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人类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它正在进入我国普通居民的家庭。在人们注目于旅游业发展的时候,经济学家往往偏重于对它经济效益的分析,而“以人为本”对游人的关爱,其实更是老百姓的需要。旅游的特征,在于它是居民离开常住地的活动,正因为要去的地方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安全就显得越加重要了。安全,不仅需要旅游者自己具有安全意识和相应的准备,而且也需要旅游的相关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旅游业的同志常爱说“安全是旅游生命线”的缘故。
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2009和2013年无疑是两个值得铭记的重要年份。2009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目标,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初,由国家旅游局起草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以下简称《纲要》)经国务院讨论通过,旨在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
理应“以人为本”
如果说《意见》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那么《纲要》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指南。在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均明确提出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理念,并在保障公民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建设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休闲产品以及提升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
发展旅游业需不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答案是肯定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2011年达到5000美元。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快速膨胀,昔日富裕阶层奢侈消费品的旅游正在进入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旅游业规模也迅速扩大。2011年,全国实现国内旅游约26亿人次,出境旅游达到7000万人次。旅游业不但是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其发展水平更是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也必须全面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游览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建设,开发更多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产品,以提高广大民众的旅游休闲质量。
重视“以从业人员为本”
然而,如果深入解读《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可以看出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有缺陷的。
旅游业不但产业关联广泛,其发展中涉及到的“人”也较为多样。既有广大的旅游消费者,也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和旅游地的社区居民,更有为民众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一线从业人员。
中国旅游业要实现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既要以消费者为本,更要以从业者为本。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的生产、传递和消费是通过人对人的服务来完成的,旅游消费者在旅游中需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是由大量服务人员来直接提供的。德国慕尼黑企业咨询顾问弗里施指出,“没有员工的满意,就没有客户的满意”。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旅游服务业,没有旅游服务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满意,就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产品,也就很难有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将旅游业培育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然而,从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角度来看,不论是《意见》还是《纲要》,其政策措施的制定明显是以拉动旅游休闲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而对旅游休闲产品的供给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只要增加了休假时间,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国民旅游休闲生活质量就提高了,建设让国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就指日可待了。
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旅游政策的制定者们似乎忽视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在我国,尽管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并不高。旅游业也并不例外,大量在酒店、餐饮、交通、旅行社、景区等旅游服务一线的员工,工资少,收入低,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缺乏热情,导致旅游服务质量水准不高。
(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旅游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会对所学的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采用不同的接待方法,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旅游心理学就是通过对旅游者的动机、旅游者的知觉、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情绪、旅游者美好体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心理因素对旅游行为产生、选择和心理效果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剖析,从中找到规律,因为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利于我们科学地、正确地去了解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而才能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二)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
旅游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如何对旅游者的各种外部特征和表现进行鉴貌辨色,比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悔恨时捶胸顿足,惧怕时手足无措等等。所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游客的心理活动,以便使自己的服务更有针对性的进展,只有符合旅游者心理特点的服务才能使他们感到满意。
(三)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旅游服务人员一定要养成勤于总结思考的习惯,在带团过程中,发生的众多案例,比如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不同的旅游者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各个旅游阶段的心理活动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汇总,思考,然后从中参悟出一些关于旅游者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使自己以后的服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善于积累和思考,并从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些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都会很受用,使问题迎刃而解,游刃有余。是旅游者更信赖导游员的能力,建立信任感及认同感,更容易在旅游者心中树立威信。
以人为本,诚信为根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