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较文学论文

2023-12-12 04: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较文学论文

【摘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86-1940)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爵士乐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兼为爵士乐时代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菲茨杰拉德尽情享受了这一时代的物质财富、放荡生活和各色诱惑,同时又洞察到这个社会的腐朽本质,冷眼旁观其同时代人的生活。《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语名著之一,但是它起初并不引人注目。出版初期的销售量和报刊评论都不是很理想。直到三十年代,尤其是菲茨杰拉德死后,其销售量才开始稳步上升。如今,它每年的销售量都有近百万册,同时也激发了大量的关于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理论研究和讨论,甚至连续有三个不同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出现。说到这部小说的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来自菲茨杰拉德超群的小说描写技艺使然,而另一些评论家则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其长久不衰的魅力。本论文试图从一个更新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文化研究角度——新历史主义角度来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美国文学著作。本论文写作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在引言部分,论文简要介绍了作家菲茨杰拉德和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基本状况。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的论文主体部分,论文按照“理论-文本分析”的结构,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根据新历史主义的两大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了详细的解读。第一章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理论框架及其背景,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做理论准备。本章还就这一理论的发展背景,以及新旧历史主义中“历史”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章最后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主要代表:一位是该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史蒂芬·格林布拉特,另一位是提出新历史主义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路易丝·阿德安·蒙特罗斯。第二章在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理论概念引导下,探索这部小说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并阐释了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新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本记录了历史,并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但是由于每个历史记录者兴趣、意识形态和认知力不同,文学文本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主观性。本章写作选取了其中两件历史事件,并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这背后的意义:一是富勒-麦吉案件,它揭露了神秘财富的来源,并牵扯出了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庞大腐败网络;二是菲茨杰拉德与金妮维亚之见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以追求金钱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而导致的悲剧结局的。论文第三章从文本的历史性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的外部因素,以及它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文本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性格、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同时文本也有塑造历史的力量。论文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经历了迅速的变化,菲茨杰拉德的特殊家庭背景也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受到了艾略特、斯宾格勒等作家的影响。这些特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所体现,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部伟大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整体回顾了这篇论文,并重点介绍了论文的现实意义和写作价值。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文学研究和批评不仅会受到文本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学研究评论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新历史主义鼓励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性文学研究。当今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与爵士乐时代十分相似。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历史与文本关系的视角。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旨在以作品主人翁错误的人生追求导致的人生悲剧的教训警示世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新历史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爵士乐时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范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便深刻的感觉到一部文学作品若想成为经典,只靠文字和技巧上的成就是不够的,它必然要在思想层面上具有一个符合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中人们共同的精神面貌特征。《了不起的盖茨比》固然是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它的文字和写作技巧不再做深究,只是浅显的说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这部小说既然叫《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就来说说文中的盖茨比到底有什么“了不起”。通过对作品中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阐明其中的原因。

盖茨比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明孕育出来的产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元气未伤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梦”像一个在半空游荡的色彩斑斓的大气球,使一代美国人眼花缭乱,神魂颠倒。菲茨杰拉德将这个绚丽的、更多是虚幻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这个时代充斥着酒精和上流社会的纵情欢笑。人们眼中只有金钱和名位。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各位主人公们又是怎样的状态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不多,论夫妻总共也才写了两队,汤姆,不坎农夫妇和威尔逊夫妇,正是从围绕这两个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菲茨杰拉德找到了他认为社会矛盾的根源问题所在,即人们的欲望。

小说故事的叙述人尼克‘卡罗威到东部去学债卷生意开始,他搬到纽约附近的长岛居住,面临海湾,而且与盖茨比为邻居。作者就是通过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自述他的所见所闻,尽量使读者感到真实,客观和生动。

