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西方美术差异论文2500字

2023-12-09 12: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西方美术差异论文2500字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由于中西美术各自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因此中西各自美术创作理念不同。正确认识中西美术理念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对西方美术的排斥等观念,引导美术朝着兼收并蓄的正确方向发展。

西方美术类型多样,我们仅以西方绘画来探究西方一般的美术理念。总体来说,西方美术理念有两大显著特征:

第一,主题上以征服自然和以人为本为主。西方绘画受到西方传统哲学影响,西方哲学认为人能够征服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因此注重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而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绘画表现更多地突出以人为本。

西方绘画以人物画为主,反映内容多描写世俗生活,而对人物的刻画着重表现男性的雄壮的肌体和英勇的身姿,勾勒女性的优雅与健康,表达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西方的山水画的表现,则严格地遵循客观如实地表现自然的原则,同时利用光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达到模仿、再现、复制自然的效果。由此看出西方美术一般理念师法自然,战胜自然的塑造艺术理念和以人为核心的原则。

第二,手法上注重写实并且引用科学技术。西方绘画的手法注重写实。以人体画为例,为了创造人体画,西方画家必须有标准的模特作为对象,同时必须了解相关的光学、色彩学、几何学等知识,为了了解人体结构,必须亲自学习和实践人体解剖学的知识。

在绘画创造过程中,用透视学的技术构造焦点透视,使目之所及的图画有层次感和真实感,画中事物比例恰当;构图上,利用几何学原理构图,以营造三维立体画面和动静的画面感;

在色彩上,注意利用色彩学,光学等知识,通过明暗的对比塑造人物形态,用合理的色彩搭配在反映真实的客观对象同时渲染画面基调。可以说西方的美术理念中处处渗透着科学的意识和求实的理性精神。

作文中西方绘画的差别800字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 .
  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
  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这种描述性在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虽然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
  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能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

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美术 教育 就崇尚“自由教育”追求真实的色彩。在中国偏重于主观意识,讲究意境。纵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 文化 差异还是教育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从发展过程比较中西方美术教育》

摘 要: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美术教育就崇尚“自由教育”追求真实的色彩。在中国偏重于主观意识,讲究意境。纵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文化差异还是教育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采用比较的 学习 方法 能更直观的从中领略中西方美术教育的魅力。

关键词:发展过程;美术教育;比较

在《大不列颠 百科 全书》中,对美术的定义是非功利主义的视觉艺术,或主要与美的创造有关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囊括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我国,我们对美术的理解也已经由传统的绘画扩大到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等门类。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作为载体的,随着美术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张,那老师和学生也得需要在满足自我发展或社会需求的同时,有计划的提高美术技能。

一、西方美术教育发展过程

在西方,美术教育从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的方式――“自由教育”,从小培养 儿童 对美的认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这种非功利目的的教育方式,作为一种美育手段,对儿童的自身成长有很大帮助。到了中世纪这个充斥着宗教神权的时期,传教士在宣传宗教的同时,美术也随之成为一种很好的传教工具。美术教育得到重大意义的转型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知识含量的专业美术学院应运而生,如达芬奇学院,弗洛伦萨绘画学院等,这些学院的教育方式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时期全面性的美术教育方式,并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技能,素养等方面。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不仅带动了工业发展,而且带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工人阶级的审美水平有限,所生产的产品销量受到阻滞。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培养审美教育的同时,美术教育得到很大范围的普及。20世纪的美术教育已经不再仅限于绘画技能方面,这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教学理论,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也在学校的地位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的思想更加多样化,在不断改善教育方式同时,把美术教育推向较稳定的阶段。

