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2000字

2023-12-07 1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2000字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5%,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4.5%,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11.5%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0.7%,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0.6%,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3.2%。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3.1%,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1.6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7.5%过渡到了2014年的4.4%。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3.3%至3.8%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0.05%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国贸专业的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

自2007年8月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元加速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油价迅速攀升,这些都引发人们对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进而拖累全球经济明显失速的担忧。由于美国经济尚处于调整阶段,次贷危机还在蔓延,其经济进一步减速在所难免,这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国际油价居高、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持续贬值等现象依然存在,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分析,尽管引发全球经济减速与动荡的因素仍在发展中,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将强于不利因素,出现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结果是世界经济整体呈现继续减速趋势,但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一、美国度过次贷危机尚需时日,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减缓
  
  自2002年持续保持增长的美国经济在2007年遭遇较大挫折。受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的冲击,美国次贷危机在8月全面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给国内及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融资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得到极大的开发和推广,全球金融资本的膨胀速度持续快于产业资本,导致经济不断虚拟化。其中,围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工具使得最初发放抵押贷款到最终购买抵押贷款产品之间的链条变得很长,而谁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终承担者变得十分不确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增加或放大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金融机构收缩信贷。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自身或旗下机构已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次贷危机爆发后,为缓解信贷紧缩问题,欧美日各国中央银行迅速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美联储自9月起也连续三次减息。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仍陷入十六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时期,住宅建设投资、住房开工率、新建房屋销量、二手房销量都还在下降,显示其住房市场的向下调整尚未结束。有分析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与次贷危机至少到2008年年中才能降到谷底,甚至可能会延续到2009年。次贷危机无疑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很多贷款买房人受到很大损失,一些投资银行破产,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等层面的很多问题,但从经济层面看,次贷危机不是全球性因素,不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打击。
  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除住房建筑外,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私人消费、出口和非住宅投资。2007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速,年增长率分别为0.6%、3.8%和4.9%。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私人消费支出,前三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3.7%、1.4%和2.8%。同时,失业率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5%以下),在住房和金融领域就业减少的同时,多数其他经济部门的就业保持增加,对消费者信心构成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初步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幅将收缩,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在2.5%左右,与2006年2.9%的水平相比降幅不大。
  2007年美元持续贬值令人关注。美元弱势已持续数年,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长期低利率和低汇率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造成全球股市、房地产、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美元兑欧元下跌8.5%,兑英镑下跌1.1%,兑日元下跌4.1%。随着美元价格不断下跌,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跌至历史新低。据IMF最新数据,截止2007年9月底,全球外汇储备美元比例从上一季度的65%降至63.8%,欧元则由25.5%升至26.4%。
    
  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外部压力增大,经济增长力度有所削弱
  
  欧元区经济从2006年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进入2007年后,欧元区经济表现出色,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1%,超越了美国,第二、三季度分别增长2.5%和2.6%。尽管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金融市场,特别是欧元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欧元区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势头。2007年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固,得益于就业形势持续改善,私人消费需求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困扰欧元区经济多年的失业问题开始改善,失业率从年初的7.8%降到9月份的7.3%,为十四年的最低水平,商业信心和消费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继2006年新增350万个就业岗位后,2007年至2009年欧盟将再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失业率在2009年降至6.6%的历史低位。欧盟委员会2007年11月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报告分析,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欧元区13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为2.6%。这一增速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将是最快的,也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目前欧元区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美国经济减速使外部环境压力增大;欧元汇率持续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冲击;区内通胀率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10月和11月通胀率分别升至2.6%和3.1%,不仅超过欧洲央行2%的控制目标水平,也创下六年来新高。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但持续才两年时间的增长势头不会轻易中断。据欧盟委员会的报告,2008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4%,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到2.2%。
  从2002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后,历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2.1%、2.0%、2.4%和2.0%,但在这些年的经济复苏中,经济增长进程多次被季度经济负增长所打断。2007年日本经济依然呈现波动走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年率为2.6%,第二季度则下降1.6%,第三季度再增长1.5%。从全年经济走势看,经济景气在缓慢扩大,生产、收入、支出继续良性循环。日本经济保持总体增长,缘于企业收益增加、大型企业设备投资增加、雇佣者人数增多和个人消费扩大等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保持增长和出口增长,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个积极因素。前三季度,私人消费需求一直保持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4%和0.8%。出口尤其是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对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部分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十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随着全球经济减速,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会从2006年的2.2%轻微降至2.0%。
  2008年影响日本经济的消极因素主要是:美国与全球经济减速、国际油价居高以及通货紧缩的风险。2007年9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已从2006年的最高点1%下降0.2%,使私人消费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日本央行迟迟不敢升息的主要原因。但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继续略微下降,在1.7%左右。日本政府最近公布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方案,其要点是利用和发挥在环保与节能技术的强项,目标是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2%的可持续增长。
  
