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台湾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3-12-07 15: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于台湾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一段时间来,台湾局势呈现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局面,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一历史阶段的种种现象,拨开迷雾,把握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的两岸局势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2007年是反对台独、维护台海和平的关键一年,台湾当局推动“法理台独”的活动将进入实质阶段,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 工作 报告 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 国际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 总结 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 保险 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3] 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1500字相关 文章 :

★ 2017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2017年

★ 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精选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

★ 形势与政策论文及写作指导

★ 2017年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论文2000字范文

★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论文2000字范文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优秀范文模板

★ 2017年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掌握最新动态(2)

海峡两岸的关系论文1500字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展现了合作共赢的前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两岸的关系1500字论文篇1
  《浅析两岸关系新发展》

  摘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关键词:两岸关系;一个中国;和平;新发展

  一.两岸关系历史概述

  宝岛台湾,自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到现在380多年,一直过着风雨飘摇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解放战争之后,国民党残余溃逃台湾,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家乡不能回,亲人不能相见,两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屡抛橄榄枝,两岸关系在艰难地前行着。两岸关系可以用“民间热,官方冷”来形容,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1988年,范光陵率台湾第一个经济文化访问团到大陆访问,开创了40年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绝状态、开始展开正式的交往,两岸关系迈入民间交流的阶段。然而,1999年以后,两岸关系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严重冲击。大陆一方面坚决反对“两国论”、“一边一国”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扩大推行台资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台湾民心。胡锦涛同志自2005年以来坚持“四个决不”(坚持一个 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并且启动国共两党对话,推进两岸 多层次交流,开始考虑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内法的形式将反分裂以及促进两时事报岸告人大民学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两岸领导人共同努力,推进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二.两岸关系进展

  今年以来,两岸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先后会见连战、萧万长、吴伯雄等人,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政策主张。国共两党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重大问题上增进了共同认知。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第五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展。民间探讨解决两岸政治军事问题的研讨活动增多。认识当前台海形势和对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总体考虑和政策主张。要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二要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

  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共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对于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三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为今后两岸协商解决政治分歧创造条件。四要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明确携手实现振兴中华的努力目标,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篇章。

  三. 两岸关系的未来

  (一)近期台湾的“九合一”选举,国民党惨遭滑铁卢。尤于蓝营大败,再加上时间紧迫,在未来的一年多时间当中,两岸可作的事可能将极为有限。

  先来观察时间的安排。在选后新的当选人将在12月25日就职,这刚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后,又是过农历年,因而也难有何作为。农历年过后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进党已宣布,届时将会推出2016的候选人,而国民党若要初选,那也就必须开始准备。因而,上半年已过,而在下半年就已经进入选举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选举必须在一月份进行,因为新任“立委”必须在3月1日就职,而“立委”选举又是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一同举行。易言之,自地方选举后至2016“大选”,总共也只不过13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些时间都已经被切割,在两岸方面,确实难以有所作为。

  虽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贸等法案要通过的可能性却会增加。因为这完全掌握在民进党手中,而民进党已势在必得,故也不会为了2016的“大选”而过于开罪于企业家。尤其,若民进党解除封锁,让这些协议发挥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时亦可获得部份的功劳,有助于2016的“大选”。

  (二)2014年12月1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 2008年以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了两岸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我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希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努力,相向而行,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前行。

  四.启示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启示我们,要将两岸和平发展向和平统一方向引导,除了搁置争议之外,我们还需站在争取台湾民心的战略高度,在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方面不断细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路线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一起来圆梦。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两岸经合》,2014-1-14.

  [2]华夏经纬网:《人民日报》2014-12-17讯.

  [3]华夏经纬网:汤绍成,夜话宝岛,2014-12-17.

