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东战争的3000字论文

2023-12-08 21: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东战争的3000字论文

中东战争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连当年战死的军人铭牌都已锈迹斑斑,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流血所遗留下的仇恨却在一代代人中间流传。这种仇恨令中东地区的和平不再能被称为和平,而只能算作战争的间歇。
  斯大林曾经对中国的同志说过:“胜利者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对于中东的乱局和生命,我们无法如此漠视和功利,可面对都宣称自己掌握着道义高点的冲突双方,我们只能说一句:“死神面前,没有正义!”

中东战争的心得体会800字

历次中东战争的教训: 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以色列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对手一方战略指挥失误,阿拉伯军团缺乏统一指挥,将领战略指挥思想落后,没有大局观念,各军种缺乏协调。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军团”的精锐部队,他一心想夺取这个城市,成为“耶路撒冷之王”。战争开始后,阿拉伯军团就直捣这一城市。5月18后,阿军占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了旧城的犹太区。接着,阿拉伯军团向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占领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伦,切断了以色列人的增援。5月28日,旧城犹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犹太人也弹尽粮绝,饮水困难。然而,军团不了解这些情况,没有抓住这一机会,他们只满足于打一些小仗,发动一些有限的进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战斗出现僵局,给以色人以喘息之机,之后利用停战之机,迅速扩充军队,战局整个发生了变化,向着有利于以军的方向发展。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虽然在以色列周围集结重兵,四面围困,但缺乏纺一一行动的部署和密切协同的作战能力,因而战前傲慢自大,严重低估以色列军队的进攻能力,在以军突然袭击面前,手足无措,慌乱异常。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各国军队相互隐瞒战争进程真相,各自为战,互不支援,因此整个战争中,从战略上、战役上则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把战争主动权拱手让给了以色列人,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反观以色列人,在巨大的战争威胁面前,全民总动员、上下一致,迅速动员、迅速行动,先发制人,在不到3小时的时间里,彻底摧毁了埃及空军,一举夺取战场制空权,在空军的掩护下,多路进攻,对阿拉伯军队分割包围,连续突击,不给阿拉伯军队丝毫喘息机会,使阿拉伯军队完全失去了反击能力,最后取得了胜利。
  第四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取得了战争初初期的主动权。然而,在战争初期获得重大胜利后,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却令人惋惜地重新恢复到了以往谨小慎微的保守战术中,给了以色列军喘息机会,也使自身陷入了难以挽回的败局。以色列军队虽然初期被动,但以固有的顽强精神,抵消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很快稳住了战绩,并利用阿拉伯军队的战略失误,迅速进行战争动员,组成了强大的预备队投入作战,神奇般地将一场必输无疑的战争变成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少胜多、反几为胜的经典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获胜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它对战争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特别的选择了有利的开战时机,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在作战中,以军采取多路突击、快速推进、重点打击、分割围歼的战法,各军种密切配合,实现各个突破,既彻底摧毁了巴解主力,又难了叙军以沉重打击。而巴解和叙利亚方面战前对情况判断错误,开战后战略措置失当,特别是面临共同敌人却自为战、互不策应,没有形成统一的抗击力量,最后导致失败。

五次中东战争与以色列危机意识的关系论文

5次中东战争,每次爆发的原因都不同,美国人卖武器给以色列,苏联人支持阿拉伯国家,就这样。这是两大阵营的对抗。
为什么会打仗,一两句话说不清楚,这么跟你说吧。
现在的以色列国家,这块土地在2000年以前就是犹太人的故土,当时他们就在这建有古以色列国,但罗马人占领并驱逐了犹太人,于是犹太人流散到了世界各地,由于他们不信基督教,所以在基督教国家一直都被迫害,2战期间,大量犹太难民逃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不断移民到这里,并购买了大量土地。2战结束,600万流散在欧洲的犹太人被屠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联合国批准下,他们建立了以色列国,但建国的第二天,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等阿拉伯国家就开始进攻以色列,他们不同意以色列建国,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由于阿拉伯国家一直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一直试图消灭以色列,所以接下来又打了几次战争。
美国人并没有直接帮助以色列打仗,只是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美国有几百万的犹太人,他们聪明而富有,以色列得到了他们的物质上的支持。倒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苏联以核威胁迫使英法以撤军,这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以VS阿拉伯,原因是埃及强行收回苏伊士运河。

关于战争的议论文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从未停止过战争。
从利用兽骨打斗的部落间争斗发展到以步枪,手榴弹、大炮等为武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发展到利用飞机、导弹、潜艇等海陆空并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我想,战争将使人类文明后退。我无法预知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武器是怎样,而我深信,第五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必定是木棍和石快,那时的战场情景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一片荒芜的戈壁中,有一小片枯黄的树林,其中有一方小小的水面。
几百个蓬头垢面的未来人正手持石快、木棍互相打斗。大炮消失了,坦克消失了,飞机消失了导弹、潜艇也看不到了!
