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旅游景观的论文3000字

2023-12-06 02: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旅游景观的论文30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黄山作为主题,详细的描述自己看到的美景进行描述和感叹,最后进行总结。正文:

国庆前夕,爸爸妈妈决定带着我去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我非常兴奋,因为曾听人说过,黄山有四绝:奇松,云海,怪石,冬雪,每一绝都美不胜收。

坐在旅游车上,一路前行,我的心却早已飞到黄山了。车子行驶了五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如诗如画的黄山脚下。

我们先来到了“棠越牌坊群”,这里有七座牌坊,雄伟壮观,是全国罕见的牌坊最多的地方。这七座牌坊都是当年皇上特批为鲍氏家族而建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我们就被导游叫醒,要坐索道上山。如果说赶着去乘索道的人络绎不绝,那么等索道的人真可谓人山人海了。等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才如愿坐在索道车厢中。低头向下看,一千多米高的悬崖深涧,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但头一次乘坐索道的新奇很快压倒了害怕。

下了索道我们就直奔光明顶,光明顶海拔1860米,地势平坦,是赏云海的最佳地方。天还麻麻亮,山里非常冷,虽然穿着几件厚衣服,但还是被冻得手脚僵硬,有些人甚至长吁短叹:“我们花钱买罪受啊!”但登上光明顶,每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

放眼望去,巍峨峻拔的山重重叠叠,山下全是悬崖峭壁,浓雾弥漫在四周,雄伟的高山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这雾好像山爷爷呼出的热气,又犹如仙女的白衣裙,缠绵悠长,柔软滑爽。俯视山下,奶白色浓浓的云海,一眼望不到边。

黄山上的石更是千奇百怪,座座石山,没有人工打磨,却胜似人工打磨,它们的造型,鬼斧神工,壮丽雄伟,有的像调皮捣蛋的猴子,有的似婀娜多姿的美女,有的如历尽沧桑的老人……

黄山的松称四绝之首,探海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等姿态各异,但最著名的还是迎客松。迎客松位于玉屏峰左侧,倚青狮石破石而长,树高10米,胸径0.64米,树的年龄已有一千年了。

瞧,它一则树枝伸出,好像在欢迎远来的客人,又好像在为人们指路,它的顽强不屈,生生不息,在石山中茁壮成长,它经过多少磨练,无人知晓,但我们知道它是坚强的代表!

黄山之旅让我享受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但更让我赞叹的是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和伟大!

关于旅游活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论文3000字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包括行住吃游购娱六大要素,又有消闲性、考察性、游学性、商贸性等多种类型,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均有关系。单就审美而言,它是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故从人文角度看,旅游具有多元性文化意义。本文将情、理与知识相结合,从旅游与人的爱美天性、人类文明、人才成长、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论述旅游的文化意义。