  [4]郑必坚 ,《中国和平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回顾和前瞻》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N],新华社,2011-03-16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毕业 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 总结 ,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

  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 教育 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 报告 》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 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样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国家没有相应配套教材的情况下,灵活结合时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要点、 热点 问题,构建从“话题”→国家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现行“话题”优点与缺陷→改良建议等一系列规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谈的无边际讲课方式,反对没有任何标题的授课形式。话题与形势与政策紧密相连,与学生自身紧密相关。既能够上活课堂,也能让形势与政策课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个深入的看法,对国家政策也有个初步完整的认识,也能激发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鼓励学生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了解青年人对国家发展前途应有的历史使命。

  第四,构筑良好的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理念。在全校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并且坚持不懈地实行长期有效的教学理念机制。众所周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势变化决非偶然。同一时期重大历史进程常常决定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倒退,作为社会未来生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决不能用把必修课当成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的思想意识去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学习观念。结合实际,根据高校自身情况,有必要将相关重要政策内容引入课程中去。实现时势与政策的紧密结合学习。要真正学而致用,学而会用,学而切行。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清醒认识自己在历史进程中所要担负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构筑良好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势与政策论文篇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教学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职院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要提高本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与 其它 课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形势,又包括党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考虑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谈到要提高教师素质,最好由专任教师任教,同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要多元化,要有经济学,法学,外交学校,历史学等专业背景。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时政讨论,定时组织学生收看新闻,以板报、短信、微博等形式发布每日要闻。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才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须建立固定的 社会实践 基地。这些研究者要么讨论《形势与政策》的理论教学,要么讨论实践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还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基本由教师主导,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确定,教学形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安排的课时少,二者有渗透,但教学的空间和模式不同决定了这种渗透并不多。这种教学功能的定位与分工确实比较合理,且易于操作,但无论是在功能定位还是教学设计上,并不利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与融通。因此学生在参与的时候积极性还是不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2 如何进行整合

  2.1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个学校参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导意见,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是这门课程的劣势,同时也是优势。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会存在混乱的现象,但同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可以发挥主动性,根据当前热点,所在地区的发展,甚至任教学校的学生专业情况等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将选择的教学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让学生选择,得票数高的专题确定为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来,每个专题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教师在与学生代表讨论之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下来的教学内容势必能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也进行了思考,甚至争论,这也是一种实践。

  2.2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后,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这些专题可以由教师来讲,个别专题可以由学生来讲,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学生一定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会查大量的资料,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对本国、本省、本市的情况会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须争取在每一堂课上设计一到二个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好是当前热点问题。如讲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余额宝”。

  再次,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组织各种座谈会、演讲会,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办相应的社团,有些专题交给社团来负责,轮到某一专题时,邀请社团成员来为学生作报告。

  最后,我们将每年高校都会举办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与“形势与政策”课结合起来,邀请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举行座谈会,谈谈自身的体会,感想,将他们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这些教学形式,把“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做学生讲”,这些学生的见闻必然对其他同学的心灵产生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的话更加可信,比听教师讲效果更好。

  2.3 将社会实践基地与网络作为教学空间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环节中,受师资力量、学校条件,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多数的教学空间都选用在阶梯教室、学术报告厅中进行,一次性受众 面相 对较大,仅凭教师或专家或学生的讲解,即使运用多媒体设备予以教学辅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难以引起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共鸣,无法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降低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容易对该课程产生倦怠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空间的开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空间限制,将该课程的教学空间扩大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中去。如讲民生问题这一专题时,我们就与团委和各系部开展的活动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与常州社区居委会联系,甚至带领部分学生到社区作调研,回来撰写调查报告,讲这一专题时,请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报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问题上才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大学生都喜欢在网上与人交流,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将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利用社科部创办的网页,我们专门开辟出“形势与政策”师生互动专栏。教师在这里接受学生的访问,解答学生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惑。

猜你感兴趣:
1.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范文

2. 2017关于两岸关系的形势政策论文3000字

3. 2017两岸关系形势政策论文1000字

4. 台湾问题与中国前途 1500字政治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21世纪是一个新能源、绿色能源革命的世纪。在21世纪我们中华民族要生存,要发展,要继续保持我们前进的速度,出路在哪?21世纪我们怎么样来对待能源问题、我们怎么样来解决能源问题?

3.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问题?

4.怎样认清“台独”的花招和伎俩?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讲话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谈谈我们维护祖国的立场和决心。

5.谈谈中国改革30年的伟大成就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纪念改革开放30年?

