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

2023-12-10 20: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论文

现浇地下室底板裂缝分析及处理办法

摘要:结合工程概况,从施工工艺流程、混凝土配合比、施工过程等方面分析了现浇地下室底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关键词:地下室,底板裂缝,混凝土配合比
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地下室在建筑物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由于使用了现浇地下室底板,房屋的整体性、耐久性、适用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保证,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地下室底板裂缝的情况,使很多业主担心这些裂缝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从而向有关部门投诉。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某办公大楼,位于广州市中心地段,是跨入e时代的商用办公大楼。地下室四层,建筑面积70 000 m2,总投资2亿元。该工程地下室底板平均厚0.8 rfl,一般基础连板厚1.5 rfl,其中电梯井中最厚为自板面以下4.25 rfl,混凝土标号均为C35,底板标高为一15.5 rfl。该工程在结构封顶时发现了地下室底板出
现不规则裂缝,此时已结构封顶。
2 裂缝分析
1)经现场实测,最大裂缝长度约20 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 rnm。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根据业主要求,为确认混凝土强度,现场取24个部位作了回弹实验,并用超声波和钻芯取样进行强度校正,实验结果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从施工单位提供的各项原材料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现场原材料抽样分析的结果来看,可以排除各种原材料不合格的因素。
2)工艺流程:该工程所用混凝土均为商品混凝土。从泵机直接泵送至工作面,混凝土采用机械振捣。经现场测试,搅拌站的商品混凝土满足混凝土配比的误差要求,混凝土的坍落度实际控制在12±2 CIYl左右。从混凝土外观检查,无蜂窝麻面现象,振捣是密实的。
3)混凝土配合比:为了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可泵性和减少干缩性,地下室施工所用混凝土配合比掺加了10%粉煤灰。为满足可泵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拟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和泵送剂。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从混凝土最初出现裂缝的情况分析,以上三种材料的综合应用,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之一。
4)施工过程:地下室施工结束后,由于现场缺土,一直未予以回填,地下室长期暴露在外,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温度变化的影响。
5)气象条件的调查:该地下室底板施工时,该地区是在秋季10月份,天气温度约为23℃ ,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在30%-40%之问,当Et的最大风速为7 m/s。施工中采取了保水、养护措施,如在梁板下层采用彩胶布围护、定时浇水养护等,但没采取防风措施。
6)其他因素调查:该建筑物当时正处于施工期间,其整体下沉量不足3 ITtnl,而且均匀沉降;该层混凝土施工10 d后,其上部荷载才逐步加上,而且施工期间亦未受到其他振动。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因素(诸如地基下沉、外力作用等)对该地下室底板的影响。
3 原因分析
1)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从裂缝仅在地下室底板上出现,而未在其他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如前所述,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秋季最干燥的一个时期,最高气温仅23℃ ,当时的最大风速7 m/s,湿度仅有30%~40%,特别是每天于21:00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导致混凝土失水过快,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产生裂缝。根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7 mrs时,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假如将施工时的风速和湿度影响叠加,则可推算出此时的混凝土干燥速度为通常条件下的6倍以上。另外,从裂缝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较薄及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楼板上这一现象也可证实,开裂与其使用的材料关系不大,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些。与地下室底板接近的墙肢之所以未裂,是因为墙肢两面都有模板,不直接受大气的影响。由此可以基本断定,天气是导致混凝土现浇板出现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底板由于本身体积较大,又长期暴露在温湿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特别到了1O月,早晚温差较大,导致混凝土温度收缩而产生裂缝。
2)地下室底板所用混凝士均为C35混凝土,进入秋季施工以后,混凝土中又添加了粉煤灰、缓凝高效减水剂和泵送剂,以上三种材料均有不同程度的早强作用。施工用水相对减少,混凝土强度增长较快,同时,由于天气干燥,加剧了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和裂缝的发展。
3)从本工程的结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核心筒和墙肢集中处刚度非常大,对现浇板的约束较强,核心简四角和墙肢两端内部应力非常集中。从现浇板最初出现裂缝的位置来看,干缩裂缝首先在核心筒的四角,之后出现在板的中部,这是现浇板内部应力最集中、最复杂和最薄弱的部位。由于墙肢和核心筒刚度的强烈约束作用,当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时,裂缝便沿此位置出现、发展。
4 处理办法
经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本楼层的结构是安全的。梁板的承载力是满足设计要求的。但考虑到本工程的重要性和业主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了防止钢筋锈蚀而影响耐久性,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决定按照需要修补的规定进行修补。
4.1 地下室渗漏部位的施工工艺