  三、新兴市场国家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快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全面向好,加速了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兴市场国家快速且稳步的经济增长不仅对本地区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而且对全球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持续增长,南南合作明显加强,有利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出口和投资的重要目标市场,也是发达国家获得能源和原材料等战略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出于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纷纷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联系,开展战略性对话。

经济危机 高一政治论文

从人们过节方式的转变看经济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源自美国,美国人也最早体会到冷清过节的滋味。一向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在采购时必须捂紧口袋,而零售商家也度过了40年来最惨淡的“假日旺季”。贝尔斯登被收购的叹息声还未散尽,百年品牌雷曼兄弟就轰然倒塌,连美国友邦这样的保险公司也不保险了,需要政府的输血才能活命。最近一段时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恶化,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呈现逐步扩大和发散的趋势,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传导。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2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指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不会演变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但是,人们也不能否认,目前也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全球面临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尽管面临百年一遇的严峻挑战,中国依然在充分评估的前提下,启动了各项应对举措。
“幸福家庭的故事基本雷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同样适用于目前的金融危机。我们所经历的金融危机,与历史所经历的调整有共同之处,但是其个性将决定危机的发展及结局不同于前例。到目前为止,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未消除,危机依然存在再度恶化的可能,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可能继续显现。有人说,如果美欧日经济2009年即使站稳也应该是第三、第四季度甚至更晚,那么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在2009年形成高潮。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国际经济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去杠杆化”(详见阅读检索)成为经济学者口中的热门词汇。事实上,全世界可能都低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美国政府。奥巴马的当选、美国政府大手笔的救市方案等都未能令市场止血,而相关对这场危机将持续多长的分析也并不乐观。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已经成为次贷危机的转折点,甚至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次贷危机烈度大体相当于1980年美国储贷协会危机(详见阅读检索)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和。在此之后,世人面对的已经是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全世界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尽管次贷危机爆发于美国,但是中国以及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的调整幅度显著大于美国市场的调整幅度,这除了去杠杆化导致的资金流出原因外,也显现出投资者对于次贷危机的深刻担忧。
在美国金融界,对于次贷危机严重程度评估的共识是百年一遇,通常只与大萧条时期(详见阅读检索)来对比。英国2008年第三季度GDP同比下降0.5%,为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经济负增长,离官方定义的经济衰退(GDP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仅一步之遥,失业率则创造17年新高;日经225指数于2008年10月27日暴跌486.18点,7162.90点的收盘点位为1982年以来最低,跌幅高达6.36%;一批新兴市场经济体甚至有“国家破产”之虞……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之严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周期理论视角来看,目前也许已经进入康德拉捷夫长波(详见阅读检索)的下降阶段。假如这一判断确实,那么全球就要面对为时数年、甚至接近10年的经济萧条。无论当前是否正在进入长达近10年的康德拉捷夫长波下降阶段,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危机不会迅速结束,其余波至少将持续数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股市被迫跟着美国股市一道玩起了惊险的过山车游戏。受恐慌心理驱使,大量的套现行为进一步搅乱了全球金融市场,而买入美元的避险行为则使流动性黑洞(详见阅读检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由于次级债券及其衍生品价格一落千丈,或开发这些衍生品的美国投行倒闭,持有这些债券和产品的国外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坏账,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最后企业净值所剩无几。若无外部资金注入,他们的命运岌岌可危。
目前,在全球投资者极力规避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股票发行或票据贴现等进行融资已变得极为艰难。这对于习惯了发新债还旧债的金融机构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据有关统计,欧洲最大的30家金融机构在未来15个月内将有1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面临严重的再融资风险。
影响不能低估 中国产业调整期将被延长
中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始于外贸部门。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但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美国消费疲软的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之下,怎样找到中国一种新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增长模式,已经成为难以回避的选择。
次贷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国家,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此次经受冲击最为直接的欧美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而1997年金融风暴冲击的一些新兴市场在当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因此这次金融危机本身也只有1929~1933年的大萧条可以相比。
与1997年的金融风暴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大,这既包括更大的资本流动规模、更大的外汇储备,也包括对于出口的更高依存度。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1998年时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对于欧洲出口的上升一度弥补了这一回落。目前,人民币对欧元有了大幅升值,欧洲经济也开始进入疲态,2009年出口的明显下滑已成定局。当然,出口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两个多百分点。当前中国宏观政策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要从内需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来替代出口大幅回落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可能是对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反映,是对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形成较大冲击的预期反映。在评估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可能普遍存在一定的低估。特别是在中美经济互动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因为中国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差异,美国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调整的反应较为迅速,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于次贷冲击的调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内需放缓压力大 经济增速仍呈现回落趋势
旁白: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就提出扩大内需,但10年来并未有太大突破。面对此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再次成为首要的战略选择,但此内需非彼内需。当我们再次重复十年前的战略时,扩大内需已不再是纯粹GDP扩张的扩大内需,其基调已经由总量扩张转变为结构调整。