6).需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新闻、体育产业管理方向的课程,加 强外语教学,努力培养北京奥运所需的文化宣传和管理服务人才,同时需要在大 学生中加紧培养为奥运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4、开设奥林匹克专题课程。 奥林匹 克专题课程目前除体育院校外,其他普通高校很少开设。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这 方面的师资,即使有些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也知之不多。为此,首先应加 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奥林匹克学的研究,加强高校相关教师的横 向联合,开设奥林匹克专题课程,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学分。 5、加强对 体育软硬件的投入。现在多数高校不能达标,而且运动设备简陋,经费投入不足 ,体育师资及管理力量薄弱,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体育活动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 。要通过评估,尽快改善条件,满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6、体育教学 注入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学校体 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与学校群体活动结合起来,并在 大学体育课中设置奥林匹克的教育内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7、营造校园文化中的奥林匹克氛围。可利用每年北京奥 林匹克文化节的时机,以迎接北京第29届奥运为主线,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 组织学生开展奥运知识竞赛、演讲或举办模拟奥运会等活动,让大学生平等参与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的特殊地位和大学生的特殊作用表明,在大学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传播 奥林匹克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建设反映时代 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 义,因此,大学应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阵地。 1、成立大学生奥林匹克协会。 北京作为举办第29届奥运的城市,大学林立、学生众多、专家云集。为充分利用 北京的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需要成立一个协会组 织。根据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的阶段性教育目标,进行应用研究,组织宣传交流 活动,为北京奥运献计献策。 2、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以大学为高水平学 生体育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管理的基地;在管理和领导体制上充分体现体育系 统和大学的合作,大学高水平学生运动队的训练、比赛以及资金等方面均有体育 主管部门和体育界的参与和支持;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运动训练比赛并重 ,促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发挥大学的综合科研优势,组织多学科专家的研究 小组,开展配套研究,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等。 3、输送 参与服务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才。 随着奥运会的发展,对参与服务奥林匹克运动的 各类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结合我国当前大学学科专业的建设与调整 ,在大学本科专业中急

1).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什么道路,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兴 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进行长期艰辛探索,才在毛泽东 同志领导下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进 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人社会主义时期以后,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又 开始了对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成果 ,但是总体上说并不成功,尤其是十年“文革”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文革” ,结束之后,我们重新进行探索。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的 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始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 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给这条正确道路冠了一个名字,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 论。”29年来,这条道路从开辟到逐步充实、完善,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越走越富有成效,越走我们越充满信心。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作了一个完整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句话,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概括起来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二)那么,这条道路是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呢?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 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深 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活生生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社会主义。(四)除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二、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理论上的一个突出重大贡献,是对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完整地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准确地阐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一)完整地揭示了这一体系的科学内 涵,深刻说明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之 间的关系。 (二)准确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科学说明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2).一:20世纪可以说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最快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从来 没有过的速度,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在人类的发展历程当中,我看21世纪尤其是 后半叶正是到了一天等于20年的时候,20世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宇宙飞船空 间站等等的建立,从微电子技术的发明到现在每秒能运行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出现,我们的现代化完全建立在能源高度消耗的基础上,可 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社会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恐怕 还不及近一百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我们所持的能源是常规的能源,也就是石油、 天然气、煤,这是地球45亿年来,因为地球的寿命也就45亿年嘛,它45亿年来地 球上所生长的动植物埋在地底下给地球所储存的能源。目前亚水堆的核发电总装 机容量只有4%,水力发电大概约为总装机容量的36%,常规能源的发电还占60%, 那么,未来的研究当中,明显的趋势,在中长期中,对于快中子核发电给予了强 有力的支持,对于时空核聚变给予了极大的希望,将来我们就是希望核聚变能为 能源问题的解决作为巨大贡献。 二: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的总面积是358万平 方公里,地广人稀,那里具备建造太阳能发电基地的良好条件,大概1平方公里可 以安装10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如果利用1%的面积可以安装58000个100兆瓦的太阳 能电池,按照一年3000小时的日照时间来计算,那么,它相当于全国水利发电总 装机容量的23倍,火力发电的3.8倍。我们到2020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增加 一倍,即由目前的5亿千瓦变成十亿千瓦,也就是说,如果把太阳能电池安装到的 话,可以供给全国所有的用电总量。还有生物能,生物能现在全世界也都在装机 ,现在就是人们就发现非洲有种树叫做麻风树,这种树是有毒的,但是现在研究 出来,他的果实并没有毒,他的果实的取油率是35%到50%,比我们的茶子油可能 还要高吧,而且它不要占良田,它可能生长在荒漠地带,它不根粮食争田,现在 我们在海南已经弄了两千某在试种,如果说我们把这种麻风树种到新疆去种到西 藏去能行,那么我们的生物能也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 整个来说,我们要把 太阳能很好的利用,能源问题是人们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生存是重大 问题,也是我们不能不保持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整个人类能 不能和谐共处,长期生存,所以能源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年青的朋友们,能够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为把中 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从苏联引进了很多制度 ,但基本制度却没有照搬苏联的,而是坚持我们自己的。我们的二项基本政治制 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具有我们自己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六)把握一 个关键,也就是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干部建设是保障。我们常说要搞好“三个形象 ”:在世界上树立好中华民族的形象,在中华民族中树立好少数民族的形象,在 少数民族中树立好每一个民族干部的形象。 一、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 问题 概括地讲,就是运用“三个眼光”,即世界的宽广眼光、历史的深远眼光和 全局的战略眼光来观察和研究。 (一)用世界的宽广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 族问题 (二)用历史的深远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主要是要总结和 把握三方面的经验教训: 一是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 第二,要 总结一些国家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第三,要 总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经验教训。 总结以上三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起码可 以得出以下五点结论: (1}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2)只有坚持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发展了的马克 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这个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3)必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解决好民族问题。苏联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教训。(4)多民族国家必须有正确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5 )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五个反对”: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三是反对极端宗教主义,四是反对暴力恐怖主义,五是反对 泛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 (三)用全局的战略眼光观察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民族问 题 就是要正确把握六个方面的形势和任务。 理论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 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四次比较系统 的总结。 (二)把握一个主题,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 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讨 论时。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 的主题。 (三)把握一个核心,也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 期以来,我们党在认识论上始终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论上始终坚持发展第一, 在发展观上始终坚持群众第一。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第一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求。(四)把握一项事业,也就是民族团结进步 这项伟大事业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 记第一次作了深刻的阐明,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 第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 第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党的宗旨和使命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的重大贡献,也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重大贡献。 (五)把握一项制度,也就是 民

