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课改下的农村历史教学论文

2023-12-07 03: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课改下的农村历史教学论文

浅议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对广大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是对新的教材体系不太适应,其次是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第三是教材容量过大,让大家有点措手不及。大家普遍的感受是有点不会教、教不会了。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旧的历史教材总体上来说信息量较小,分析深刻,在体系编排上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所以老师们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从学生方面的因素来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正视学生的这一变化。

从时代的变迁上来说,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 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有了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处理好教材。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如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第三,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

总之,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的去探索,改进。

有好的历史论文题目吗?

帮您找到了以下几篇: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1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旅游开发初探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3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
4 高学术起点,入国际主流——谈《知识产权》杂志的历史责任
5 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
6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7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对湖南省衡南县新课改的调查与反思
8 多维视野中的“身体转向”及其历史轨迹
9 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历史选择——解读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
10 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制度完善
11 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
12 美国商业管制司法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启示
13 苏区精神历史地位探微
14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
15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因素
1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探索
18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20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小议如何在普通初中推进历史新课改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在推进新课改的道理上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 推进 新课改   新课改的推行已经有数年了,整体的运行情况是令人欣喜的,新课改的理论在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推广开来,已经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成功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新课改潮流不可动摇的今天,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认为现今新课改的推行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部分教师固守旧有模式,对推行新理念缺乏热忱。相当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可操作性。这种争论在初中历史科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双方之间的这种分岐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优先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对教师的分析   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一个慨叹,对新课改是有心无力啊。这说明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仍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这一点在普通初中的历史教师中,意见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几年,教师们对这一改革的理论已有所了解,虽然各人理解程度深浅有所差别,但是相信每一个负责任又有进取心的教师对是作过一番思考与尝试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既是给学生减压,也是给教师减压,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是教师对这一方式有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使然。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和一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相比,并不能使教师感觉到更轻松。但是不少教师在试行了新课程理论之后,又迅速的回到了旧方法上,为什么呢。笔者接触的一个资深优秀的教师说,新课标只适合于作秀,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老办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明显走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源素质更差,虽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地区,情况更为特殊,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区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在镇区仍然处于明显的过渡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他们的父辈多数刚从农村转向城镇,镇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这种提高的速度都不可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漫延,他们不像山区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烈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没有自觉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因而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型学习情绪。历史又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学科,也不需要参加中考,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必定带来行动上的忽视,表现出来的是镇区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

初二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专业论文在历史的补充和整理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历史资料是历史专业论文的血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初二历史小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反思

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 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确立的目标脱离课标,庞大、杂乱、抽象,这样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难达成的。例如,北师大版 八年级 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有个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孙中山及革命党人主要革命活动。(2)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3)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关于孙中山的历史资料,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2)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 说说 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3)组织小组讨论,评价辛亥革命和孙中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内容的容量非常大,不是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的,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阅读孙中山的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如果改成学生课前做准备,或者教师提供关于孙中山的典型 事迹 给学生阅读,这个环节才具备可操作性。教学设计要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坚持有效性原则。这节课要让学生收获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教学设计中目标要清晰,明确,切实可行,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

二、教学设计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几十个孩子们集中在教师里上课,教师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整体,学生的个体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思考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成长。一个课堂里坐着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素养、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作为历史学科,最明显的差异是,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差异。当前,很多历史教学设计看不出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似乎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只不过是基于全体学生起点或高或低进行设计罢了。进入课堂,即使在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在老师的授意下做了课前的预习,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相径庭:常见的是,有几个学生听课专注,兴致盎然,表现积极。一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靠他们的踊跃参与解决了,有的同学的发言甚至堪称精彩绝伦,激起师生热烈的掌声。然而,与他们“大显身手、独当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当多的同学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着,偶尔配合性地齐声应和一下,或自始至终无声无息。如何调动所有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呢?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了解学情差异?面对差异,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此,有些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广。如,组织学生课前搜集、阅读与本课有关的历史信息,或者提供相关资料供给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来上课,带着一些经过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缩小学情的差异,能比较好的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此外,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差异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可以分出层次,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解决,既要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还要注意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新课改以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关注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这个方向本身没错。但是,目前看来有点矫枉过正,喧宾夺主了———很多教学设计过于强调新颖灵动。在历史教学研讨活动中,若是一节课设计了一个别人未用过的形式,就会获得“好评”一片,似乎那就是课的“亮点”。在这样的评课标准的“激励”之下,许多教师趋之若鹜,许多教学设计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甚至忽略了教学内容。我曾经听过一节大市级公开课,课题是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 措施 》。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后,作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件上呈现了代表四个阶层的卡通人物:农民、手工业者、士兵和地主,每个人物旁边是他们表达自身感受的文字。此环节设计的意图是肯定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中农民的感受是:“有了土地,就有了劳动积极性,日子过得好开心啊!”这里很明显犯了科学性的错误:教师不但将商鞅变法的内容凭空迁移到了这里,还忽略了秦王朝统治时期苛捐杂税繁重的史实,试想:秦王朝时期的农民若是生活得如此幸福,还会有秦末农民战争吗?秦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秦的暴政,然而授课教师为了让形式新颖,看起来完整,让课堂更有趣味,就随意篡改历史,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必须要引起重视。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要本着对学生、对学科负责的态度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坚持科学性原则。我们也许无法保障完全呈现历史的真相,但是我们至少要努力接近真相。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千万不要用内容去迎合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要建立在知识正确的基础上,或者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传递给学生研究历史的严谨科学态度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教学预设与生成脱节