4.2 材料选用
1)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能使其中的化学物质与水泥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枝蔓状结晶体,从而阻塞毛细孔、微裂缝通道,起到防水、防渗作用。2)改性环氧树脂与水溶性氰凝单组分灌浆材料、速硬微膨胀水泥及快封聚合物弹性水泥基防水涂料。渗水小的用改性环氧,渗水压力大的用氰凝。其效果快凝快硬强度高。
4.3 施工要点
1)检查渗漏部位。2)基层处理:底板结构经检查清理找出裂缝部位并用电锯沿裂缝处打开宽度为60 ITLrl't,深度为8O mm的“ ’型槽。3)将明水眼,用电锤把它锤开,深150 ITLrl't,埋上灌浆咀,进行灌浆处理。4)清除碎物,用水将“V”型槽冲洗干净,再在“V”型槽内预埋导流管,然后将“V”型槽用速凝水泥抹平,每隔300 mm~500 ITtnl预埋灌浆咀。5)配制灌浆液,按改性环氧促进固化剂10:1适量的比例充分搅拌均匀,注意边冷却边搅拌,温度
控制在5℃ ~3O℃ 以下。向环氧液中缓慢加入固化剂和促进剂,切不可一次倒入。6)将改性环氧化学灌浆液加入灌浆机,用手动气泵压力灌浆,改性环氧化学灌浆液浓度为10%,压力控制在0.6 MPa~O.8 MPa,凝胶时间的强度控制在O.3 MPa,压入所有内空处至缝隙中冒出原液,让其充分渗后,将灌浆咀封闭。7)涂刮渗透结晶性防水材料一遍。8)灌浆后观察一个月,如无新裂缝渗漏水则可检查验收后进行整体防水施工。
5 结语
对于现浇地下室底板容易出现的一些裂缝现象,经多次的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防治和处理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建筑施工物体打击事故分析与安全控制措施设计,毕业论文,有没有前辈帮忙列个大纲啊,第几章该怎么写?

施工事故的特点是由施工特点决定的。<(1)“1”建设的特点。产品固定,人员流程建设是产品的最大特色是固定的,人员流动。任何建筑物、构筑物等地址一旦选定,就会在地面被破坏时固定,但生产人员将围绕其开展生产活动。施工量大,生产周期长,有的几个月或一年,有的需要35年或更长。这就造成了有限的空间,大量的运营商,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业务,这是不同于其他行业,人员,产品流的生产特点是非常不同的。施工人员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一个项目中,当一个工厂、一个建筑完工后,施工队将被转移到一个新的地点新建一座厂房或住宅。这些新项目可能是在同一块,或在不同的街区,甚至在另一个城市,施工队将在附近,城市或区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改革,从农民工的施工人员绝大多数施工队伍,他们不仅要与工程的流程,也可根据季节(收获、松弛)流,带来很大难度的安全管理。2、开高、手动操作、重体力劳动为绝大多数露天施工施工,从基础建筑、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到室外装修,室外作业占整个工程的70%。从低到高的建筑,每层住宅2.9m计算,两层为5.8m,它一般是七层以上的住宅,与施工人员十层几十层必须在十米、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高的露天作业,工作条件差。
对中国的建筑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大多数工作都没有改变,如抹灰工、瓦工、混凝土工、架子工仍然主要是手工。繁重的劳动、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如光、雨、风、雷等,经营者不引起注意或因感情烦躁,非法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 3 >。建筑的变化,规则的差异;安全系数与进步的改变每个建筑因不同目的和不同结构的
图像的变化,不同的施工方法,安全系数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类型的建筑,由于技术和施工方法,安全系数也不同;即使在一楼,从基础、主体到装修,每个过程都是不同的,不安全的因素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过程中,由于工艺和不同的施工方法,安全系数是不一样的。因此,建设大的变化,穷人的规则。施工现场不安全因素,随着工程项目形象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月、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都在变化,给安全带来很大的困难。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在施工现场必须伴随着工程进度的形象发展,及时调整和补充保护设施,以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2)和易发事故的类别
从建筑施工过程和施工的特点可以看出,与子项目建设主要的基础顶板操作人员的施工现场,从地面到地下,再回到地面,然后对天空。经常在开放,高,跨操作环境。建筑伤亡主要有4种类型,如坠落、物体撞击、触电和机械损伤。这4类伤亡已高达多年,被称为“四大伤害”。随着建筑物的高度从高层到高层,从一楼到地下两层地下室,地下三层,土方坍塌事故的增加,特别是在城市拆迁项目的增多,因此,在四的基础上对受伤的倒塌事故,根据2004全国建筑施工事故落在分析建筑业占总亡人数的53.10%,坍塌物体打击占14.43%,占10.57%,占9.82%,机械伤害、触电事故占7.18%,五以上占95%。建设也成为五