与1997年金融风暴相比,当前中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可能面临的内需放缓压力要更大。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内需的带动作用还处于促进和形成阶段。而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已经开始形成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直接制约着内需的扩张。这一次的房地产调整,是中国形成全国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以来的第一次调整,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如何还有待观察。上一次比较大幅度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是1993年在海南、北海等局部地区,而且基本是在土地层面的炒作,没有形成当前如此巨大的产业群。考虑到房地产市场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25%、前后关联子产业超过100多个、房价收入比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外需已经大幅回落情况下,全国性的房地产市场调整更会加大内需扩展的难度。从宏观经济增长的波动看,当前宏观经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非常之快,从2007年二季度12.2%的增长,到2008年三季度的9%,四季度虽然考虑到奥运因素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因素,但从总体趋势看依然还是呈现快速回落趋势。
市场环境改变 部分政策工具效果难以及时体现
下调双率、调整出口退税、千亿元投资计划……货币政策的效果要看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而不是流动性,而货币政策效果的时滞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与此同时,世界货币的多极化为中国长远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提供了改革思路———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猜想。与1997年金融风暴相比,原来用于应对1997年金融风暴的一些政策工具在新市场环境下的政策效果可能会打折扣。
从通常可能运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看,在中央政府保持良好财政状况的同时,地方财政状况在总体上并不乐观。特别是土地收入的迅速下滑,降低了地方政府可以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的可动用财政资源。中央财政资源的动员需要经历比较长的决策程序,这使得目前防止经济过快回落的任务主要落在货币政策身上。但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在对抗经济衰退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在刺激内需方面的效果也同样十分有限。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危机首先来自于欧美国家进口需求的放缓,而非银行体系的崩溃。如果说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是金融危机的传导模式,那么由于实体经济不景气拖垮本国金融部门,则很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此外,一些国家由于账户逆差上升,本币存在贬值压力,还可能导致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和外资出逃,从而诱发货币危机。在经济史上,许多学者将1930年的大萧条与当时各国普遍实行的金本位制度联系在一起,认为上世纪30年代的通货紧缩由于与国际金本位制度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货币冲击的威力。而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一些率先放弃金本位的国家,最后较早走出了衰退,实现了经济复苏。其原因在于,摆脱金本位后,一国可以更自由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进行釜底抽薪。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大都把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因而本地区实际上存在着“东亚美元本位”,这是东亚国家长期严重依赖对美出口的结果。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全球美元本位”在其中扮演了主要传播者的角色。当众多美国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后,由于国内市场上出现信贷短缺,不得不从全球大量抽回美元,从而加剧了全球流动性不足的矛盾。虽然这几次危机的传导机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以一种近乎僵化的方式将全球经济捆绑在一起。从中国的角度看,需要一个更灵活的货币篮,一个由非单一货币主导的国际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概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国际货币的多极化,其中自然也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面临更严峻考验 应对金融危机是一场艰苦的“战争”
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美国为避免经济迈入长期衰退而采取的经济政策无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而美国经济政策的取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影响将最为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不仅是持久战,更是攻坚战。
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其实质已演变为全面的信贷紧缩,是银行相互之间借不到钱,而银行对企业和居民更是惜贷。因此,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对金融机构注资,加上全球联手降息,似乎已使得信贷紧缩局面得到初步缓解。
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所谓的罗斯福新政也并无药到病除之功效,个中反复曲折非亲历者所能体会。
伯南克在其著作《大萧条》中曾提及,1930年10月银行危机的爆发,使1929年以来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而1931年的金融恐慌,则使初露端倪的复苏曙光再度黯淡。到1933年3月,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都陷入了谷底。经过1933~1935年漫长的体系重建,经济重又迈向复苏。不过,1937~1938年危机再度打断了这一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的爆发才使美国最终走出萧条,一举摆脱了制造业需求不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两大顽症。就当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而言,与大萧条有得一比。金融大鳄索罗斯断言这是60年来全球面临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更是惊呼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因此,应对金融危机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任何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过于乐观。中国、俄罗斯、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下一阶段很可能要承受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阅读检索
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是指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即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过程。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其影响将非同一般。
美国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最新观点是,美国去杠杆化进程,已经导致了该国三大主要资产类别(股票、债券、房地产)价格的整体下跌。一旦进入去杠杆化进程,包括风险利差、流动性利差、市场波动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会上升,资产价格将因此受到冲击。而且这个进程将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相影响、彼此加强的。
美国储贷协会危机: 美国储贷协会为政府背景组织,是美国的合作性质的非银行储蓄机构,以吸收存款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低利率住房贷款为目的,很长一段时间在金融机构房贷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等的影响下,储贷协会出现了严重的资产负债期限和利率不匹配现象。为帮助储贷协会渡过难关,1982年的《储蓄机构法案》扩大了它的经营权力。然而较多的自由反而使其陷入了投机性深渊,高风险迅速增长战略导致大量资金被沉淀在投机性房地产贷款以及垃圾债券上,使许多储贷协会出现了事实上的资不抵债,1982年近50%的储贷协会丧失偿付能力,其中80%面临亏损,挤兑风潮迅速蔓延,最后由政府出面才渡过危机。
大萧条时期: 1929~1933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其主要表现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股市爆跌,失业率奇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大萧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是由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引起的,而财政政策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则认为,对于大萧条,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任。在大萧条时期,一些银行出现倒闭,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恢复公众的信心,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最终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
康德拉捷夫长波又称康德拉捷夫周期,由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提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包括三个长波,其跨度是50~60年。在长波周期上扬阶段(扩张长波),商业周期依然存在,但景气期比较长,幅度也比较明显,衰退和萧条期则比较短,较不严重;在长波周期下降阶段(停滞长度),其情况则恰恰相反,商业周期中的景气时间既短规模亦小,危机则较深重。
流动性黑洞:所谓的流动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骤然丧失流动性的一种现象。一般而言,流动性黑洞在那些同质的市场,或者说在信息、观点、投资组合、交易主体、风险管理等缺乏多样化的市场中非常容易出现。流动性过剩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成为引发流动性黑洞的导火索。而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也必然会同时积累诱发流动性黑洞的不利因素。

