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3-12-08 02: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与海洋空间资源。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海洋资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以及海水直接利用等。

海洋的能源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其中以波浪发电和潮汐发电的技术比较成熟,如日本、英国等国已研制成功了波浪发电装置和法国郎斯潮汐电站。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
海底石油开采,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美国开始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腊海峡钻井;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钻出第一口商业性油井,这是浅海开发石油的起点。从此,海底采油技术不断发展。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和不断上涨的油价,使得海底开采石油的利润大大提高。现在,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内容,成为某些国家的经济支柱。
据估计,世界海底石油的潜在可采储量约有3000亿吨,基本集中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80%-95%分布在离岸200海里范围内,包括大陆架和上部陆坡。大陆架面积约为2750万平方千米,可能蕴藏海底石油总储藏量的55%-70%。

求助海洋环境保护的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一种指导思想来避免造成对环境更难挽回的伤害,这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字)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和监测防治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新的原油装载方法。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为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封闭和半封闭的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有可能存在着重叠,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和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相邻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国际冲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邻国家间管辖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要求有关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决。
保护环境
“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我想有个家……家!在哪儿呢???”这是增城电视台〈〈公益〉〉栏目中播出的动画片,一对无家可归的可怜小鸟所说的一句话。就这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环保重在实际啊!
一棵树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气体,放出同样多的氧气,可供一个工厂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话,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见,植物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可是有些人却还不知道这些,每当我看见草坪被那些人践踏,爱护花草的标语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难受极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树木,我真不敢想象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三年级时学过《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过度砍伐树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冲没了村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难道还能让这种事情再发生在我们城市中吗?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它们。我从〈〈岭南少年报〉〉和〈〈现代小学生报〉〉中知道:美洲猎豹已长离世间;猛马象早已丧命冰河;剑齿虎早就灭绝;欧洲大雷鸟接近灭绝;鲸类正苟延残喘;非洲象被逼在绝种深渊边。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少吃野生动物,阻止捕猎者猎取动物。记得2003年SARS蔓延,都是因为人们吃果子狸,由冠状病毒变异而引起非典。
我从网上获得臭氧层被称为大地的保护伞,因为它可以挡住大部分紫外线,如果没有臭氧层的话,一刹那,大地将尽被烤焦。因为人们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南极上空已露出了个大洞。
淡水也非常宝贵,据电视新闻报道: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水属于盐水,这种水不可饮用。据统计:三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人缺水,何况现在也没有发明出盐水转化机。水流声“哗哗”一定是有人没有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只是挂在嘴边,根本没有人记住,那些不自觉的人洗完手之后,不关紧水龙头,让那些淡水白白流走。
总而言之,保护环境,再不能挂在嘴边,要重在实际行动。大家要用我们的双手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
参考资料:引用

求一篇海洋环境保护的小论文(500字左右)小学生的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求一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生态建设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
1、生态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前提是全面发展,中心是协调发展,根本是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建设生态市,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提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市的建设,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之路,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在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2、生态市建设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尺度。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目前的产业结构以机电、化工、轻纺、建筑四大产业为主,其中机电和化工是我们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化工业的蓬勃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剧,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明显。如果我们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随着经济总量增长,甚至高于经济总量增长,那么,离累积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将为期不远,到那时我们不仅将失去发展空间,甚至会影响生存的空间。
生态市建设的适时提出,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途径。坚持通过污染治理消除污染严重的劣势,发掘生态经济发展较快的“潜在优势“,保持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与集聚优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我市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而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由龙山时代和曹娥江时代直接迈向杭州湾时代,呼应大绍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不断增强上虞区域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所突破,赢得先机。
3、生态市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
层次,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追求。开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普遍关心环境卫生、生态质量等问题,而且迫切要求这些方面尽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经过这几年对城市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我们上虞的生态环境与前几年相比应该说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怎么去为人民服务?怎么去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建设生态市,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是一件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为民尽责、民为谋利、为民兴业的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住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总之,生态市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上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

1、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生态优先,发展第一,强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意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重点扶持机电、节能环保产业,改造提升轻纺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化工业和新型建材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压缩重污染和高耗低效产业,形成以机电、化工、轻纺、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合理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以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化、经济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加快实施“北工中城南闲”的市域发展战略。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三级城镇发展布局和高效、集约化的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规划的原则和环境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和产业布局。建立工业发展严控区,做大做强杭州湾上虞新区,做优做高上虞经济开发区,做活做特乡镇(街道)工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杭州湾上虞新区、上虞经济开发区和丰惠劳保用品、崧厦伞业等一批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聚区,整合、压缩不规范的乡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向工业集聚区集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杭州湾上虞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以丰惠、小越、崧厦、章镇、上浦为发展点,符合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市域集聚态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引导废水、废气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和企业向杭州湾上虞新区集聚,严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废水、废气污染较严重的建设项目在杭州湾上虞新区外落户建设,严格控制造纸、食品脱水加工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管网之外的区域选址建设,分散在城区内和虞中、虞南地区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限期转产或搬迁。
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鼓励选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生产工艺、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工业生态链,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管理,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准投产。组织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区域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生态化改造
2、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特色优势生态农业。调整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逐步提高经济作物、水产养殖、林特产品和畜禽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蔬菜、水产、花卉、茶果、畜牧五大产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形成稳定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名特优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网地区构筑城郊型优高农业区,建设优质蔬菜产区、花木种植区、名优特色水果种植区、高档水产养殖区;在虞南丘陵山地构筑生态型农林特产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区、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区,建设“后花园”、“休闲区”。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推行绿色生产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生产营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组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着力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生态农业。突出发展茶叶、干果、水果、蔬菜、竹笋等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名特优农产品。
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新品种。积极推广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动植物品种优化技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科学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实施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突出安全卫生指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
3、发展生态旅游
全面整合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紧紧围绕“打造虞南旅游休闲基地,建设长三角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发展目标,着力构筑曹娥江滨水观览游憩带、春晖白马湖文化生态休闲区、洪山湖祝家庄古典风情休闲度假区、陈溪一覆卮山健身运动休闲区、四明一凤鸣山养生游览度假区、东山文化观光区“一带五区”的生态旅游框架,努力成为杭、甬旅游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东黄金旅游线上的旅游节点。切实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维护景区资源和当地生态系统,打造优美舒适的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区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装具有上虞特色的“东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晖白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响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精生态旅游产业。