4).一: 1.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2.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表现 3.对任何台独的花 招和伎俩一定要深刻的分析和认识,不能被台独分子所忽悠。 二: 台湾问题事 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 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 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 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发展和 稳定,必定造福两岸同胞;“台独”分裂活动,有害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贻 祸两岸同胞。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共同责任所 在。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 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我们要继续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 交流,继续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也要继续努力争取恢复和进行两岸协商 谈判。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 、协商谈判。谈判的地位是平等的,议题是开放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谈。通过谈 判,寻求解决两岸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往等重要问题的办法,对未 来两岸关系发展进行规划。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 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蓄意干扰而有任何改变。 我们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 两岸关系大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 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对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大祸害、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台海地区和平 稳定的最大威胁。只有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才能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的前景,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福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两岸同胞 的共同家园。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 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 ,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还面临阻力和障碍, 今后也难免会经历曲折和起伏,但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坚定不移, 决不动摇。

5).前来中国求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已从3.6万人激增至11万人。中国已在全世界 64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地设立了210所孔子学院,以教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国的 钢铁生产量连年飙升已超出5亿吨,很快将达到全世界钢铁总产量12亿吨的一半。 与此同时,2007年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杂志SCI和SSCI索引中,28.9%的条 目都与中国事务有关。外国人纷纷惊呼:“中国实现了真正的大跃进,中国的改 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真正的大跃进!” 历经3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东部 已迅速崛起三大城市群落: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D?D 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引擎。 二,我们应该怎样来纪念这一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历史事件呢? 党的十七大已经为我们纪念好这一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前途 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 根据十七大的精神和我们在现 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做一些工作: 第一个方面的工作, 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为基础,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 的结合上,阐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方面 的工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联系世情、国情、党情,阐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 性和方向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讲改革开放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是说改革开放 没有艰巨性,也不是说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作出的每一个举措都是绝对 正确的。但是,必须看到,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上并没有错。 第三方面的工作,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 的体制机制。 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前两个方面的工作是要更好地解决认识问题, 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其目的都是为了做好第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 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一:当年邓小平果断决策创办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开放广东、福建沿海地区时,对于香港、澳门、台湾 前途命运的考量,不能不说是极其重要的题中之义。 这是一个大中华经济圈 崛起的战略新思维! 当今中国,裹挟着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 飓风,正以社会转型规模最大最迅捷最平稳、以及增幅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 高增长,越来越走入世界的眼睛里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