这一切都因为能源矿产枯竭。人类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一片曾经被上万种先进武器破坏过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群曾经遭受生化武器摧残的人们,正在挥动着粗糙而枯瘦的黑手,争夺仅存的一片未被破坏的土地。
在遭受过战争毁灭性破坏的地球上,拥有一片净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以肢体、棍棒和石块为武器的战争,这就是第五次世界大战。
人们为争夺土地、水源、阳光、食物,用最原始的方式战斗着。
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努力,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社会进入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由于人类的贪婪、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和没有尽头的战争,使地球上的资源消耗殆尽,人类创造的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霎那间灰飞烟灭。人类社会又复归到原始状态。
战争是以文明来消灭文明,发动战争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无休止的战争终将毁灭人类!
当我每天从电视上看到地球上不同地方仍然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流淌着死伤者的鲜血,高达宏伟的建筑在炮火中轰然倒地的画面,听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忧心如焚。
仰望苍穹,人啊,为什么要屠杀同类呢?
我憎恨战争!
我期待和平!
我期望战争从地球上绝迹!
我期望人类在和谐相处中创造、共享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急!对前三次中东战争的评价与感想!???

中东战争,一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国家
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五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因发生在中东
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故名。又称阿以战争。这五次战
争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大国擂手的背景。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一1949年7月)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
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久远而又复杂深刻
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犹太人要在巴勒斯坦国土上建国,
阿拉伯人坚决反对,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的第
一场战争。
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战从1948年5月15
日至5月11日,阿拉伯人占据主动。1948年5月14日下午,
犹太人宜告建立以色列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
利亚、黎巴嫩、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为阻止犹太人建国,决
心“采取决定性手段,协同作战,出动2.4万军队(后增至
4万人)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在武器装备上,阿拉伯
军队较强.拥有以军所没有的坦克装甲车及作战飞机,枪
炮数量也大大超过犹太人。以色列国防军前身“哈加纳”等
武装部队投入作战1.9万人,虽顽强抵杭,但由于立国未
稳,准备不足,战争第一阶段极为被动。
最激烈的战斗首先出现在南线。5月15日,埃及远征
军从阿里什分为南北两路开人巴勒斯坦,进展迅速。5月22
日即开始进攻耶路撒冷南部。当第一阶段战斗在6月II日
结束时,埃军已稳定在特拉维夫环形防线和耶路撒冷郊区,
占领了加沙和比尔谢巴以及内格夫1/3以上的土地。在北
线.叙利亚军队进攻迅猛,其速度比以色列预计的快得多.
在北部担负掩护任务的伊拉克军队也是一路进击,一直打
到离地中海只有10英里的图勒卡姆,并继续向海边进军,
几乎把以色列拦腰切断口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以色列竭尽全力.付出重大代价
勉强守住北部和南部的阵线。然而,对于阿以双方来说,真
正决定战争胜负的焦点在中部战线—耶路撒冷。在这里,