求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的 2000字论文

  我个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有不好的影响,也有机遇。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很多是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这些恐怕有上万家企业都撤资了,像东莞,都转到了广西省那里去了,那是一个新的经济区。这样要想中小企业有个大发展,目前难度比较大,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业之所以有这些状况,是因为原材料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优势变小,同时国家采取信贷紧缩政策导致的。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多少自有资金,要靠信贷。以前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企业拖欠工资后可以渡过他的难关,现在随着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民生保护政策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拖欠工资的现象处罚非常严重,而且对雇工签合同以及解聘,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对企业不利的一面。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困难,赚不到钱。
  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

  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几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可以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给我国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翻阅历史发现,很多汇率改革的国家,包括日本,包括韩国、德国,从历史来说都可以发现,往往在汇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当该国兑美元从升值转向贬值,大部分会出现致命冲击,日本、韩国、德国都经历过。我们国家,从各方面横向对比来说,应该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对于人民币反向贬值交错的风险,我觉得产生很大的缓冲释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国际上石油、农产品价格等大幅度暴跌情况下,我国汇率反而比较稳定,这点在我国汇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一个喘息之机。我在这里也是对中小企业的一个建议参考,就是到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可能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的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大的汇率政策应该会对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参考价值。

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4篇

关于危机的优秀 议论文 篇一

电影《2012》让人类更加清醒地审视了当今世界上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危机,生态危机,经济危机,道德危机, 文化 危机。当他人在面对这些危机惶恐时,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我还要开怀大笑,因为,我坚信,危机即是转机。

