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论文3000字

2023-12-12 04: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论文3000字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具体如下:

我们手中都有一把名叫实践的武器,他能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但是这把武器在许多人手中变成了无用武之地。许多家长把孩子视为珍宝。

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着,更不愿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发生危险,只愿意以课本为砖,堆砌成一个圈,把孩子圈养起来,这样导致了学生只知道课本中的知识,却不知道生活中的道理。

真是,“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出万年松。”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才能在生活中倍受人们的喜爱。在生活中我们明白少一友,不如多一友。有时候,你的举手之劳帮了别人大忙,也使自己高兴,更为自己增添了一份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明白善恶是非,懂得遵纪守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基本的法律知识是一个公民的必备,要懂得违法的事不能做。

不仅在课堂上学会法律知识,更要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缺少社会经验而知法犯法的未成年人为数不少。他们有的进了少教所,有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自己的前途。所以在现实社会中,遵纪守法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内容3000字

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知”字由“矢”与“口”两部分组成,矢有疾义,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知”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知”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这里的“知”是感知义。《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知”都是智义。

“行”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

着眼知行之差异的,《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算知易行难说的滥觞。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先行后说,同时认为行更重要。王阳明则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认为知行相依不分先后。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经实践而得形成,有知离不开行的意思。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大学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

勇于尝试也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品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提早进入社会,感受社会生活,更多的时候,我们与社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校园与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区别。刚好暑假可以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暑假回家后,我找了一份工作,做促销员。挂着实习生的牌子站在柜台旁,一脸幼稚、迷茫地站在那,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大胆地接近顾客,拉拢顾客,可好长一段时间站在那一声不吭的。但慢慢地放开胆去尝试,其实这种交流比想象的容易多了。

社会实践和在学校上课不同,在学校,每天有作息时间表约束你。课程表会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又有什么事情要做。而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像木瓜呆在那儿无所表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虽然这也存在的竞争,可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一般不会招来嫉恨与报复。可是在社会中,优胜劣汰,你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工作直接影响了他人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中接触各种各样的顾客、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有经验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这些事情很多同学沉浸于学习与消遣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有了一些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挣钱的不易

整天在超市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无耐啊!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面对。社会的规则就是这样的,挣钱更是不容易。

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 ,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经验。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学会自信

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当你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毫无阻碍和人沟通就是你自信的表现,当你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你根本就不能很流畅的和他人交流。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所以没有必要感到自卑。你的自信有时能够感染其他的工作伙伴。

【编后语】:这篇暑假实习报告基本上是来自于实习者的真实想法,社会实践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去实习,而是从实践中增长见识,可能会碰见自己从未遇见过的情况,当面对这些的时候,怎么处理,如何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这也是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吧!

一、实践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由于有些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有的是子女常年出门在外,很少回家,老人们孤独寂寞,行动不便,又无人照顾,即使住进了养老院,内心也感受不到很多温暖,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更多的关怀。因此,通过实践,希望可以呼吁社会关注这群被遗忘的人,关爱这些老人,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份爱心,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温暖老人们的心窝,使他们爱的天空不再是灰色,而是充满了欢言笑语。开展献爱心活动,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二、实践过程

1、送出爱的礼,走进爱的心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带着爱心礼物来到了养老院,我们把小小的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却把大大的温暖送到了他们心里。老人们都很感动,和蔼可亲的,有的还和我们谈起心来!

有一位老爷爷是位退伍军人,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女常年在外,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来敬老院找找朋友,找点安慰,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们谈起了他参军的情况时,很是感动,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兴奋与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夹杂着这么多年来的辛酸泪,一个人的寂寞生活让他的面容更显憔悴了!

2、拉着爱的手,唱着爱的歌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80高龄的陈奶奶,老奶奶常年躺在床上,尽管行动不便,人老心不老,勤动手足脑;人老神不老,乐观精神好;人老气不老,烦愁被吓跑;人老志不老,奉献不能少;人老情不老,相伴乐陶陶;人老不服老,生活有目标;人老不摆老,学习永不骄;人老不怕老,困难吓不倒… …伴着动人的歌声,手着拉手,老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我们也笑了,笑得有点心疼,那一刻,真的很快乐。

3、进行深入调查

最后,我们找到了养老院的院长赵伯伯,聊起了养老院的近况。他告诉我们:“院里的老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也还算丰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贫乏了。老人们的内心其实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们更加害怕孤独,更加渴望得到温暖!有的老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但他们内心的那扇门却把自己关了起来,最痛苦的是,当想到亲人时,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泪。”正如,有的老人拉着你的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坎坷的经历和家事,情到深处时,泪如雨下。落寞惆怅衰飒,似乎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连容纳幸福快乐的空间都挤不进去,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我想他们一定很思恋那个自己曾经住过大半辈子的家,因为在这里,幸福快乐并不是会蔓延到每一个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走出大门时,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泪。

三、实践结果

通过这次的关爱老人活动,可以看出老人们其实很怕孤独,一点点的关爱都可以让他们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要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关爱他们。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温暖的关怀和问候。

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

1.希望养老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老人可以到活动室里和别的伙伴们聊聊天,下下棋,活动室里还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用品。活动中心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人畅谈会,太极扇,太极拳比赛等等。

2. 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公园,花园等公共场所,使得老人们除了在空闲时间可以去活动中心活动。

3.对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鼓励老人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希望政府部门能定期给这些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置办生活用品,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补助,为老人安置娱乐设施,即使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也会使老人们身心愉悦,喜笑颜开的。

5.希望医疗机构组织能够定期上门给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务,保障老人们得身体健康。

如何全面看待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论文

英盛观察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见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其一, 积极投身于实践, 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 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 要采用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概括、 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 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方面, 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 理性认识的作用, 轻视感性经验, 一切从本本出发, 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 轻视科学理论, 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 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 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因为:其一,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其二, 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 理性认识是否正确, 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在第二次飞跃中, 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 得到修正、 补充和发展。

(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其一, 必须从实际出发, 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 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 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 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 包括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 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 意志, 包括欲望、 动机、 信仰、 习惯、 本能等, 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 如幻想、 想像、 直觉、 灵感等。在认识过程中,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的, 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 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 发挥其积极作用, 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1 )认识的全过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 2 )认识的不断反复

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 是因为:其一,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所有这些, 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二,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其三, 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 知识水平、 认识能力、 实践能力、 立场、 观点、 方法以及生理素质。所有这些, 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 3 )认识的无限发展

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 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但是, 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 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 4 )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因此, 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 “从群众中来”, 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 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 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 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①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是不断分离又不断重合的过程, 而每一次循环, 都使认识上升到高一级的层次。由于实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认识经常与实践发生矛盾, 这就要求认识与实践必须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所谓具体的统一, 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一定时期、 地点、 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 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 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 是指认识、 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不能落后于实践。

③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会导致“左”的或右的错误。

④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理论的指导下, 实践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实践要不断地创新, 理论也要不断地创新。

09-10-22 | 添加评论 | 打赏

0

64kk
辩证法三大规律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