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2018年数学建模国赛c题论文

2023-12-08 01: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018年数学建模国赛c题论文

(一)要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确定以下问题:(1)其中公猪母猪的比例因配种方式而异,确定公猪母猪的比例,比如是1:100;(2)确定出售肉猪的平均单个肉猪的重量,比如是100 kg;(3)确定生产100kg肉猪所要消耗的饲料数量与价格,肉猪生产成本元/kg;(4)种猪的生成期天数,种猪的平均体重,所要消耗的饲料数量与价格,种猪生产成本元/kg。(二)在确定上述数据后,可解问题1和2。(三)问题3的解题思路(1)最佳经营策略是避免在D3.3.22—D3.9.2期间肉猪价低时有肉猪成长后出售,为此需在D2.6.22—D2.12.2期间内不配种或减少配种;(2)分时期计算变通表格形式内的相关内容,计算总量和平均值,计算三年内的平均利润。(3)按(三,2)计算的结果可绘制出母猪及肉猪的存栏数曲线。以上给出的是建模思路,是一种模型(式),不可能是完备的数模。

数学建模征文

数学建模征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数学建模

还记得那时候我刚进入大学,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才熟悉了大学的环境,和大学生的作息时间。

记得新生开学的一个月后,有一个社团纳新活动,全校的社团聚集在这里,拉拢着各自的会员。我在这琳琅满目的社团纳新中搜寻着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就在这时,我看到许多人围在一个社团前面徘徊着,出于好奇心理,我走上前去看了看,是数学建模协会纳新会员。我当时就在想,我自己本身数学就不好,这个应该和数学的关系很密切吧,顿时有种想放弃的冲动。

就在这时,有位学姐走了过来,给我详细的介绍了数学建模培训和相关的各类比赛。原来,数学建模是个团体性比赛,并不是个人类比赛,而且还有相关老师的指点,所以即使你不会,也没关系,大家一起分析,一起解决,体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学姐的大力鼓励下,还有我个人喜欢挑战自我的性格,于是我就这样加入了数学建模协会。在协会中,我不断的学习相关建模思想与算法,并与其他会友一同交流感想,交流心得,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直到迎来了数学建模全国赛……

还记得迎来数学建模全国赛的前一天,老师通知我们参赛的队员们自己有空课时间的过来搬床板和床架,在机房旁边腾出了几个空房子,供队员们休息,晚上就不用回宿舍了。那天,我们十几个大男生把几十个人的床板和床架搬完了,累得汗流浃背,但却蛮开心的,因为彼此之间都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忙,我体会到了一起耕耘,一起收获的喜悦。

我和我另外两个队友商量,今晚你值班,明晚我值班,后天晚上他值班,最后一天晚上大家一起熬到天明。所以在放赛题的前一天晚上,我收拾好行李,早早的躺在了床上,一想到明天就要开始和队友奋战三天三夜,我就激动无比,在迷迷糊糊的想象中,我睡着了,第二天早上7点钟就醒了,由于我是在新疆上学,所以新疆7点多天还是黑的,我起来后洗漱好,整理了一下我的行李,一个大大的登山包背了起来,然后到宿舍楼下骑上自行车,朝机房的方向出发!我知道,我的第一场数学建模大赛,将在那里开始…这时北京时间是早上7点半。

到了教学楼,找到自己的床铺,然后放下行李,就立马赶到机房与队友们会合,大家看起来精神还不错,想必昨晚都已把精力养好。这时是北京时间7点50.时间过得好慢,感觉我和队友们聊了很久,时间又似乎过得很快,仿佛就在一瞬间迎来了比赛开始的时刻,只见大家坐在电脑机前聚精会神的输入账号和密码后,把试题下载了下来。然后两个朋友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题目,A题是关于黑子影子的分析,B题关于滴滴打车的数据分析,当时我和队友们一致认为,A题太高大上了,还是B题更切合实际点。

于是我们就分好工,我找历年来各城市间的人口密度等数据,他找与之相关的数学模型与算法,另外一个找关于打车软件的使用情况与使用频率等相关数据。还记得那是一个早上,机房开着空调,我内心却无比地感到炽热,这就是数学建模吗?和队友们还有指导老师在这机房内奋斗三天三夜后,总结出一篇论文来,仅此而已吗?

那一整天,我都在不停地寻找数据,逛遍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还进入了国家统计网里查询相关资料。最后收获得就是一堆堆的图表和相关年份与地区的数据分析资料。真的好奇怪,平时这个点一般不饿的,今天却突然奇饿无比。中午学校订好的午餐,我狼吞虎咽的吃完后继续坐在电脑前奋斗至黄昏,时间过的真快呐,没想到一心一意的专注于做一件事,时间从身旁悄悄溜过都无法感受到,想想平时没事的时候老看表,或许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目标的缘故吧!

