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现代舞舞蹈鉴赏论文2500字

2023-12-07 04: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舞舞蹈鉴赏论文2500字

摘要: 舞蹈赏析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本文就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的解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舞蹈;赏析;创作;关系;解析

从史前的艺术功用来看,舞蹈(伴随着喊叫)承担着符号学家所说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与情感符号的全部任务——舞蹈在人之初的各种生活中,行使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与神灵沟通,与他人沟通。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他在自然界发现的意义,表现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表现他作为一个“人”,对自然界的超越,并通过表现与沟通达到自我展示,或者获取某种物质与精神的利益;苏联美学家给舞蹈定义是:“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解释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艺术形象是由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节奏的和有组织的变换构成。”现代舞之母――邓肯认为:“反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

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人体的动态美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的展示其艺术的魅力,使人们在视觉体验与心灵体验上受到感染和启迪。舞蹈赏析是以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为主要欣赏对象,鉴赏者通过欣赏作品中所展示的人体动态美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它可以提高欣赏者的舞蹈审美能力,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

一、舞蹈赏析的意义

舞蹈是_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蹈赏析也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感受过程,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对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体会其中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它的美的形态、韵律和表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提高认识并受到教育,并且促进创作的一系列过程。它是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主观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从而完成的对舞蹈的审美过程。赏析者要跟随着作者主题、舞蹈手段、舞蹈形象来体会他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在舞蹈欣赏的过程当中,想象力的作用很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欢欣。舞蹈欣赏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还会反作用于鉴赏者。通过观赏与体会之间的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欣赏的意义。

二、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作为舞蹈的创作者不仅要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舞蹈感悟,还要有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总结得出舞蹈的艺术的内涵意义与精神表现,并可以总结借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优点与表现方式。把其所看到的、想到的综合吸收,发展成为自身创作的基础内质与利用素材。对于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现总结有如下几点:

1.激发舞蹈创作的灵感与促进创作动机的找寻

(1)主观的搜索与寻找

所谓主观的搜索就是在舞蹈赏析的过程中主动的从所看的舞蹈中抓取好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经过思考与总结,酝酿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主观的寻找创作的主题与思路,从所欣赏到的范围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与灵感,并结合自身的创作来寻求创作的主题方向与表达内容。

(2)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

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是指在随意的状态下,通过所欣赏到的作品触发到自己的创作的心理意愿,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表现手法,发展到一种主观的创作意愿。它是一种在欣赏过程中的偶得现象,是创作者的自身修为与艺术内质存在与欣赏过程中的闪光所触动而产生的灵感火花,的一种下意识的.创作动机的闪现。

2.舞蹈赏析促进积累可供创作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日常积累才得以丰富的,只有拥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发展变化。

另外,通过鉴赏吸取舞蹈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通过对欣赏舞蹈素材典型化的表现,创造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3.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

“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赏析过程通过对作品各方面的欣赏与感受,如音乐、构图、画面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动作、意境等的感受与欣赏体会,可以充公发挥自己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有益于创作营养的吸收与利用。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基础。

4.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突破

一切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舞蹈也是一样。舞蹈的创作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同时又能回到具体的一种艺术现象;闻一多认为,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实质、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舞蹈使观众通过舞蹈的形象获得更清晰地理解。所以,创作者对欣赏到的各种形式内容的舞蹈都要掌握吸收,来丰富充实创作,从中吸取营养,结合自身对艺术美感的理解,创作出优美的舞蹈。在吸取艺术精华的同时要敢于尝试突破并发展,创作新的艺术内容与表达元素。舞蹈的本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具体内容,都必须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相适应,必须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活色彩。即在舞蹈创作中要多方面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发展。

5.舞蹈创作反作用于舞蹈赏析

舞蹈赏析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赏析的意义。舞蹈赏析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与欣赏、舞蹈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桥梁,同是也是舞蹈作品表现并突出其艺术价值的依托方式。一个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是经得起观赏者欣赏与评叛的,因为好的舞蹈只有通过赏析得到大众的认可与称赞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才可以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才会更好的促进舞蹈创作。