谈谈你对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认识,以及如何学习本课程

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学习总结 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课程。从这门课程中,我对建筑结构事故的类别、原因、处理的一般程序等有了大概的了解。 按照《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结构必须满足以下各项功能的要求: (1)能承受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 (2)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4)在偶然作用(如地震作用、爆炸作用、撞击作用等)发生时及发生后,结构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 当建筑结构因工程质量低下而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统称为质量事故。当事故发生时,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已有事故分析,其主要原因有管理不善;勘测失误;地基处理不当;设计失误;施工质量差、不达标;使用、改建不当等如果是恶性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引起的。 当事故发生后,尤其是重大事故,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把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降到最低,并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调查必须按正确、公正的原则进行,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初步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初步分析事故最可能发生的原因,并决定进一步调查及必要的测试项目;进一步深入调查及检测;根据调查及测试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邀请专家会商,同时听取与事故有关单位的陈述或申辩,最后写出事故调查报告,送主管部门及报告有关单位。调查时要根据事故情况和工程特点确定重点调查项目。如对砌体结构应重点查看砌筑质量。对混凝土结构则应重点检查混凝土的质量,钢筋配置的数量及位置,对构建缺陷应作为重点调查项目。对钢结构应侧重检查连接处,如焊接质量,螺栓质量及杆件加工的平直度等。事故的调查必须真实地反映事故的全部情况,要以事实为根据,以规范、规程为准绳,以科学分析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和公正无私的态度写好调查报告。报告一定要准确可靠,重点突出,抓住要害,让各方面专家信服。 在建筑主体结构篇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砌体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其他类型结构工程事故的分析与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的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单层或多层建筑大多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因此对砌体结构发生的工程事故格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提高质量意识和安全施工意识。 砌体结构发生工程事故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一是设计方面,主要包括设计马虎,不够细心;整体方案欠佳,尤其是未注意空旷房屋承载力的降低因素;有的设计人员注意了墙体总的承载力的计算,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以及未注意构造要求。二是施工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砌筑质量差;在墙体上任意开洞,或拆了脚手架,脚手眼未及时填好或填补不实,过多地削弱了断面;有的墙体比较高,横墙间距又大,在其未封顶时,未形成整体结构,处于长悬臂状态和对材料质量把关不严。 在这篇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书本上由于砌体强度不足引起的事故(书上例题2—1)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该车间发生的工程事故主要是因为托墙梁与吊车基本在同一高度,如设计成整体,则屋面荷载、屋架及上段墙体重可通过托墙梁传

给带壁柱的墙体。但设计者将托墙梁与吊车梁分开,中间空有70mm间隙,这样屋面传来的荷载与上段墙体只压在240mm300mm的砖垛上,形成局部承压。设计人员疏忽了,并未进行局部承压验算。经复核,这部分局部承压强度严重不足,这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在我看来,这本是可以避免的事情,但是由于疏忽,酿成了悲剧。以后的我不管是做施工员,还是进入了设计院,我都要时刻牢记细心的重要性。做事要细心,事后要反复复核,不让小错酿成大祸,造成人员的伤亡或国家财产的损失。每一次血的教训都提醒着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在学习地基与基础篇中,我对地基处理质量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主要包括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没有按规定进行工程勘察工作。 二、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 三、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比如说不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或不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四、环境条件改变或其他原因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对于地基与基础工程不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时,我们可以对地基与基础进行处理,使地基与基础符合建筑物的要求,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置换法、排水固结法、灌入固化物法、振密、挤密法、加筋法等等,每一种方法虽然都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但其适用范围各有不同。以后我想做施工员,就得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处理原理和适用范围,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正确选择适用的方法,确保施工质量的安全可靠。 地基失稳造成的工程事故是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的主要类型。地基一旦失稳,往往会引起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后果十分严重,必须引起施工过程的重视。在荷载的作用下,当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地基可能产生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切剪切破坏等破坏形式。而地基破坏形式与地基土层分布、土体性质、基础形状、埋深、加荷速率等因素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地基进行施工时必须注意施工的规范性,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因为地基一旦造成工程事故补救比较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且建筑物倒塌破坏后往往需要重新建造,损失非常大,故对地基失稳造成工程事故重在预防。预防就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拥有过硬工程技术。作为一名工程人员,不论身居何职都不能为了减小成本而偷工减料,质量第一的原则永远不能丢。我觉得预防可以从人的意识和具体的工程上加强。比如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除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面做好工作外,进行必要的监测也是重要的。若发现沉降速率或不均匀沉降较大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地基基础加固或卸载,以确保安全。在进行地基基础加固时,应注意某些加固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附加沉降的不良影响。 造成地基与基础事故的原因中,我觉得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精于设计、精心施工可以预防工程事故中的绝大部分。现在的我还是大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工程知识是我的使命,出来社会工作后就必须得掌握熟练的施工技术和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保证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时刻把质量第一放在心上。 在学习火灾与燃爆篇中,我首先想起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世茂双塔倒
塌的主因是在大火闷烧的情况下,内部钢梁上的防火物质被破坏,失去了支撑的力量,结果大楼受到自身重量的压迫才会倒塌。火灾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认真筛选和进行防火设计。不同的建筑材料有着不同的耐火性能,对于建筑构件,我们可以尽量选择非燃烧构件或难燃烧构件。此外,我们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特别是在南方雷暴区。 通过学习《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这门课程,我基本上掌握了事故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设计和施工的失误或者管理不善而引起的事故,是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遇到的。如何正确处理事故,对事故原因分析、残余承载力的判断及修复加固的措施等问题,这与设计和建造新建筑有较大的不同,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从工程事故中吸取教训,以改进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从而防止同类事故的发生。道路与桥梁作为国家的基本建设项目,在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们学土木专业的学生,以后出来很可能是做土木工程相关的工作,不管是在施工员还是在监理员或其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都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扎实的基础知识,细心的品质、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都是我们工程人员所应该具有的。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通过对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顺利完成,需要在充分了解安全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对策及时进行解决。本文从建筑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问题入手,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可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建筑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施工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部分施工单位不够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施工人员并未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基坑坍塌、高空坠物、触电等安全事故形成合理的认识。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真正出现某些安全问题,或安全事故产生预兆时,施工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并利用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控制。第二,安全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受过专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培训、毕业于相关建筑安全管理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数量相对较少[1]。半数以上的安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技能。这些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他们认为,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极低,无需太过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这种不合理认知的存在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的危险性。

