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家族企业论文国外参考文献近五年

2023-12-10 12: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家族企业论文国外参考文献近五年

家族企业发展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家族企业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本文从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和特征、发展路径及未来趋势做了探讨。知识的有限性和有限理性是家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家族企业由内在制度占主导到外部制度占主导的转变是家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是实现社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 家族企业;知识论;制度;经济学;发展路径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及中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1.家族企业的定义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对家族企业下的定义为:“企业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也有的学者认同美国学者唐纳利的定义,把家族企业界定为统一家族至少两代产生能与公司经营控制权的经济组织。潘必胜认为,当一个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庭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家族企业是一个或数个有紧密关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产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合法传给后代的企业。

2.家族企业的特征

家族企业的特征,也即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是:降低市场契约或企业契约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成本。家族内部关系中的利他主义可以克服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成本巨大而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家族企业的资源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这在企业成立初期资金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作用尤其突出。其劣势是: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权的封闭型,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管理方面以人情和伦理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战略决策。其特点:家族企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受中国宗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家族文化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是家族企业优缺点的主要根源。

对于如何对家族企业治理取长补短,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多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要实现家族企业的产权社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外部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完善等。应当说,这些研究触及了家族企业变革的'实质,但对于家族企业必须转变的理论研究似嫌薄弱,下面本人力图运用知识论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家族企业变革的内在原因。

二、“知识问题”是家族企业变革和社会化的本质因素

知识按传递方式可以分为可言传的知识和不可言传的知识,可言传的知识可以靠语言记录来进行传递,不可言传知识需要学习者的亲身实践。新知识的获得产生于边际性适应和既有知识的变化,分为突变性的知识增长和适应性知识增长两类。个人要作出决策,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的收集需要成本,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过程。同时,信息收集的特殊之处在于个人在获得信息之前不可能了解获取某类信息的预期成本和效益。所以知识搜集成本必须被看作“沉淀成本”。信息的收集、新知识获取的成本是单个人或单个组织所无力承担的,因此人们才会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与他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和合作。

由知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家族企业只依靠企业主或其家族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性是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打破这个瓶颈,家族企业只有使企业社会化,也即是股权的社会化和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化、监督的社会化,这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外之所以有许多百年的家族企业,是与其企业的社会化,广泛吸收社会的知识、智慧、资金分不开的。因此,虽然国外家族企业和中国家族企业都称为家族企业,但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家族企业主要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社会化还没有提上日程。

欧美的家族企业一般只是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中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完全由一个家族来掌控。所以欧美的家族企业家族的影响已十分淡化,事实上完成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完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是各种契约和制度的集合,通过这些契约和制度,能够迅速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收集,降低收集成本,这也是欧美家族企业常盛不衰的原因。中国家族企业受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外部法律制度、经理人制度、融资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中国家族企业向更高形式的家族企业发展,阻碍了企业社会化的进程。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代理成本的高昂和对经理人机会主义与败德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资源约束,始终不能改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封闭性。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知识,单纯依赖企业创始人和家族的有限知识,最终造成了企业发展停滞或迅速破产。

三、家族企业内在制度向外在制度的转变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有限知识和有限理性是法治社会存在的基础,同样也是企业治理的基础。知识的有限性证明了理性的有限。制度是为减少信息收集和获取新知识的成本而固定下来的经验。制度可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是群体内随经验而演化的原则,而外在制度则被定义为外在地设计出来并靠政治行动由上面强加于社会的规则。内在制度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外在制度则需要国家来制定。内在制度在构建社会交往,沟通自我中心的个人和实现社会整合上具有极其主要的意义。内在制度主要包括习惯、内化规则、习俗和礼貌、正式化内在规则四种类型。

家族企业的制度大多属于内在制度,是中国传统家族伦理观念的产物。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业缘、构成了企业的内在制度环境,这种内在制度是家族企业创业期和成长期的主要制度,企业主要通过这种关系进行治理。这种家庭与企业合二而一的治理机制在家族企业产生和发展时期,能够发挥内在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决策迅速、管理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家庭存在的利他主义思想和追求家庭共同利益的结果。但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成员的利己主义抬头,容易发生利益摩擦。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也因产权和经营权的封闭型而迟滞,无法引进外部智源和进行融资,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家族某些成员的利益容易发生冲突。

