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工作,把社区文化工作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争取辖区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根据群众需要,通过街道文化站与辖区合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起到陶冶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作用。使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健康、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方,以社区面积和居民人口为基数,按比例增设文体活动场地和文体活动用房,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历下区部分社区做的不错,配备有电脑室、图书室等等场所。
(三)多方面筹措经费,确保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发展。社区文化属公益性事业,完全依赖政府单方投资也不行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1、财政给予适当投入。无论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还是在每年的活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投入,并充分利用机关、社团、企业、学校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
2、实行低偿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实行低收费的办法进行服务管理(如电影、舞会等)。对于社区居民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费,既可达到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又使居民群众能够负担,易于接受。
3、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要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使社区文化全面活跃起来。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像历下区甸柳一居,就是从区、市级文化馆请专业老师定期来辅导、带队,使各支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升高
(五)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历下区某些社区做的很好,像甸柳一居社区,就开设有免费的舞蹈队、电脑班、模特队、合唱队、民乐队等等,居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班,该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幸福感、责任感、满足感,社区更是非常团结、和谐!
(六)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要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市作为全省重工业城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当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建设新农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关键在人,应从市情出发,因地制宜,扎实稳妥地搞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规划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体现特色,注重实效。要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要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具体讲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全市农村分成好、中、差三类,分步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要走过去村镇建设一哄而起,采取行政命令,统一规划,难以实施,劳命丧财的老路。更不要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千篇一律,象火柴盒的堆积物,失去本地特色。建设新农村因地制宜地搞一些窑洞式建筑也未偿不可。
二、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繁荣”的前提是“放活”。“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都应当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小区的模式去套。新农村建设干什么,不干什么应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但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要统筹城乡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的本质是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统筹的重点是统筹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包括财力分配、信贷投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市场开发等;统筹的关键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此,应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大调整,较大幅度地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调整城乡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四、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应建立五大机制。一是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投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各种渠道的金融资金;二是要建立党政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要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长效激励机制;四是要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参与机制;五是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长效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财政投入的增长,是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的重要内容。由于目前我们还处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初始阶段,政府财政的投入还不大,而且从功能上看,主要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私人产品主要靠农民自己投入。即使在公共产品领域,在现有条件下,也得把财政投入为主同社会资金的筹措、农民自愿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几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
五、要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总体上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因为发展不够,所以缺钱。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靠正确思想来指导,要靠科学规划来引导,要靠生产发展来主导,要靠科学文化来教导,要靠坚强班子来领导,还要靠严格监管来督导。其任务十分重大,工作十分艰巨,既要高度重视,积极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要抓好典型示范,用典型带动和促进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要集中财力、整合资源、抓点带面,重点选择公路沿线、城镇四周、基础条件好的村先行示范,分期分批逐步推进,把工作重点放在各类典型的培养推广上,通过点上的示范建设和面上的广泛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要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提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主线,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十一五”时期,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大批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同时要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五支”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中阔步前进。
七、要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一要把班子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选优配强党组织一把手,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坚持以发展论英雄,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用人导向,大胆把那些带头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和公道正派的党员、群众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村干部在各自岗位上积极进取,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要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锻炼,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要在农村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导广大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抓推进;要科学合理制定可操作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督查,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内容的考核,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从而不断加快建设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一)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二)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专业文化团体等要积极指导和帮助社区开展文化建设,站在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开展好社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化水平。同时将社区文化纳入到社会大文化这一范畴。
(三)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要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积极建立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四)强化制度管理,建设优美人文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业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场所的设置设施的管理,并加快社区文化条例的制定,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从正面和从生活实际来引导群众,弘扬主旋律。
(五)推动社区文化工作社会化。
在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及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支持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包括社区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走一条政府支持和引导、社区自主、社会共助的社区文化建设新风貌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深入,我认为上述社区文化建设措施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干部队伍建设。现如今,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工作干部的现状:
1 、素质不够高。从实际开展工作来看,虽然社区党务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但其知识结构不太适应社区工作需要。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其中文化程度是重要条件,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如何也是社区干部能否适应和搞好社区工作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工作者中几乎没有社区建设、社会学等真正懂得社区建设和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这种状况制约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的创新能力,也是社区工作创新乏力,不容易出亮点、出典型的重要原因。
2、服务意识不够强。社区干部多是企业内退、下岗人员,他们本身没有系统接触过社区知识;我国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对社区的定位、功能、意义等缺少理论性的探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们社区党务干部的严重缺乏。我们从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这种状况使社区党务干部不能真正将党的领导和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难以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维护群众的公共利益出发管理好社区公共事物,或多或少存在公共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创新意识不够强。社区工作者多养成了定向思维习惯,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不适应社区党建纵横交错的网络特点。又由于社区干部队伍不够稳定,教育培训工作往往跟不上社区党建形式发展的需要,致使社区党建停留在一般化、常规性工作上,满足不了党员和群众的需要。
4、队伍不够稳定。近年来,由于工作重心的下移,不少职能部门纷纷把部分职能延伸或下移到社区,使得社区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社区干部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社区党组织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多数只能被动应付;有些客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居民理解,责怪、谩骂社区干部的现象还时有存在。加上,社区干部工资待遇不够高,没有从政策上制度上根本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等等,这些原因导致社区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定,不少社区干部通过不同渠道相继离开社区工作岗位另谋出路。队伍不稳定既影响社区工作又影响现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 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1.2社区建设 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 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 2.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 2.3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 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1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 3.2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3.3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