以军不得不同外约旦、也是整个阿拉伯国家的精锐部队阿
拉伯军团作战。经过10天的激战,5月28日,耶路撒冷旧
城的犹太人投降了。新城的防卫也近于崩喷。
为了帮助“处于崩溃边缘,的以色列摆脱困境,美国
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了停火。6月11日联合国停火令生
效,以色列的处境十分不妙。领土被占,部队伤亡惨重,极
度疲劳,粮缺弹尽,并且不断遭到阿拉伯人大炮的轰击。毫
无疑问,一个月的停火对以色列来说是天赐良机。尽管按
照停火规则,在这一个月里,双方都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去
获得军事优势,但以色列不受这些条件束缚,它利用这个
喘息时间,补充兵员、装备及食物,调整部署、统一指挥,
并在财政上得到美国援助。
在7月8日一10月14日战争重起的第二阶段作战中,
以色列利用停火期所作的充分准备,逐次展开反攻和进攻。
在7月18日遵照联合国停火协议再次停战之时,以色列人
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得的领土,已经3倍于他们在第一个月
战斗中所获得的领土:占领了属于阿拉伯人的1300平方公
里土地。阿拉伯人仅占领了属于犹太人的330平方公里土
地,其中不包括尚未被埃军全部占领的内格夫。被以色列
逐出卢德和腊姆拉的b万阿拉伯居民流人阿拉伯占领区,给
阿拉伯各国造成极大困难。
第三阶段作战是1948年10月15日至1949年1月3日
以色列对埃及的战争。以色列在策划新一轮战事时发现,由
于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耶路撒冷,进一步加强了埃及人的
地位。南部战线的重要性己超过中部:内格夫完全孤立了。
此时联合国正在讨论把内格夫划归阿拉伯人。以色列认为,
政治解决将依据“在谁手里就归谁”的原则进行,因此决
定对埃军发动攻击,以打通到内格失的道路,支援并保护
内格夫孤立无援的居民点,为政治解决奠定兹础。
10月15日,以色列故意向内格夫派出一支补给车队,
诱使埃军先开火破坏停火协议。之后,以色列第一次借助
其空军优势,击败了顽强的埃及军队,攻占了大片土地。其
间,阿拉伯国家曾召开会议,试图计划反击,但外约旦借
口军备不足,按兵不动,给以色列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
12月22日,这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霍雷夫行动”
开始了。该战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把埃及人彻底赶出内格夫
地区.第二阶段包围加沙地带,井消灭那里的埃及军队。如
政治条件有利,就继续前进占领整个西奈半岛。为此,以
色列集结了5个旅的部队归新任南线指挥官伊盖尔·阿隆
指挥。战斗进行了一个星期,阿隆的部队势如破竹,所向
无敌。在孤立无援、内外压力下,埃及于1949年1月6日
宣称它愿意同罗得岛的联合国代理调解员总部进行停战谈
判。1月7日,南线全面停火。
第一次中东战争从夏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出兵
巴勒斯坦开始,到1949年7月20日以色列分别同埃及、黎
巴嫩、外约旦、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断断续续进行
了14个月,实际打了2个月,最后以以色列的胜利而告终。
究其原因,美国、苏联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以军在军事上
的相对优势固然起到很大作用,但主要原因是由于阿拉伯
国家内部的不团结。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巴勒斯坦的归
属问题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这导致阿拉伯国家在作战中目
的各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指挥机构,各行其是,互
不通气,互不配合,听任以军各个击破。
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的失败使之不仅未能阻
止以色列国家的诞生,未能解决与巴勒斯坦有关的任何问
题,反而酿成了新的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进一步
加深了阿以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占
领了整个巴勒斯坦8001.的土地,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它
的1.5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增大到2.07万平方公里口巴勒斯
坦儿乎不复存在了。大部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了家园、
土地和生i卜。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
