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任何加强库存控制?
程晓华
2007年发表于《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库存问题一直是制造业的一个大问题,从大的方面讲,库存是制造业的两大死点之一(另外一个是AR-应收帐,其实也是个库存问题),库存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知名企业如丰田、戴尔电脑等一直在喊所谓的“零库存”。
库存控制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很多人认为库存问题实际上仅仅是一个仓储管理问题。这是库存管理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在GOOGLE或者BAIDU里面查阅我发表的相关文章,在本文的后面也有相关论述。
第二: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简单地认为,库存多了要不就是采购买多了,要不就是生产的成品多了,要不就怪罪销售做得不好。其实问题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要想去控制库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管理层的重视。
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做起来很难。我们见到的很多管理者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开拓与产品研发上。在他们看来,市场与研发才是最重要的,而库存嘛,很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四川长虹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倪润峰总裁在下台之前,几乎每年都在讲长虹又实现了多少多少国际市场的销售,市场份额又扩大了多大多大…… 结果呢,等到他老人家一下台,问题就出来了:企业库存累计70多个亿人民币,应收帐款40多个亿(也是变相的库存),而他们每年的销售额也就是100多个亿,企业离死不远了!于是就赶紧交了权 ……山东的青啤集团,从1996年到2000年,销售翻了一番,企业净收入不升反降!实在受不了了,花了很多钱,找到埃森哲这个洋医生一看,原来是整个供需链上的库存太多了!企业赚的钱大多被大量的库存成本给抵消了!……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说明了领导层对库存不够重视,最后都几乎导致企业倒闭。我们有句话说,做企业嘛,领导的双眼要紧紧盯住市场与研发,这是没有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你不能只顾头而不顾尾- 你只顾往前冲,结果是你占领的领地(市场)份额越大,战线拉的越长,你留下的垃圾(库存)就越多,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如同当年的日本鬼子,在中国以及东南亚侵略的领土越多,他们离最终失败的命运就越近。原因很简单,你日本鬼子就那么点人,按照毛主席的说法,硬拖也拖死你了!你后勤(Logistics)跟不上去了!做企业也是这样,你的市场份额越大,如果你的管理,尤其是库存管理跟不上去,那么你的库存就会越高,你的资金挤压、库存持有成本就好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跟日本鬼子在东南亚战场的命运一样,必死无疑!所以我经常跟一些“企业家”讲,“你卖得越多,你可能死得越快”!很多人以为我在危言耸听,故意让他们掏钱接收我的培训与咨询。我说不是的,你可以好好想想我说的对不对,而且你要赶紧想明白了,否则你(企业)就来不及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重视库存控制”的问题了。
这实际上也是个考核的问题- 如何衡量你的库存水平是否是合理的?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库存周转率(ITO-Inventory Turn-over)。你的库存一年能周转多少次代表了你的现金(Cash Flow)周转效率。我们都说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的生命线,很多企业倒闭就是因为所谓的资金链断裂。
那么企业的资金链为什么会断裂呢?我们知道,做为制造业来讲,在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情况下,你的现金大部分是会挤压在库存这个所谓的流动资产上。库存一旦周转不灵,那么就表示你的现金周转不灵了。
库存周转率的公式就是用销售的物料成本(Sold Materials Cost)除以平均库存持有量。这里面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在用“销售额-Sales Revenue”除以平均库存,这是在自己蒙自己了。销售额本身包含了各种采购、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如果用它做分子就不能真正地表示出你的现金周转情况。曾经有企业我说他们的库存周转率是20,说所谓的行业水平(Benchmark)也就是20左右,觉得自己做得可以了。我说你能知道衡量库存周转率这很好,很多企业压根儿就不衡量这个指标,即使衡量也是财务人员在自己算着玩儿,整个公司知道的很少。但关键是你用销售额去衡量就是人为地放大了你的库存周转率,你可以让你的财务去验证一下,你的现金是否是真正地转了那么多圈儿。
知道了如何用库存周转率去衡量你的库存水平的合理性,剩下的就是你要如何去监控这个指标了(KPI)。
第一:在实施了ERP的前提下,这个指标是可以每天都看的。因为你可以从ERP里面每天提取相关数值(销售的物料成本成本、每天的库存数量)进行计算;
第二:由财务在每年年末根据可得的现金流量以及未来一年的销售预测计算应该的库存周转率目标;
第三:根据库存周转率目标与实际发生的库存周转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不断发现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改进提高。
第四:在关注库存周转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对客户的及时交货率(OTD - On-time Delivery)。OTD与ITO看起来是矛盾的两个指标,但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要想保证及时交货,理论上就必须提高库存水平;而如果不能保证及时交货,就无法增大(销售的物料成本)分子。所以,只有把库存周转率与及时交货率结合起来考核,这个指标才是有意义的。
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知道了库存控制的问题,如何改进提高了。这其实是一个流程管理的水平。
在监控库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库存水平远远高于我们计划的“应该”水平。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不要简单地讲这是哪个人的问题。我们通常说企业管理所有的业绩(结果)应该是流程输出的结果。同样道理,库存多了(跟目标比较),我们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流程可能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库存是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粘结剂。所谓物流就是指物料的流动,而这个物料实际上就是库存。也就是说物流实际上就是库存的流动。这从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供应链管理操作参考模型)可以看得很清楚。见图1:SCOR流程。
图1:SCOR流程
由以上SCOR流程,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存在一个计划、采购、制造、交付、退货的过程;而计划是计划什么呢?无非就是计划要销售、生产、采购什么,销售、生产、采购多少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在计划原材料、成品的库存问题;采购的东西是库存,生产的东西也是库存;销售或者交付实际是在供需链上转移库存;退货,无论是你的客户给你退货还是你给你的供应商退货,都是一个库存转移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库存贯穿于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的整个管理过程;
第二: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物流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库存的管理过程;
