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2023-12-10 15: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2010年度全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现将2010年论文评选活动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省在职中、小、幼教及特殊教育工作者,包括在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均可以独立或合作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参加评选。

二、论文选题

有关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学校管理、教师发展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均可成为研究对象与论文主题。

三、参评要求

1.为方便作者参评,今年不再要求作者寄送论文的纸质文本。在去年“网上申报”的基础上,同时提交论文电子稿即可(具体方法见“申报流程”)。

2.同一篇论文的电子稿要准备两份,一份是上传给“网上申报平台”的,一份是发送至指定邮箱的。上传给“网上申报平台”的电子稿中,除论文题目外,不得出现作者姓名、所在学校、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以便实施匿名评审。发送给指定邮箱的电子稿正文中可以写清楚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主要是作备份之用。同一篇论文不得在网上申报两次。

3.上传的论文电子稿只能是word生成的doc格式文件,尽量不要上传图片。

4.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探讨与宏观教育分析,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与分析等,但都必须符合各自的写作规范。论文要注重“科研”含量,切忌泛泛而谈。严禁抄袭,抄袭者一经发现将被公布。往年已参加“师陶杯”评选并获奖的教育科研论文不得再次参评。参评论文已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发表、交流、获其他奖项等)者请在文末注明。

5.正文前要有“摘要”(200字以内)和“关键词”(3-5个)。引文要细加核对。注释统一用脚注,每页编号。参考文献置于论文最后。注释和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主编、译者)、篇名(书名)、报刊名称及日期或期次(出版社及出版年份)、页码等项。

6.论文篇幅在5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设置为: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

7. 为了从时间上确保论文评选质量,中小学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31日。

四、申报流程

1.进入“网上申报平台”

中小学论文网上申报请登录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网站(),进入“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专栏;

2.填写学校、作者及论文信息

进入“网上申报平台”界面后,请按提示步骤逐一正确填写学校、作者及论文信息。每篇论文都会获得一个相应的编号,请作者牢记每一篇论文的编号。

3.上传论文电子稿

按平台的提示将论文电子稿上传。

4.论文备份

网上申报成功后,请作者向指定邮箱发送电子邮件以做备份之用。中小学论文发送至。具体要求为:(1)邮件主题为论文编号,并加注学校名称。例如:E-03-000405-001(徐州市为民小学)。如果是多篇论文一起发送,编号则为起始号码至结束号码。例如:E-03-000405-001——102(徐州市为民小学)。(2)以添加附件的方式发送论文,附件为word格式,附件的文件名为论文编号(如果是多篇论文一并发送,请打包),附件中的每一篇论文电子稿请写清楚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

5.邮局或银行汇款

每篇论文收取评审费50元,主要用于评审、授奖和印刷优秀论文集等。评审费可采取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方式。

中小学论文邮局汇款地址及收款人姓名为:南京市北京

西路77号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孙向阳老师,邮编210013。联系电话:;

银行汇款方式为:开户行是“工行南京大方巷分理处”,账号是4301011109001290883,户名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请在汇款单上写清楚汇款单位、汇款人姓名,便于查对。

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开题报告

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论文的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利用日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背景:

现在的小学生尽管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提起写作总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毫无新意,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日记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

2、 意义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日记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空间,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日记里,总会体现出学生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我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笔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日记只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关于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的作用的研究”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描写,收集写作素材,能对生活有切身的情感体验。姚雪垠先生曾经说过:“记日记,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益于知识修养品格修养。”同时,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发愁,让他们爱上写作。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xx年5月~~9月)

确定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9月~~12月)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日记是对生活的记录,“用我手写我心”是我对学生写日记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哪怕只是一两句话。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刚刚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我就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从家里的`事、班级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写起,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选材。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素材就多了。掌握了方法,学生写起日记来就得心应手了。

3、 多鼓励,多表扬,为学生的写作创设平台

写好日记,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把写日记坚持下来,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五分钟的“美文朗诵”,让优秀日记的作者朗读给大家听;把优秀习作收集在我的博客空间里;推荐优秀习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等。如此的鼓励表扬,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现在上了六年级还在坚持写日记,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xx年1月~~2月)

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案、反思、学生日记、作文等。

第四阶段:提升研究阶段(20xx年2月~~5月)

继续用实施阶段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相关资料等。

第五阶段:结题(20xx年5月)

完成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袋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 主件:结题报告

2、 附件:

(1) 学生优秀日记,在博文中出现。

(2) 学生优秀作文,在博文中出现。

(3) 调查问卷等。

(4) 研究随笔,教学反思等,发博文。

(5) 相关的一些图片、文字等。

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如何评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变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靠什么来驾驭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分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三、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四、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

中小学学术科目因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和纯洁性而走入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仍然很严重。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并不是要使课程脱离学术的轨道,而是给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而充分学术化了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把中小学的通识教育和劳动、技术、职业教育适度融合起来,通盘考虑,是许多国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国多年来也一直在这一领域探索,但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五、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对于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含义要正确理解,它不仅要求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应当分级(包括课程设置的门类和课时),更重要的是,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创造性地自主开发。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机械地割裂开来的做法,那种把学校课程仅仅理解为活动课程和任选课程的做法,都是认识上的误区,应当努力改变。惟有如此,我们的中小学才能既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和质量,又办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形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种措施,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对此可以而且应当大有作为。中小学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也即个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予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应当是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最好的纽带与桥梁。教育行政领导、管理机构的作用不可低估,责任非同小可,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 中国幼儿教学学会哪个的论文奖项好一点?

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话,那个中国幼儿教学会哪个论文的奖项好一点的?说的话,作为他们学校来说的话,论文的奖项是很多的,那个比较好的奖项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