流落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和附近的阿拉伯国家。世世代代
在巴勒斯坦生存养息的阿拉伯民族却无权在自己的土地上
建立自己的国家,这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残酷事实。如何处
理这些难民和阿拉伯民族的愤怒,成为后来中东一系列冲
突的原因之一。以色列必须对这批遭劫的人们归还其全部
的家园和土地—这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必须要坚持到底
的一项政治原则了。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月一1957年3月)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英法以侵埃
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祛、以色
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
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
控制运河,推翻埃及总统纳赛尔领导的民族进步政府,镇
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为实施这次作战,英法以联合制
定了“火枪手”计划。该计划规定,首先对埃及机场实施
一系列轰炸以夺取制空权然后,以空降兵占领塞得港,以
便为随后到来的登陆部队及作战物资抢占墓地;接着发起
海上突击;最后,装甲兵纵队在英法空军的火力支援下快
速突进。整个作战将得到海、空军联合火力支援。预计在
11月S日占领伊斯梅利亚,12日占领苏伊士,结束整个“火
枪手”战役。为实施该计划,英法投人地面作战部队约8万
人,飞机500架,舰艇100余艘。
战争第一阶段,以色列实施英法“火枪手”计划的组
成部分—“卡代什”计划,先行侵人埃及,以空降部队
威胁苏伊士运河,快速夺取西奈半岛。1956年10月29日
17时,以军首先在西奈半岛战略要地米特拉山口空降1个
加强伞兵营,随后出动10个旅的兵力,以坦克部队为先导
分四路实施快速突击。埃及军队顽强抵抗,就在以军进攻
势头大减并墓本停止进攻的时候,纳赛尔接到了英法的最
后通碟,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
各后撤16公里,要求埃及“接受英、法两国军队对塞得
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重要阵地的暂时占领”,并限期
12小时答复,“,如果超过时间限制’,英法军队“将用一切
必要的军事力量进行干涉”。最后通牌理所当然地遭到埃
及的拒绝。
英法空军随即根据“火枪手’计划,于1956年1o月
31日下午7时(开罗时间)对埃及展开轰炸,很快摧毁埃
及空军基地和机场,炸毁了停在机场上的200多架飞机,使
埃及空军尚未参战即陷于瘫痪。
战争第二阶段,英法实施空降登陆塞得港作战。塞得
港拥有15万人口,是仅次于亚历山大的第二大港。该港扼
苏伊士运河北口,一面临海,三面为湖泊和沼泽所包围,只
有向南的一条狭窄通道通向运河中部的开阔地带。这种地
形很容易以水雷和火炮进行防守。由于岸上土质松软,英
法军即便将数百辆坦克运上岸也很难发挥作用。为此,英
法军采取了垂直登陆、空降突击塞得港的新战法,为海上
突击部队抢占阵地。埃及防守塞得港的兵力较弱,只有6个
营的兵力,夕助口一些防空部队和海岸炮兵部队。总计4500
人左右。
11月5日拂晓,英法海、空军航空兵对空降地段进行
了强大的空中火力准备。7时30分,英法运输机在200多
架飞机的支援和掩护下,在空降地段从100一200米高度空
投伞兵,每组空投30人。在5日一天内英法军空投了约2
个伞兵旅的兵力,攻占了加米尔机场,并封锁了通往港口
的所有道路,为海上登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间,海军
航空兵共出动飞机470多架次,对空降兵实施支援。
埃军虽然进行了反击,但由于其地面火力阵地遭到英
法军空中火力准备的有效打击,未能阻止英法军。埃及防
御能力的削弱,导致英法空降行动速度大大加快。一个伞
兵连着陆并进入战备的时间仅需15一30分钟,比二战时期
快得多。到11月6日凌晨,福阿德港己被法军的2个伞兵
营占领,在力眯尔机场附近着陆的英军伞兵部队也已在该
地的阿拉伯城郊区做好了进攻塞得港的准备。
战争第三阶段,英法军从海上突击登陆塞得港。11月
6日拂晓,在强大空中和舰炮火力准备后,英法海军陆战队
分别子4时50分和6时45分在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登陆。从
塞浦路斯、马耳他的机场和航母上起飞的飞机对海上登陆
实施掩护,封锁埃及机场,并对埃军大批集结部队和装备
实施了打击.英军的2支登陆突击队在2个上陆点同时上陆。
在获悉第42突击队已扫清海滩地带之后,第45突击队也投
入战斗。他们分乘航母搭载的22架直升机,分若干波次星
埃及抗登陆防御阵地纵深进行机降。在1个半小时内,圣
升机将415名海军陆战队员、23吨武器弹药和食品送上花
岸。这种直升机机降登陆兵的作战行动是有史以来的第-
次。与此同时,法军第7机械化师之一部也在福阿德港_
陆,与法军伞兵部队会合。
英法联军完成上陆任务后,除以一部兵力协同伞兵召