要解决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即企业的外在制度。这是因为内在制度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内在制度往往含义模糊,弹性较大,不利于节省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主或家族成员根据内在制度管理企业,往往存在偏见和倾向性,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合作的企业秩序;内在制度的执行往往缺乏强制措施,处理结果难以服众;内在制度不能强制企业成员做出可靠的契约承诺,使作为契约集的现代企业组织松散,缺乏竞争力;内在制度的执行和发挥左右往往依靠歧视和排外,区分内部人和外部人,排外性和小规模是内在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企业史表明,内在制度只能把企业推进到一定的规模,超出这个规模,外在制度也即现代企业制度就开始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制度和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过程相辅相成,使家族企业成为现代的、开放的、公正、公平的企业。当然,外在制度在家族企业占主导的前提条件是外部法律制度的完善,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所以外在制度的真正实行还有待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小艾尔福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Y)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美)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经济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李振杰:《私营企业透视》[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家族企业管理论文(2)

  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篇二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摘 要]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该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一种企业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的优势,也有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关键词]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特点;优势与不足; 应对之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3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61- 02

  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的优势,也有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为题来进行分析。

  1 家族企业的特点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该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一种企业形式。因此,家族企业中的家族利益与企业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企业中的决策权在以创始人为核心组成的家族企业领导人中,而且家族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即:具有感情色彩)。具体来说,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家族企业中的所有者为同一个家族的人,这些人要么是靠血缘关系,要么是靠亲情关系维系在一起的,统称为“自家人”,可以说,这是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即:“自家人当家”。②家族企业中的产权制度一般不具有产权分离的明晰度,因为大部分的企业所有者就是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对于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是绝对的,这就包括了财产归属权、财产占有权、财产支配权和财产使用权的各个方面。③家族企业中的管理呈现出家长权威制的特点,所以,在企业内部,其所有者往往会表现出专权与教诲相结合的家长式作风,属于集权式领导。这就会使得企业中的重大决策无须经过民主讨论或是投票决定,而是一种从上到下的绝对式服从。④家族企业管理中还会出现人本主义色彩,即:亲情规则。由于家族企业中的构成是由企业所有者决定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权限等都是凭借企业所有者(或是管理者)与企业内部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的“亲情关系”来制定和维系的。这就足以解释在家族企业开办之初,企业所有者自己的亲属、朋友们都会参与其中,甚至成为了今后的合作伙伴。那么,家族企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子承父业”的现象,即:外人不可能取得家族企业的继承权和所有权。⑤家族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具有重合性的特征。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是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的,因而,其经营权也会被家族内部成员牢牢控制。

  2 家庭企业发展的意义

  基于以上对于家族企业管理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对于家族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①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的家族企业日益增多,这些家族式企业对于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②家族企业为我国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有了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并且在家族企业日益发展中还大量吸收了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使得就业市场分外繁荣,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③家族企业在推动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以家族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使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了突破,使得我国深化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④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家培养成为现实,构建了人力资本形成的良好机制。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中的按资排辈管理体制不同,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一大批勇于进取和开拓的企业家,并使得这种精神在企业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家族企业能以市场的机制和企业的发展需要为原则来及时引进人才和相应培养,这就有利于创建人力资本形成的良好机制。

  3 家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家族企业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认真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就会大大阻碍家族企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分析如下:①家族企业中往往由于其固有的管理特点而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我们知道,家族企业中往往是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即:主要是采取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这就使得企业在中后期发展的过程中会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对于家族高级管理者的约束性和监督性,那么,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使得企业的命运仅凭“一言堂”。②由于缺乏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缺乏,人才选拔制度不规范。我们知道,企业发展必须要靠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和复合型人才,但家族企业往往局限在家族成员中选择人才,这就使得人员安排和使用具有盲目性和不公性,很难获得和留住人才。③家族企业中缺乏核心管理理念,往往是以最高管理层的意志为最高发展目标。家族企业的发展在初期是凭借企业所有者自己的决策和执行,他们充分尝到了成功的果实,但是,市场是在变化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不断交织的,企业如果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就会难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甚至会停滞不前,最后走向衰落。因此,必须要有核心管理理念和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策略。