科学、积极的进行舞蹈赏析对舞蹈创作有着推进与升华的作用,它不仅有利开舞蹈创作者创作思想的更新发展,也促进了舞蹈创作与表演者素质的提高。通过赏析理解与创作实践,可以深入完全的感受舞蹈的气韵与美感,在舞蹈赏析与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反复提炼、领悟、探究并升华舞蹈的表现技法,为舞蹈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培养艺术构思与表现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精品赏析)第六卷,上海音乐出版,2006年12月.

2.剥、庆龙,高等舞蹈教育中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初探,华章,2010年01期.

3.雪天,心天,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

4.杨明,关于舞蹈创作的探索,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

急求一个有关舞蹈鉴赏的论文2000字以上

  舞蹈因科技更富有魅力---数字舞蹈初探详细内容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自古也就有国家、社稷,以舞见兴衰的说法,可见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古人在劳动中创造舞蹈,在舞蹈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某个意义上讲,舞蹈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与时俱进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舞蹈发展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换。随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新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时候就出现了和新时代紧密结合的新的形式的舞蹈艺术,数字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何为舞蹈的数字化
  开始提出“数字舞蹈”定义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舞蹈还能数字化?数字化后还能叫舞蹈?舞蹈为什么要数字化?
  其实“数字舞蹈”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它应该包括的是舞蹈通过数字化途径的传播及舞蹈的数字化创作。
  我们先对舞蹈传播途径进行大的分类,即传统传播方法和数字化传播。传统的包括院校教育、开设培训班、举办舞蹈比赛、发行影音资料及发行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网站架设、舞蹈下载、网络论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舞蹈并传播等。
  传统的传播一般以教育为主,特别是课堂教育。这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无可否认的是,舞蹈必须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因为课堂教育的直接作用对于舞蹈学员的水平提高是最简单和有效的。
  现在具备条件的各大院校或艺术团体均架设有自己的网站,第一时间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并进行舞蹈艺术的跨地区交流。舞蹈是视觉的艺术,影音资料绝对是舞蹈传播的重点,现在的网络传播主要是传播剧照欣赏和影音资料的欣赏。一般一个舞蹈剧目通过压缩处理后的文件大小需要几十分钟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传递。社会在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好的文件格式、更好的技术来提高网络传递的时间,所以,有人开始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的舞蹈影音资料。最原始的应该是动画格式的舞蹈,它们是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技术,基本上靠手工绘画来完成,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水平的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队伍,舞蹈音乐制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MIDI制作,这也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随着舞蹈工作者、爱好者中上网人群的增加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在满足于欣赏那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渐渐地就有了其他形式的舞蹈影音资料被制作并在各网站各大论坛间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它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舞蹈的精彩魅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东北人都是活雷峰》的走红标志着FLASH时代的来临,此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原始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它们或是舞蹈片段,或是音乐片段,但都具备了舞蹈的中的舞台、演员、舞美等,并非常强调视觉冲击。这个时候,数字舞蹈制作开始出现。
  使用纯粹的数字技术制作,离开了传统的手段和基本条件(演员、灯光、舞台等)而制作出来的可欣赏的舞蹈影音资料,我们给它定义为:数字舞蹈。
  数字舞蹈的第一步是舞蹈作品制作和传播,第二步是舞蹈DIY,第三步该是舞蹈编排软件才对。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舞蹈的定义?有过音乐剪辑经验的同志就比较好理解这个定义。
  其实音乐剪辑就是数字舞蹈的一个小部分。剪辑音乐一般使用的软件是COOLEDIT。音乐剪辑(还有MIDI)就是数字处理音乐,普通的音乐只能精确到秒就很好了,数字音乐可以精确到千份之一秒。而且还可以对声音进行特殊处理,去除背景噪音等,一句话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音乐处理的功能就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对于完全使用电脑处理的音乐一般称为数字音乐,也叫数字化处理音乐。
  数字舞蹈的原理也是这样。它的最终目的让一个舞蹈编导或舞蹈爱好者离开舞台,把心中设想的舞蹈表演变为虚拟的舞蹈现实,甚至是把舞台效果等一切想得到的全部表现在电脑上成为虚拟演示。所以准确地说,数字舞蹈就是虚拟舞蹈演示,是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舞蹈效果(包括音乐、舞台、灯光等)。
  数字舞蹈的第二步就是舞蹈DIY,这点目前很多人恐怕还无法理解。其实大家的不理解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网络和电脑还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的缘故,甚至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去剪辑音乐的经历,更别说自己动手用电脑剪辑处理音乐来演出。而数字舞蹈是音乐剪辑的上一层次,可以说,只有很熟悉音乐剪辑的人才能很好地理解数字舞蹈这一概念。舞蹈DIY就是动作自由组合,也就是把需要的动作与音乐相配,产生自己需要的舞蹈。这一技术特点就是开始积累大量的基础动作并完成简单的舞蹈编排工作,减轻舞蹈编导工作和创作的工作量。
  数字舞蹈的最高目标就是舞蹈编排软件,这个目标只有实现了上面两步,才具备技术基础和软件制作需要的条件。