一、旅游与爱美天性
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发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须臾离开的动植物与空气、阳光、水等物质资料外,还常从自然美中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食粮。马克思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比动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来过活的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愈普遍。在认识领域里,例如植物、动物、矿石、空气、光线之类组成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时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时而作为艺术的对象,它们就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无机自然界,即精神食粮。”
大自然作为物质资料,只给人生命生存的条件,而作为精神食粮,则给人生命的美的升华,让人获得“极视听之娱”,以愉悦身心的美的享受,获得摇荡性情、产生艺术灵感的心灵激动。它有如音乐的旋律美、绘画的形象美、诗歌的意境美,绘人以意味无穷的美感。这是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原始人的高级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审美,是人类认识美与享受美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大自然和社会历史,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两大环境。社会环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社会工作有欢乐,也常有忧愁与烦恼。而自然环境(除了应避免的灾害)作为审美对象,却以它纯真朴实而丰姿多彩的美给人无限的快乐,使人获得生命的和谐。对此,恩格斯深有感触他说过:“大自然是宏伟壮观的,为了从历史的运动中脱身休息一下,我总是满心爱慕地奔向大自然。”(《致乔治·威廉·兰普卢》,见《马恩全集》39卷63页)这说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类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的需要,是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的重要方式。
欣赏自然美,还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忘忧去烦,消除杂念,到达纯净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这方面有过真切的体验与启人深思的精壁见解:“你抓住船头桅杆的缆索,望一望那被龙骨冲开的波浪,它们溅起白色的泡沫,远远地飞过你的头上。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限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风景》,见(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第四册393页)的确,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风格,能使人为之心胸开阔,品性崇高,心灵纯洁,养成美的情操。范仲淹写的见“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刘禹锡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都是表现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证。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赏美,是美化心灵与激发艺术灵感的一大乐事。
爱美是人的天性,对自然美的热爱尤其如此。鲁迅说:“曙日出悔,瑶草作花,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这反映了对自然美人皆爱之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这种爱美天性,也作过生动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资产阶级的锁链脱去了,玛丽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圣家族》,见《马恩全集》2卷217页)为什么自然美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激发人的爱美天性呢?因为自然之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观性,也有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可见,人的爱美的天性与自然美的和谐合拍,这就是自然美产生怡情作用的本质所在。
所谓爱美天性,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形成的本性。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断,也包含了劳动创造了审美能力这层意思在内。他说: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赏音乐,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长期得到环境美熏陶的结果。人的爱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遗传而来的爱美天性,在获取自然美无私赐与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愿人们迈开双脚奔向大自然,拥抱自然美,提高欣赏美的文化素质,重塑人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促进创造美的伟大事业。

二、旅游与人类文明
什么是旅游?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转引自乔修业主编的《旅游美学》)这种“享受性”,主要是旅游观光中的审美享受。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有了业余时间与消费支出去满足这种精神享受,故旅游活动日兴,旅游人数剧增。旅游正是从外出经济消费中获得精神愉快的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旅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审美享受。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离不开美学》)的确如此,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它以旅游风景为中心,广涉奇丽的山光水色、花木虫鱼、日月云雾等自然风光,亭台楼阁、寺院宝塔,现代建筑等人文景观,雕刻绘画、诗词楹联等文学艺术,民情风俗、集市、建设等社会风貌……从多方面获得美感。旅游还在吃、住、行、购、娱诸方面获得生活乐趣,实在是综合性的审美享受。
旅游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业的勃兴是近百多年现代文明发展的结果。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相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经济腾飞。因为旅游业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旅游设施的现代化、旅游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能,必然带动多种经济部门与文化行业的协同发展,产生综合效应。要使旅游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形成旅游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的立体结构,必然牵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产生整体效应。由此,我国提出了“旅游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的方针,好些旅游城市提出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大发展的口号。可见,旅游是随现代文明而发展,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活动。
现代旅游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现代意识有积极的意义。它在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涵养文化等方面有深层次的意义,无论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个人生存价值方面都是如此。旅游有利于改革开放,为促进经贸发展用旅游搭台唱经贸戏,为促进内地落后地区到沿海发达地区开扩眼界,为利用旅游资源以脱贫致富,为提倡适度消费以加快资金周转,政府提倡旅游,人们办旅游业与参与旅游的意识增强,旅游不再被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与文化消费观念,被旅游之风吹到落后地区人们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难以冲破的禁锢意识,通过旅游的渠道冲破了。出国旅游热带来的观念更新与文
化精神觉醒的潜在功能是难以估量的。大量外国游客的来华,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回大陆旅游,带来了海外经济文化中的新鲜营养。这种由旅游形成的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在拓展经济新观念与吸收现代文化意识中产生的弹性功能,对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有催化作用。
旅游是宏扬民族文化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饰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观赏这些旅游审美对象,自然会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这是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华莎在《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写到:“我要踏着祖先的足迹,细味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我要凭身上‘传人’的胎记,拜认金色的矫龙,古老的东方。”这表明反映着历史文化、凝聚着先人精神性格与聪明才智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艺术的营养。