二、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的古代,由于美术教育对象不同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一,提高个人素养的贵族。一般采用拜师学艺或私塾师授的方式。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临摹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临摹至具有基本技能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其二,以美术为生存方式的工艺者。这类的美术学习中囊括的知识面很广,技巧性很强,大都是采取族内传承或者拜师的教育方式。这两种不同的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洋务运动之后,美术教育逐渐以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1902年清政府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堂开设图画等课程,标志着美术教育渐渐走入学校。此后,在以培养师资为目的的师范学校也开设图画手工科。在辛亥革命后,上海 国画 美术院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美术逐渐踏上专业美术教育的路程。在此后本着用教育方式来救国的一批新青年,留洋后回国,他们把西方美术和日本美术带回了中国,专业美术迅速发展。近代的美术教育也开始延续古代传统美术的教育方式,实用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并行前进。现代学校美术教育在“”期间受到重创,但是社会美术却异常活跃。漫画也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在_粉碎后,学校教育恢复正常,图画课也改名为美术课,打破了原来图画课的局限性。在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

中西方的文化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美术教育的发展都走上了正轨。当代社会的美术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状态,在主流和非主流教育中,美术或多或少得会受到影响。从整个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认识和分析,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三、文化差异因素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中庸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术教育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注重陶冶情操,用绘画等表达内心的思想世界。多数作品将篆刻、书法和绘画相互呼应,创造中国画的形式美和意境,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充满浪漫主义的思想,更丰富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更形象的表现高尚品德。这 种植 根于中国民族性的思想和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方的美术教育却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提倡压制思想,抵制异教文化。在____的兴起后,摧毁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绘画等文物。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在这种神学思想的影响下,画家的思想受到控制,继而培养了一批画神像的工匠。在西方美术中,油画是常见的画种,用颜料在特制的布和板上完成。作品追求的是色彩丰富和真实感,注重科学和逻辑,且多以人和神为创作范围。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模式。

四、教育思想因素

不同文化差异,必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提出“美育”的概念,他把古希腊和近代社会相比较,让人们感受到古希腊时期的人格解放,来实现人性的改造。席勒的思想让美育具有独立的地位,让美育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具有悠久美术教育史的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蔡元培把席勒和中国美育结合在一起,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他强调了陶冶情操的重要性。蔡元培及其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把美育与科学放在同等高度上,并且在五四运动前,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又要普及美术教育”。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推动下,才形成了现在两种美术教育思想,即实用和审美教育。他们以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才慢慢推开中国美术教育阴霾的天空。

五、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的美术教育从受众群体来看就已经注定了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差别。在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技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由于工人审美水平有限,导致产品销量受到阻滞。在普及美术教育后,不仅增大了产品的销量,而且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现代环境里,无形中人们慢慢的接受这种大众化的美术普及教育。

另外,美术教育的发展,还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比较是一种直接明了的学习方法,在比较过程中较直观的体现各自在美术教育上所持的观点,较明智的分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的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抄袭西方的教育思想。中国美术教育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美术教育在对发展历史因素不断 总结 过程中,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吸取有利于中国美术发展的国外美术教育思想,不断的调整自己,争取做到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

急需一篇论文 2000字 题目为“中西方审美差异” 要有内容提要和关键字

我这正好有一篇,应该很合适的!

