生爱好的坚持,我也是艺术生,因为对美术的热爱和好奇才选的这个专业,学了这门课让我觉得以后更要好好的热爱的专业,并为之付出奋斗,争取能够有所建树,不枉费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

  呵呵,自己写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学校通过美术鉴赏程的设置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门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术鉴赏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美术鉴赏《大宫女》

《大宫女》这幅油画创作于 1814 年,它的作者是法 国画 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创作的这一幅《大宫女》和其所创作的其他宫女题材的油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从安格尔刻意将这幅作品命名为《大宫女》这点可以看出来。《大宫女》这一幅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格调,安格尔在《大宫女》当中的用色更体现出浓厚的异国风韵,以及装饰性的美学考量。这一点也促使安格尔的《大宫女》和古典主义的油画美学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别,无论是颜色,还有其腰身的比例,都和传统的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艺术规则有所冲突,也正是如此,《大宫女》才能够很好地将观赏者震慑住,使观赏者受到这种美学的吸引,从而构建出独特的美学空间。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之中,宫女的体型是如同平面几何一般,并没有充分和现实当中的女性身材比例进行衔接,这一点和西方油画一向来追求精益求精的写实风格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这种夸张的比例,却能够很快地造成视觉上的关注,而且蓝色的背景与宫女的身体颜色之间的冲突不和谐,也造成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这种颜色的对撞、人体基本身体结构出现的错位,代表着一种属于安格尔风格的审美。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首先是一个明亮颜色和冷暗颜色之间的撞击对比。西方古典主义的油画创作过程当中,强调油画画面之中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自然过渡,只有进行恰到好处的过渡,才能够更好地让整个画面进行融合。不过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则不然,整个宫女的背景采用的是冷色调的蓝色,而宫女是裸着身子的,宫女的身体肌肤却是使用明亮的浅黄色,这两种颜色之间,安格尔并没有采用其他的颜色作为过渡。这样一幅《大宫女》的颜色之间就形成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和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差异甚大,但是却能够给观赏这一幅画作的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影响。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第二方面的美学特征就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类身体结构设置。从整幅《大宫女》看,大宫女这个人物形象身体各个基本结构之间的比例是失调的,仿佛是几何堆砌一般,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其身体躯干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身体结构的比例,因此,安格尔的这一幅《大宫女》违背了古典主义油画创作过程里的追求写实的风格,而呈现出一种追求艺术进一步采取夸张的手法,让《大宫女》当中的大宫女形象,以这种看似畸形的几何式夸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上的张力。

而且安格尔所创作的《大宫女》还蕴含着一种欲望的美学。因为当时的法国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展开战争,当时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击败,所以在安格尔所在的时代里,法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创作了许多熟练的奥斯曼土耳其内宫宫女画像,这些目的在于从艺术的角度满足法国人内心的征服欲望。而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目的就在于以一个奇特的宫女的形象隐喻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必然会被法国人所征服,裸体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宫中的宫女形象,欲盖弥彰的欲望,通过安格尔以新式的艺术手法,加以渲染和雕琢。同时裸女并没有完全露出自己全部的隐私处,这一点又体现了一种克制和理性,安格尔在这一幅《大宫女》之中,表现了冷静克制与欲望张狂两个方面的精神内涵,并且在绘画作品之中,给这二者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均衡点,从而将观赏者的欲望以及视觉都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安置。

究竟是采用 素描 的方式,还是更注重色彩,这一点在安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大宫女》的创作里,更多注意到了结构上的素描运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安格尔在《大宫女》这幅作品当中完全就没有关注色彩,与此相反,安格尔在《大宫女》中的色彩搭配以及应用是非常鲜明以及大胆的。