汤姆布坎农是“我”第一个向读者介绍的人物,他是巨富之子,社会名流,酷爱体育消遣,光是用来打马球的马匹就有一大群,他30多岁的年纪,却给人一种永远盛气凌人的印象,说起话来声大气粗。举止鲁莽。他行事果断,判断准确且手段凶狠,一旦有危害他的利益的人物出现,他会不择手段的加以打击,毫不留情,他是个凶猛的男人,并且很会花言巧语的骗取女人的欢心,同黛西做了三个月的新婚旅行之后却在一回来就和饭店的女佣人搞在一起,到了纽约又和车辆修理行的老板威尔逊的妻子发生了关系,到末发现自己的妻子和盖茨比有染,又极力做出家庭卫士的姿态说:“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们就抛弃一切,搞黑人白人通婚了。”指责的多振振有词,“一个酒徒色鬼尽然摇身一变就成了道学先生”。由他的种种行为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个男人丑恶的灵魂,他是当时社会中贪婪自私物欲深重的所谓上流社会的典型代表。

盖茨比从年轻时起就一心要追求“一个绚丽得无法形容的宇宙”。一旦爱上了“黄金女郎”,他的悲剧也就开始了。她成为他理想的化身,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那个虚无缥缈的爱情梦。

然而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她被那个物欲横流到变态的社会腐蚀地太过丑陋,而盖茨比又被他那无比飘渺的梦蒙蔽了双眼,那个梦太过美好、太过虚幻,他也为此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因此黛西每一个丑陋的点都被他自欺欺人的蒙混过去,并且为这整段实现梦想的过程自行地添加各种虚幻而美丽的泡沫。因此,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也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的恩怨。为了重温旧梦,他不惜投身纽约金钱世界的污泥浊水,但是他对财富本身和花天酒地的生活并无兴趣,出污泥而不染。他的灵魂在受难,但是他无怨无悔,从一而终。小说叙述者从一开头就表白从不轻易褒贬人物,却在和盖茨比诀别之前理直气壮地喊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所以,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说到这部作品就不得不提起“美国梦”。查阅资料得知,“美国梦”起源于殖民时期,本杰明?富兰克林曾提出关于追求个人主义,通过自力更生获得幸福的信条。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种族及宗教信仰如何,凭借勇气、勤奋及运气,都能获得成功。而之所以称其为“美国梦”,是因为哪些刚踏上“新大陆”的欧洲人,面对这片富饶的土地,相信他们的梦想可以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实现。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却给狂热追求“美国梦”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在作者的笔下,它不过是人们对于物质不惜一切手段自私而冷酷地追求的一种依托。小说中尼克、盖茨比、汤姆和黛西都意图从中西部到东部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对金钱、名誉、成功、刺激的追求。黛西不会嫁给一个一文不名的男人,她和汤姆的生活必须由豪华的房子、马球、旅游和每天盘算着如何打发时光构成;而盖茨比也只有在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赚到大笔的钱,住进海滨别墅,过上一掷千金的生活之后,才感到自己有信心去追回黛西——他的“美国梦”。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意识到他一生追求的“美国梦”的虚伪。那个社会状态下人们的变态。盖茨比渴望用金钱赢回黛西的感情,但却意识不到一个如黛西一般的拜金女子已无真挚感情可言。对金钱的膜拜已使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冷酷无情,盖茨比生前宾客盈门,死后却无人参加葬礼,这就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最大的讽刺。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中却如此痴情或纯情,只能有悲剧性的结局。而正是因为盖茨不同于当时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还拥有自己纯真的梦想,所以这就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在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此小说的问世,奠定了菲氏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象征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经历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构成整个故事。我,尼克,一个小小的穷职员因与大富翁盖茨比比邻而居,偶然间闯入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在弥漫着欢歌和纵饮的气息中,惊讶地发现隐藏在盖茨比心中巨大的秘密。没有人知道盖茨比怎么成功的,没有人知道盖茨比如何发财的,甚至连盖茨比的长相都不甚明了,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的名字和他所举办的宴会,夜夜笙歌下的盖茨比心中所追求的却是重复过去,追回往昔,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黛西。而黛西早已和百万富翁汤姆结婚,却婚姻不幸,丈夫外遇。当两人5年后再次相遇,盖茨比或许还是那个罗密欧,而黛西已不再是那个朱丽叶,当盖茨比固执的追求心之向往,但现实却以冷漠的姿态粉碎了他那虚幻而近乎天真的梦境。

