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九年级上册化学小论文600

2023-12-07 1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九年级上册化学小论文600

  化学课程是从化学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从学校课程体系出发,安排它的顺序、课时及期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三化学小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1
  溶液溶解度的探究

  上周,我们已经学完第九单元《溶液》课程的全部内容,在回顾单元知识的过程中,我着重回忆对溶解的加深理解,记得课后还曾经向刘老师求教空气和合金也是溶液,也有溶解度的概念,刘老师还在课上告诉我们一些溶液的形成和物质溶解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等。为了深入理解溶液溶解度的概念,我和同学利用假日期间,通过做化学小实验来探究物质能不能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即溶解度的知识点。

  我们在1月2日中午(室外温度13度左右)的情况下,做有关溶解度实验。

  首先将超市购买的精制250克食用盐均匀分成5份,每份50克;

  其次,将超市购买的550mL的农夫矿泉水缓缓倒入奶锅内,防止水溅出;

  第三步,略微加热装有矿泉水的奶锅,并用筷子搅拌均匀后,用甩至0度的体温计测量奶锅内的矿泉水温度,为19度。随后加入1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全部融化。

  第四步,再加50克的食盐,搅拌后仍能全部融化。 第五步,再加第3份50克的食盐,搅拌后观察,发现锅底有少量食盐未能溶解。

  这时,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在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我们计算550毫升的矿泉水约为550克,在20°C时可最多溶解146克的食盐。

  因而,我们分析,此时奶锅里的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第六步,我们将奶锅里的溶液加热,一会儿,发现,沉淀锅底生物少量食盐不见了,因此,判定,此时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

  第七步,将热的奶锅放在室外(10度左右)1小时候后,观察,奶锅里又有少量的食盐沉淀物出现,说明溶解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将溶液加热(升温)可以使溶液由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态,将溶液冷却(降温)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状态变成饱和状态。
  初三化学小论文篇2
  归纳一二三轻松学习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可以说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它们有超过二千万的成员。划玻璃用的金刚石,写字用的铅笔芯,我国古代的一些书法家、画家书写或绘制的字画用墨等等。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经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等。那么同学们如何学好关于碳单质的知识呢?实际上我们只要善于总结,就能学好碳知识。

  抓住一条主线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学习碳的单质时要抓住“结构→性质→用途”这样一条主线。

  对于几种常见的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我们同学们要注意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掌握好碳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记住两种单质

  金刚石和石墨是最常见的两种碳的单质,这就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两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1)金刚石中碳原子连接成牢固的立体网状结构,决定了金刚石具有坚硬的性质,由此决定了其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的用途。

  (2)石墨中每个碳原子与同一个平面上周围的三个碳原子连成片,许多这样的片重叠起来构成石墨。由于每个碳原子都剩余一个电子成为自由电子,所以石墨能够导电,因此可制作电极;片与片之间可滑动,所以石墨质软,可制作铅笔芯、润滑剂;碳原子之间连接很牢固,所以它的熔点、沸点都很高,可用于制作航天飞机的绝热片。

  另外,对于木炭和C60也要熟悉。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作吸附剂。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还要强。可用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制糖工业上的脱色剂等。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这种结构很稳定,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殊性能。

  掌握三个性质

  由于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碳原子既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决定了碳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而且同学们要注意,虽然金刚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却是一样的,因为构成它们的粒子是同一种粒子—碳原子。

  (1)常温下的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

  (2)可燃性:在点燃的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决定了碳可用作燃料。 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O2CO2

  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2C+O22CO

  (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

  C+2CuO2Cu+CO2↑

  3C+2Fe2O34Fe+3CO2↑
猜你喜欢:
1. 化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2. 材料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5.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初中化学小论文(600字左右)

人体酸碱度影响健康

上学时作实验,经常会用到PH值,同学间开玩笑总说“女生是酸性的,男生是碱性的”,不过从没人认真想过自己的酸碱值到底是多少。如今这一化学术语真的用到了人身上,而且研究结果明确显示:酸性体质是亚健康的表现,健康人要碱性不要酸性。

什么是酸性体质?

