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教育管理论文研究方向

2023-12-07 23: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管理论文研究方向

比较多,来不及整理,将就看看吧,

(一)对教育管理学概念的不同认识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归纳为以下几类:
1、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此类观点指明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根据该对象把教育管理学分为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此类概念定义属功能性定义,即用教育管理学的功能来界定教育管理学。
2、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和本质,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
此类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其功能是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功能两方面构成一个属性组来定义教育管理学,较第一类全面些。

(二)教育管理学概念的界定
# 定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关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科学。
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界定
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把教育管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三是“活动说”,把教育系统的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学界有不少人持这类看法;四是把现象、活动和规律均看作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
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管理现象,任何教育管理问题都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基础的。首先有现象,然后这些现象为人们所知,接着人们对已知的某些现象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研究对象。
所以,教育管理学的核心是增强对教育管理的问题意识,发现并界定教育管理问题,展开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学只能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对问题的解决或解释。

(二)教育管理学研究问题的类型
1、教育管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
根据教育管理问题存在的性质划分。
教育管理事实问题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经验到的教育管理现象问题或客观现象问题。分为四类:①自在事实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教师新陈代谢);②客观事实问题(大量存在的是此类问题,如学校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等的建设问题);③经验事实问题(实践中所感知或认识到的疑难);④理论事实问题(不同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教育管理价值问题是指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意义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体所追求、赞赏、期望的东西。存在多种分类,按教育管理主体需要分为三类:物质价值问题(经济效益情况)、精神价值问题(精神满足情况)、综合价值问题(满足人们综合需要情况);按价值存在形态分为三类:物质的价值问题(对物的管理,如校园建设的价值)、精神的价值问题(如校园文化、道德风尚)、人的价值问题(如人的地位、作用、尊严)。
事实问题是“是”或“不是”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而价值问题是“好”或“坏”的问题,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组织,其性质有所不同。
2、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
根据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划分。
经验问题可分为三类:①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形成新的理论或方法);②已解决的问题(所构成的理论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容);③反常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在新条件下又成了问题)。
概念问题也叫理论问题,是指教育管理理论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管理学的“元”问题。分为两类:①内部概念问题(理论内部的概念模糊或矛盾);②外部概念问题(理论与理念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经验问题是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有关的问题,其目的是解决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概念问题是研究理论本身的问题,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论更具有合理性、解释性、系统性。
3、教育管理常规问题和革命问题
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观点划分,科学发展可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
常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当前能够解答的问题(根据已有理论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丰富和完善当前的理论);②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但能从现有理论出发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从而发展现有的理论)。
革命问题又叫危机问题,是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不能回答的全新的问题或异质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个别的革命性问题(指对现有理论体系不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反常问题,对其解答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系统的新理论);②结构性的革命性问题(指现有理论不能回答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其解决就意味着新的系统理论的诞生)。产生的新理论会替代或与现有理论并存。
4、教育管理的“真”问题和“假”问题
以上的各类问题都应是真问题,而不能是假问题。判断的依据是该问题“是否存在”,不是是否需要或是否重要。
真问题是现有的理论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真问题的确定是建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的,以此发现问题确实存在,或虽然研究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一)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观点
1、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教育学的性质,但教育学的属性不是教育管理学的一般属性,而只是其区别其他管理的特殊属性。
2、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根源于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
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二是多学科交叉,与管理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运筹学等联系密切,是边缘学科。
4、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方法上以事实和经验为出发点,运用很多的实证研究手段;目的上主要是解决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改进管理工作。不周处在于教育管理学本身也有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之分,不能单纯归之为应用学科。
5、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综合性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特点而非唯一特点,不能称之为综合学科。

(二)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定位
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
把教育管理学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其次,为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进行对话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们的基本概念具有共通性;再次,有了管理学的基础和与其他管理学交流的条件,教育管理学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摆脱了被孤立的境地。
2、教育管理学的特质
(1)综合性 指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的综合。
(2)实践性 指教育管理知识的客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使用的情景性。
(3)开放性 指打破学科的疆界,根据学科发展要求不断地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发展和完善本学科。

四、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一)教育管理学方法的分类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P.39列表分析。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质的研究、系统研究。

(二)教育管理学的定性研究
一类研究方法的总称,是用文字来描述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属性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具体的方法有经验总结法、历史文献法、比较法、抽象法、理论法等等。
定性研究遵循严格的逻辑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手段,其目的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是科学的研究。主要缺陷是不能精确地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
1、演绎法
亚里士多德创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主要形式是三段论。 P.41-42
2、归纳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创立。归纳法是由关于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关于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P.43
3、经验总结法
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和有效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使认识和做法上升为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属归纳法。
4、历史研究法
对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的方法。有五种发生学形式,六个基本步骤,两个局限。
5、比较研究法(广泛使用)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普遍性和差异性,以便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四种比较相互交织。
6、理论研究法
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性知识的形式反映教育管理的特性和规律。有严格的程序或过程。

