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的参考文献格式

2023-12-10 09: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毕业论文自动生成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

参考文献引用的技巧

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有引用了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材料、结构等,就一定要记得详细的标注出来的。我们引用参考文献也应该要规范,如果我们在论文中标注的参考文献不规范,也从侧面反映出论文写作者的水平和态度。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文献的多少能体现出论文占有资料的程度。一般情况下,中文论文的参考文献偏少,但也不能简单以文献引用量达到多少简单划分,不同性质的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多少页相差很大。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
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的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句号结束。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毕业设计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它不仅是毕业设计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的重要尺标。
设置编号格式,编号格式需设置为{1}。
参考文献下,使用该编号格式。
引用前应先将需要的参考文献写在参考文献下,而后,在引用的那句话的句末,依次点击引用选择交叉引用。
选中需要的参考文献后,点击插入。
最后,选中该编号,右键选字体中的效果中勾选上标,完成格式设置。

毕业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有何格式?

汉语(例子):
(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英文(例子):
[01]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02] Brown, J S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asercher, 1, 1989.
[03]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04] 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J. B. Pride;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05] L. E. Sarbaug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Brunsw-ick, N.J.U.S.A: Transaction Books, 1988.
[06] Puhl, A.. Classroom A ssessment[J]. EnglishTeaching Forum, 1997.
[07] 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111.
[08] William B Gudykun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 198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