第三、加强生态建设。
这是建设生态市的重点,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 一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发挥城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森林进城”,建设以山体为绿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绿地为脉络,街道、小区、单位绿地为补充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滨江优势,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绿化景观带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中心景观区,展现生态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运河、百松河、西横河三河贯穿城区的自然条件,精心打造城区碧水绿林人文景观带。加强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在人民路、三环路、四环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丰公路、329国道、104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纵横交错的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百官半山、丰山、曹娥凤凰山、峰山等自然山体的景观建设和森林、植被保护,建设城区生态休闲绿地,建设市民广场、青春广场,合理布置街道绿化,增强城市“绿肺”功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整治村落环境。结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个行政村的进度,开展“百村整治”示范活动。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要求,全面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拆旧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树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达到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布局优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优质的社区服务实现农村城镇化。同时选择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城镇排水系统。新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式合流制,并在道路改造、旧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点加快建制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步伐,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建制镇的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工作,保证至2007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内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按照集中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予以实施,并尽可能考虑与工业集聚区合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章镇、丰惠、汤浦等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较大乡镇可分别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其余南部各乡镇由于人口不多,且较为分散,应采取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纳污范围外的建制镇必须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相应的环卫基地和环卫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扩建位于城东驿亭镇的城市垃圾填埋场,以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其它各乡镇近期必须完成现有垃圾填埋场规范化改造,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中期结合杭州湾上虞新区热电厂建设,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集中处置市区和道墟、崧厦、小越、驿亭、谢塘、盖北、沥海等乡镇及杭州湾上虞新区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置一般可燃固体废弃物;并逐步关闭这些乡镇的小型垃圾填埋场,做好覆土、绿化和防渗等工作;同时在这些乡镇建设密闭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提高垃圾收运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烧设施技术经济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在虞南的丰惠、章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其它乡镇因较为分散,仍以建设小型无害化垃圾填埋场自行填埋处置为主,或建设垃圾堆肥厂进行综合处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创建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建立以党政一把手为首,由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有关部门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生态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和处理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办公室要保证人员编制到位和资金保障到位。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职能科室或办公室。同时要加强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推动机制。
建立生态市建设首长负责制,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将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对严重影响生态市建设或发生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领导给予必要的处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生态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对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并将生态市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并建立生态市建设评估机制和行政效能监察机制,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市及各乡镇、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市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职责要求,把生态市建设内容结合到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中。各乡镇(街道)要按照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使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实现任务到人,措施到位,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项目,落实政策,保障创建成效
建设生态市,关键要抓项目。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项目,建设生态市就是空中楼阁。抓住了项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态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利用生态品牌引项目、争项目、建项目。重点是抓好生态项目的开发、筛选、包装、申报和实施工作,以生态项目推动生态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选择对生态市建设、上虞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强、社会效益好、近期可以启动的项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拓宽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态条件,可以挂上生态市建设的项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环保、发计、经贸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综合和筛选。 建设生态市,必须要有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创建生态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优先保证用地、用水、用电,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到2012年,市政府计划安排295.15亿元的资金用于生态市建设,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也要筹措相应的资金用于生态市重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和对社会资金的导向作用,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拨出300万元资金,专项奖励、补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创建生态镇(街道)村等项目和在生态市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制定鼓励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对资源受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
3、强化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创建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市建设的舆论宣传,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单位和市民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风尚。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和弘扬。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教育,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使人民群众像关注经济增长数字那样关注环境质量的改善,像关心社会稳定那样关心环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是不具备现代文明意识和公民这样一种共识。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如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把开展生态市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稿日期] 2005-12-19
[基金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1BA610A-02)
[作者简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安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秦大庸(1959-),男,河
北唐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研究;张占庞(1958-),男,河北辛集人,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靖 娟(1981-),女,河南鹤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
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李 莉1,2,秦大庸2,张占庞1,靖 娟1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 45000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 要]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
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 循环经济;“3R”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06-0359-03
A New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Recycling Economy
LI Li1,2, QIN Da-yong2, ZHANG Zhan-pang1, JING Juan1
(1.North ChinaUniversity ofWater Conservancy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08,China;2.China
Insi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ng 100044,China)
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s. The water crisi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 fast develop-
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trend.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achiev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is developing recy-
cling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effectively resources used and environment protected. And discussing how to construct a
new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the core idea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s recycling economy. We
should adopt variously feasible measur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w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at all.
Key words:recycling economy; 3R principles;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model
0 引 言
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
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
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
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
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
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
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
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
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
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
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
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
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
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
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
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
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