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把B题的第一问解决了,我回到宿舍后一头栽在了床上,好累!累,并快乐着。数学建模国赛的第一天——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继续昨天的劲头,一鼓作气的准备拿下B题的第二问和第三问,这样我们第三天的任务量就会轻一点。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待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关于数据的采集和合适模型的建立问题。那个下午,我们不停的查找资料,老师也在旁边帮助我们出谋划策,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一直到傍晚,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中,各种数据库,中国知网进了无数遍,浏览了无数篇论文,期间有人松懈过,打开爱奇艺播放器观看电视剧,但在我们的提醒下,他的心还是回到了正轨!

第二天夜晚,我值班。另外两个队友已经回宿舍休息了,我一个人,和其他几个队的队员坐在机房内继续工作,想睡,但又想到还有一天时间比赛就结束了,强大的压力感使我无法入睡,如果不睡的话,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于是当我有倦意的时候,我就去洗手间用冷水洗脸,或者趴在电脑桌旁小憩一会。

在这种状态下,我终于在第三天的凌晨4点,完成了任务,躺在了我梦寐以求的床上,等待着第三天黎明的到来,然后和队友们披荆斩棘,完成对数学建模比赛的最后一击。于是,我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沉沉睡去……

第三天醒来,已是8点,早饭学校已经准备好,队友们也陆续到齐,坐在了机房内继续写论文。我们围在一起,边吃着早饭,边向队友们今天凌晨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大家相互交流了下,吃过早饭,开始了第三天的工作。加油!最后一天!

在4个小时的奋战中,B题的.第二问已经基本结束,最难的一问已经解决掉,第三问还不是手到擒来?!

到了下午的时候,指导老师也来了,看了下我们写的初步论文,觉得除了语句和格式出了点问题,其他都还好,于是他让我们再完善下论文,晚上发给他,他来负责论文排版和一些语句的修改工作。我们双方达成了协议,于是从下午开始进行对第三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最终纂写工作。

不知是因为我太紧张,还是太兴奋,其中有一段时间是用Lingo软件算数据优化的,我却丢三落四,写了这个,忘了那个,来来回回改了四遍。看来做事情,一定不能急躁,越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越要保持冷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晚上,我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们的数学建模国赛论文,我呼出了长长的一口气,把论文发给了指导老师,让他做好最后的排版与修改后,就可以交了。一个队友守在电脑机前,旁边放着几袋咖啡粉包,然后我和另外一个队友去旁边的休息室小睡一会。

到了休息室,我和我的队友聊了会天,结果越聊越兴奋,竟然毫无睡意,一直聊到了凌晨1点半,我们聊到了生活,聊到了感情,聊到了大学理想,也聊到了未来,谈谈人生…感觉我好久没有说这么多的话了,另外一个守在电脑机前的队友还在靠喝咖啡提神,听说我们没睡,郁闷的发昏,不过最后还是相互调侃了几句,郁闷的坏心情也烟消云散了。

不过我真的十几个小时没合眼了,从早上8点到次日的凌晨1点多,倦意突然袭来,我向他们请了个假,去休息室睡觉去了,告诉他们如果老师发消息来了就一定要把我摇醒。于是我再一次躺在了我梦寐以求的床上,我卸掉了这几天的紧张感,随之进入梦乡……

不知过了多久,感觉像是十几分钟,我的一个队友跑过来叫我让我醒来,我迷迷糊糊的问了句老师发消息过来了吗?他说没有,让我去趟机房,我说知道了,然后他就走了,结果我直接栽倒在了床上继续睡去,不知又过了多久,感觉这次比上次睡觉时间稍微长了那么一点点,我又被我的队友摇醒,让我去趟机房,我还是问了句老师发消息来了吗?结果还是一样的回答,没有。

于是我又倒在了床上不省人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的队友"折腾"了我四次,在这过程中我断断续续的补了3个半小时的觉,终于觉得这样被他叫下去不是办法,索性直接坐起来,去洗手间用凉水冲了把脸,瞬间觉得精神许多,然后快步走入机房。这时候我看了下表,是数学建模第四日的凌晨6点,离比赛结束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老师还是没有发消息过来,我无聊地打起了CS,队友们在看电视剧,而我看其他的队都在紧锣密鼓的写论文,我突然觉得我们队是最轻松的了。就在这时,老师发来了他修改后的论文。

我们此时兴奋到了极点,瞬间把论文下载下来进行查看。不得不感谢老师大半夜的还在帮我们修改论文,真是辛苦了!论文的排版比以前好看了许多,语句不通顺的也修改的很严谨,很专业。我们看了下,觉得没多大问题,就准备在早上8点之前提交论文。这时时间是早上7点,离数学建模国赛结束时间还有1个小时…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7点40,大家陆续打开网站链接进行论文提交。但没想到登陆的人数太多,网站卡爆了,于是我们先打印纸质版的论文,由于打印的队伍比较多,场面比较混乱,人在看到忙碌的场面,再加上没有休息好的话,心情就会极差,容易发脾气,所以我很抱歉当时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我的队友发火了,事后想来,还是我自己的错,于是在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提交后,我主动向他们到了歉。还是大男生好说话,手一挥,说了句没事!国赛结束了,我们收拾好行李,准备往宿舍的方向走去,此时看了下表,北京时间9点半,星期一,是大家每周第一天上课的时间。

我们从机房走出来,我背着我自己硕大的登山包,队友们拿着大大的袋子装上被褥和床单,一起朝着宿舍的方向走去,路上看到我的朋友们,都和我说"出关了?不容易啊!",我也只是笑笑,因为我实在,没有太多的力气和他们打招呼了,甚至说话都觉得好困难,这三天里,我们一起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也感受了现学现用的快感!

