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大学生如何遵守社会公德论文

2023-12-08 04: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大学生如何遵守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

(百度文库)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2、应当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在形成正确道德良知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履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3、应当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他人。

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

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500字 论文

  第一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首先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

  其次是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朋友:心诚则灵!

  第二篇: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
  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
  文试就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德教育做出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基本现状
  近年来,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
  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得以大力加强, 特别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 各学校都积极
  宣传贯彻, 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
  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
  提高,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
  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
  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
  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
  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
  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
  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
  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 违反学校规章
  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
  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
  作弊屡禁不止; 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
  还; 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
  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艰
  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
  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 不能
  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
  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
  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
  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
  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 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的缺失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
  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
  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
  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
  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
  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
  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
  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
  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
  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
  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
  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 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社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
  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
  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
  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
  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
  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
  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
  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
  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
  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
  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
  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
  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
  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 知出现偏差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
  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
  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
  影响, 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
  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
  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
  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
  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
  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
  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
  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 任感。
  (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 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
  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
  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
  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
  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
  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 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
  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 使人生价值发生倾
  斜, 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 厌倦、自暴自
  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 很容易沾染打牌、抽
  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
  待人, 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
  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
  独、沉默、消极、冷漠, 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
  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 将严重
  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 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 切实强化对 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
  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
  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
  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
  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
  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
  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 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际行动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
  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
  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
  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
  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
  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成长。
  (二) 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
  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
  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
  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
  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
  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
  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
  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锻炼
  (三) 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社会公德日常
  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
  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
  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
  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
  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
  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
  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
  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
  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
  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 在实践中
  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健
  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
  教育课,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
  去感知体验, 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
  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
  态与公德行为习惯; 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
  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
  档案,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
  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 帮其分析导致困境
  的原因, 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 正视自己的情况,
  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 及时消除致使心理
  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
  座, 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
  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 保持身
  心健康发展。

  (五) 优化社会大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
  氛围,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
  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
  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
  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
  水平的提高, 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
  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
  众媒体的作用, 以正面宣传为主, 弘扬正气, 为社
  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 要在全社
  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
  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
  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 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
  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
  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
  的法制环境, 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和发展。

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大学生,议论文,1800字左右

我找了好多处,,没有合并就全给你了,,你自己加工加工吧

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现在社会里,不注重社会公德的人却比比皆是。在一些景区,很多游人都嫌麻烦,随手把垃圾丢在地上;一些居民区的居民们习惯地将垃圾弃在马路旁,他们想反正有清洁工打扫,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假如,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美好吗?我们还能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吗?还记得这么一个事实:有一个城市的一个负责某条街道的清洁工生病请假了三天,结果,街道旁,;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阵阵臭气!这可真叫我们心寒。我想只要每人都能自觉那么一点,我们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污浊的空气,臭臭的垃圾。
如果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改善废水处理和废气污染,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且产品也畅销。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人们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家。
从现在开始,大家弯下腰捡一点垃圾,伸出手帮助一下弱小,只要发挥这么一点公德心,我们的明天定会更美好

清晨,人们在这呼啸的寒风的急促催使下,经不住那急切探乡的深情的呼唤,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车站里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个个回乡心切的叔叔阿姨,一颗颗火热的赤子之心在任何一处角落都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跳动着。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竟出现了一道令人目瞪口呆的独特风景。
几位身强力壮、满脸清闲的大男人有“规矩”地站在“母子上车处”,这个显人耳目、清晰可见的牌子下,有的悠闲地闭目养神,有的则慌张地漠视前方。而真正的主人——妇女与小孩则如被遗弃的小猫,双脚像套了铅似的,立在牌子外边喝着西北风,心中的怒气,委屈之火在明亮的眼睛中燃烧;手中的婴儿则眼睛红肿,眼眶饱和的眼泪,有如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珠,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似的。那几位“文盲”却仍旧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赁虚伪与公德心在心海“搏斗”,任凭愤怒、无奈的目光如魔鬼缠绵身似的,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难道这些青年真的是目不识丁、以这几个大字“素不相识”?显而易见,他们各个身穿丰厚的外袍,脚套华贵、名牌的皮鞋,一看一定是博学多才的达官贵人。而那对母子,却衣着单薄,冷得鼻青脸肿、面红耳赤……然而,这些假文盲却对那极为醒目的站牌视若无睹,对那名副其实的母子不闻不问?要知道,他们不仅占据了这个小小的位置,同时也抹黑了自己的公德心呀!
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上,有多少人戴着“假文盲”的头号到处逍遥法外、胡作非为。这种行为则数不胜数,瞧!那刻着“爱护花草、人人有现”的牌子下为何是一枝枝被折断了的枯草?那“保护环境”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下,为何是一堆发臭的纸屑?那……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公德心吗?再想想,社会上那些有钱人,仗着位高权重,就高高在上,一脸“安闲”如“鄙夷”,而无钱人,则要满天大汗呐喊?因为有钱,就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要知道,“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寒风如千万根钢针般刺骨,使人感到一阵阵冷清。此时的我,盼望下一场大雨,去冲醒人们的脑海,同时冲来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迎来人们的公德心。我坚信“大雨”一定会来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08 15:5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逐步建立及完善,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依法办事,已成为人们的共同信念。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完善与否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我国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只要留意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法律的气息。《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然而,根据管家有关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可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对我们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在社会不讲社会公德,惹事生非、打架斗殴、偷窃敲诈。在学校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这些青少年学生虽然也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但他们无法真心地体会到事态的严重性。因此校园中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被老师批评,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习惯成自然,违纪就会逐步成违法,以后到社会就有可能作为法的事。有的同学认为如今是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如果被学校这个规那个矩束缚,不利于自己发展,作了违纪的事才能体现自己的潇洒,但是,设想一下,如果学校没有了校规校纪,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何保障?一个从小没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的人,长大了很难说他能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有人说“掌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跨入21世纪的名片,而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才是跨入21世纪的通行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法才能明确哪些是可以做或必须做的,哪些是不该做或禁止做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四化建设的生力军。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状况如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极大,青少年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逐步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都想成为有用之才,而要成才首先必须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冲动,特别是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容易失去理智,导致违法犯罪。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犯罪,就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法制教育,正确引导、让他们能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养成守法习惯,培养守法意识,提高守法能力。
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
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谈社会公德》写作题材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