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历史的论文10000字

2023-12-08 04: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历史的论文10000字

《浅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论文:

摘要: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的近代化”这一重要的启蒙主题,他把“新民”作为解救中国的方案加以论述,提出了国民性改造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文化重构议题,这在今天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思想启蒙

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是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他以“新民”说回答了中国近代关于如何培养和造就近代的理想人格这一现实问题。“新民”这一词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总体上是想通过做启蒙工作,把民众培育成具有新型人格的国民,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发展与内容

十九世纪末,晚清社会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近代化”伴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行程趋于停滞。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多舛命运引起了进步人士更深层次的思考。梁启超流亡日本后,一方面广泛学习和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另一方面深刻地总结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

他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思考过程后逐渐认识到,近代中国由于缺少文化意识层面的改革所造成的国民性的愚弱是中国当前问题的病根。梁启超因而将国人对近代文明的认识触角触碰到了“精神文化”的层面。紧接着,梁启超发表了《新民说》、《新民议》等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文章,由此也建构了他“新民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引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国民心理的摧残,从而洗涤国民奴性,提高国民素质,进而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培养出合格的国民。梁漱溟明确指出“余为新民说,欲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从他国所以发达进步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病之所在”。

他认为“新国”必先“新民”,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梁启超将“新民”视为中国当今第一急务,指出了“人的近代化”对于“社会的近代化”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来实行“新民之道”。

(一)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以帮助国民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梁启超认为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是造成国民道德缺陷和国民性衰弱的罪魁祸首,他还列数了专制制度的十大罪状,指出正是这些罪状使人民沦于奴隶的境地,养成了“奴性”的道德,因此他提倡“破坏主义”,主张用激烈的手段彻底地扫除封建制度及其一切附属物。

他还指出了我国国民性的种种缺陷,认为务必要来一次彻底的改造,而争取自由、解放思想,同封建道德彻底地决裂是达到此种目的的关键。梁漱溟极力歌颂自由,他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他希望每个国人要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向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和奴隶主义宣战。

同时,梁漱溟还号召人们发扬我国古代的尚武精神,做到自爱、自治、自立、自任、自牧,这些都是国人应该养成的新道德。他认为,国人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自由精神和新道德,就能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成为真正具备独立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国民”。

(二)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让国民知道当前国家病根所在,进而能“自警厉自策进”

梁启超在“新民思想”中抱着十分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度,他提倡“国民性改造”应该“博采西方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由此,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总共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进行启蒙宣传。

他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梁启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以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精神来“药中国之时弊”。梁漱溟通过比较中西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其中主要向国人介绍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天赋人权论”和“三权分立学说”等三种学说。

他指出国民应该具备国家思想,培养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朝廷的观念,克服几千年来的“束身寡过主义”,养成服从群体利益的“公德”。他阐述了义务和权利对等的思想,激励国民起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自身的权利,追求自由和民主。

梁漱溟还参照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构建了以“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为宗旨的“新民思想”体系,该理论触及到了社会近代化问题的核心――精神文化的近代化问题。

二、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评价

“新民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合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逻辑。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内容,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制约,梁启超在论述新民思想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谬误。

梁启超强调教育新民,但他却割裂了革命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没有将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专制制度同新民相结合起来,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就中国的新民之路。同时,它的思想局限性还表现在,其没有将民主主义同民族主义有机结合来从更高的层面来探讨新民之道。

但不能否定的是,“新民思想”这一学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层思考,从该意义上说,其于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准确把握新民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历史。中国社会的变迁没能像西方一样培育出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比如西方的市民阶层,他们代表了新的生产力。

中国历史的大变迁、改朝换代的变故通常是通过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实现的,但农民起义始终不是市民的,不是新的生产力引发的革命。当西方工业化国家已诞生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时,中国社会仍处于被剥夺者地位的是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沿续着贫、弱、愚、散,即使有进步,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当时的让步或妥协。

梁启超看到了国民的“奴性”,于是开始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学说,倡导新民,塑造国民自由、独立、平等、尚武之精神,虽然未能造就中国之新民,但对当时的国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新民思想有利于我国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梁启超对新道德标准的阐述,对自治性和责任感的强调,直接影响了这个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民主教育建设。

民国初年,新的民主教育宗旨就受“新民思想”的影响,吸收了其中关于私德与公德的思想。为了实现民主教育,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的主人翁、积极的现代化公民,这些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给予受教育者以公德意识、和国家意识自治能力的培养。

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连续性的,就如市场经济作为同资本主义天然联系的产物,可也以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一样,新民思想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仍然可以赋予其时代价值,使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所以,批判地继承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塑造新型建设者的思想道德,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小论文1000字

  关于历史人物的:
  论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设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修驰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秦始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极为庞大,滥用民力;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
  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用民力,统治残暴的体现。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事实上也是如此。文献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手段,不考虑人民的生活。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关于社会方面的:
  珍惜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
  只有节约用水,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类的健康是先从水来的。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也就是说水是20亿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现在的重中之重!
  水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节约用水,不知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反之,如果每个人都不在意地浪费水资源,那么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饮水困难!
  现在,由于许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资源,且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就越来越少。然而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积极行动起来,节约、保护水资源。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水资源吧。
  (额,这算是《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社会”那部分的吧)

  关于车的发展史的:
  车的发展史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
  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不同时期老师留的题目不同,所以类别有点乱。

1000字以上历史小论文!!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
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
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
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
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
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
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
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
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
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
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
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
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
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
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
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
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