  4 家族企业高效的管理建议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发展家族企业的核心任务,笔者建议:①家族企业要制定该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略。以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统筹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战略实施,构建严谨而又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执行机制以及相应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各层级的沟通交流,让企业中的每一成员都动起来。②在企业中建立和创新用人机制,这就要求家族企业用人机制避免重用自己人、排斥他人的作风。因此,家族企业必须统一用人标准,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来引进和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并且要以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来要求所有员工,使得员工的待遇与其自身为企业的贡献相一致。③家族企业中还要注重企业继承人的选拔和培养问题。这就要求家族企业管理中将建立健全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择机制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明确企业接班人的标准及要求,使得企业中的精英管理人员成为企业继承人的导师和监督者,使得他们面对应有的挑战,积极培养他们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康和有效的家族管理模式的保障,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吸纳建议来及时应对,这样才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磊.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2(1).

  [2]马玲.我国家族企业管理特征及其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9).

  [3]石才员.家族企业中的信任危机[J].现代家电,2011(14).

  [4]王艳玲.我国家族式企业管理利弊的分析[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9).

  
看了“家族企业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2. 家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3. 2017年企业管理论文题目

4. 中小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5. 化工企业组织管理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需要近三年的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用 谢谢各位了 跪求!!!

求:论文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的最新参考文献目录
论文已经写好,但导师嫌参考文献太少太旧。请帮帮我
来自匿名用户的提问
最佳答案由提问者推荐
匿名用户
[1]张佑林. 企业文化及其变革的评述——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视角[J]. 经济问题,2013,01:31-35.
[2]陈镇然.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3,01:25-26.
[3]范后生.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 绿色科技,2013,02:244-247.
[4]谢健,付映杰. 民营企业党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温州34家民营企业的调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2:24-31.
[5]罗微.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375.
[6]彭靖里,Jeanne·杨,李向春. 企业文化特征与竞争情报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 情报杂志,2013,01:10-14.
[7]张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 科技与企业,2013,02:246.
[8]周应堂,倪嘉骊,徐宁家,张玉林,朱建军,周琪,宋祝兵.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互动关系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3,01:168-171+147.
[9]李恩平,陈子凤. 企业—城市两体双向互动效应对区域科技型人才储备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6:39-44.
[10]王礼. 浅谈企业文化与“走出去”战略[J]. 有色金属工程,2013,02:15-17.
[11]陈淼,刘霞. 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奥康集团为例[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7.
[12]石清华. 孝文化对企业的功能及其影响途径分析[J]. 北方经贸,2013,02:119-120.
[13]罗微.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刍议[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91+194.
[14]许彦华. 企业文化基因的理论证成研究[J]. 求是学刊,2013,02:71-76.
[15]王飞绒,方艳军. 基于组织学习的组织文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1:36-43.
[16]徐海波. 职业化管理能力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信任的中介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4:99-104.
[17]王萍.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1:113-115.
[18]胡占君,金海水.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3,03:71-75.
[19]李正梅. 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机理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2:36-37.
[20]姚亚杰,郅丙寅,陈晓虎.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05:116.
[21]唐海燕.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04:172.
[22]邵雪廷. 企业文化特质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以胜利油田为例[J]. 山东社会科学,2013,04:173-176.
[23]金爱兰.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 铁道经济研究,2013,Z1:46-48.
[24]张丽荣. 试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5:60-62.
[25]李莹. 浅析企业文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9:96-97.
[26]王娜.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促进作用[J]. 中国外资,2013,05:182+184.
[27]许智阳.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的关系探究[J]. 商,2013,01:16-17.
[28]陈晓芳,孔繁国,黄文才.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 商,2013,01:18-19.
[29]李斌. 有关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推动作用的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3,10:320.
[30]许拥军. 浅谈我国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J]. 经营管理者,2013,04:346+342.
[31]吴素春,项喜章. 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国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 当代经济管理,2013,05:40-45.
[32]吕宪栋,刘元园. 论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4:286+288.
[33]钟颖. 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思考[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3-4.