所以,我们说,当库存过高的时候,譬如说原材料库存高了,那么一定是与原材料库存管理相关的流程出了问题。原材料库存为什么过高?可能是采购买多了,也可能是采购计划下多了,还可能是生产消耗太少了。总之一定是与原材料库存相关的采购流程、采购计划流程或者是生产流程出了问题;再譬如说,你的成品库存多了,什么原因呢?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可能是销售出了问题,但我们还可能认为是生产出了问题呢?生产的多了,或者销售少了,都有可能导致成品库存的增加。如果再往前追溯,销售为什么少了呢?很有可能是该生产的东西生产不出来,不该生产的呢生产了很多,故而导致成品的增加;那么生产为什么生产了不该生产的东西而该销售需要的东西没有及时生产出来呢?可能是销售本身预测不准确,也有可能是由于物料的短缺导致生产无法及时完成,也有可能是生产计划或者是产能出了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成品库存的挤压。
所以,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库存的形成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想加强库存的控制水平,合理的业务控制流程以及对流程的有效控制就成了一个关键所在。
而一旦有了合理的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与之相配套的组织结构问题就会摆到了桌面上。
这也就是库存控制的第四个方面: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控制。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做电子加工行业(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流程基本差不多,为什么表现在业绩上,譬如库存周转率、及时交货率,差别会是很大呢?这里面往往就体现在组织结构的差异上。举个例子来讲,物料计划员这个职位在很多公司是不专门设置的,往往由采购员兼任,也就是说一个人既做采购又做计划。这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差别很大。为什么呢?采购员的职责是谈判,而计划员是玩数字的,一个人既做谈判又玩数字,怎么可能玩得好呢?这种人往往是很少见的,有的话,也是当经理的料。
与组织结构有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组织中,你必须得有那么一两个真正得的行家里手。我们说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反过来,如果一个组织中没红花(专家)只有绿叶(一般的流程操作人员),那么这个组织的绩效也是可想而知的。很多企业,没有人真正地懂库存问题,可能是因为舍不得钱雇佣所谓的高手,也没有舍得花钱请外部的顾问,自己有所谓懂的人也就是一知半解,最终吃亏的也就是企业自己了。
加强库存控制的第五个方面可能就是我们不得不谈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的问题了。
我曾经在很多文章里面谈到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上了ERP就一定能够帮助你降低库存吗?我的回答是“一定是不一定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很简单,我们见的这种事太多了。很多企业花了很多钱上了ERP,结果是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最终就是库存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不断上升,而客户满意度也在不断下降。
第二:不上ERP怎么办?我的答复是,你最好还是上ERP。尽管说上了ERP不一定能够帮助你降低库存,但不上ERP,你的库存往往是更难控制。道理很简单,物流的过程既是一个物料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上了ERP,至少可以帮您做到信息的集成,从而有可能帮助你降低库存。
谈到这里我一直没有谈关于“如何做到零库存“的问题,为什么呢?很多人说,戴尔能做到“零库存”,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零库存呢?我只能告诉你,天底下根本就没有“真正的零库存”这一说,所谓零库存只不过是库存不是在你手中就是在他手中而已 - 总之物质是不灭的。当然,所谓零库存、VMI、JIT等,作为一种理念,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探讨的,不管你有没有像戴尔、丰田等那种市场地位以及谈判能力。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Michael.Porter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3.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3.2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azon.com、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P32-33.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4:P49-54.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您也也没说什么类型的,我这边给你个模板,依葫芦画瓢吧~
论文答辩自述模板
论文答辩自述模板本文主要介绍怎样面对考官介绍自 己写的论文,怎样描述最简洁,最能表达论文的意思。管 理资料网整理论文答辩自述模板
论文答辩自述模板
第一段是套话,每个毕业答辩的学生都可以这样使用。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 的论文题目是 ,论文是在**导师的
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 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第二,讲述自己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重要
性。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对图书销 售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极大地提 高图书销售管理效率及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图书销 售管理系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随后,也是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的重要部分,讲述自己 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这部分主要论述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和 意义,与业务相关的管理原理,以及与系统相关MIS系统 开发原理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系统分析•这部分分析用户需求,进行调查 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条件,以现状为 基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从抽象的信息管理角度出 发,为使用户满意,系统应对哪些信息做怎样一些存储、变 换与传递,具备哪些功能,从而明确系统应该做些什 么。
第三部分是系统设计•通过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对 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目的是要得到一个令用户满意的 良好的实现方案。
第四部分是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内容,讨论了该 系统对人员与平台的要求,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 输入,并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
第五部分是系统运行•这部分描述了系统操作使用的方
法,进行一些系统测试,并评价了该系统.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系统存在的不足。
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 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缺乏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 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论文写作和系 统开发,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系统功能并不完备, 有待改进•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 中学到更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