  二、数字舞蹈的具体表现及作品
  1、网站建设是舞蹈数字化的重要部分和首要条件
  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舞蹈艺术类的马首,目前北京舞院新的网站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院校中,广东舞蹈学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等也都成立了网站。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团体也有自己的网站,民间团体中最具有专业水平的的该数成立于2000年的“舞影2000”(
  3、其他的数字舞蹈
  现在有部分院校进行视频教学的试验,即通过摄像头将影象利用网络传输完成异地教学,这是一种新式的舞蹈教学方法,但目前一般用与理论方面的教学,因为基训课、排练课的视频教学还缺少教与学之间互动。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不少的舞蹈论坛中有人发出了“能开一个网上舞蹈班吗?”的帖子。
  在不少FLANSH网站中,也存在有大量的数字舞蹈含量较高的FLANSH作品,如秋言的《飞》、RUYU的《雨丝》等都是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带舞蹈动作的FLANSH作品。还有很多以其他形式存在或正在发展的数字舞蹈我们无法一一列出。

  三、舞蹈数字化的意义
  我们国家现有6000万的上网人群,而且基本上集中在青少年。青少年正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关系到将来舞蹈的兴衰,他们通过网络更容易接受的相关的知识教育,这些知识可能正是课堂上缺少的 甚至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所以网站架设及通过网络传播舞蹈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有大量的中国舞蹈爱好者,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很难购买到中国舞的影音资料及教材,甚至没有舞蹈教师,这个时候传统的舞蹈传播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网络的传播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网络资源,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就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国界限制,可以自由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内容包括舞蹈图片的欣赏、舞蹈录象的欣赏及舞蹈音乐的交流。通过网络,一个完整舞蹈剧目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限地点的交流。对于资金的节约是无须多解释的,而对于新作品第一时间的交流,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再来假设一下,一个舞蹈作品从编排到最后成为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同样地使用FLANSH制作一个数字舞蹈,只需要舞蹈编导在电脑前工作就完成整体的作品,并能清楚看到作品的最后效果,还能随时修正作品中的不足。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成本的大大降低。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舞蹈爱好者上网人群的增加,相关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如电子商务、收费的舞蹈下载等。
  随着数字技术水平的在不断提高,舞蹈不再单单只是表演和技巧的简单概念,新的时代赋予舞蹈更多新的内容。舞蹈艺术需要有新的发展,有待于新一代舞者的努力。新一代舞者应该是继承传统的舞蹈内容、发展新的舞蹈。但愿数字舞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谈谈舞蹈的再现论与表现论 论文2500字左右

