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比是作品塑造的核心人物,他作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而存在,在他的身上,透射出人性最为复杂的一面,这些性格导致了他的成功和富有,但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首先,在盖茨比的身上,能看到一个痴心不改的男人对爱情的执著,这种执著通过几个情节表现出来。
其一,盖茨比为了获得黛西的重新关注,不惜挥金如土,在黛西家的对岸买下“一座模仿诺曼底某市政厅的宏伟建筑”,灯火通明的豪宅照亮了夜空,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来这里狂欢,在这里,仿佛集结了那个年代纽约所有的浮华,而盖茨比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黛西,正如贝克小姐所说的:“他特意买了一间靠近她的房子,他如此铺张地举办晚会,是希望有一天她也能出席”(he bought that house to be hear her, he threw all those parties hoping she’d wander in one night)
其二,盖茨比为了邀请黛西相会,对黛西的表兄尼克各种热情,从最开始特意邀请尼克去参加晚会,一见面就称呼他为老朋友(old sport),邀请尼克乘坐他的水上飞机,而且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时常去他家海滩上玩,开着私人订制的豪车请尼克去纽约吃午饭,而这一切,只是希望给尼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能让他帮忙邀请黛西一起喝茶。
其三,盖茨比再遇黛西时的憨拙表现,盖茨比把尼克的家布置得花团锦簇,等待着黛西的出现,在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过程中,盖茨比不停地走动,显得局促不安,而在尼克带领黛西走进房间,却惊奇发现盖茨比不见了,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开门的尼克看到了被大雨浇透的盖茨比,他从门外没说一句话就径直走进去,用手揩了头发的水摆出优雅的造型去见黛西,制造偶遇的氛围之后,盖茨比像一个未经世事的小男孩儿在心上人面前显露出的手足无措一般,他的稚拙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利佐证了他对黛西的爱。
其四,盖茨比为保护黛西,将车祸的责任承担在自己肩上,当尼克质问盖茨比时,他很自然地承认了那个女人是他撞死的,但尼克表现得过于激动,盖茨比在解释的时候不小心说出了:“一切发生得太突然了,她试图.. 我试图(It happened too quickly,she tried—I tried)”,细心的尼克由此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即使在既是自己朋友又是黛西的表兄的尼克面前,盖茨比也竭力掩饰事故是黛西造成的,可见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已经到了为了她可以去死的地步.
其次,在盖茨比的身上,又表现出自卑和极端的性格,盖茨比深深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和愤恨。
其一,盖茨比在邀请尼克去纽约吃午餐的途中说到:“我是中西部一个很富有家庭的孩子,但家庭其他人都去世了,我是在美国长大,之所以去牛津上学,因为很多年来我的先人都是在那儿接受教育的。后来就生活得像个年轻的王侯一样(after that I lived like a young prince,),到巴黎、威尼斯、罗马,欧洲各国的首都收集珠宝,在战争中打败了三个德国师,每个同盟国政府都颁发给我一枚勋章”,这些话当然是假的,只是盖茨比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而撒的谎,但欲盖弥彰,盖茨比将自己的出身和经历说的过于耀眼,反而让人怀疑其中的真实性,就如贝克小姐所说的:“他曾经和我说过他是牛津毕业的,但是我不相信”(he told me once he was an Oxford man, however I don’t believe it)。
其二,布坎南说盖茨比“是一个连给她戴的婚介都要去偷的大骗子(a common swindler who’d have to steal thr ring he put on her finger)和一个私酒贩子”(a bootlegger)时,盖茨比非常愤怒,好像“刚杀了一个人似得”,激动和愤怒使他的表情出现扭曲,特写镜头中怒不可遏的盖茨比如同发疯一般,由此可见他被人真正戳痛了伤。
盖茨比的种种性格是由他的出身和经历产生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家庭生活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盖茨比的父母是贫困潦倒的农民,在他的头脑里,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他的父母。在他的臆想中他是上帝之子—这个词语如果有什么意义,他想要表达的就是它字面上的意义—他必须效命于他的天父,追求一种博大、世俗、华而不实的美。他想象自己命中注定会飞黄腾达。这种高远的幻想不过是盖茨比在穷困的状况中为了安慰内心的措施,但也给盖茨比的对于自己的出身打上了自卑的烙印。
二,盖茨比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离开家,后来救下了百万富翁科迪,跟着科迪环游世界,而科迪则教会盖茨比关于绅士的衣着言行。盖茨比希望继承科迪的财产,但又被科迪的家人剥夺了继承权,这进一步加深了盖茨比的自卑和对金钱的渴望。
三,战争前的军官盖茨比遇到名门闺秀黛西,军官的制服掩盖了他的贫穷和出身,那时的盖茨比风度翩翩,像一个出身名门的绅士,两个年轻人坠入爱河,盖茨比想迎娶黛西,但是实际一贫如洗的盖茨比是不可能和富家小姐黛西结婚,因此盖茨比让黛西等他衣锦还乡,但是黛西一年后就和富豪布坎南结了婚。这次打击对于盖茨比是致命的,他固执地认为黛西离开他是因为他的贫穷,他并不怪罪黛西,而是将所有的怒火归罪于自己的贫穷,于是他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盖茨比对财富的追求,一部分是对自身的认可,另一部分,也是主要的原因,是他对爱情的执著使他迷蒙了双眼。
纵观盖茨比的一生,贫穷和挫折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也造成了他自卑和对金钱的渴望,尤其黛西转投怀抱的事情让他感到“只有通过财富才能获得这个娇气、可爱、
实则犹如寄生虫般的女人,并且只有通过持续的财富才能保护好她。盖茨比把黛西当成女神,把财富当成一条通往天国和真爱的钥匙,而未能察觉到黛西所代表的上流社会虚假、肤浅、卑鄙的本性,这是盖茨比人生以悲剧收尾的内因。
1、盖茨比
对待爱情,盖茨比真诚而又浪漫,充满着幻想。为了心目中的白雪公主,他努力营造着黄金的宫殿和热闹的聚会,然而对这一切享乐喧闹,他又毫无兴趣。与人相处,他真诚、纯洁、和善。
第一次和尼克会面,他的笑容就给了尼克非常特殊的印象:“这种微笑是极为罕见的微笑,带有一种令人极为放心的感觉,也许你一辈子只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间这种微笑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然而一瞬间,它凝聚到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
2、黛茜
当黛茜刚刚在作品中出场时,就像征服了年轻人尼克一样,征服了所有的读者。她像仙女一样,白衣飘飘,声音无比婉转,充满了激情。
对此,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的脸庞哀怨可人,却又靓丽照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鲜艳热情的嘴,但是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特殊的激情,使一切爱慕过的男人都难以忘怀。”当然,这不仅是尼克本人的印象,黛茜在随后的聚会交谈中,同样表现得很迷人。
3、尼克
尼克在作品中既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故事的观察评论者和叙述者。他的观点影响着读者,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本人的观点。