作者以印象派的描述手法,用冷静又热烈的笔调,从第三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盖茨比,为我们勾勒了一副近乎完满且触手可及的美好梦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目睹人人艳羡的上流社会图卷的机会,然而又用毅然绝然的姿态无情的击碎了眼前魅惑人心的五光十色,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葬礼的冷清与宴会的喧嚣,盖茨比热烈的执着与黛西冷漠的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虽然打破了梦想,却也让活着的人看清了现实的虚伪与冷漠。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可以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是因为他成为百万富翁后还抱有最初的梦想,是因为他可以为了梦想付出生命,虽然这代价在第三者看来太沉重,太不值,人不在,梦已碎,白发人送黑发人,无论是一滴眼泪还是一声叹息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么虚弱不堪,愁之重,慨之多,奈何奈何奈若何!

整个故事的最后可以感受到作为旁观者的“我”,尼克的心灰意冷,在盖茨比死后,东部在他的心中变的鬼影憧憧,面目全非到超过了自己眼睛矫正的能力,所以他又回了老家。不管这是逃避现实还是重新出发,如同乌龟遭到攻击躲进壳里,还是如同螃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捍卫自己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底线是永远不能退让的人生准则,当我们不愿同流合污又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保持沉默已是维持尊严最后的保护伞。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就如同人心与人心的距离那么远。

人心与人心的距离是多远?它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试看我们当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剩下多少?80年代我们还在说学习雷锋好榜样,可惜他已经死了;90年代我们还在学习"当代保尔"张海迪,可惜如今她的国籍遭到质疑;进入21世纪,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惜某些人只会把表戴在手上。看见有人拦车求助不能停,因为那可能是钓鱼;看见老人摔倒不能扶,因为那可能是碰瓷;看见地上有钱不能捡,因为就算不犯法那也可能是螳螂捕蝉,你看,我们的社会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价值取向也在渐渐扭曲,让富人带动穷人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初衷在哪里?为什么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信任危机?为什么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会如此遥远?

小说最后写道:我们继续奋力向前划,逆水行舟,不停的倒退,回到往昔。(So、we、beat、on,boats、agaisnt、the、current,borne、back、ceaselessly、into、the、past。)我不知该如何诠释这句话,因为整本书的基调是如此悲惨与迷茫,然而我又不愿妥协在这令人窒息的结局中,难道我们奋力向前的结果就是梦想的破碎?还是说我们奋力向前的方向错误了?或者说梦想本身就太过天真?再退一步说,梦想有必要存在么?有必要坚持么?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主流思想体系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自我吗?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改装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的拥有自己。

自我的实现

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盖茨比为至爱而死;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它讲述了一个小三插足婚姻家庭的伦理道德故事,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他讲述了一个百万富翁生前门庭若市死后无人问津世态炎凉的故事。若故事如此简单,那它就不能称之为经典。在整部小说中,盖茨比代表的是拥有梦想的暴发户,黛西就是盖茨比梦想的化身,汤姆代表利己的上流社会,乔丹是脱离不了上流社会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汤姆的情妇代表的是爱慕虚荣的灰姑娘之梦,汤姆情妇的丈夫代表着失去理智充当刽子手的社会底层,而我,尼克只是一个壁上观的穷屌丝。故事的结局证明,盖茨比的梦想已远远超越了黛西本身,他所追求的只是一个过去的影子,或者说只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满足,更积极地说是对自我实现的执着。

在这个世上,所有人都靠出卖自己来赚钱。有人出卖智慧,有人出卖时间,有人出卖劳力,有人出卖关系,有人出卖身体,有人出卖道德。你要赚一点钱,就必须出卖一点自己拥有的,所以“赚更多钱”和“活出自我”是截然相反的,偏向任何极端,都会让你生活烦恼,最舒服的生活,就是找到平衡点。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顺境也会有逆境,总会有人事物的出现来打破心中的平衡,可是这个世界也是中立的,所有发生的事没有一样是绝对正面的或负面的,端看我们如何诠释,把它化为正面或负面的经验力量,而我们的因应态度决定了它的意义是正面还是负面,所以决定人生是“杯具”还是“洗具”的关键是心境,而不是遭遇。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生百态还在我的心中翻腾,雅典娜赐予人类智慧是为了让人类学会如何生活而不是互送“人参公鸡”,虽然,盖茨比最后被杀死了,但我仍不能轻易地总结道:他的人生是个悲剧。对我们许多人而言,盖茨比所拥有的社会财富,是我们常人一生都不一定能企及的梦想。或许他过早地到达人生顶峰是他死亡的诱因之一,但我们很多人都还在上坡的路上,没有会当凌绝顶,怎能一览众山小。