山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杜慧真介绍,健康人内环境的PH值在7·35 到7·45 之间,即我们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质代谢。“可是根据调查,只有10%的人PH值在此范围内,属于碱性体质,多达70%的人是酸性体质,体液PH值经常徘徊在7·35左右或稍低,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与碱性体质者相比,酸性体质的人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腹泻、便秘等,到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如果长期处在酸性体质不加以改善,女性的皮肤会过早地黯淡和衰老;儿童会造成发育不良、食欲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中老年人则会因此引发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杜主任介绍,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当然,这只是PH值稍低一点的表现,如果体液‘酸’得厉害,人就受不了了。”杜主任说,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产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到6·7时人就会死亡。

六大原因造成人体酸化

饮食结构不合理 我们在平常的饮食中往往是精米白面、鸡鸭鱼肉蛋,一旦这些酸性食物成为我们的主食,酸性体质也就不知不觉地形成了。

运动不足 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但现代人以车代步现象愈来愈多,运动量大大减少,长久便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过重的心理负担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不良嗜好 烟、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无节制的抽烟饮酒等,极易导致人体的酸性化。

生活不规律 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

环境的严重污染 由于饮用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造成严重污染,人们摄入这些含有有害元素的饮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气后,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滞留在体内造成体质酸性化。

吃出“碱性”健康人

既然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导致酸性体质,那么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一定能纠正酸性内环境。

“海带可以说是碱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带能很好地纠正酸性体质。”杜主任说,平时感到劳累、疲乏、浑身酸痛的时候,不妨吃些海带。此外,人们常说喝茶能解乏,除了茶叶中的兴奋成分外,茶碱“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也起到缓解疲乏的作用。“大量运动过后,体内脂肪动员产生乳酸,让我们肌肉酸痛,这时吃个苹果,吃饭时以蔬菜为主,肯定能缓解一下。”

杜主任说,既然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那么平时就尽量少吃这些食物。“实在想吃时可以把它们和碱性食物一起搭配,比如炖肉时放些海带,烧牛肉时加些萝卜等等。”

常见食物的酸碱性

强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西点、柿子、乌鱼子、柴鱼等。

中酸性 火腿、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 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等。

弱碱性 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 萝卜干、大豆、胡萝卜、番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强碱性 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天然绿藻类。

在日常生活中谁会注意自己的人体液体什么时候处于最佳健康状态,可是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人体细胞处于最佳运作状态时的体液平均酸碱度应该是7.4,属于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人体细胞在这样一个弱碱性的环境中最具备活力和最有生命力,新陈代谢最旺盛。

那么当您的体液处在小于7.0的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时,您的身体会出现哪些不适的感觉呢,您可能还不知道严重的话还会发生疾病。

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及时发现自己体液趋于弱酸性的变化,并且经过膳食及时的去干预它,健康就会离我们更近。本节目就是通过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全面地介绍了您所关心的问题。

求初中化学小论文(600字左右)给好评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工厂和汽车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这是目前地球上出现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二氧化碳常被人看作是“废物”,甚至当作危险的“敌人”.其实二氧化碳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叶子中的叶绿素在日光照射下都能完成一个很奇妙的变化,把叶子吸收的二氧化和根部输送来的水分转变为糖、淀粉以及氧气(光合作用),6CO2+6H2O → C6H12O6+6O2.实验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因此二氧化碳有“气肥”之称.
二氧化碳可以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和有害健康的过氧化物产生,并能保鲜和维持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二氧化碳不会造成谷物中药物残留和大气污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它除了常被用于肉类等食物的冷冻保鲜还用于人工降雨.当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却因缺少凝结核心而未能凝成雨滴时,用飞机将干冰撒向空中,由于干冰迅速气化吸热,四周气温骤降结出许多小冰晶,水蒸气就能凝成水滴而下雨.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但有些活动性强的金属,例如镁条,点燃后放入二氧化碳里能够继续燃烧:2Mg+CO2→2MgO+C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有条件的.
无色、无臭的气体二氧化碳有个怪脾气,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5%,就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神经,使呼吸量增加两倍,并且有不舒服的感觉.一旦吸入高浓度 CO2,部分人可先感头昏、心悸、迅速出现语妄、掠厥、昏迷,若不及时脱离现场抢救,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岩洞、枯井、地窖中可能聚集着二氧化碳,人若误入其中则窒息死亡.为此,人们下到深井之前要进行明火试验,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明火若熄灭就表明可能有二氧化碳气体.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O3)、CH4、氟氯代烷(该类化合物包括20多种,其中主要有CCl3F、CCl2F2)等.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寒带和两极的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因而会上升,从而淹没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气温上升会使干旱的热带地区更加干旱,并使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甚至会导致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应共同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要一篇初中9年级上册化学小论文1000字左右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有关“电子云”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我们制作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的小课件。首先简介“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在电影及动画制作中的运用;然后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各种gif动画,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

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
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gif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化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