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如何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论文

2023-12-09 18: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如何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论文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延安精神却如一部经典巨作,被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了下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弘扬与记成延安精神义不容辞。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劳动的意识,其实是为他人服务的观念,还有就是好多学些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多读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大学生应当学习延安精神,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到时候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努力方向不能迷失了自我,并付出行动。

最简单的比如把英语四级过了,不挂科,多学习课外知识等等;要求再高一点就是过英语六级等等......一定要发扬延安精神中不怕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运用到自己实际生活中,继承并发扬它。

扩展资料:

理延安精神的现代含义:

1、要始终坚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不忘初心,持续给精神“补钙”,不断校正思想准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

2、要始终牢记延安精神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坚持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和法治的思维推进工作,勇于削骨割肉、敢于动真碰硬,坚决破除思想利益固化藩篱。

3、要大量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着力破解生态环境脆弱的制约,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挖掘增长新潜力,从根本上扭转石油路径依赖。

4、就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要像延安时期那样“只见公仆不见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下决心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着力抓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自信、更加幸福。

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如何弘扬延安精神小学生作文

如果给我一支笔,我希望它是一支古朴的毛笔,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传承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给我一本书,我希望它镌刻着汉字,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要记住这些方块字的调皮可爱;如果让我记住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那么一定会是延安精神,因为我是中国人,因为它是由千万中华豪杰用热血谱写的,因为它凝聚了一个声音:“中华人民站起来了!”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内容的组合。它是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以后迁入延安的13年时间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反摩擦斗争、大生产运动和自身整风运动,所形成的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就是说,它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贞不渝、矢志不移。生活中,许多人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刻画着“延安精神”。譬如,教师……

  教师,它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它哺育了炎黄子孙、教育了千万人民,她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她就像一株青青的小草,总是默默无闻的站在我们身后,支持着我们,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奉献出自己的知识。

  每天清晨,老师总会早早起床,赶来给我们上早读课。她们总是空着肚子赶来,因为她担心自己吃早餐的时间会耽误我们学习。她抓紧着每一分、每一秒,就是为了能让我们多学一个字、一个词。上课时,她总会专心地给我们讲课;下课时,她们在办公室里批改我们的作业,忙得没有时间喝口水、休息会儿;自己没有课时,她们想办法向其他老师借来一节课,给我们补重点……她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宝贵的时间,将种子灌溉,,将花朵培育。

  然而,“医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无论是白天、夜晚,她们都得坚守在岗位上。当我们生病时,她们微微一笑,用亲切的话语安抚我们,使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当所有人都在休息时,她们或许在查房,或许在手术……辛苦极了!

  历史的篇章由古人掀开,未来的歌曲要由我们书写。因此,我们决不能愧对那些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弘扬延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我们的明天奋斗!

如何弘扬延安精神?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和国家已步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现期和社会的风险期。党的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如何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和美色关?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运用好延安精神,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颇为重要!
  从宏观上说,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到:第一,必须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长期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做到忠实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第二,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要求。做到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地做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善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三,必须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忠贞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已之利;第四,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勇挑重担、自觉奉献。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时要增强忧患意识,注意防微杜渐,厉行勤俭节约,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奢侈。
  从微观上说,应该强化“四种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要强化执政意识,认真处理好增强党员先进性与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关系。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教育方式和组织制约手段,不断强化党员的形象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促使每个党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真正发挥党员作用、履行党员义务,处处打先锋做表率,带动和影响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妥善处理好顺应民意与保障民生之间的关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时帮助最广大人民解难事、办实事,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营造好最广大人民的富强民主、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将此视为衡量和评价我们事业成效优劣的最高标准;三是强化改革意识,积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要有勇于担当的气魄,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谋事、干事和成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建立起项目化管理机制,严密立项论证、试点先行、总结提升、实施推广等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努力多出成果,利国利民;四是强化节俭意识,严格处理好创收增效与提质降耗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开动脑筋闯新路扩财源,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除铺张灭隐患。做到居安思危、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及时堵塞和消除跑、冒、滴、漏等问题,通过制度壁垒、效能监察、奖罚管理等手段,树立起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风尚。
  解放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可谓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不同任务,驱使我们的解放思想领域和重点也各有所侧重。而求真务实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可靠保证和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应有品格。因之,我们要牢记和秉承延安精神,并且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做到存之于心,见之于行,用之于业,就等同于寻到了事业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未来就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