尼克的两面性首先体现在其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个人行为的现代性。尼克是上流社会一分子,但是其价值取向是传统的。这首先源于其家庭教育背景,“父亲的忠告至今一直在心头萦绕”。但是在现实中,尼克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社会阶层则抛弃了自私自利、享乐至上这些传统的观念。
盖茨比:
沃尔夫山姆谈到盖茨比时,也评价说:“英俊潇洒,地道的绅士”,“他是那种你乐意把他带回家,介绍给你母亲和妹妹的人。”尽管盖茨比迂腐,循规蹈矩,过于谨慎,读者还是喜欢他,希望,或者说相信盖茨比一切都是清白的。
盖茨比的出身历史在作品中一直被当作悬念,一点点地被揭露—否定、否定—揭露。客人们的传言,有好有坏。然而其中也有盖茨比本人的说法,“我是中西部的富家子弟—家人全过世了。我在美国长大,而在英国牛津受的教育,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受教育多年。
这是家族的传统”。而这种说法当时即被尼克发现是个谎言,“我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笑出声来,因为他说的话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都是些陈词滥调”。这时候,读者会发现,盖茨比不是简单的纯洁和真诚,他也在撒一些弥天大谎。
盖茨比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致富的,然而他致富的目的却如此浪漫单纯,甚至举办盛大的聚会,也仅仅是为了同样单纯的目的:吸引心目中的白雪公主。而且正因为混杂在自私自利、污浊不堪的人群中,盖茨比的纯情、浪漫愈显得无比高贵、脱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了不起的盖茨比(著中篇小说)
【摘要】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86-1940)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爵士乐时代重要的代表人物。兼为爵士乐时代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菲茨杰拉德尽情享受了这一时代的物质财富、放荡生活和各色诱惑,同时又洞察到这个社会的腐朽本质,冷眼旁观其同时代人的生活。《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英语名著之一,但是它起初并不引人注目。出版初期的销售量和报刊评论都不是很理想。直到三十年代,尤其是菲茨杰拉德死后,其销售量才开始稳步上升。如今,它每年的销售量都有近百万册,同时也激发了大量的关于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的理论研究和讨论,甚至连续有三个不同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出现。说到这部小说的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来自菲茨杰拉德超群的小说描写技艺使然,而另一些评论家则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其长久不衰的魅力。本论文试图从一个更新的文学理论和历史文化研究角度——新历史主义角度来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美国文学著作。本论文写作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在引言部分,论文简要介绍了作家菲茨杰拉德和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并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基本状况。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的论文主体部分,论文按照“理论-文本分析”的结构,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根据新历史主义的两大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了详细的解读。第一章首先简述了新历史主义这一理论框架及其背景,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做理论准备。本章还就这一理论的发展背景,以及新旧历史主义中“历史”的不同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章最后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主要代表:一位是该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史蒂芬·格林布拉特,另一位是提出新历史主义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的路易丝·阿德安·蒙特罗斯。第二章在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理论概念引导下,探索这部小说中的真实历史事件,并阐释了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新历史主义理论认为文本记录了历史,并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但是由于每个历史记录者兴趣、意识形态和认知力不同,文学文本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主观性。本章写作选取了其中两件历史事件,并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解读这背后的意义:一是富勒-麦吉案件,它揭露了神秘财富的来源,并牵扯出了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庞大腐败网络;二是菲茨杰拉德与金妮维亚之见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以追求金钱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而导致的悲剧结局的。论文第三章从文本的历史性这一角度出发,探究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的外部因素,以及它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文本会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性格、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同时文本也有塑造历史的力量。论文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经历了迅速的变化,菲茨杰拉德的特殊家庭背景也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受到了艾略特、斯宾格勒等作家的影响。这些特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所体现,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部伟大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整体回顾了这篇论文,并重点介绍了论文的现实意义和写作价值。根据新历史主义理论,文学研究和批评不仅会受到文本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到文学研究评论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因此,新历史主义鼓励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持续性文学研究。当今中国社会在某些方面与爵士乐时代十分相似。作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新历史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历史与文本关系的视角。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旨在以作品主人翁错误的人生追求导致的人生悲剧的教训警示世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新历史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爵士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