自古代产生学校教育以来,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现了。现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从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不同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不仅有行政的内容,还包含有关政党的方针和政策,而党政是应分开的;教育管理从层次上看,按刘文修的观点可分为教育的宏观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的颁布等)、教育中观管理(地方层次的教育行政活动)、教育微观管理(学校层次的管理经营活动)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内容有: 1 .实施教育法令; 2 .制定教育规章; 3 .编制教育计划、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 4 .审核教育经费; 5 .任用教育行政人员; 6 .视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 7 .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有的国家对教育行政管理采用中央集权作法,如中、法等,有的国家则采取地方分权的作法,如美国等)

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然而,目前学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制定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科研任务; 3 .制定学校规章制度; 4 .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 5 .管理学校其他工作; 6 .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作为文明的辐射源有其自身的能力和义务)

教育管理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管理学这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往往要是运用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 孙绵涛 教授将教育管理学定义为: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并通过研究现象而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虽然教育管理学主要以教育学与管理学为基础,但它同时涉及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它萌芽于 20 世纪初,直到 50 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教育管理的研究重点和领域是什么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下设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校管理与发展、终身教育管理与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知识创新与管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学术力量比较雄厚,目前在职教师15人,其中具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7人,浙江“151人才工程”2人,浙江省优秀中青年教师1人;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在研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科研获奖1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6项;科研经费充足,累计年均科研经费50万元,人均年科研经费3万元;教学成果突出,编写教材2部,教学成果获奖3项,其中省部级教学奖2项;研究条件较好,拥有专业实验室1个,图书2万册,期刊杂志60多种。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B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学科成员的长期努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逐渐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型与实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科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大学组织结构与管理研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终身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大学组织结构与管理研究方向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纵向研究经费达20余万元,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通过专家鉴定项目5项,目前在研项目4项。2004年该研究方向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学科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学科方向负责人宣勇教授所著的《大学组织结构研究》是国内第一本以大学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该研究领域获得高度评价。该方向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浙江省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中居于领先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具有方向新的典型特点,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一个最新的拓展方向,该研究方向已经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了两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成果丰富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学科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终身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方向,曾主持和完成浙江省自考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多项课题。研究成果《新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获第四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专著一等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该方向达到了浙江省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总之,从学科总体水平上看,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点在以上三个研究领域上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浙江省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课程设置:教育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概论;科学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社会调查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教育信息化概论;终身教育管理与发展;管理心理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教育经济与管理专题研究。

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

作为教育管理学史逻辑展开的教育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开始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内外部共同改革的模式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本文将以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基本思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人类文明的进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策略深入人心,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需要以此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之中的重要推动力,也须将可持续发展策略落实到位。本文将对大学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后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学体系之中的关键环节,难以避免地会受到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约束。从目前来看,这一点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模式单一落后。对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和模式以及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其按照上级出台的文件和命令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整个教学管理体系行政色彩十分浓厚,学校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老师,从教材的选择,试题的编排到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都须接受行政管理部门的提前审批,对不符合相应管理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甚至删除,并未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作出了硬性指标和规定,因此很多老师面临着课业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2.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

教学管理部门约束过多是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之中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抓进度并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未进行实地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学校和老师承担过多的教学压力,为了完成教学指标,很多学校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

3.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壁垒

教学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壁垒。我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大多采取西方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学的专业化和精简化,这种模式尽管能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精深的了解,但是极易导致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融合和沟通,学科壁垒的形成使得学生难以对大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在知识构建上也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因此难以真正地实现大学教育管理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也导致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与合作,外加上落后的教职制度以及职称晋升激励机制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往往只注重自主研究,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不仅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采取系统化、联系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4.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

意识指导实践,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缺乏导致我国高校难以进行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我国诸多高校仍然采取终身教授制,这种教职制度导致教师故步自封,局限于以往的荣誉以及现在的安稳状态,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次,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隔阂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与沟通,教师也并未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因此难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科研项目的开展。最后,职称晋升制度直接与薪金水平挂钩,导致许多教师将经济效益作为自身的目标,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时,并不是自身对学术的忠诚与热爱,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种狭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直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二、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政府对大学教育管理的推动

为了促进大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自身的理念,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来给予大学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使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地开展和管理;其次,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大学校园的管理现状以及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综合实力,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权威专家进行教科书的选择以及考试内容的安排,从而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引导者和风向标,因此需要发挥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而非进行实际管理的干预,通过放宽对大学教育管理的约束来增强大学管理的活力,使其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3.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大学教育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科分离这一现状,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目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安排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并找出学科之间的共通处,引导老师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老师也需形成跨学科研究合作的正确理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加强与跨学科老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在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养成正确的认识观。

4.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落实该教育管理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老师,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进行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时,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将系统观作为自身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还需开设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

三、大学教育管理就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本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