1.2安全管理费用落实问题

我国建筑部下发的相关建筑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需要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向建筑施工环节投入一定的安全防护专项费用。但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出于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目的,并未按照相关条例中的流程,对投标的施工单位进行考察。当建设单位与不重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任务的施工单位达成合作之后,施工单位可能会出现恶意压缩安全防护专项费用的`行为[2]。例如,某建筑工程项目合同中规定施工单位应该投入4000元的安全防护专项费用,用于各类安全器材及安全设备的购买。施工单位为了从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扣留了30%的安全防护专项费用,仅用剩余的2800元安全防护专项费用购买少量安全器材。从本质角度来讲,施工单位的这种做法为建筑工程施工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3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问题

在正式开始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多数建筑企业都会为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相关员工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但就这项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而言,建筑企业负责人并未充分支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力度相对较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有效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作用。

2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的对策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水平,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需要将以下几种对策应用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2.1安全防护专项费用应用规范对策为了保证安全防护专项费用的有效应用,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对不按规定应用安全防护专项费用的施工单位进行合理惩罚[3]。例如,当施工单位扣留25%的安全防护专项费用款项时,相关监管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款项数额的二倍,要求施工单位缴纳惩罚款,进而对施工单位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

2.2建筑工程人员优化对策

就人员方面而言,可行的优化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针对施工人员,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针对性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培训人员在为施工人员介绍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时,应该结合以往类似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对该工程项目施工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合理预测。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安全教育还应该加强对施工操作规范性的重视,避免由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操作,为施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第二,安全技术交底对策。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结构复杂程度较高的分项工程,相关负责人在与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安全技术、施工方法等内容的完全性。

2.3建筑工程施工环境优化对策

从本质角度来讲,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应该从建筑工程施工环境优化方面入手。具体的优化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多样性安全标识增设措施。为了降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施工单位应该在施工现场容易出现问题的位置,如大型起重机械、有害气体及液体储存位置、深基坑周围等增设相应的安全标识[4]。第二,施工平面布置优化措施。就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平面布设方面而言,施工单位应该在不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基础上,降低临时设施的设置比例,并于施工区域设置通常的安全通道,以保证施工中出现意外事故时(如大型火灾等),施工人员能够及时逃生。

3结语

通过对我国实际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状况的分析可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安全防护专项费用不合理应用、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低、安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改善这种局面,需要将工程施工环境优化对策、安全防护专用费用应用规范对策等,应用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邓龙海,浅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7,07;35-38.

[2]辛爱兰,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8,03:22-24.

[3]杜改萍,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J].建筑与家庭,2004,11:66-67.

[4]周友江,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对策[J].门窗,2015,09:44-4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