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
有人说:“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还有人说:“机遇只垂青那些潇 得怎样迫求她的人。”没错,但都只是道出了获得机遇的必要条件。事实 上,有了“有准备的头脑”和“懂得怎样追求”的人并非都能如愿以偿,因 为并不是任何时候,每个人的命运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正如要想果 实丰硕,种子固然重要,但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样举足轻重。因而我要说, 机遇同样偏爱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只有开放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更多 人孕育更多更好的机遇。 机遇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但传统的封闭的社会只能提供有限的且 对大多数人并不均等的机遇,在旧时代,机遇并非个人所能把握。“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不可谓不“懂得追求”,但等着他的 却是自投泪罗的结局;陶渊明自幼立志“大济苍生”,可谓“有准备的头 脑”,但到头来也不得不陷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奈;白居易 多么踌躇满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结果却只能发出“世间尽不 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言”的悲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 常”,看来曹雪芹既有“有准备的头脑”,又“懂得怎样迫求”,但机遇又何 曾光顾过他?“举家食粥酒常赊”不说,未满半百就凄然长逝,留下的只是 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别说看到自己的作品刊行于世,竟连八十回之 后的手稿也不能保全!“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是不能相容于他 所处的具体时代。”(余秋雨话)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要让“大木”扎根,要使“大鱼” 畅游,还得在“地”和“水”上做文章。想当初“孔雀东南飞”,人们下深圳, 走海南,无非是为了摆脱计划经济的封闭体制,寻求一种全新的开放的 发展空间,今天我们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为了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开放 的格局之中。因为开放就意味着竞争,就意味着公平,就意味着有更多 的机遇。 因而可以这么说,谋求社会进步,从一定意义上看,也就意味着为 人们创造更多的均等的机遇;搞改革,也即意味着探索一套为人们提供 更多均等机遇的机制。人人都有机遇,人人就都有了目标,有了目标就 有了挑战,有了挑战就能激活人的内在动力,人人都有了活力,那么整 个社会便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各个层面上的谋事者深 思。
滴水穿石
屋檐上的水滴常年滴在一个石头上,滴水之处竟有一个小坑洞。这个现象看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
孱弱的水滴一点一点,渺小得微不足道,神力在何处?坚硬的石块非斧凿不能穿它,水滴岂能奈何?然而,细细悟来,便可以找到答案。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其一,它用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漫长时间。它每天滴呀滴呀,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而那石块呢,它每时每刻都处在被水滴的冲撞、磨擦之中,时间一长,剥蚀之处自然也在由小到大、由浅到深而成坑洞。历代的先贤们早悟到这一点。传说郑板桥成名之初,其画独树一帜,诗也写得清新隽永,可是那一笔字却写得软弱无力,于是下定决心刻苦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以“滴水”之功,练就了一手刚劲有力的好字,赢得了诗、画、字“三绝”的美誉。这昭示我们要想学好一门知识决不能下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心血来潮,仅凭一日之力。看来干任何事业,没有“滴水”的恒心和毅力,终将一事无成。
“滴水穿石”的真谛之二,还在于每一水滴,都朝着一个方向,落在一个定点。水滴始终如一地向定点冲击,石块也总在一处受创。如果不是这样,哪怕川再多的时间打消耗战,也难达到穿石之力。事物的析理是同样的,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坚持一个定点的目标。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什么也学不好的。比如一想到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就决心要当数学家,于是成天滚在题海里;过一些时日,得知某青年作家的小说得了大奖,便又开夜车阅读小说,大做文学家的美梦;可作家梦刚刚开始,又迷上了音乐,便发誓要当一名歌星,又是买琴,又是拜师,仿佛自己不久便可以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了;还有画家、书法家等等,都成为追求的目标。如此的结果将是各科基础知识无法打好,一门功课也难以冒尖。这种宏伟志向,又有何用?那三更灯火,也徒劳无益。整天想入非非的人,正有如乱滴之水东抛西洒,四处飞溅,那顽石是不会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