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性和不良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择业有所帮助指导。
当代大学生面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环境,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良性就业择业心理和不良就业择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分析,进而进行有力的引导,无疑会使大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觅职场中多一分把握,多一分成熟与自信,无疑会加强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青年大学生与人才需求使用方的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弥合二者之间的间隙,无疑会使社会相对紧张的人才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好高骛远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办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调适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心理上千姿百态,我们对其分析、归纳,总结出9种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择业心态:
(一)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涌向三资企业,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在有关部门最近对北京高校20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择业倾向。当问及“你对人生价值怎么看”时,选择“人的价值既在于贡献,也在于取得功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70.1%、69.0%、72.3%、74.3%;当问及“您追求怎样的人生”时,选择“既追求为社会做贡献,也追求个人生活的幸福”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92.4%、92.9%、94.1%和90.3%;当问及“您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时,选择“多贡献、多得利”答案的,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别为80.3%、78.2%、80.6%、84.4%;当问及“您选择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排序”时,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答案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功利心理。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清贫、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业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求职者身上常常遇到。例如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一些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国营大、中型企业,也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此外,人们还发现怀着安全心理来求职择业的人群中,家长“越俎瓦疱”的居多。一位大学生的家长对我们说;“我不要求孩子去冒风险挣大钱,只想帮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了却当家长的忧虑”。这种家长不会是少数。
(三)求“名”心理
在消费者中,有一种求名心理,即追求商品的名牌,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甚至不惜购买假冒商品,以满足其虚荣心。在求职择业者当中也有这种求名心理,不了解职业的内在要求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某些工作,单纯追求“名望高、名誉好”的单位。
(四)竞争心理
商品生产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在高等院校实行奖学金和贷款制度、科研单位实行有偿合同制、人才流动以及取消干部终身制等等,都提倡竞争、保护竞争,从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地十分明显。据一位已被上海希尔顿大酒店录用的大学生说:“首先吸引我的是工资高,待遇好,另外,坦白地说,我不满意我原先所干的研究所的工作环境。有人说我不知足,在有名气的单位做清闲的工作够惬意的,为什么还要调动呢?可气就可气在这清闲上,没有什么活可干,人又不能调走。我愿意参与各种竞争,情愿快节奏、高效率地干,并希望工作之余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这多痛快!”这位大学生的直言不讳代表了许多人的求职心态。
(五)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使大批农村“盲流”填补了空白。在北京市的一次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求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求职业。他们宁可待业,也不愿去当煤矿工人、纺织工人、清洁工人……另外一些部门的招聘桌前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笔者问其中的一位女青年,回答令人瞠目:“都90年代了,还让我们去操作那些笨重的纺纱机,没门!宁可吃闲饭,干个体户,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挣钱不多的工作”。求闲心理在大学生的求职队伍里可能只占少数。
(六)求便心理
求便心理就是那些为了离家近或追求生活便利的人的一种求职心态。事业与家庭、工作与生活常常有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便,从而在择业时产生了求便心理。一位家在北京,单身在外地工作的大学讲师,为了全家团聚,竟然屈就去当一名更夫。
在大学生择业倾向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求便心理。据北京市有关部门1988年调查,当问及“假如您在毕业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去向,您首先选择哪些地区”时,大学生选择北京的占23.2%;选择沿海的开放城市的占21.0%;选择其它大城市的占16.7%。理由是为了生活、学习方便。1987年我们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这个问题上时,大学生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可见求便心理在大学生择业中的位置。
(七)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求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于是人们在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大饭店及外贸部门等狭窄的小路上,甚至有人为此“献身”或受骗。因此,我们在就业指导中再三告诫学生,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九)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由家长或中学老师做的主,临近毕业时,这些人又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下转第202页)
(上接第199页)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如何有效利用大学四年或者更长时间充实完善自己?如何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诸如经济、恋爱与婚姻、理想与信念、道德与情操等问题?如何使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更出色?提出这些问题及回答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极大地决定一名大学生的未来。它无疑为迷茫中的大学生又多了一个方向标。
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呼声很高,很多大学生提出了就业指导服务不能仅仅是“季节性快餐”,而应为全程性指导服务,全方位切入。事实上,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学生应该从一踏进大学校门就应该开始职业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呢?