[34]袁绍爽. 企业文化在网络新闻媒体管理中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4:92-93.
[35]孙佰芳,贾艳玲. 企业文化熵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探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3,05:75-76.
[36]周惠英.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4:29-30.
[37]陈伍香,许奥杰. 环境不确定性对不同企业文化的旅游相关企业低碳投入行为决策的影响分析[J]. 旅游论坛,2013,02:43-48.
[38]陶燕. 思考企业文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J]. 财经界(学术版),2013,09:182.
[39]林琳. 试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优化[J]. 经营管理者,2013,16:335.
[40]王荣,楼靖. 浅谈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2:7-8.
[41]王红云. 浅谈建立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 新疆有色金属,2013,02:107-110.
[42]胡乾,尹建国. 地域文化视角下小型企业的产品包装设计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71-173.
[43]汪树全. 企业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建设[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8-91.
[44]闫放,金兆怀,张香武.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环境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影响分析[J]. 情报科学,2013,08:37-41.
[45]刘延梅. 现阶段企业文化现状及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72.
[46]李彦颖. 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1:88.
[47]王丽红. 试析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效用[J]. 中国商贸,2013,15:52-53.
[48]刘宁. 华为文化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与反作用[J]. 会计之友,2013,17:70-73.
[49]石美彦. 论企业文化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6:4-5.
[50]张建.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3,08:66.
[51]闫放,金兆怀. 多元文化、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绩效作用关系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3,06:91-97.
[52]潘利峰.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 中国井矿盐,2013,04:44-46.
[53]黎明. 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2:155-157.
[54]仲伟民.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34-235.
[55]乔东. 试论企业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4:52-55.
[56]李轩. 重庆市涪陵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33-38.
[57]刘喆,吴建鸣,刘金花. 浅谈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 电子世界,2013,12:207-208.
[58]尹建华. 试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 时代金融,2013,15:333-334.
[59]胡瑞,陈清华,张小娜,朱佳力.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的互动模式研究[J]. 中国证券期货,2013,05:336-337.
[60]谢源虎,何坤. 浅析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8:20-21.
[61]何华. 企业文化理论研究溯源与前瞻:一个文献综述[J]. 市场论坛,2013,06:37-39.
[62]李旭龙. 浅谈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建立原则[J]. 现代商业,2013,17:164.
[63]陈巧华.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J]. 商,2013,11:51-52.
[64]知秋. 再谈企业文化[J]. 现代商业,2013,20:8-13.
[65]杨辉.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J]. 中国工程咨询,2013,02:59-62.
[66]王运鹏. 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1:111-112+128.
[67]杨静. 基于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6.
[68]顾旺.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及管理的影响——由国家电网企业引发的思考[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253+255.
[69]刘湘国. 嘉兴民营企业转型的企业文化制约[J]. 嘉兴学院学报,2013,04:63-66.
[70]谢鹏. 网络传媒环境下企业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探索[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12-13.
[71]施建忠.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2013,04:171.
[72]权娜娜.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5:27-28.
[73]张忠胜. 浅析企业文化的建设[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70+79.
[74]冯国平. 推进企业文化新发展的对策——豫园集团的实践探索[J]. 上海商业,2013,06:44-49.
[75]祁阳,杜亮.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5:64-65.
[76]吴凯雷.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 科技广场,2013,07:187-192.

急求求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的英文参考文献(最好是期刊论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edium-sized Businesses

YANG Da-kai, MIAO Xue-feng

(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 P. R. China)

Abstract: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re the main body in private-owned businesses in China and an e-merging group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future. By calculating first-order and second-order derivative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o institution function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it is indicated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 has a deep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and that improvement i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strategic path arrangement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es in China is: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ship, carrying out property right innovation, perfecting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 operation.