在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或教师赛课评比中,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的教学设计中的重点与课堂教学凸显出来的重点不一致,有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去开展。课后研讨时,授课教师说:课前设计得很好,但在上课时学生“不配合”,自己没有办法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全部精准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解决预设与生成脱节的问题需要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课标、教材,特别是学情,合理设计一节课,使这节课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如:课堂导入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是否适中?在有难度的问题呈现前,是否为学生深层思考做了铺垫?等等。其次,教学设计要有预设的弹性。“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中就要给课堂教学机动的空间,坚持目标性与弹性相结合原则。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遵从教学设计,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上课,课堂脱离教学设计,目标很难达成。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形同虚设,被学生拖着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运用自己学识与技能,以及教学机智,理性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整个课堂“形散神不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要依据历史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打造 高效课堂 ,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和终身成长。

范文二: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影视资料研究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常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存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一定程度上采用复原的方式进行拍摄,能够将历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不过这种影视资料并不一定遵循教科书上的阐述,有时会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甚至各种稗官野史等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影视资料时,需要进行认真筛选,和课文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凸显重要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历史影视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性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刺激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非常适合历史教学应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通常是通过板书或者口述方式来教学,知识会相对枯燥,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历史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这些资料将声音、图像和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综合,能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历史知识中还有部分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更加困难,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3.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能力同样极为重要,如果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其中,就能够让这些情感的培养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史,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视频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励后辈不断超越前贤。

三、引入历史影视资料教学需要规避的问题

1.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大多都是盖棺论定的。但是影视资料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绍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很多稗官野史的内容,甚至为了引发争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果将这些资料全盘照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所以需要对这些历史影视资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和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

(2)时间性

历史影视资料种类很多,而且同一个历史题材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影视片段,对此教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影视资料的利用效果。

2.讲解和直观展示要充分结合

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头至尾关注下去,可是这种直观性不能够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师要结合历史影视资料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等讲解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才播放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不是将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从头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历史影视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 总结 。尤其影视资料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简介,教师也要旁征博引,引用不同时期历史专家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防范历史影视资料滥用问题

历史影视资料只能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不能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只有到讲解内容的环节时才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例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影视资料的教学价值。否则,一味地滥用历史影视资料,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而使之变得肤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更无从谈起。

范文三: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浅析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网络是当今社会最为迅捷高速的信息搜集手段。借助于电脑网络,教师可以下载各个方面的教学信息,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相关的历史背景,网络让历史教学插上了翅膀,为历史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信息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发挥网络的作用,借助于网络集聚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贞观之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贞观之治”前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贞观之治”带来的巨大变化。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一时代的世界形势、中国国内形势,也可以搜集影视资料中的一些片段场景,特别是“火烧圆明园”这样留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场景,通过网络资料的搜集为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丰富的信息容量。这样的信息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影音资料,在教学中将网络作用发挥出来,可以有效辅助历史教学工作开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