求一篇中国旅游景点的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各地的景点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使人产生深深的忧虑:中国旅游,21世纪看什么?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对传统旅游景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各地竞相发展经济,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

首先是景区环境恶化。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都曾是“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但是今天,由于在急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顾不了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这些河流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在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九寨沟,由于沟内居民为发展旅游经济无规划、无限度地建立旅馆、商店,给沟内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以致考察的联合国官员在《世界遗产提名——IUCN技术估评》材料中对中国发出了警告……

其次是人为的破坏。在享有国际声誉的长江三峡西陵峡内,每天都有数百艘民船在临江采石,为的是给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提供廉价的石料;在著名的西双版纳,每年都要烧掉几万亩原始森林,为的是在火劫过的林地上播种耕作!在广东虎门炮台这一中国人民第一次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朽遗址上,当地政府竟然批准某公司放炮炸土搞基建,虎门炮台被部分震坍!比起环境污染来,这些人为的破坏更令人痛心。再次是景点的商业化。景点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商品”。但是,在很多景点,人们都看到摊棚林立,吆喝四起,游人不仅要受“夹道欢迎”之苦,更要受“视觉摧残”之痛。闻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周围,近年来违章建筑已达597座,总面积5.52万平方米,可1993年经审批的建筑竟达24.7891万平方米,照此发展下去,50年后西湖景区将无游客立足之地!

最后是景区的城市化。景区之所以成为景区,就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城市而供人们游览、观光和休憩的作用。但是,很多旅游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搞基本建设时片面强调“硬件”的规模和质量,力求城市化,试图以城市化来吸引城里人,而不是以田园化、自然化来吸引城里人。殊不知,城里人如果大老远跑到你这来住宾馆、逛街道,还不如在家里便当!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因过份向大自然索取而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沉痛的教训使人们转而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建设。昔日那些因严重污染而使游客望而却步的地方重又游人云集,如曾因毒雾导致4000余人丧生的“雾都”伦敦,今天已碧空如洗,泰晤士河又清澈如镜,伦敦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沿岸分布着十几座工业城市的德国莱茵河,也曾是一条著名的污染河,但如今莱茵河两岸风光旖旎,成为德国著名的旅游走廊……但愿中国不要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

二、新景点开发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往往直接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如西班牙的海滨、泰国的佛教,荷兰的风车,瑞士的湖泊等等,无一不具有独特的魅力。但纵观全国的新景点开发建设,人们不难发现,有二种不良的倾向:

(1)微缩景观趋于泛滥。
自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点推出后,全国掀起了微缩景观热。仅微缩世界著名景点的就有北京丰台的“世界公园”,江苏无锡的“世界奇观”,山东烟台的“西洋五千年旅游区”,海南三亚的“热带风情旅游线”,天津武清县的“杨村小世界”,四川重庆的“世界风光旅游城”,广东深圳的“世界之窗”。这些景点动辄投资几千万上亿元,其中“西洋五千年旅游区”投资额高达11.8亿元。对某个地区来说,也许某个微缩景点是其重点旅游项目,能吸引一些游客,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旅游业来说,这些雷同的景点,正是急功近利中的短期经济行为的典型表现。

(2)发掘、表现古代文化肤浅拙劣
中国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对国外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各地又掀起了一个大规模“营造”古代文化景点热。尽管有些景点建得很有特色,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多存在着认识肤浅,表现手法平庸,迎合游客低级趣味等问题。如表现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缩影的就有开封的“宋城”,武汉的“楚城”长沙的“古汉城”,南昌的“明城”,浙江奉化的“清末民初一条街”,邯郸的“中国梦幻文化城”等。此外,重复建设也非常惊人:各种“民俗文化村”,在全国出现了几十家,“西游记宫”出现了50座,“三国城”在四川、河南、湖北、山西等处平地而起,《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北京南菜园、四川重庆安家落户,鬼城在四川、湖南等地出现十几家。这种认为主观愿望可以弥补一切的做法,极易对中国文化进行歪曲和损害,给国人尤其是外国人以片面引导,掩盖辉煌悠久、精深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