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359—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1.1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起源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
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
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
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理
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该理论主要指在人、
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
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
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的经济[1]。
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
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
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既而产生了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
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
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之后,
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
势。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
思想。
1.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即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
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循环经济以“3R”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原则(即减
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的
“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
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
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
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
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
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2]。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
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
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
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
续利用。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它要
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
济系统,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过程中[3]。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
济,“点绿成金”的经济[4]。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
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
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地利用。
1.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
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
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
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
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
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2 中国水资源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2.1 水资源概况
全国水资源总量约有2.8×1012m3,但是人均占有水
资源量不足2 20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世界第
121位,北方地区只有99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全国有
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
1 700 m3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 m3
严重缺水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其中1/6严重
缺水,并且大部分属于因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中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水少成灾,降雨时空分
布不均,干旱仍然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②水多为患,洪
灾频繁,损失重大,成为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的大患;③水脏、水浑为害,水环境日益恶化,水体、水
环境的污染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而我国每年
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全年GNP的1.5%~3%。
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用水总量迅速增
长,从1949年的约1 000×108m3增长到2004年的
5 548×108m3。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
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
占18.5%,其它水源供水量占0.3%。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
5 548×108m3,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
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
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5]。
2.2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25 a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
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
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预计
中国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今后城市发
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必然将进一步加剧水危机。预计2050
年全国需水量可能达到7 000×108~8 000×108m3,届时
我国将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
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
482.4×108t,其中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1×108t,生活
污水排放量为261.3×108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 339.2×104t[6]。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
入江河湖库,严重污染了水体。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
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科学
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
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水作为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需的基本要素,在21世纪,
正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人
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通过实施水的健康循环,推
动各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环境友好化发展,已成为循
—360—
第12卷第6期
2006年6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2 No·6Jun·,2006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已成为制
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行水资源循环经济策
略应对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将是保证我国水资源长期
稳定供给,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2.3 如何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手段。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为了达到水资源开
发利用中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必须改进以往的水资源
开发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到水资源开发利
用中来,积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开发
利用新模式。
2.3.1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
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
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
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
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
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
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2.3.2 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
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
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
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
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
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
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
2.3.3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
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
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
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
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
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
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2.3.4 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
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
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
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
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
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
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2.3.5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
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
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
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
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
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
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
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
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
后盾[8]。
2.3.6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
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
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
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
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
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
各方面的应用。
3 结 语
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
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
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
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
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
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
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
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
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
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
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
[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
2005,(2):60-62.
[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
-8.
[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
水利部,2004.
[6]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
国家环保总局,2004.
[7]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J].水问
题论坛,2005,47(2):22-36.
[8]唐谷修,高 峰,等.循环经济构筑我国矿业发展新模
式[J].中国科技论文,2005,(12):25-28.
[9]胡国强.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危机的主要途径[J].水
问题论坛,2005,46(1):33-3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