队继续夺取塞得港外,主力沿运河区迅速向伊斯梅利亚
向推进,企图急速占领整个运河区。然而,作战期间,卜
于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美、苏施加强大压力,英
法两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停战,于11月fi日下午指示英法耳
军在当日24时前停止战斗。历时42小时的塞得港登陆战乡
束了。英法军总计阵亡32人、伤130人、失踪1人,英
损失8架飞机,法军损失2架飞机。埃军阵亡约750人,f
伤2100人。在西奈战役中,埃军的损失较大,其伤亡、乞
俘人数总计1 .1万人,以军为1000余人。
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z月2z日,英法侵
略军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在经过数月的拖延
后,以色列军队也不得不撤出加沙地带。16日,最后一批
以色列军队撤出沙姆沙伊赫后,其阵地由联合国紧急部队
接管。3月17日,埃及政府宜布接管加沙地带,并任命了
自己的行政长官。西奈、加沙、沙姆沙伊赫的少量的联合
国部队一直驻扎到1967年5月。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军作战具有一些重大特点。
一是首次使用直升机机降方式在抗登陆一方的战术纵深实
施“垂直登陆”。其优势在于,大大提高了登陆速度;登陆
纵深可达500米到50公里不等,完全避开了危险的海防线
纵深登陆后,既可以对沿海抗登陆防御系统实施攻击,又
可以阻止对方抗登陆后备队向前推进。二是英法军凭借其
兵力兵器的优势,在登陆地域的选择上突破常规,
没有选择抗登陆防御薄弱的海滩,而是选择对方
港口进行登陆。登陆艇直接把登陆兵投送到港口
内,不仅加快了登陆兵的上岸速度,而且可以直接
利用港口设施。
在这场战争中,埃及在战场上是失败了,其
伤亡与损失大大超过英法以三国的总和。然而,在
国际社会的支持下,无论是从政治和经济上看,还
是从军事上看,埃及实际上是无可争议的胜利者。
首先,埃及人民在纳赛尔总统的领导下,顶住了西
方大国的联合进攻,彻底挫败了英法要推翻埃及
新政权及破坏运河国有化的一切企图。其次,危机
与战争加强了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团结。第三,苏伊
士运河战争进一步打击了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势力,
彻底结束了英国在中东腹心地带占主宰地位的时
期,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
树欲睁而风不止。阿拉伯人民虽然在苏伊士
运河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战争并没有解决
中东的基本矛盾,反而带来了新的矛盾,弓I发了苏伊士运
河战争意义最为深远的后果:美国和苏联正式进入中东地
区展开激烈的角逐与对抗。它使中东局势继续动荡不安,并
酿着新的武装冲突。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1邪了年B月5一10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
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
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阿以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升级。1967
年5月上旬,苏联向埃及提供了以军在边境集结、淮备进
攻叙利亚的情报,为威慑以色列,埃及遂要求联合国部队
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并于5月22口宣布封锁蒂朗海
峡;同时命令迸驻西奈半岛的7个师约10万人和近千辆坦
克集结备战。以色列以此为由,决定对埃及发动先发制人
的突袭。以色列主要依靠空军、装甲部队实施先发制人的
突击,其作战企图是,首先使用空军实施猛烈空袭,消灭
埃及空军于地面,夺取制空权;在地面上,以西奈半岛为
主战场,北部和中部为主攻方向,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
先导,避开埃军主力,突破薄弱地段,尔后高速向纵深发
展,不断构成对埃军的穿插包围,歼灭西奈半岛埃军,占
领西奈半岛。在约旦方向分两路进占约旦河以西地区,在
叙利亚方向暂取守势,待机而动。
I、以色列空军汁阿拉伯国家实绝突然袭击
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空军根据预定计翅向埃
及发起攻击,于7时45分(开罗时间8时45分)到达目标
上空开始轰炸。第三次中东战争由此拉开帷幕。
为保证突袭成功,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出动:将184
架一线飞机投入作战,仅留12架战斗机保卫国土。以军目
标轰炸的优先顺序为:(fl)摧毁机场跑道,以阻止埃军飞机
起飞,{2)摧毁地面的飞机,首先是米格一21,因为该机是
惟一能够阻止以空军摧毁对以色列人口造成重大威胁的埃