危机即是转机,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一个绝望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一个时代”。没错,我们看待这些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在看到表面之后,更要看到其中说影射出来的东西。

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物竞天择的世界里,万物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有了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才能找到自己的弱点,从而为了弥补而进化,自然界中的仙人掌便是如此,他们也有宽大的叶子,但是在遭遇了干旱之后,他们将自己的叶子变为针一般的粗细,减少水分的蒸发,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人也是如此,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我们的先人才一步步的去创造,去突破智慧的巅峰,从而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道德逐渐沦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才有了一双更为明亮的眼睛去辨别是非,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去改变自己的陋习,同时让这个社会进步,因为在人与人之间强烈的对比下,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古人有云:“以水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正品行。”

危机即是转机。正是因为有了危机,在这个世界政局不稳定的年代,我们的领导人才能回忆过去的苦难,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曾记否,正是有了鸦片攻破中国大门,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是那卢沟桥边的一声枪响,才激起了人民抗争的信念,正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罪行,才唤醒了炎黄子孙沉睡千年的热血,从那时开始,我们便知,落后就要挨打,由此,一辈又一辈学者将自己的热血挥洒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所以才有现在的中国。

危机不仅仅是一种灾难,更像是上帝对我们的考验,度过了这次考验,便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坚信危机就是转机。

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篇二

据说,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接见国民党“大使”,讨论“古巴危机”问题,顺便问起“危机”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解释。国民党“大使”说:“在汉语里,危机是两个词,危险和机会各出一个词加起来,即危险就意味着机会。

”肯尼迪拍案叫绝,说“中华的文化太伟大了,能把两个毫不相干的词变成一个东西”。后来,他把古巴导弹危机处理好了,提高了自身的威望。“危机不是坏事”的说法,也得以流传开。

危机之所以有时能转化为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被“逼上了梁山”,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远不如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能发奋。刺刀架在脖子上,全身的神经都会紧张起来,如果连命都豁出去了,倒很有可能拼死一搏而逃生。人们常说要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困难、压力和挑战,“奋”是不容易发出来的。当然,也有“乘人之危,伺机而动”的,尽管这有些“机会主义”之嫌,但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同样不失为趁机发展壮大自己的有效办法。

说起“危机就是转机”,倒想起反其道而行之的另一句话,那就是预言家托夫勒所说的“转机就是危机”。仔细玩味此言,也不无道理,而且历史与现实中也不乏其例。1929年以美国股票崩盘为引子,造成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危机之中,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在德国得势,墨索里尼用法西斯主义巩固了自己的独裁,日本天皇靠军国主义启动了帝国的侵略机器。这些在危机之中快速崛起的法西斯强盗,给世界带来了罄竹难书的灾难。还拿战争与和平来讲,有人说战争是一种威胁,其实和平同样也是一种威胁。面对战争爆发或即将爆发这样的严重危机,全国上下都能奋发而起、同仇敌忾;而一旦转入和平时期,随着人们生活的安定、安逸,也就往往失去战争年代那种“精气神”,于是新的更大的危险也就不请自来。换而言之,一场危机的转机,就为下场危机埋下了隐患,就意味着另一场危机的开始,这不是“转机就是危机”又是什么?

我们感叹古人造词的良苦用心,也赞赏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良好愿望,但“危险”与“机会”毕竟在时空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那种认为“危险”来了就等于“机会”到了的想法显然有些片面,说到底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 经验 告诉人们,一个缺少忧患意识的民族,不可能走得很远;一个缺少自悔意识的民族,很难有美好的明天;一个缺少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更不可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危”与“机”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真正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不仅需要智慧,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同样需要自悔意识和忧患意识。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危机,爆发突然,叫人猝不及防,必须“吃一堑,长一智”。但我们有些人却偏偏是“好了伤疤忘了痛”。30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我们吸取了多少?值得 反思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劫难归咎于天灾,完全不可预测、不可抗逆。我们不能满足于与唐山大地震的简单比较,历史在进步,而进步慢了就等于是退步。没有质疑和反思,无以进步,而且还可能不断重复惨痛的教训。