  引一篇供参考(作者:王梅)
  尽管我不是舞蹈从业者,也不是舞蹈评论家,但是受邀参与编写北京市文联《新北京文艺60年・舞蹈卷》的工作,是我在精神上、情感上的一次深刻的洗礼。特别是在物质享受作为很多人终极追求的今天,通过采访几十年前那些老艺术家、舞蹈家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曾经在中国,有一群艺术家不计名利、无怨无悔地把青春和热情献给了祖国的舞蹈事业,他们的艺术脉搏和共和国的脉搏一起跳动。我也了解到,曾经在中国,舞蹈作为一种主流的艺术是如何深入民心、深入民间的。

  我记得在《新北京文艺60年・舞蹈卷》的第一章记录着新中国的舞蹈人是通过《人民胜利之歌》这部新中国第一部大歌舞来迎接新中国的建立。在整个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我知道了第一个专业舞蹈团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第一所舞蹈学校的建立倾注了多少老一辈革命家的关爱,第一部中国舞剧的演出鼓舞了多少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人心,第一个学生舞蹈社团的成立凝聚了多少舞蹈爱好者的热情……我也看到,那些行进在庆祝“五一”、“十一”游行队伍中舞动着的身影,看到第一个由舞蹈人作为总编导的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是如何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个民间舞蹈艺术节龙潭花会整合了多少民间舞蹈艺术力量……通过对过去60年新中国文艺的回顾我们知道,曾经作为新中国艺术最重要的一部分的舞蹈艺术,不仅承载者艺术的责任,还曾经作为文化外交手段、作为意识形态表达占据着首都艺术舞台,构成上层建筑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首都舞蹈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每一个重要的艺术、文化、社会活动。作为主流的艺术,舞蹈不仅很好地扮演着自身的艺术角色,还肩负着文化引领的使命。

  但是,我想说,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那些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产出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中,没有舞蹈的身影。音乐、电视、电影、动漫、展览、网络,小剧场话剧、曲艺、相声都可以有很骄人的业绩,他们甚至可以说自己是文化产业的支柱、栋梁。但是,在这些支柱里,没有舞蹈的身影。

  据北京市文化局《2008北京演出市场调研报告》载,在北京的2008年的演出活动中,音乐类演出台数是最多的,共演出剧目592台,占全部演出台数的37%,其次是话剧,共上演269台,占总演出台数的16.8%。歌舞类演出占全部演出台数的10.8%。在演出场次中,话剧共演出2664场,是所有演出活动类型中最多的,占到演出总数的19.2%。

  到2009年,这一组数字又有所变化。音乐类演出740台,占常规演出总台数的33.9%,其次是话剧演出,447台,占常规演出总台数的21.89%。而歌舞类演出仅占常规演出总台数的7.9%,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从演出场次的一组数据看,话剧类演出场次全年为3536,占总演出场次的48.6%。其次是音乐、儿童剧,歌舞类占常规演出总场次的5.6%。低于京剧,高于地方戏曲和曲艺。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话剧、儿童类、杂技演出频率最高。

  这样一组来自于剧场的统计数字可以让舞蹈界领悟,在今天,表演艺术的中心舞台已经没有舞蹈的位置。曾经作为主流艺术的舞蹈,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我相信是每一位有自觉意识、有社会责任的舞蹈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里我想起两个人,一年前,中国媒体因为一位德国舞者的突然辞世而热闹了一下,到了这位舞者周年祭时,一向对舞蹈较为冷漠的中国媒体同仁们再次热情了一下。真得感谢这位德国舞蹈思想者皮娜・鲍什,因为她的悲伤的思考,让舞蹈通过媒体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相对于皮娜辞世之后媒体的普遍关注,让我想起四年前辞世的一位中国舞者,尽管媒体也有报道,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其身后的寂寞,像当下中国舞蹈一样。如果说皮娜代表了二战之后的德国思想的忧郁、力量和美感,那么这位中国舞者代表的应该是中国动荡的现代历史下的中国艺术家的担当与自觉。这就是在她身后被世人尊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先生。