及远程轰炸机的机种,其次为其他作战飞机,最后是运输
机韦[3]打击雷达设施、导弹连和维修中心,(4)提供地面支
援。在184架飞机每波4架一组共10组分为80波、每波对
目标进行约10分钟的打击下,埃及的各个机场在开战第一
个小时遭到几乎是连续不断的轰炸。
在持续了1个小时的第一次突击中,以军袭击了埃及
10个机场,击毁停在机场的近200架飞机和空中的8架飞
机。9时34分以军开始了第二次突击,对埃及14个空军基
地实施打击,摧毁100余架埃军飞机。在3个小时内,以色
列空军分两个梯队共计出动544架次,打击了埃及24个机
场和23个雷达设施。到5日傍晚,埃及空军损失300余架
飞机,占埃及空军飞机总数的3/4。大部分飞机没来得及起
飞就被击毁在机场上,最后仅剩47架飞机,其中35架尚可
使用,埃及空军完全陷入瘫痪。以色列空军只损失了19架
飞机,大部分是被高炮击落的。 埃及空军濒于瘫痪之后,以色列空军即掉头扑向约旦、
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并获得显著战果。以色列空
军在六天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
价,共计损失了196架一线飞机中的46架,210名战斗机
和轰炸机飞行员中的26人,分别占23%和12%。可以说,
在战争爆发后的头3个小时之内,以色列实际上已获得了
胜利。
2、西奈战役
以色列对埃及的空袭发起半小时后,地面部队开始行
动。埃及在以色列的第一次打击下,空军力量几乎全军覆
没,这给西奈地面部队作战造成极大的困难,他们没有空
军支援,完全暴露在以军面前。
以色列的作战计划是:粉碎西奈北部和中部两支封锁
西奈大门的埃及部队;攻破拉法一阿里什的堡垒,摧毁阿
布奥格拉的阵地,打开穿越西奈的z条公路轴线,接着,再
打开位于西奈南部的第三条轴线.通过所有这些公路,涌
入西奈腹地,攻打并消灭埃及军队。以军南部军区以3个
师约4.5万人的兵力和740余辆坦克担负攻打西奈半岛的任
务。拉法战役是该阶段的决定性战役。为此,以军投入了
精锐装甲师—由伊斯雷埃尔·塔勒少将指挥的北路纵
队,负责攻打拉法至阿里什一线。
以军在第一阶段打开公路轴线的拉法之战巾,北路纵
队第7装甲旅任主攻部队,绕过埃军筑垒阵地的雷区,从
拉法东北部加沙地带的汗尤尼斯附近实施进攻。最后以军
以损失35名坦克指挥官和1名营长的重大代价,突破了汗
尤尼斯。拉法地区很快陷落。在以军空军的支援下,以军
第7装甲旅开始向阿里什发动进攻,首先攻下阿里什t形勿,
接着,北路纵队装甲师主力也前往支援。经过一场激战,以
军歼灭了埃军余部,于6日上午占领了阿里什。与此同时,
以军还占领了加沙地区。
6月5日,,由阿里克,沙龙少将指挥的南路纵队在靠
南面的战线推进。其进攻路线为埃军第2步兵师防区—
阿布奥格拉地区。这是六天战争中最激烈的一仗。沙龙通
过炮击、装甲车开路、步兵部队在侧翼的袭击,以及伞兵
特遣队断后等诸兵种联合行动,在12小时内占领了阿布奥
格拉,打开了通往西奈腹地的道路。阿布奥格拉之战是诸
兵种联合突击筑垒阵地的典范。在该战中,以军阵亡32人,
损失19辆坦克;埃军第2步兵师损失人员一半以上,损失
坦克40辆。
由阿夫拉哈姆·约菲少将指挥的中路纵队,在北路塔
勒师和南路沙龙师之间的一条被认为是无法通过的路线行
进,以阻止埃军南北呼应和相互增援,然后推进至米特拉
山口等地阻击往运河方向撤退的埃军。以军中路纵队通过
了在埃及人看来无法通过的地形,此举不仅孤立了阿里什
和阿布奥格拉的前沿战斗,而且成为一把直插西奈中部的
尖刀,给埃军造成极大威胁。
纳赛尔在6月7日怀着扭转战局的信念,曾拒绝了联
合国的停火建议,但是,第二天他意识到,战场上颠覆性
的变化,使以色列得以占领整个西奈。因此,他在午夜前
同意停战。此时,以军已抵达苏伊士运河。6月9日,以军
特种部队、伞兵部队同先行抵达伊斯梅利亚附近的装甲部
队会合。当天凌晨5时15分,西奈战役结束。在该战中,埃
及阵亡约1万名士兵、1500名军宫和40名飞行员,5500名
官兵被俘,损失了800/o的武器装备和85%的作战飞机。以
色列仅阵亡275人,800多人负伤,3名飞行员被击落后被
俘,损失61辆坦克。鉴于双方在人员和物资损失方面的巨
大差距,再加上以色列占领了6甲1万平方公里的西奈半岛,
以色列无疑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
3、以色,.III进攻约旦河西岸
“六·五”战争中的第二个战场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同
西奈战场相比,约旦河西岸战场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稠密,
装甲部队行动不便,双方投入兵力也较少(总共不过3个
师),但是这场战斗关系到耶路撒冷的命运。双方都认为该
城在感情上的价值大大超过其军事价值。作战目标主要是
争夺耶路撒冷。
6月5日上午9时,约旦侯赛因国王获悉以色列对埃及
发动了进攻。随后,开罗方面命令已接管约旦军队的埃及
将军里亚德,在约旦河西岸迅速开辟第二战线。里亚德立
即与约旦国王及总参谋长等军方首脑举行了会谈,双方一
致同意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发动进攻作战。很快,约旦军队
不仅对耶路撒冷,而且在边境全线都加强了炮击,并占领
了设在耶路撒冷政府大厦内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从而威胁