浅析中西方审美差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
量的西方美术作品被介绍到了我国,使我
们终于可以足不出户就尽览中西美术的杰
作,由于视角的拓宽和切换,使我们可以
站在中西文化之外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
来看待二者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绘
画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
来思考,这样的视角有很多,但我们着重
从审美方面来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过中西绘画的比较发现中国传统绘
画里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审“美”的,关
乎“丑”与“痛”的作品非常少,而西方绘
画却恰恰相反,特别是关于“痛”的作品非
常多,包括古典油画时期很多与宗教题材
的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之痛进行思考的
悲剧意味,到了近现代更是出现了许多在
这方面大师级的人物。如:蒙克,挪威画家,
被称为“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爱情
与死亡是他一生绘画的主题,他用炽热的
情感把死亡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真实的表现
在画布上,他自己称自己的画为“生命、爱
和死的诗歌。”《呐喊》《病中的孩子》《马拉
之死》等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不安,颓唐甚
至悲观绝望,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心灵写
照,另一位来自英国的画家培根,专门喜欢把人画成半人半兽,奇丑无比的怪物,而
且还刻意的放在铁笼里让其徘徊呐喊,充
满了悲观与割裂的气氛。而在中国传统绘
画里,这样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作为传统
国画三科之首的山水画,能画出痛感的恐
怕只有朱耷的山水,那种苦涩、孤独与无
奈的意境,着实令人感慨,但这只是个别
现象,大部分的中国画家则是站在一个中
立的立场上来对待艺术。那么何以会这样
大的差异的,画面背后一定还有着深刻的
文化原因。
一、善、恶观对艺术的影响
在西方的宗教里有一种“原罪”观
念,即人生来是恶的,虽然经过洗礼可以
洗掉“原罪”,但“本罪”却不能赦免,
所以要不断地向上帝忏悔并做善事,以减
轻罪恶。而西方的绘画似乎很像这样的一
种忏悔仪式,即说出人性的恶所导致的那
些丑与痛,这样就能不断的接近真善美,
只不过不是以宗教的形式,而是以绘画的
形式。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
善,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看来人
性本是善良的,之所以变恶,是因为后天
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好,既然这样,那就
必须从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视
听环境,所以做人要有“礼法纲常”约
束,以免越轨变恶。因此只要从事艺术,就
要表现真善美,以便耳濡目染,陶冶心性,
按中国人的美好愿望,从没见过恶,怎么会
变恶呢?因此在中国,任何炉火纯青,登峰
造极的艺术都必是清新隽永,美好安详的,
而这样的一种氛围,又反而其实很像宗教。
试想一个基督徒或是一个穆斯林忙碌了一
天,到教堂里去做个祈祷,一个中国人忙碌
了一天拿出几个珍藏的扇面对着昏黄的油
灯细细品读,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何其相像。
既然绘画无意中承担了这样的一种作用,
这就要求那些作品一定是安静的、祥和的、
美的,否则它将起不到这样的类似于宗教的作用。
二、中西方传统哲学对绘画观念形
成的影响
任何民族的绘画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
景,而文化背景里最根本的就是哲学。在
中国,人们对道家哲学的认同几千年来是
那样的虔诚和专一,而传统绘画就根植于
这样的哲学背景之上,虽然大师辈出,但
基本面貌却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东西方哲学都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是
和谐的,但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好,柏拉
图也好,都认为那是一种数学比例上的和
谐,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认为“数”
是万物之内在的质,而柏拉图的“理念”
宇宙本体论,也是一种合乎数学形体的理
想图形,道家哲学当然也认为宇宙本体是
和谐的,但这是一种音乐般的和谐。所以
西方绘画重模仿、重形体、重比例、结
构。而东方绘画则重感觉,在道家哲学看
来所有物只有与宇宙的这种“和谐”保持
一致。才是美的,所以美好的绘画必是宇
宙本体,自然之道的体现,绘画无论所绘何
物,终极目的是要进于道,达于道,是要象
征宇宙洪荒中那种不可捉摸的和谐,西方
的赫伯特·里德就曾说:“中国艺术家试图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宇宙的和谐,有些关
于宇宙的用词对描述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目
的是十分必要的”。《乐记·礼论篇》有云:
“大乐与天地同和”,即艺术的精神境界是
一种圆满具足而又与宇宙相感,相调和的
状态,在此状态中,艺术的精神是大超脱大
自由。宗白华也反复强调,中国艺术的境界
是求返于自己的心灵节奏以体会宇宙内部
的生命节奏,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纸面
上表现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类与大地和睦
与否,协调与否的关系,中国艺术家终生努
力的目标也是克服私欲的泛滥而达到与万
物本性的同一,而万物本性最终都统一于
道,艺术的终极目的,也便是达于道。既然艺术要达于道,而这个道又是永恒和谐的,
那么艺术也只能是和谐的。
三、中国艺术不干涉现实的哲学背