  皮娜不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舞者被公众、艺术史、文化史记住,人们更多讨论的是皮娜思想的独特和勇气。皮娜之于当下中国舞蹈的意义当首推她的思想,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感兴趣的是人们为何而动,而不是怎样动。”当中国大多数舞者纠结于“出不来动作”、不知道“怎样动”的时候,皮娜关注的恰恰是在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如何支配他的肢体。舞蹈是用肢体说话的,但是,说话是受大脑和思想支配的。“怎样说”是形式,“说什么”是灵魂。皮娜的舞蹈是通过个人化的思考,在她标志性的艺术阐释下――“我舞蹈,因为我悲伤。”――将自己孩提时代的痛苦和德国战后的挫败感深深地纠缠在一起,从而制造出战后隐秘又绝望的舞蹈景象。

  戴爱莲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投身到祖国怀抱的,战争中她最多的思想表达是民族的牺牲与自强。两位女性,同样是因为战争,一个在战争中,一个在战后,走向舞蹈和人生的舞台。相对于戴爱莲对于中国现当代舞蹈的建树来说,皮娜更像是一个舞蹈的破坏者。皮娜之前,舞蹈只是肢体的不断变换的美丽,即使20世纪初的现代舞,解放的也是身体的自由。而皮娜是在颠覆与破坏,舞台上,演员们可以像他们生活中那样,穿着高跟鞋或皮草,漫不经心、走来走去,甚至让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说起了话……而戴爱莲几乎主导、亲历了中国当代舞蹈极为重要的事件,创办一所叫北京舞蹈学校的“舞蹈家摇篮”,就是今天的北京舞蹈学院。创办了一个中央芭蕾舞团……她还进行了中国民族舞蹈的收集、整理与艺术化的再现。在戴爱莲回国的时代,中国的民族舞蹈还是一片荒漠,因为她的甘泉,让这片荒漠繁衍出一片绿洲,成就中国当代舞蹈的一泓活水。两位舞者的可比性也许就在于――舞者应该是文化的思考者吗?

  舞者是否应该担当文化自觉者的使命?――皮娜和戴爱莲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中国舞蹈的思想者首先是一个建设者。新中国舞蹈在他们手中从无到有。新中国的舞蹈文化在他们的理想抱负下生根发芽。戴爱莲的遗嘱郑重地写着:“我是国家的人……我回国是参加革命……”人们的敬意是油然而生的。因为了解而更加崇敬。而忽视、泯灭曾经的历史是对于当下的亵渎。当年《南方周末》在报道皮娜辞世时使用的标题是《皮娜・鲍什不属于中国》,其主要依据是来自吴文光和文慧的关于“当代中国舞蹈沙漠说”的不同的表述,文慧痛惜现在大批的专业院校的舞蹈学生最后沦为电视晚会或商业庆典的大伴舞。进入社会后,他们的蜕变速度更是疾如洪流。文慧向当代年轻的舞者提出了一个询问:“如果不是每天到时尚消费地带耗着去,日常生活需要那么多钱吗?”

  过去的那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似乎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中国舞蹈者必须沉下心来,去除浮躁,认真思考。为什么而舞的意义远大于如何舞。那么,当下中国舞蹈人,该如何接下这薪火,将这一光荣的传统传承下去?当一个艺术产品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精神的愉悦与悲伤,情感的渴望与表达的时候,他们会来买票进剧场的。当一个舞蹈让大家看过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是艺术家抛弃观众、背离市场的时候。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演出市场营销成为“显学”之后,我们似乎又进入另一个误区,这就是以为不论卖出的产品有多烂,只要会吆喝就行。其实,舞蹈艺术营销管理的缺失不是舞蹈市场边缘化的症结所在――尽管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根本问题还是缺少好作品。

  所以,我们回答标题所提出的设问,曾经作为主流艺术的舞蹈如何再现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请新一代舞蹈人珍视老一代舞蹈人所建立的那些优秀传统,中国舞蹈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就是中国舞蹈人对人生、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与思考。曾经是,现在仍然应该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