历史是生活的积淀,若干个生活的节点构成了历史的发展长轴。许多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能够找到相关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空洞说教,要竭力寻找生活中的着力点,将生活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在《““””的十年》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经历这一时代,对“”产生的背景、造成的危害缺乏直观了解,但是学生的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却是十年“”的经历者,甚至是受害者,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十年的点滴碎片,让学生提高对这一场浩劫的直观感知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从“”期间的生活条件、社会形势,乃至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寻找这一场浩劫留下的印记,也能亲身收获许多有关“”的鲜活讯息。结合接下来的教材分析,师生对这一场十年浩劫的了解将会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彻,较好地实现了学习目标。生活资源的利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比如《改革开放》这一课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源,重点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着手,回顾五年前、十年前与现在的条件发生的变化,从家庭居住条件、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日常的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了解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从这样的显著变化中直观感受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生活条件在快速提高,对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家庭生活这一微观角度前后对比变化,侧面验证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的生活资源有力提升了教学成效。对学生而言,生活资源具有加深理解作用,起到了促进巩固与提升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情感资源的作用

对学生强化思想 教育 、情感渗透,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一项重要的职能。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历史教材中发掘情感资源,与学生思想成长结合起来,与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结合起来,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情感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难忘九•一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画面及数据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对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这样的演示之后无不群情激昂,教师还可以从这一课联系到当前中日两国东海纷争、钓鱼岛纷争等时事政治内容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而甘愿奉献自身力量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强大是广大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卓越奉献的结果,将来建设祖国、壮大民族的责任当之无愧落在青少年的身上,让爱国主义成为他们心中涤荡的主旋律,让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强大动力。再比如《钢铁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展示现代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显著提升的精彩场景,如新式武器装备、解放军战士生龙活虎训练等影音资料,增强学生为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自豪感。

四、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活动资源的作用

历史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也要重视课外,既要强化师生互动探究,也要发挥活动促进功能。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将这一资源的功能体现出来。例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搜集资料,研究海峡两岸近十年来在经济 文化 交流方面的巨大成果,并对本地区台资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以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内容,验证海峡两岸人民一衣带水的同胞之情,验证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不断深入、祖国统一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有效增强了学生实际感知成效,巩固了教学成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与支撑,广大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发掘、广辟途径,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强劲支撑。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教材版本过多,课标设置不一,给实际教学带来不便;学生对于“新”模块的适应尚未游刃有余。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在教学环境上做文章。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主要问题

从2008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进行。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对象是: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最先试点到目前的投入教学实践也只有几年时间。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显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教师和教学的问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教师高中教师学历比率如下:硕士4.8%(多数在东南沿海),本科74.2%,专科18.5%,其他学历2.5%。因此,我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自然教学观念也有十分显著的差别,特别是针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深受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的惯性使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使他们难以快速转变角色从课堂上的王者退出来知识作为一个导师而存在。新课程改革注重探究性地学习,需要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已经是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性的诱饵而已。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历史故事情境模式教学等。

同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是一大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制定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很难再短时间内调整学校的教学机制使之适应。

(二)教材与课标的问题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和兴趣教学给达到教学目标的达到带来十分大的困难。在学习时间被动变少而所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给教学的进行也带来不少麻烦。必修教材的内容多、课时少、目标高、内容深鞥特点,使教学出现了重、繁、难、深、杂等问题。教学的开放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学习也给历史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三)学生与“家庭”的问题

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忘却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对于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还很难从古老的模式中跳出来行使自我的主体地位的权利。学生对于新的“模块”似的学习还感到陌生,无法完全的适应。他们缺少过渡学习的阶段,缺少相应的这是铺垫。对自主学习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疑惑。

这里的“家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家庭: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班集体。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性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同样,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高中历史的教学被重视的程度很低。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的革新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一,知识结构不同,不能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改革。因此,只有用骨干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做到多总结、多学习,努力实现快速、稳定地转型。

1、培养骨干教师,革新教学观念

对比的思想每个都有,只有有了模范有了代表才有学习的对象,努力培养骨干教师,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从课堂中的表演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持人,让学生尽情表演,凸显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在兴趣教学中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予高中历史教师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规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教育等。

2、遵循“三位一体”标准,规范教学方法

三位一体,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立足新课标的要求,对高中历史进行规范的教学。从备课的单一模式转变到备课形式的多元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表演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兴趣法教学等。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辅助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

教学内容限定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又使学生的学生变得繁而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教材只是个参考,教学目标才是指向。立足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模块”教学,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与各个模块相结合。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使知识鲜明化、个性化以便学生进行记忆。

(三)从教学环境入手

制定合理的班规,同时用心对待,使班级上升为家的理念。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访计划,与家长切实沟通,道清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三、结语

针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时期的状况十分复杂,改革与复古的都有,确实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准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下手,实事求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将高中历史教学做到更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