①要正确的自我定位
自我评估,要清楚的自我认识,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无术。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自己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有空的时候就拿来看看,经常回想自己爱出错的地方,以后就尽量地避免。
②做好自我规划
自我规划就是确定短期和长期目标。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明显。要不断的激励自己努力再努力。完成一个个的目标,那么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在大学的四年里,每个人所采取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也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年为检测时期,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自我定位。来到大学的校园里,不要埋头于学习,注意看一下周围的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就业的,不妨为自己找准方向。第二年为定向期,知道了自己的具体情况就可以更清楚的为自己定位了。在此期间一定要打好专业基础。第三年为冲刺期,在定向的基础上好好的努力。不要空虚的过大学生活,到头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四年为分化期,大四到了,工作的工作,考研的考研。分化很明显。总的来说,大学四年的规划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③学校应承担职业指导的责任
对于职业指导,我们在来看看美国的毕业生是如何就业的?
美国实行的也是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进行协调进行。学校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美国高校一般都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而学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就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
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很有帮助。就业指导中心还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此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率往往高于其他渠道。
毕业生面对着求职的巨大压力,究竟缺乏的是什么?有关专家指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缺乏的不是找不到就业的机会,而是不知道该去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工作?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生实践过程中择业、创业这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人生价值观会通过择业观、创业观而具体化为人生的物质力量,而择业观、创业观也总是体现着人生价值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不仅关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而且关涉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在确定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择业与创业时紧密相关的。择业是创业的前提,没有择业也就没有创业的基础和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创业是择业的必然要求,是择业的价值体现,没有创业,择业就会失去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表转,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我们不能回避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应该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五)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当代大学生生活经历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挫折的考验,尽管同学们可能满腹经纶,但一步入社会立即就显得捉襟见肘。大学生原来对社会充满的美好希望可能在挫折后就变得烟消云散。大学生应自觉地将个人的需要与国家的现实相结合,这样,才会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解决自我较高期望值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每一种职业活动都包含着明确的责任和要求,任何从业者都必须受到约束和规定。在艰苦中锻炼的本质,是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也是对人生历程的自觉准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学生必须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这是今天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
新学年的开始,意味着新一届大四学生即将面临求职就业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是就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一)把握就业行情
所谓“把握就业行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自由择业”,“自由择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由择业”,不是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的,而是在要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国家对教育部所属院校、各部委所属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把握这方面的“行情”,势必在就业中碰钉子。同时,各地方政府为吸引优秀人才和调控人才流向,对高层次的外地毕业生、下基层的当地毕业生都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外地毕业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来不接收外地专科生),掌握这方面的行情,同学们在择业时可少走一些弯路。
二是社会需求的“行情”。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有利因素。今年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明显好转。这对新一届毕业生来主无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转只是相对而言。从总体上来讲,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内地和边远地区依然变化不在,非国有企业人才需求增幅较大,而车有车企业人才需求增幅仍有限,涉及高科技产业的电子、通信、计算机、机械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基础学科和专业面较窄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毕业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专科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同学们社会需求的“行情”,具体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是提得就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准自己的位置
“双向选择”也好,“自主择业”也好,最后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下坑”,你只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所以,在择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首先要从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信息越可靠、详实,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筛选信息,筛选信息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眼,从主观来讲,要考虑自身条件适合哪些单位;比如:你所在的学校允许在多大范围内择业?你所学的专业适合哪类工作?你在年级的综合排名怎样?你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在就业竞争中实力(如专业成绩、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活动能力、工作经验、科研或创作成果等)如何?从客观来讲,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都是在筛选时慎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因素。才能使你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会“包装”自己
大学生进入市场“推销自己”仅靠学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先“包装”自己,包装不是伪装。在撰写自荐材料时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不是党员写成党员,英语只通过四级,谎称通过六级考试,甚至伪造各种证书等等。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在往届毕业生中时有发生,一旦败露将遭到可悲的下场,同学们应引以为戒。包装也不是不分对象、不会场合的“实话实说”,你可能具备多方面优势但用人单位的性质和用人标准不同,对你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要讲究策略,根据对方的“胃口”进行包装。不少同学印制自荐材料时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的内容的复印件四处散发,这种求职很难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应聘的技巧
应聘是一门艺术,这一点已被求职者广泛人认同。诸如应聘时如何包装,怎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与对方交谈等等,其中都有很多技巧。如果你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你就会吃亏。这方面你不妨找些书籍来看,也可以咨询。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应聘。良好的心态来自应聘的经验,初次应聘难免紧张,几场下来就会应付自如了,所以,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
(五)抓住择业的良机
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早做准备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季节。这段时间,就业信息越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的选择。错过这一良机,一方面好单位被人占去,选择余地小,另一方面就业进入后期阶段,在招聘单位看来你是被挑剩的,择业成功率会降低。抓住择业良机贵在当机立断,以往的一些毕业生择业的失利,往往是在该断决的时候犹豫不决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在择业中每个人不可能找到一分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几个主要方面能比较满意就应不失时机,拍板敲定。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择业的路刚刚开始,愿同学们未雨绸缪,早做筹划,祝同学们早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