冷色调作为这幅《大宫女》的背景色彩。在大宫女欧达丽丝克的背后是一幅半垂着的帘幕,这个帘幕实际上起到了点缀的作用。一般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色彩艺术,主要是注重色彩的过渡和衔接,然而安格尔刻意使用这种冷峻的颜色作为衬底,目的在于表达出一种寂静、理性,这和狂热的女性躯体的暖色调形成了对比,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对比下的艺术张力。

红色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颜色,却在对于《大宫女》的色彩美学鉴赏之中,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这种色彩美学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安格尔采用了红色作为点缀,让红颜色点缀在大宫女手中的孔雀羽毛扇子的扇柄中。而在欧达丽丝克的脚部,也有一段红色的点缀,那时旁边小桌子的椅脚。这两点都分别对检查在冷峻的背景颜色和柔和的躯干颜色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炽热似火的美感,让人们看到欲望膨胀的顶端,从而与冷峻以及柔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色彩艺术话语。安格尔并不刻意去处理这三种颜色的冲突,而是将这三种冲突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互相撞击的状态,给观赏者带来很强烈的视觉震撼。

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虽然经历了两百年的时间,但是这幅作品至今仍然是美术界的杰作。安格尔创作的《大宫女》运用了充满冲突和撞击的颜色比对,以及超乎想象的非写实结构,从而让安格尔的《大宫女》给人们带来非常大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让这一幅画作所表达的欲望与理智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而安格尔在处理《大宫女》画作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对后来新古典主义绘画艺术的崛起,提供了重要而宝贵的艺术实践。

试谈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 收藏 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画的作者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zàn并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 山水画 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 爱好 ,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 组词 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归类,从而达到能够体味感受、欣赏美术作品。下面就我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总结 出来,以供同行讨论。

关键词:鉴赏;教学;思考

一、美术鉴赏过程中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

美术新课标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念。美术鉴赏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审美活动,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强调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比如站在天安门前面,人们会自觉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亲情和感伤的乡土情怀;而看到达利《内战的预感》则会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类所造成的无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伤害。

因此,情感因素是鉴赏作品的关键,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体味到了某种情感,他的情绪就会激动,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鉴赏。然而,问题在于中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很难体味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帮助学生分析体味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尤其是作品最精彩的部分。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阴险狡诈狠毒的神情等。

二、在美术鉴赏中体味 文化 情境

2.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这就是美术作品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学习。

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及其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鉴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要让学生了解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大卫的历史史料;如达维特的《马拉之死》,如果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和作为资产阶级雅各宾党领导人的马拉真实资料,就无法理解这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精神及为什么要这样画。

2.2这些,一方面老师要能够烂熟于心,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更要巧妙的穿插到对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不能生硬的告诉学生。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课前自己进行搜集了解,带到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其次,在鉴赏过程中要营造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鉴赏体验。

在鉴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让学生观看一些抗战时期中国民众的苦难生活的影片片段,让学生有如亲身体验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才能感受到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才能真正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悲剧性给人的巨大震撼;在鉴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播放一段爵士乐,让学生在聆听爵士音乐的同时体味作品的内涵。艺术源于生活。在美术鉴赏教学时,我让课堂内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2.3为此,我建议学校利用教学楼走廊、橱窗等场所展示学生或教师作品,既美化校园,营造艺术氛围,也给学生提供一个艺术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在鉴赏现代建筑艺术时,直接让学生到校园、湖心公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和公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

为了让学生对当地的人文和乡土文化有深入了解,我带学生参观了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遗产,如清真大寺、中山公园以及南门、玉皇阁等古建筑。美术鉴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鉴赏美术作品。

三、强调学生多元化 思维方式

在高中美术的第一节课上,我告诉学生,美术鉴赏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创作过程,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鉴赏和评价作品,反对人云亦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脱离创作者而独立存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鉴赏,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也是现代美术 教育 的基本观念,即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去掉本质和必然。

事实上,课本中大部分文字叙述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和某一时代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能搞独断专行,不能像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差异,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 方法 ,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美术鉴赏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术史论和多少美术技法理论。其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美术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培养美术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