介绍一个你喜欢的旅游景点,3000字左右

《回眸九寨沟》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的缘故,国内不少旅游胜地都有幸驻足。我对旅游景点的选择,明显地有些挑剔。或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或深具浓厚的人文色彩。如果一处景观太年轻,因为先前不知底细,待明白过来,哪怕已经到了大门前,我也会不折不扣地打道回府。好几次,就弄得同行的朋友手足无措,以为是什么地方怠慢了我。我却笑道,只是突然没了精神,想回去睡一会儿。

后来去了九寨沟,才发现原来我的兴趣也不止于老态龙钟的千年古迹。清新怡人的自然山水,似乎越年轻,越能显出她的妩媚与可爱。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是早听说了的。但从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心底里无法具体地感知,所以也并无更加迫近的心动和震颤。待亲见了九寨的水,无论是湖、泉、瀑、溪,还是河、滩、涧、海,无不涤心濯目,清爽怡然。一路之上,有处子般的静谧,也有烈马般的奔突,有仙子似的飘逸,也有哲人似的沉寂。高诵朗读之中,低吟浅唱之间,九寨的精灵九寨的水,便不知不觉地在一低首,一仰眉之际流进了人的心窝,一直流向那无底的最深处。

于是我明白,先前对于一处景观的拒绝,往往只是出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吧。这偏见,有时候只是让我们错失了一处绝佳的景致,而更多的时候,竟可能会让我们错失了一路之上许多的好人,甚或错失掉整个的人生。回眸九寨沟,不只是重温美丽如画的人间仙景,更是一次人生旅途上的自我反省。



早上进沟的时候,天气已显得有些阴沉。行不多远,果然飘起了游丝一般的细雨。一粒粒轻轻地落在脸上,挠得人痒痒的,心情到并未跟着阴沉,竟越发舒畅了起来。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样的雨粒还称不上真正的雨。她的降临,到更像是毛葺葺的鸡毛掸子,拂在干涩的肌肤上,反到增加了无限的惬意。于是想起这些年到过的去处,无论是峨眉、石林,还是西湖、琼海,好多次都是这样一个人默默地行进在这游丝一般的细雨里。不经意间一回头,岁月便在这细雨中渐渐地迷蒙。

沿着树正沟慢慢前行,过了荷叶寨,来到一片淡绿色的浅滩。浅滩上布满了白杨、杜鹃、松柏、杨柳等各种树木,高低错落,杂糅相间。清澈透底的流水缓缓淌过。滩中树木形态各异,或俊逸飘洒,或沉静若芷,有的如虬龙卧潭,有的似飞凤在天。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巨形盆景,惹人眼目。

盆景滩,这是我进沟以后见到的第一个别样的景致。虽然以前对真正的盆景并无太大的兴趣,总以为爱美的人们只顾着娱乐自己的眼目,却忘记了正在囚禁无辜的生命,然而看到这样的天然盆景,我却在不知不觉间多出了几份惊叹。其实,无论人工的雕琢多么精致,都不会比得过自然的无为而饰。只有在无拘无束的天然环境中,盆景才得以展示其真正的内蕴与华美。这样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只是因为人们求美的心太切。求之而不得,或求之而误得,于是无美与误美便从此泛滥开去。

但九寨沟真正的美不在盆景,而在水。散落在沟中大大小小的天然湖泊,人称海子。据说这里的海子总共有108个,最小的面积不到半亩,最长的长海约长7公里半。对于海子这样的称谓我是喜欢的。一是凡带“子”者,似乎都显得比较亲昵;二是大海我见过,海子与真正的大海当然完全是两个概念,但她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纯粹的蓝。如果要将海子理解为大海的子辈,虽然很牵强,但于个人的经验感受而言,也不为过;最重要的当是第三点,海子是我喜欢的诗人。当初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海子,未必就一定想到了诗人海子。而今天他们在称谓上的巧合,显然更增添了我对九寨沟的亲近感。我似乎从一个个海子中,读到了海子的一首首诗,读到了绚丽夺目却又静默无语的生命之歌。