最后,期待年末李奥那多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映。

上个假期,儿子给我推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读完之后很后悔现在才读这本书,但是一想到没有错过这本书,也就淡然了。

也许每个人都和盖茨比一样对于生活,爱情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幻想。即使现实把自己折磨得残破不堪,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年轻时的盖茨比和黛茜深深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长相厮守。但是一个人即使非常的优秀,万分的努力,也不大可能短时间成功。盖茨比的地位和财富,在黛茜结婚五年后才取得,黛茜和汤姆结了婚,她没有等他。

五年后的盖茨比无疑是成功的,不过人都是不幸的,总是会有烦恼,成功者也不例外。他们鹤立鸡群,站在众人之上。有的由于没有对手会感到孤独,有的希望有人分享这份成功。盖茨比无疑是后者,他深爱着黛茜,没有她,这一切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意义,因为在他所幻想的美好世界中,黛茜是主角,其他的只是陪衬。来来往往的人在他豪堡中穿梭,盛宴的狂欢声与光彩夺目的灯光直到深夜才会慢慢褪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黛茜看见,看见现在的他是多么的成功,如何的富有;看见现在的他有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满足她;看见现在的他是如何的爱她!最终在黛茜表弟尼克的帮助下,让黛茜看到了这一切,她所流露的激动与热泪也使盖茨比深深地感到黛茜也爱他。

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和情妇威尔逊夫人越轨之事不仅不讳莫如深,还搞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的丈夫。

然而盖茨比的再次出现重新点亮了这个绝望女人的心,毫不掩饰的流露着对盖茨比的爱。这一切也让盖茨比无比坚信他心中的世界就在眼前,即使他不愿意相信黛茜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然而这一切全在尼克的眼里,他看见了黛茜已经不是盖茨比深爱的那个黛茜了,更不是他幻想世界中的黛茜。

汤姆的嫉妒成为了盖茨比悲剧的导火索,在盖茨比和黛茜的关系坦露之后,三人的激烈争论使得黛茜情绪激动异常。情急之下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夫人,驾车离去。然而盖茨比承担了这一切,在汤姆的诡计之下,威尔逊为报夫人的仇,在盖茨比的豪堡中响起了枪声。

然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豪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豪堡入死一般的沉寂。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似乎本来就与这座豪堡没什么关系。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这一切看在尼克眼里,他看见了盖茨比幻想的破灭;看见了理想世界和现实的差距;看见了人性的冷漠无情;看见了为物质所动的一切虚情假意;心灰意冷之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一个活在美好幻想世界中的人,却深爱了一个物质女,并为其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对于书中的人物印象最深的是盖茨比、尼克、黛茜、汤姆、以及威尔逊。盖茨比,本书的主人公,有理想,肯努力,能忍受,敢爱不敢恨,总是将一切想象的过于美好,最终悲剧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过我想他是成功的,因为直到死他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黛茜的背叛,带着对黛茜的爱离去,也算是美满。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我们"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黛茜,精致美丽得像是个瓷娃娃。在我看来,黛茜是一个符号,是美丽和软弱的符号,也是金钱和情欲的符号。她是盖茨比的一个虚无的未来的主人,也是盖茨比在五年中抽象化了的梦,男人们取悦她,爱她,讨好她,盖茨比用最奢华的舞会吸引她,而她只是个被盖茨比多年来高估的一个神化了的女人,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一个人形的“美国梦”。黛茜,一个典型的物质女,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其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的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不知道当来生再见到盖茨比,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她又会因为什么而再次爱上盖茨比,当然,如果有来生。汤姆,一个典型强势暴虐,用情不专之人。因为“爱”,应该是嫉妒而成为盖茨比悲剧导演者。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之下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观其一生做过的唯一一件成功事就是把老婆骗到了手。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读书‖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