Key words: privately-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family system; entrepreneur; governing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基本制度使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它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民营大企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具有特殊表征的新兴群体。一个已经被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Our country economic restructuring's master line and the goal a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Market economy's basic system is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main body and the benefit main body multiplication, this basic system enabled our country privately operated economy to obtain the very big development, and became our country national economy day by day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h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s Private enterprise's main body, it with the state-owned Large and middle scale Enterprises, the state-own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he privately operated big enterprise has the very big difference, is one has the special attribute emerging community. One already by general acceptance's viewpoint was,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ndition immediate influence to our country economy future overall competitive power.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族式民营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家族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生态群体的母体和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其治理结构优劣并存;全盘否定民营中小企业的家族治理模式,就等于推翻了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基础,这是不可取的。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根据其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理结构,才能使其生命力不断延伸,而现代企业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Regardless in our country in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ized country, the family typ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with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e soci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closely is related. The Family firm takes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the enterprise ecology community's parent substance and the important enterprise organizes the shape, its management structure fit and unfit quality coexisting; The total repudiation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amily governs the pattern, was equal to that has overthrown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privately operated economy foundation, this is cannot take. Th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terior management structure's evolution has a specific historical process, uses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ucture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ment phase, can cause its vitality to extend unceasingly, but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does not suit our country Majority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培育企业家精神。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我国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素质和发展,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自身的创新。企业家创新的途径有三个:第一,加强对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家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如主动参加培训、进修MBA、自我学习等。第二,坚持“干中学”,不断地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实践中体会、感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第三,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民营中小企业家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职业经理人,给予其一定的资本所有权,自己则保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cultivates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Because entrepreneur's quality has decided our country general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thus in the privately opera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most important is entrepreneur own innovation. The entrepreneur innovates the way has three: First, strengthens to entrepreneur's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 entrepreneur may promote own management, the managed capacity through the system study advanced management knowledge, like participates in training, to take advanced courses on own initiative MBA, the self-study and so on. Second, insisted that “does the middle school”, summarize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lesson unceasingly with the science method induction, from the practice realized that the feeling becomes aware road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hird, at the right moment introduces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 The privately operated young entrepreneur may introduce the professional manager when the time is ripe, gives its certain right of capital property ownership, then oneself retention domination and surplus claim power.

国外家族企业的成功之道,管理方面的

  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
  摘要:家族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结构的相对或绝对集中、参与对象的多重角色与利他主义等行为特征,使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一般的公司治理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者在认识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之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究,并对其治理机制进行了剖析。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架构逐步搭建起来之后,对于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比较,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开始兴起。本文主要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构成要素、治理机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近十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绩效
  主流经济学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是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来诠释如何通过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来保护股东利益。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分析视角,构成了公司治理研究的主流范式。但事实却是,大量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家族所有和控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除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以外,还存在以家族控制为基础的企业治理结构[1]。
  合理的治理结构是家族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美国学者沃德(Ward,1998)指出,拥有有效治理实践的家族企业更有可能去做战略规划和继任计划。一般来说,这类企业成长地更快,存续时间更长[2]。在现有关于家族企业的文献中,不少国外学者是从企业治理结构这一视角来研究家族企业。研究者在认识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之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究,并对其治理机制进行了剖析。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理论架构逐步搭建起来之后,对于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比较,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经验研究开始兴起。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构成要素、治理机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通过对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近十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一般认为,家族对于企业的所有和控制是家族企业的本质特征,家族成员拥有企业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掌握了重大经营决策权,企业管理系统和家族关系系统相互融合。家族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结构的相对或绝对集中、参与对象的多重角色与利他主义行为特征[3],使家族企业的治理与传统的公司治理存在较大差异,凸现了家族治理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亲缘关系、家族信任、家长权威和利他主义。因此,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除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之外,还包括对家族内部、家族成员与企业间关系、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间关系的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即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包括正式的契约治理和非正式的关系治理[4]。
  由于家族和企业的目标不同,一方面,家族看重感情,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成员内部,通常抵制变化。另一方面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企业系统必须采取相反的态度———完成任务,把眼光投向外部环境、想办法利用变化[5](P6)。因此,“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必须通过确保企业的增长和连续性,以及促进家族和睦和幸福来维护家族股东的长期利益。这意味着不管是家族还是企业都需要治理”[6](P363)。