芦苇海、卧龙海、双龙海、火花海……沿途的美景真可谓目不暇接。八面而来的游客像赶集一样匆匆地行进在沟中。每至一处景观,许多人就停下来摆姿势,拍照作留念。对于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很多人都表现出了深深的不屑。似乎这样的浅尝则止,便从此糟蹋了旅游的神圣与典雅。就算是正面肯定的人,也大多只从拉动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旅游在他们眼中,除了数字便是百分比。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也免不了要从俗。除了时间上的不允许,对多数人而言,实在没有多大必要去深究旅游的所谓内蕴,以致去接近所到之地更深层的本质。当然,更无须拉来徐霞客、马可波罗作榜样。他们到这里,无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放松。放松神经,放松心态。在一处全新的环境中,去获取一个全新的自我。是的,他们把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单位、领导和家人,现在,他们只要求回到几天甚至一小会儿的自我。当他们在镜头前摆姿势的那一霎那,他们或者才真正意识到,原来生命真的可以这样随心所欲,自由设计,无拘无束。我宁愿相信,外在的景观对他们而言,早已失却了意义。他们真正想要的,不是美景,是自我。

这样想着的时候,已随前面的人流到了树正群海。

驻足而望,一个海子紧接另一个海子,犹如梯田一般铺展开去。灰黄色的钙化湖堤,将湛蓝的海水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精巧别致而独树一帜。上面海子里的水顺堤而跌落到下面的海子里,一幅幅宛如宽屏水帘,银光颤动,闪闪夺目。湖堤之上,遍布低矮的灌木,绿色中夹杂着淡黄,两旁的树木中也不乏红色的树叶。霎那间,黄、蓝、红、绿各种颜色一齐涌来,视觉神经在瞬间产生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兴奋。

在九寨沟,第一次见到海子们的这种集体亮相。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孤独太久的缘故,在单个的海子面前,我能感到她们可贵的自尊与风骨,但始终都无法祛除内心里的那份清与冷。只有在树正群海,我才似乎一下子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的安全与挚热。我曾那么谨慎地远离了人群,躲在僻静的角落,小心地梳理着自我。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我所想获得。可是,所有的获得都不是从天而降,更不可能无偿而至。你必得以你难耐的孤独作代价。很多时候,你在多大程度上选择并实践了孤独,你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人终究是一种集体动物。在本性上,他脱离不了自己的同类。所以,哪怕我见到的只是一群海子,也似乎从中找到了久违的集体归属感。事实上,这种感觉自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有了,只不过,此时此刻显得尤为强烈些罢。

也许,我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便是,先要极力地融入树正群海,尽情地体验与欣赏,然后,轻轻松松地向着前面新的景点迈进。

我走得很慢,到诺日朗瀑布时已经快中午一点了。按照这样的速度,要在下午将剩下的日则沟和则渣洼沟都游完,是很困难的。而我的行程日期安排,又只允许我进沟游玩的时间是一天。所以,我必须作出选择。在两条沟中选出我最想去的那条。九寨沟的三条主沟成一个十分形象的“y”字形。现在,我正位于三条主沟的交叉点上。可问题在于,剩下的两条沟我都没有去过,我又怎么知道哪一条是我最想去的呢?

或许,我们的一生便是在这样不断的困惑,又在困惑中不断地被迫去选择吧。最后,我竟无聊地想起了“男左女右”的简单规则。我选择了向左:则渣洼沟。这样的选择实在没有多少正经的理由,甚至还有些近乎于荒诞。事实上,在我们的人生中,又有多少选择不是在这样荒诞的过程中完成的呢?后来回到重庆,无意中瞥了一眼“九寨沟旅游示意图”,才发现,原来我竟与九寨沟最负盛名的珍珠滩瀑布擦肩而过了。因为珍珠滩瀑布不在则渣洼沟,而在日则沟。然而后悔是无用的。你既已做出了选择,便要承担起这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更何况,即使当初我选择了日则沟,谁又能担保我不会因此而为失却了观赏则渣洼沟长海的机会而顿生悔意呢?