当初是因为它显眼的地位及名声而购买了这本小说。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感觉速度挺快的,但读完好像也就转瞬即逝了。只知道读过,但却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就像小时候大人的唠叨声,左耳进右耳出。又如那些晚睡中的梦,清醒时模糊不清,似有非有。现在常常听到一个词:深度思考,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与进步是成正相关的。

看来读书时,还是得思考。毫不费力就意味着收获微乎其微,白白浪费了时间及精力。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本书的前言中小说家兼翻译家村上春树列举了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重要的三本书,其中排名第一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想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自有其独之处,不容置疑,至于能否体悟,就得看我们自身了。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盖茨比(主人公),尼克·卡拉伟(黛西的远房表哥,盖茨比的邻居),汤姆·布坎南及妻子黛西(盖茨比深爱之人),乔丹·贝克小姐(汤姆和黛西的朋友),乔治·B·威尔逊及妻子默特尔(汤姆的情妇)等。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写的,小说中的“我”指尼克本人。小说的开篇以父亲对尼克的一句忠告开了头:“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也因此尼克养成了不对他人妄加评论的习惯,成了不错的倾诉对象。卡拉韦家族是中西部城市声名显赫的有钱人,后来尼克因做债券生意去西卵村租房,碰到了刚来此的盖茨比,从此他们成了邻居。隔海相望的是东卵村,那是汤姆和黛西的住宅所在地,他们的房子金碧辉煌,熠熠生辉,如同宫殿一般。

不久之后,尼克去拜访了他的远方表妹黛西,见到了汤姆(傲慢),黛西(声音动听,美丽动人,喜欢耳语)及贝克。闲聊中不难发现汤姆和黛感情有些问题,经贝克之口得知汤姆在外有个情人。很快尼克便知此人是汽车修理铺店主威尔妻子默特尔,据说是他们彼此无法忍受对方的那一位而一起。

西卵村,盖茨比先生的住宅金碧辉煌,音乐声此起彼伏,歌舞升平,参加聚会的是有权有势有名之人。部分人因受邀而来,部分人自愿而来,而尼克便是受邀宾客之一。大家来来去去,甚是热闹。这场景无不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实写照。但对于盖茨比大家却是一个谜,流言四起,各种说法充斥其中。

后来尼克在宴会上认识了盖茨比,并和他攀谈了起来。通过贝克和尼克的关系,忐忑不安的盖茨比终于见到了黛西,动作僵硬,像极了初恋的人。但目光所及皆是黛西,一片深情肉眼可见。黛西也沉浸在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而尼克便是见证人。之后,汤姆和盖茨比也见面了,并且慢慢地察觉到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微妙关系,他开始暗中调查盖茨比。

一个炎热的夏日,盖茨比,尼克,贝克聚到了东卵村汤姆和黛西的家里,盖茨比也因此见到了黛西的女儿。因为天气燥热,大家情绪波动大,黛西提议进城。言语之间,汤姆明显感觉到了盖茨比和黛西之间的微妙关系,而盖茨比好像似曾相识。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进城。黛西拒绝了汤姆开车带她的提议,一番争论之后。汤姆开盖茨比黄色的车带上了尼克和贝克,盖茨比开汤姆的车,带上了黛西。

因为汤姆开的车油量不足,所以到威尔逊的车铺去加油,但威尔逊有气无力,如同生病了一般。威尔逊懒洋洋地给汤姆的车加了油,闲聊了几句。原来他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决定带妻子搬走。而此时楼上的默特尔表情奇怪地盯着汤姆的车看,误以为贝克是汤姆的妻子。汤姆内心恐慌,迅速开车离开。

大家关于去哪儿争论一番之后,最终在广场酒店租了一个套房的客厅。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室内闷热,大家情绪不高。很快汤姆和黛西争吵了起来,盖茨比搭了几句话。结果一触即发,场面甚是尴尬,大家都弄得灰头土脸。争论起黛西爱的是汤姆还是盖茨比,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汤姆将调查到的有关盖茨比的事情一一爆出,黛西犹豫不决,痛苦不堪。