  二、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

  学术界有关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首先从董事会入手,讨论董事会的功能、规模与组成等问题,强调非家族成员董事及外部董事在家族企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7][8],却忽视了治理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如家族及其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高管团队在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家族企业的优势和成功有赖于治理结构中各方的协调合作,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或系统的观点)更适用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较早以系统的观点来探讨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学者首推纽鲍尔和兰克(NeubauerandLank,1998)。他们把企业治理结构定义为指挥和控制企业并对其负责的一个系统,并认为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家族及其相应的组织机构、董事会和高管团队[2]。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在家族企业还处于创业的初始阶段,家族治理的问题较少;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家族成员的增加,家族有关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利益分配就会出现意见分歧,这时应当从规范家族关系入手,通过对家族的治理来规范家族在企业中的角色,增进他们的组织承诺,并通过达成共识的原则和规章来协调家族与企业的关系,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连续性。家族治理主要包括家族制度,如家庭或家族协议、家族宪法和家族机构,如家族会议、家族理事会以及其他家族机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包含家族企业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在体系内的相互作用,如家族与董事会的关系,不同利益相关者和董事会的动态关系,家族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家族、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多重关系等。珀扎指出,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来自董事会、顾问委员会、家族理事会、家族集会、年度股东大会和高层管理团队的适当贡献来加强公司治理的作用[9](P148)。

  三、治理机制

  研究者普遍认为适用于公众公司的有效治理结构并不能直接被移植到家族企业中来。由于股权集中及直接的经营控制使得家族成员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追求长期目标,善于自我分析,能及时适应重大变化,更富创造性。传统的公司治理往往关注建立边界,界定决策权力的分配。与此相反,家族企业治理更重视在系统内建立富有成效的、程序性的工作。我们分别从控制机制和信任机制加以说明。
  (一)家族控制治理机制
  家族企业主要通过集中的股权、在关键岗位安排家族成员和亲信、泛家族化等方式来实施控制,这种控制表现出节俭主义、特殊主义和人格化权威的倾向和特征[10]。鉴于家族企业中所有者和经营者身份的融合,风险及机会的承担者是同一主体,有利于克服传统委托代理模式中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高昂的困境。这个利益联盟可能会由于众多家族参与其中而削弱,但比起其他形式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完全分离的企业组织形态来讲,集中的所有权使所有者有激励去监督管理者,从而减少代理成本,降低监督成本[11]。而且家族企业为确保资本得到最充分、有效的配置,往往严密控制非生产性成本。盖洛(Gallo,2004)等人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经营性支出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这可能是由于家族企业的研发费用、广告费用和咨询费用较少[12]。
  家族企业往往依靠家族权威和内部忠诚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在典型的家族企业中,决策权都操在一家之主手中。家族企业内部存在尊重权威的传统,权威代替了协调,易于取得下属部门对企业决策目标的认同和主动配合,减少决策中不同利益者的矛盾和摩擦。韦伯认为,合法的权威有三种形态,即传统型、魅力型和法定型权威[13]。传统型权威来自于习俗、惯例、经验、祖训等,其本质是顺从;魅力型权威是建立在非凡人格、英雄气概、创业奇迹的基础上,其本质是敬仰;法定型权威是建立在相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基础之上,其本质是理性。家族权威大多是基于尊重、忠诚,而不是理性,具有人格化的特性。正是人格化权威使得家族能将其愿景融入到企业中[14]。
  随着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权向下一代传承,前一代家长的权威也同时赋予下一代接班人,但与前一代的家长相比,下一代接班人的绝对权威往往有所降低,这也是家族企业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所在。
  (二)信任治理机制
  福山认为“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15]
  (P35)。由于家族企业一方面体现了企业本身所必须追求的经济目标,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信任作为一种经济伦理,对于家族企业内部组织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管理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和适应性组织的出现,并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它是层级治理的替代,也是交易伙伴之间的黏合剂。如果交易双方存在足够程度的信任,即使正式契约不完整,交易对手有投机的机会,交易还是能够持续进行,因为交易者相信对方不会采取投机行为,即使他们有机会[16]。斯梯尔(Steier,2001)指出基于信任的治理机制是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主要观点是:有些家族企业基本上依赖于信任治理机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资源;在家族企业发展初期,信任是其治理结构的突出特征;随着企业的演进,信任仍然持续作为一种治理机制,但其效率取决于对此治理机制的投资力度;由于不能引入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治理机制,家族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家族企业在初创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可能融入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使新的治理机制难以引入到企业中,如正式的契约治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主要参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决定了治理结构的表现形式[17]。
  如何维持信任对家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珊德拉莫希(Sundaramurthy,2008)借鉴组织行为和社会心理学对信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家族企业实践,认为家族企业初始阶段的人际信任要通过结构和过程来不断强化和提升。她根据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把信任分为人际信任、能力信任和制度信任三种类型,并指出由于家族成员基于亲缘关系、熟悉度和共同的经历,这些共性为人际信任提供了认知和情感基础,家族企业在起始阶段拥有较高程度的人际信任。随着家族企业的成长,所有权和管理权在家族成员中逐渐分散,一些家族成员也从日常的经营中脱身。那些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家族成员更倾向于信赖有能力的人来经营企业,此时向外部有经验和知识的人开放有利于增强能力信任;而随着家族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适用于家族和企业透明且连续的规章则有利于提升制度信任;此外,当家族企业中有超过一代人以上时,高质量的交流和沟通是促进人际信任的要素[18]。