谁都不希望危机临头,但总有避不过的灾、躲不过的难。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甚至每个人来说,既应当为赢取成功做努力,也得为应对危机做准备。这种准备可能是残酷的,也可能毕生都不会发生,但却是必要的。项羽就是没有打败仗的准备,才觉得愧对江东父老而自刎的;李自成也是没有为失败做准备,才进京三个月,便在清军的反扑下一败涂地。人人都希望幸运之神垂青自己,人人都幻想厄运中会出现奇迹,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倘若平时没有准备,一旦危机降临,悲剧就会发生,危机就不可能成为转机。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破不立”,不破掉原来的旧的传统,新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破”了之后“立”必须跟上。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做“创造性破坏”,即只有破坏原有经济机制,方有可能创造新的经济机制,否则就难有大的发展。危机是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而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有一套新的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如果一场危机被成功化解后,只是疼痛一阵、振作几天,只是评功摆好、庆贺一番,缺乏战略思维、长远考虑,不去探求治本之策,那么下次危机的来临也就不远了。 。。

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篇三

“危机”与“机会”,只相差一个字,但深层含义却相距千里。不过,如我们能在危机中寻找到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将精力集中与危险和困难,我想,结果应该是会大不一样的。

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袁绍。曹操兵力薄弱,对于与兵力雄厚的袁绍作战,根本就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袁绍坐拥百万兵马,肯定是胜券在握。然而,他们作战之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兵力雄厚的袁绍最终败给了兵力薄弱的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的谋臣比袁绍的好,难道说袁绍身边就没有优秀的谋臣吗?不可能,若是没有优秀的谋臣,他也不可能有机会在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曹操自知兵力硬拼是肯定打不过袁绍的,那就只有找机会来险中求胜啊!最后找到了袁绍军队的弱点,一举打败袁绍。

还有许多当时著名的战例,如“赤壁之战”,不也是百万雄师对阵薄弱军队,后以失败告终吗?那确实是谋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找到机会让刘备一举击败曹操。

其实,不只在古代才有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现代一样也有。

如今的美国正经历经济大危机,许多集团、企业也都在这次大危机中宣布破产,如在美国华尔街的莱克兄弟银行也在九月十四日宣布破产。像他们就只是一味地见精力集中于这次危机当中,却没有换个角度想想,这次危机带来的仅仅只是不好的影响吗?难道就不能从这次危机中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吗?

当然,其中肯定有一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就在这次危机中寻找到了机会,使他们的企业更加壮大。在看新闻时,我曾听到有一个人在记者采访是说:“这次经济危机,对我的公司毫无影响。相反,它会给我的公司带来利益,使我的公司发展得更好,更强大!”

是啊!机会总是藏在危机之中,需要我们的发现。正如“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把“世界”和“美”更换为“危机”和“机会”。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多多发现机会。

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篇四

目前,我们有些人确实多了几分“安全感”,而少了几分“危机感”。产生这种过分“安全感”的原因,虽然在干我们有些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同世界的差距,没有充分意识到今天经济建设的紧迫性,但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长期吃国家“大锅饭”,干与不干都有饭吃,干好干坏都照样能领到薪水的制度所致。

中华民族若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赶上、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就要脚踏实地、拼搏进取,这就需要人们少一些“安全感”、多一些“危机感”。过分的“安全感”往往是危险的开始。

众所周知,清王朝统治者由于“安全感”十足总以“大清帝国”自居,不思进取,不求发展,结果不仅没安全起来,反而愈来愈危机,处处挨打,最后丧权辱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终至于走向灭亡。而“危机感”则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奋斗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德国非常破败、萧条,然而,由于日本人、德国人深深感到本国同世界的巨大差距,怀着强烈的“危机感”为了大和民族、日尔曼民族的再度兴起,努力苦干、拼搏奋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强国,一跃赶上并超过了原先比它先进的英、法等国。过分“安全感”往往使人不思进取,意志消退;而有些“危机感”常常能够使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因此,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有必要变“安全感”为“危机感”,使人们不要一味地“无忧无虑”下去,而要以革命加拼命的奋斗精神,以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拼博劲头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强盛。怎样才能使人们从过分的“安全感”中过渡到具有几分“危机感”呢?当前,三项制度的改革就是很好的 措施 。

诚然,在改革中将有一部分人失去“安全保证”,担心干不好工作没有“饭”吃,担心自己将要吃苦受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被淘汰。这些担心也不无必要。但是,如果不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就必然受到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在我国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才能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安全”起来。

中华民族历来是不甘落后的民族。但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几分“危机感”",减几分“安全感”,在自己的土地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使中华民族真正以东方巨人的雄姿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