最终黛西和盖茨比一起离开了,开的黄色的车。谁料车开到威尔逊店铺时,默尔特却冲了出来,一场车祸应运而生。待汤姆他们到来之时,还感叹威尔逊的店铺终于来生意了。不曾想到这次车祸是跟黄色的车有关,闲聊中才知道事情。

回到东卵村,汤姆冲向妻子的房间。而杰克却看到了藏在汤姆房屋外的盖茨比 ,得知是黛西开车撞死了默特尔而不是盖茨比。盖茨比等在这里是为了确保汤姆不伤害黛西,为此尼克还上楼看了看情况,察觉到汤姆和黛西在琢磨着什么事情。确保汤姆不会伤害黛西,盖茨比还是不愿离去,他要等到黛西睡下。

尼克彻夜未眠,一直等到盖茨比先生回来。来到盖茨比家,房间巨大,屋内一片漆黑,屋内散发着霉味,已经许久未通风,昔日光彩夺目的韵味一去不复返。尼克劝盖茨比离开,因为有人会追查他的车。但盖茨比不愿离去,他不可能把黛西留在这儿,这是他最后的希望。

接下来 他给尼克讲了年轻时跟丹·科迪一起的离奇故事,因为“杰伊·盖茨比”已经像玻璃一样被汤姆恶狠狠地摔得粉碎,而那出漫长的秘密狂想剧也落下了帷幕。我以为此时的他可以毫无保留地承认一切,但他想谈的只有黛西 。谈论他与黛西的初遇,一直到黛西嫁给汤姆。

尼克离开了盖茨比家,当再来时,盖茨比已经遇难。而男管家尚未发现,盖茨比一直等着黛西的电话,但到死都没有等到。对于盖茨比的葬礼,相比之前的门庭若市,现在只能用凄清来形容。昔日的朋友如同陌生人,只怕惹上麻烦。客厅里的人基本是官方人员,前来查看。而黛西则和汤姆一起离开了东卵村, 他们搞砸了事情,毁了人,然后就退回到自己的钱堆中去,退回到麻木不仁或者任何能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东西中去,让别人收拾他们的烂摊子 。

小说的末句“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退回到过去 ”让人不禁感叹这无疑不是盖茨比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黛西是他的信念,为了能离黛西近一点,他努力拼搏,改变了自己的阶级,拥有了黛西所向往的财富和地位。谁曾想这一切都是虚幻,丝毫没有让黛西入心,还把自己送到了死神的手里。

写到这不由得想到了小说开头来自菲茨杰拉德在《人间天堂》中塑造的人物托马斯·帕克·丹维里埃所写的那几句诗: 那就戴上金帽子,如果可以打动她;倘若你能跳得高,也请为她跳起来;直到她大声喊:“亲爱的爱人,戴着金帽子、跳得高高的爱人,我一定要拥有你 !” 但终究那只是一个不曾实现的转瞬即逝的梦。

盖茨比无疑是伟大的,为了自己的爱人,拼搏奋斗,拥有了地位和名声,只为配得上自己所爱之人。而其他人虚伪的面孔,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死活,不恋旧情的行为更是衬托出了他的伟大及独特。

【经典书院】读《了不起的盖茨比》(1)

第一章·海岸边的白房子

菲茨杰拉德有着雕塑般的精致面孔。他的沉思,他的侧脸,摄影师从任何一个角度拍他的特写,我想都能在摄影比赛中赢得奖项。那是甚至连漂亮女人都比不上的气质。一个帅到连电影都需要小李子披挂上阵饰演的人,还拥有着可以随时纵情横溢的才华以及取之不尽的巨大财富,我们是不是可以叫他人生赢家了呢?