  四、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绩效

  对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最终落脚于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有关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近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微观企业大样本数据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比较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之间的不同结构特征与相应的企业绩效。捷斯基维察和克莱恩(Jaskiewicz&Klein,2005)对55篇(其中14篇的样本是非上市家族企业,41篇的样本是公开上市的家族企业)关于家族企业绩效研究的分析表明,其中46%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绩效高于非家族企业,20%的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绩效没有差别,只有8%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低于非家族企业,另有26%的研究认为是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绩效[19]。学者们普遍认为决定家族企业绩效的因素主要是产业、企业特征、治理结构和管理特征(尤其是初创企业企业主的个人特征)。已有的文献主要是基于家族所有权、管理权和控制权这一视角来分析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家族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是从家族或企业目标、家族关系和家族性资源或家族资本这几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和阐述的。他们分别运用代理理论(AgencyTheory)、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View)和管家理论(StewarshipTheory),提出家族中的某些因素能够降低代理成本并且是家族企业所特有的资源,这些因素形成了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了企业绩效,而同时另外一些因素则会增加代理成本,损害企业绩效。值得一提的是,米勒和勒布力多尼-米勒(Miller&LeBreton-Miller,2006)发展了一个融合代理理论、管家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模型,说明家族治理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他们分别从家族所有和控制、家族管理、家族成员的参与和代际传承这四个维度考察了家族治理,这些治理则分别会影响代理成本和职责态度,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企业绩效[20]。
  总的来说,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悬而未决的。有学者指出,当前学术界关于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之间治理结构和绩效之间研究的差异并不一定真实,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不同而造成的。再者,样本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是上市公司,有的是非上市的或中小型家族企业。最后,对于绩效的衡量也不尽相同。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用收益率、托宾Q和生产率作为刻画企业绩效的指标,它们之间有着重要差别。收益率主要是反映已有的经营成果,托宾Q主要是反映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而生产率则反映了生产中全部投入的产出效率。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总结近年来的一些经验研究,尽管各位研究者没有得出确定性的结论,他们对某些问题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首先,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家族企业的绩效并不逊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甚至高于他们。之所以家族企业有较好的绩效表现,有赖于耐心的财务资本、审时度势的决策机制和适当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者参与企业管理对家族企业的绩效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而其后代则不然,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的创业者富有企业家才能,而其后代往往会陷入管理堑壕。再次,不加限制的家族涉入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尤其对于已经走出创业阶段的企业。最后,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家族所有能提升企业绩效,而在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东亚,家族控股股东往往会侵害小股东的利益,从而损害企业价值。