西方绘画中的审丑也好,审痛也好,
有一个共同点即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
之物,而是要与血肉人生、社会现实发生
关系。而中国艺术的审“美”则很少干
涉现实,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即都与
老庄哲学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无为”,由此
以达到“无不为”。他认为,有一个“无为
而无不为”的大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独立
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什么神道作
主宰,更用着人力去造作安排,扰乱自然的
秩序,自有“天然法”来处置他,不用政治
和社会的干涉。正因为对于“大道”的深信,
导出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胡适所说的“不
争主义”,老于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在老子看来对抗是没有用的,还
不如一切听信自然,相信“天网恢恢,疏而
不失”。
而庄子在人生哲学上,在老子的基础
上更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把老子称为“看淡
主义”的话,那庄子就是在看淡基础上的达
观了,即对于“是非”的达观。我们都知道
庄于妻子死了时,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足见他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都一概
达观,一概归到命定,其人生哲学也可以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即乐天安命。这样的思想
一旦进入艺术家的思想里,肯定不会去过
多地关注现实世界的伤痛,怎样的天灾人
祸,怎样的打打杀杀,自有大道去处置,而
我本人画画悟道就是了。所以我们不会期
望中国传统艺术作品里会有多少审“丑”或
审“痛”的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家看来,这
是无用功,对此几千年来都是不屑一顾的,
即使有,也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的失意,不遇
之痛,是个人小痛,至于人类命运,在中国
人看来,是“大道”意志的必然。
另外,中国艺术里审美大于审丑和审
痛,我想还有其现实的原因,即与画家个
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翻开古代画家
的简历,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达官显
贵:待诏、侍郎、尚书、丞相、大学
士,甚至还有皇帝,可想而知,这样的
一些人本身就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受益者,
这样一种制度存在本身就是保证他们“衣食无忧”从而放心逃避到艺术世界里的前
提和现实基础,无论他们有多么大的社会
责任感,毕竟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给他们
带来“切肤之痛”。这样的一种状况,决
定了他们看不到现实世界的丑与痛,作品
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的苦痛感。
从全球文化气候来看,西方文化现在
是强势文化,作为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在没
有建立起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信仰的时
候,是很容易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况且西方
文化里确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在我
们的传统里却很少甚至找不到,可能我们
过于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了,而
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上是不及西方的,西
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意识,
悲剧感崇高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弱项。我
们的文化的确是高级,可正因为这样它往
往只是属于少数士大夫的一种个人奢侈品,
而有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地方。在
今天这样一个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对人本身关注的文化,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和传播,也就自然会成为当代人文化构成
里的主要方面。正因为西方文化关注现实
人生本身而不是抽象了的生命,所以它们
不是单一站在审美的立场上来看待艺术,
艺术还要让大众活得深刻和明白。所以要
袒露出人类本性里的丑和痛给人看,但这
并不是为了丑而丑为了痛而痛,只不过他
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呼唤真、善、美,
这与东方艺术用真善美本身来传达真善美
是殊途同归的。
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之审美差异的比
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样一个转型期过
后,其优秀合理的部分一定会被消化、吸
收后重新贴上中国的标签,真正的传统不
是单一的回归,而是不停的吸收,回归,
既有超越又有着天生的自律,从而永葆这
一文化血统的纯正和活力衍生金融工具——按照适用的会计准
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是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在编制财务
报表时,管理层需要作出与衍生金融工
具相关的认定(1 6 3 2号准则第八条)。
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层负责编制
预测性财务信息(3 1 1 1号准则第四
条)。
代编财务信息——管理层应当对提供
给注册会计师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
责(4 1 1 1号准则第七条)。
三、管理层的责任贯穿于注册会
计师业务工作的全过程
1、客户及业务承接与维持时
注册会计师承接与维持业务及客户的
第一关,首先是对客户单位及其环境进
行了解,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
明确提及客户单位管理层的责任问题。
2、签订业务约定书时
在业务约定书中,应明确管理层对
鉴证对象、鉴证对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
息的责任。
3、管理层提供书面声明时
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活动时,应获
取管理层声明,对管理层责任予以进一
步明确。
4、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时
注册会计师出具业务报告,对管理
层责任的说明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审计
报告,无论是标准审计报告、还是标准
审计报告加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以及保
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
计报告,均应有关于管理层责任的专门
段落。验资报告的范围段、审阅报告的
引言段、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审阅以外的
其他鉴证业务报告、预测性财务信息的
审核报告,代编财务信息报告中均应明
确提及管理层责任,通过这种明示,以
便业务报告的预期使用人正确区分管理层
责任和注册会计师责任,防止误解,防
止以注册会计师责任来减轻管理层责任。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