不是。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就是盖茨比的人生。我们看到的那个面对着黑黝黝大海伸出双手的、孤独无比的身影,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笔写照。人生纵有万般风景,总逃不过最终的一场碎梦。

下午比较文学课结束后,我请教陈老师盖茨比和于连有没有相像之处。陈老师摇摇头说,时代的不同决定了二人的千差万别。于连生活在资本主义起步阶段,但盖茨比生活的,却是美国经济繁荣似锦的岁月。盖茨比一般被我们和“美国梦”联系在一起,是美国的年轻人奋斗的写照,更是无数“美国梦”破碎的证明。

我明白陈老师的意思,何止是时代和环境这些概念如此相比宏大的原因,仅仅是写作方式上,二人巨大的差别就可见一斑。司汤达整本《红与黑》都是围绕着于连在写,于连在书中是始终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而盖茨比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明显更为虚化,大多的生活都是以他邻居的视角给人们展现的。就像在第一章里,我们读不到盖茨比因何富有,只能在叙述和对话中感受到他身家的显赫;我们难以了解盖茨比的性格和思想,但结尾处一个面朝大海的身影,足够让我们产生一种困惑和悲悯。这是两种艺术。

可我坚持着我的观点。于连和盖茨比有相同点,这种相同点在于个人奋斗与悲剧命运。

或者说,菲茨杰拉德和于连有着这样的相同点。

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就是一部小说。这部小说里有盖茨比,有黛西,这些在小说里纵横着的人物,都是他人生中真实的伴侣。没落的家族让他难以过上实际的贵族生活,而世代承袭的文化氛围却让他深受陶冶;借助人情关系进入普林斯顿,成绩却科科亮着红灯。菲茨杰拉德的大学成绩能有多差?差到他精心创作的剧作《邪恶之眼》在美国公演时,他这位作者却被禁止随行;他爱上吉内瓦,一见倾心却被告知“穷小子配不上富家千金”;他21岁参军,战后只能在广告公司靠写广告词谋生。1918年七月初,菲兹杰拉德邂逅了珊尔达,那时的他还想不到这个女人将会为他的人生带来什么;七月中旬,吉内瓦订婚,九月,吉内瓦嫁作他人妇。1919年六月,他和珊尔达的婚约被中止,原因是菲茨杰拉德赚不到足够的钱让她过上富家太太的生活,比这更伤一个男人尊严的,是珊尔达说她看不见他有让她过上富家太太的潜力。婚约停止的那段日子,他辞职回到家乡。菲茨杰拉德的全身上下都写着失败,没有学位,没有工作,没有恋人。

而仅仅半年多之后,他因为《天堂的这一侧》名声大噪,一本书让他只手翻身,进入文坛、赢得名声、赚够钱、夺回了珊尔达。他甚至凭借一篇文章就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名字——那个纸醉金迷的美国1920年代因为他的散文《爵士时代的回声》而被定义为“爵士时代”,而他和妻子珊尔达则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住进别墅,永远拉不上的旅行箱成为了他的标配;他的小说卖到4000美元一篇,他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是当时教师的19倍。他成为了全民偶像。珊尔达终于过上她梦寐以求的富家太太的生活,夫妻二人挥金如土、纵情享乐。

这一切都是菲茨杰拉德奋斗的结果,凭借个人奋斗赢得财富、名声、美人,这些被无数男人奋其一生努力追求的,菲茨杰拉德全都有了。这是穷小子的翻身,这是励志的传奇,菲茨杰拉德的故事就是年轻人努力奋斗实现“美国梦”的真人秀。

然而,就如同于连不择手段的攀登最终以坠落为结尾,菲茨杰拉德的结局也同样悲剧。1929年,美国和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属于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在这之前,妻子珊尔达被诊为精神分裂,住进医院。家里的积蓄早已挥霍一空,更可怕的是,菲茨杰拉德染上酗酒和拖稿的恶习,他的才华和名气,都随着那个年代的美国股市一样直线下跌,渐渐泡沫化。

1940年,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去世前,已经破产的他立过一份遗嘱,遗嘱中,曾经挥金如土的他要求用“最便宜的葬礼”对待死去的自己。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起,也因一个人落幕。在我看来,这也许没有于连的死深刻,但一定更为壮阔。

我把这一章里自己最爱的这段话手抄了下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当然少不了一些盖茨比。我们看得到他的别墅、他的豪车,却难见他们面朝大海的忧郁,那也许是凝聚了一生奋斗与挣扎,融合了酸甜苦辣的无尽沧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