  五、简要评述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综观现有国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笔者认为,首先,鉴于家庭或家族关系系统,使家族企业成为比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更为复杂的组织形态,加之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群体,从夫妻店到跨国集团,既包括刚成立的家庭小作坊又包括历经几代传承的百年老店,这些因素使得以往基于分散所有权结构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不适于直接移植过来用于分析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其次,文献回顾表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随着研究的推进不断深入,从最初的只关注单一的治理主体和重点突出家族企业中董事会的作用到强调一个相互影响、整体的治理系统。最后,从治理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研究缺乏可比较性。第一,治理结构包括了多重角色,当探讨治理结构和绩效时,很难将某一因素隔离开来。第二,对绩效的不同界定进一步限制了经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第三,治理实践和绩效的衡量随着不同的行业、企业规模和法律环境而变化。
  国外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
  弥补了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在家族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空白;突出了治理结构对家族企业绩效的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一些经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不仅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同时还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如战略管理、管家理论、正式的契约治理和非正式的关系治理、社会网络理论和文化、制度环境分析。而不足之处是,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主导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富有延展性的研究主题。此外,研究者未来还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拓展:
  第一,治理不仅存在于企业内,也存在于企业之间。大多数的研究针对的是单个企业,对于家族企业间的关系,如企业集团和企业网络间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并没有涉及,这类治理结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第二,虽然基于不同样本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却代表了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相关研究的趋势,对治理结构和家族涉入进一步的深入细化将提升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外,基于大样本的跨地区和国别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将外部市场、经济制度、文化等范畴纳入到研究框架之中。
  第三,现有研究大多从市场价值和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但企业绩效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很多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如为家族成员提供工作机会;为顾客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家族声誉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等。如果不考虑企业的目标,对企业绩效的分析则是欠妥的。如何全面、多维度地考察家族企业的绩效是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想要为治理结构的本质和效率问题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还需假以时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而又错综复杂的研究领域,期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中国学术论文网为您代写学术论文,专业诚信!详情请咨询本站客服
  参 考 文 献
  [ 1 ]Khan, H. A.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amilyBusiness in Asia: What’s Right andWhat’sWrong? [R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1999.
  [ 2 ]Neubauer, F. F. & Lank, A. G. The Family Business: Its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 Foreword by p rofessor John L. Ward, 1998,New York: Routledge.
  [ 3 ] Schulze, W. S. , Lubatkin, M. H. &Dino, R. N. Exp loring the Agency Consequences of Ownership Dispersion Among the Directors of Private Family Firms[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nal, 2003, 46 (2).
  [ 4 ]Mustakallio, M. , Autio, E. , & Zahra, S. A Relational and Contractual Governance in family firms[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3, 15 (3).
  [ 5 ]兰德尔. s卡洛克, 约翰·L 沃德. 家族企业战略计划[M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 6 ]伊万·兰兹伯格. 家业永续[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 7 ]Ward, J. L. The Active board with Outside Directors and the Family Firm[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988, 1 (3).
  [ 8 ] Schwartz,M. A. , &Barnes,L. B. Outside Boards and Family Businesses: Another look [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1, 4 (3).
  [ 9 ]恩纳斯托·J·珀扎. 家族企业[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10 ]Carney,M.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amily - controlled Firms[ J ]. Entrep 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 2005, 5.
  [ 11 ] Shleifer, A & Vishny, R. W.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 ].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
  [ 12 ] Gallo, M. A. , Tap ies, J. & Cappuyns, K. Comparison of Family and NonfamilyBusiness : FinancialLogic and Personal preferdnces[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4, 17 (4).
  [ 13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 14 ] Chua, J. H. , Chrisman, J. J. , &Sharma. P. Defining Family Business By Behavior [ J ]. Entrep 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3 (4).
  [ 15 ]弗兰西斯·福山. 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 内蒙古:远方出版社, 1998.
  [ 16 ] Poppo. L. , & Zenger. T. 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 lements [ J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 17 ] Steier, L. Family firms, Plural Forms of Governance,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Trust [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1, 14 (4).
  [ 18 ] Sundaramurthy. C. Sustaining Trust within family businesses[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21 (1).
  [ 19 ]Jaskiewicz, P. &Klein, S. Family Influence and Performance - Theoretical Concep ts and Emp irical Results[ R ]. Paper Present at the FERC Conference, 2005.
  [ 20 ]Miller, D. , & Le Breton - Miller, I. Family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Agency, Stewardship, and Capabilities[ J ]. Family Business Review , 2006, 19 (1).
  希望能帮助到你。。。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