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再论文字下乡概括100字内

2023-12-08 12: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再论文字下乡概括100字内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概括:本章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文字下乡》内容概括是什么?

费孝通先生在本章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作者从“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一观念入手,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和认识上的错误,指出乡下人只是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方面不及城里人。

这是知识问题而非智力问题,因此乡下人“愚”的说法并不成立。而且,乡土社会的环境,人际交往的特征均使乡下人没有使用文字交流的需求,因此,识不识字不能作为判断乡下人愚不愚的标志。接下来,作者基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这一特征。

从文字的作用及乡土生活的语言特点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熟悉的声气、足声、气味、动作、表情等在交流中更常用、更便捷,而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有其自身的不足,有时还会妨碍交流。而且,一个社群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往往会形成共同语言。

更小的群体还会有自己特殊的语言--行话,再辅以熟悉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形成一种不依赖于文字,而能使群体内部交流更为有效的“特殊语言”体系。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尽管如此,在现代化进程到来之时。

作为现代化工具之一的文字,自然有其推广的必要性。因此作者并不反对文字下乡,而是提醒提倡者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碎碎记—再论文字下乡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学习的能力。那何为“习”,就是反复的做,那在乡土社会里面,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做事思维等等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叫做经验。经验的总结就是文化。因为大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那经验显然是足够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农村谁谁生病了,听长者们说一个“土方”,病真的好了,而且也没有人追究这原理是什么,因为有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追究。

这也是为什么说文字下乡是困难的,因为在乡土社会里面,文字是多余的,大家彼此之间相邻、并且熟悉,口语的交流依然是足够用的,这是生活环境决定的,而任何一个事物想要存活,就必须适用于环境。

那我们接着说人的学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我们学习的都是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这个“别人”还包括其他种族。那既然是学习经验,那前人的经验是如何是被保留的呢?是人的记忆,而记忆是如何保存的呢?在乡土社会里面,是依靠语言保存传承下去的,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面,是容易保存的,但因为其他意外的事情发生,总还会丢失。那怎么办呢?于是文字就产生了。慢慢发展到我们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我们追求的不再是被记住,而是如何方便快捷有效;于是,符号就产生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