当然,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当我累的睁不开眼睛的时候,有队友们的支持与关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温暖。三个人并排坐在电脑前各司其职的场景;吃饭时间围在一起聊天娱乐的喜悦之情;还有出现问题大家一起相互探讨,相互分享想法的学习气氛;当然了,还有为我们默默付出的指导老师;我觉得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获奖只是个其次,关键是在这三天三夜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还有培养了我独立思考,数据分析,现学现用的学习能力,最后就是在那种强大压力下想偷懒却不敢偷懒,不断激发自己潜力的过程,因为我从没有试过一天一夜不睡觉是什么感觉,或者就是休息短短几个小时后工作一天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是的,这些我都体会到了,我也都经历了,所以,这次的数学建模国赛,是我会一直用心铭记的比赛,不仅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家级比赛,更是因为在这次比赛中,我收获了除了获奖之外的其他财富,这些都是用物质买不到的。

三个人,走到了宿舍楼的十字路口,该说再见了,我挥一挥手,给他们说声"再见,早点回去休息喽~".谢谢你们,于我记忆的深处收藏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即使会过去多年,但我依旧会相信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都是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将用它走上更美好的人生,因为我发现,我已经做出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已经成长了,所以,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道路中更加顽强,更有能力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回到了我的宿舍,舍友们都去上课了,空荡荡的宿舍,我卸下一身的包袱,还有疲惫的身躯,机械式的上了床,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缓缓的闭上眼睛,这将是我睡的最美的一觉。明天,又将是一个崭新的一天,而我,将会在人群中昂首阔步,因为我已不是过去的我,我已拥有新的生命。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C题 卫星和飞船的跟踪测控
卫星和飞船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发射和运行过程进行测控是航天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状况是对卫星和飞船(特别是载人飞船)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测控设备只能观测到所在点切平面以上的空域,且在与地平面夹角3度的范围内测控效果不好,实际上每个测控站的测控范围只考虑与地平面夹角3度以上的空域。在一个卫星或飞船的发射与运行过程中,往往有多个测控站联合完成测控任务,如神州七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测控站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源
请利用模型分析卫星或飞船的测控情况,具体问题如下:
1. 在所有测控站都与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共面的情况下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测控?
2.如果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有固定的夹角,且在离地面高度为H的球面S上运行。考虑到地球自转时该卫星或飞船在运行过程中相继两圈的经度有一些差异,问至少应该建立多少个测控站才能对该卫星或飞船可能飞行的区域全部覆盖以达到全程跟踪测控的目的?
3. 收集我国一个卫星或飞船的运行资料和发射时测控站点的分布信息,分析这些测控站点对该卫星所能测控的范围。

数学建模论文

我自己写的,你可以借鉴一下
黄金分割
对于“黄金分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也许,0.618在科学艺术上的表现我们已了解了很多,但是,你有没有听说过,0.618还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惨烈、残酷的战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军事上也显示出它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一代枭雄的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0.618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812年6月,正是莫斯科一年中气候最为凉爽宜人的夏季,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后,拿破仑于此时率领着他的大军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他可是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并未意识到,天才和运气此时也正从他身上一点点地消失,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后来,法军便在大雪纷扬、寒风呼啸中灰溜溜地撤离了莫斯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分割线。
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
有趣的是,这个数字在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人们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膝盖是肚脐到脚跟的黄金分割点。大多数门窗的宽长之比也是0.618…;有些植茎上,两张相邻叶柄的夹角是137度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黄金分割与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地球表面的纬度范围是0——90°,对其进行黄金分割,则34.38°——55.62°正是地球的黄金地带。无论从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方面都是具备适于人类生活的最佳地区。说来也巧,这一地区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
多去观察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奇妙的数学!
数字
中国有一个成语——“顾名思义”。很多事物都能顾名思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阿拉伯数字。很多人一听到阿拉伯数字,就会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事实证明,不是。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其实,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已经比较进步,并采用了十进位制的计算法。到吠陀时代(公元前1400-公元前543年),雅利安人已意识到数码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创造了一些简单的、不完全的数字。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叫“舜若”(shunya),表示方式是一个黑点“●”,后来衍变成“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人传来的印度数字,但忘却了其创始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数学很有用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把数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发展成综合科学的前程无限灿烂.”
正如华罗庚先生在1959年5月所说的,近100年来,数学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来概括数学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科学越进步,应用数学的范围也就越大.一切科学研究在原则上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可以断言:只有现在还不会应用数学的部门,却绝对找不到原则上不能应用数学的领域.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