到耶路撒冷犹太区的整个南部。近中午时分,达扬下令占
领约旦河西岸。经过一番激战,以军于7日早晨发起全面
进攻。上午1o时许,几路以军在“哭墙”会合,基本未遭
抵抗占领了旧城。经过两千年的时间,圣庙区终于再次回
到以色列人手中。对以色列来说,这是“六·五,战争中
最具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fi月7日晚8时,以色列和约旦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
议,约旦河西岸战事结束。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以色列占
领了大卫之城耶路撒冷、亚伯拉罕之城希布伦和所有圣地
—整个西岸。整个作战过程虽然短暂,但是以军的伤亡
人数却是它在“六·五”战争中最多的:死550人,伤2440
人。约旦方面阵亡696人,负伤421人,失踪2004余人。
4、以色列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
在“六·五”战争的前4天,叙利亚战线是3条战线
中最平静的,以色列乐得有这样的机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暂不去触犯叙利亚。直到6月9日晨,以色列获悉埃及和叙
利亚宣布接受停火,即决定抓住机会采取行动,全部占领
戈兰高地。
9日上午9时40分,成群结队的以军飞机猛烈轰炸戈
兰高地的叙军阵地。中午11时30分,以军突破边境线,在
8辆推土机的开路下冒着枪林弹雨向戈兰高地发起进攻.叙
利亚军队凭借坚固的筑垒工事,一开始打得不错。但是,叙
利亚政府却犯了一个决策性错误.为了促使苏联出面干涉,
叙政府在10日早上8时45分通过大马士革电台宣布了一条
假新闻:库奈特腊已经失守。这使叙军士气大降,部队四
下溃逃,防线开始崩溃。以军马上乘隙而入,占领了戈兰
高地的各个阵地。之后,以军一支装甲部队向库奈特腊方
向前进。10日下午2时30分,以军对叙利亚发起进攻27小
时后,占领了库奈特腊。通向大马士革的道路已完全敞开。
日终前,以军攻占了整个戈兰高地,楔入叙利亚境内纵深
约26公里。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10日通过的停火决议于当日
晚6时30分生效,但以军继续加紧进攻,抢占一些高地、道
路交叉点和居民地,以改善战线和己方态势,并于12日出
动空降兵控制了赫尔蒙山的战略制高点。叙利亚战线的作
战行动实际上于6月13日才停止。从穆雅克河往北直至布
特米耶、库奈特腊以及靠近黎巴嫩边境的赫尔蒙山高地等
叙利亚领土,均落入以色列人手中。第三次中东战争至此
结束。
在戈兰高地的作战中,叙利亚军队阵亡1000人,负伤
2000余人,被俘和失踪560人,损失坦克73辆,损失火炮
140多门;以军阵亡127人,负伤625人,损失坦克160辆。
、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第三次中东战争共进行了6天。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动
员陆军兵力37.5万人,作战飞机627架,坦克为2180辆。
以色列方面拥有总兵力25万人,飞机257架,坦克13[10辆。
战争中,以色列在3条战线上同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阿
拉伯军队作战,最后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性胜科占
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
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总面积达8,1万多平方公里,是
它战前土地的4倍,并缴获了大量完好无损的装备。以色
列以伤亡4700多人,损失飞机40架的轻微代价,击馈了3
支阿拉伯军队,其中仅埃及就损失官兵1 .7万多人和80%
以上的武器装备和作战飞机。经过“六·五”战争,以色
列在中东已成为最强的军事大国,而且也是最有效率的国
家。这一切都得益于它新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
第三次中东战争使战前就已存在的阿以矛盾愈加恶化,
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加
强,其目的不局限于消除“六·五”战争的后果,而且要
解放巴勒斯坦,使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园。二是阿以冲突
不仅仅涉及巴勒斯坦问题,还包括以色列新占领的埃及、约
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问题,难民问题的恶化,以
及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日城的吞并。三是美、苏两个超级大
国,在前所未有的和危险的程度上卷人了阿以冲突。当中东
已经可悲地充当了大国冷战棋盘上的马前卒和牺牲品之后,
却又更深地陷人了美、苏的控制之中不可自拔。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