进则渣洼沟之前,我想先去看看诺日朗瀑布。

诺日朗瀑布落差20米,宽300米,是九寨沟众多瀑布中最为宽阔的一个。藏语中诺日朗意指男神,也有伟岸高大的意思。诺日朗瀑布也就是指雄伟壮观的瀑布。滔滔涧水自瀑布顶部飞泻而下,如银帘飘舞,又如白驹过隙。响声雷动,似万马齐喑,又似雷霆万钧。蒙蒙水雾之中,直觉一股寒气直逼心窝而来。据前面一个旅游团队的导游介绍,如果在早晨来此,万道霞光之中,常可见一道道彩虹横卧山谷,将诺日朗瀑布渲染得更加丰姿卓越,妩媚动人。

从这位导游的口中,我还听到了关于诺日朗瀑布的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没有瀑布的,瀑布的顶部平平整整,就像一个天然的平台。有一年,远游归来的扎尔穆德和尚给人们带回了贝叶经、铁犁铧和手摇纺车。美丽聪慧的藏族姑娘若依果在扎尔穆德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使用纺车纺线。心地善良的姑娘为了让更多的姐妹都来学习这门手艺,便将纺车架在三条沟交界的平台上。过往的姐妹很容易看到,很多人都纷纷前来观摩学习。因此这里又叫“纺织台”。凶残的头人罗扎认为若依果是在搞歪门邪道,笼罗人心。便带着一帮家奴来到纺织台,残忍地将无辜可爱的姑娘踢下了山崖。正在这时,突然山洪暴发,洪水滚滚而来。瞬间就把罗扎和他的帮凶卷下了悬崖。昔日姑娘的纺织台于是就成了今天的诺日朗瀑布。

关于这则传说,我没有去考究它的来历。将美丽迷人的若依果葬身崖底,未免显得过于残酷,这一方面似乎也在告诫人们,人世间纵然遍布了美好动人的事物,但罪恶与丑陋从来就没有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罗扎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但或许还有千千万万个罗扎正在逃匿或已经逃匿了惩罚。

只有诺日朗瀑布还在日复一日地奔流。一面深情地讴歌着心爱的姑娘,一面愤怒地控诉着可憎的罪恶。

突然觉得九寨沟确实是一个构造情节的高手。兴奋与抑制,高潮与低谷,动与静,美与丑……全在她一手的策划与掌控中。



到了长海,头顶已不复有飘忽的雨丝。本来就已十分洁静的天空,更显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站在观景台上,有朔风扑面而来。虽有游丝一般的冷意,却清爽得沁人心脾。在海拔3000余米的高处,长海显出了她远离尘世的清寂与孤傲。这片深遂的水域,九寨沟最大的海子,静静地偏安于重峦叠嶂的山谷之间,处子似地维护着自己绚丽迷人的梦幻。一路上来,其他海子几乎都能一眼见底,只有这里,却潜藏了别样的美。幽深与迷蒙,开阔与羞涩,无不显露着她的可爱与神秘。两边山上苍杉巍巍,植被密布。置身其间,仿佛已至蓬莱仙境。

长海对面,雪峰皑皑。冰斗、U字谷等冰川景观,巍峨壮丽,直逼眼帘。作为九寨沟五绝之一的雪峰,更像是康巴文化的绝好象征,长年屹立在九寨沟的最顶端,直指苍穹,静静地守护着这一方秀丽的山川。

猎猎的风中,我仿佛看到了水中正舞动着成百上千的经幡,像神灵一样轻拔着我的心。虽然我知道,作为凡人,没有谁可以真正站到人生的高处腑瞰尘世。可是,当我不经意回首的那一瞬息,我确乎感到了自己的超凡与脱俗。来路已隐没在连绵起伏的林涛之中,而我,正默默地伫立于来路之巅。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