大学作为连接学生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垫脚石,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求大学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校,首先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真正地实现对口教育,让学生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其次则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不足之处。最后则需学校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而使其顺利的就业。

2.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校企结合能够实现专业对口,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来进行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联合制定,真正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

3.实现专家教师管理

效益第一是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中的重要原则,在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时,也将效率和质量作为自身的目标,通过组建委员会以及开展研讨会来实现专家和教师管理学校,并由其担任教学管理之中的各个职位。这种直接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大学教育管理的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专家有着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风向标,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来保障整个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一线人物,对整个教学情况以及发展方向有着最及时、最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矛盾与不足。因此,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能够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与社会动态的基础之上进行管理行为的调整和革新,并有效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管理体系和模式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4.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

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生代,既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体,又是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之中的被管理者。因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心智也较成熟,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时可以在专家管理的同时辅助以一定的学生管理。大学管理包括学生文化创新成绩管理、学生寝室管理、校园秩序管理以及校园环境管理,在这四个板块之中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往往处于消极的被动状态,自身的民主参与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整个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因此针对此现象需要学校转变管理理念,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四个管理板块之中担任一定的职位,赋予其合理的权利,在合理的领域之内直接实现学生管理学生模式。这一点能加深学生对校园管理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履行义务并使用一定的管理权力。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学教育管理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并将该理念落实到理论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这一点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肖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J].沈阳师范学报,2011(02).

[2]倪文静.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党员的培养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好共产党未来先锋力量就要依靠学生党员们的努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是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重要人才来源,但这些学生党员该如何进行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探究解决方案,更好地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一直是校党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素质的青年学生的聚集地,集合了一批批有各色专业特长的学生,是选拔优秀干部及学生党员的重要场所。另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怎样的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能照搬照抄非学生党员的管理方式,必须结合学生党员个性鲜明、有良好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办法,找出适合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一套管理体系。

一、存在于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要改进之处。尤其是今年来,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应创新办法,不断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体制。

(一)学生党员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党和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够高,对自身教育认识不足。在高校中,绝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掌握了良好的党的理论知识,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师生中树立良好的带头人形象。但也存在有的大学生入党后人存在党性意识淡薄、组织观念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上虽然先入了党,但思想上未真正入党。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提交入党申请书后,每次考试通过,走完发展程序就算入党了。大学生党员首先应端正入党动机。入党是光荣地,但不应将它作为为政治道路铺路的垫脚石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筹码,而对于党的理论、路线、宗旨理解不深,没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正确的入党动机是经受组织考验的基石。因为有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二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些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为了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入党标准注重自身,入党后就松了口气的错误思想;有些大学生党员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思想;甚至有些预备党员认为预备期只是一种形式,不重视在预备期间自我修养的提升。他们认为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只要预备期满,就可转正。只要踏进了党的大门,政治上就有了保护伞,开始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学习上重专业知识轻自我修养提升。有些学生党员一味埋头学习专业知识,不注重自身党的有关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心减少了,这样使自己周围缺少朋友。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自身修养提升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获得幸福感的终极法宝。

(二)党组织生活单一,流于形式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学校党组织按照党内的明确的规定,开展如“三会一课”制度、公开进行民主评议、为每位党员配备培养联系人、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等,真正做到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认真落到实处,让每一位正式的党员也有一直接受教育的机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上缺乏创新,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习惯于念念报纸、读读文件、看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对政治生活涵盖的范围缺乏足够认识,狭隘地认为党内生活仅限于“三会一课”,而且其组织的“三会一课”也多流于形式。

二、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高校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两方面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做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基础。

(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党员身负两种角色,一是学校学生,二是党组织的一员。但他们常常关注的事自己的发展,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角度上,换句话说,就是常以“学生”自处,在待人接物上,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在新时期下,学生党员接收到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个性需求趋向于多样化,为深入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及政治素养增加了难度。学生党员往往缺少主体意识,仅限于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工作,没有把自己看做是党组织生活中的主人。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和支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要求入党的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的难度逐渐加强,教育的广度及深度有待加强。由于学校的党组织缺乏物资、资金及人才,基层组织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情况。组织的宣传和管理不到位,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性的党性活动,在校内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党务知识了解不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学生党支部成员间的交流不深,支部压力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素养,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党员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应结合党的理论,以此为指导,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风”建设。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现原因、分析原因并基于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对策:

(一)完善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应该从入口开始把关,从推优开始,紧抓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党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入党,做到各个阶段都有高素养的正式党员跟进,对要入党的学生进行考察,不仅要有书面的党知识的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考察。期间,若出现不合格者,及时做出处理,例如延期发展或不予以发展,真正做到每一个入党的学生都能从思想上入党,做一名合格的中共党员。在选择学生上党课时,可以将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优异或是学生干部优先考虑,提高党课的面授效果。党课的上课内容应以常识性的知识为主,增加学生党内知识量的储备,确保授课质量,进一步保证学生党员在普通学生中的优良形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工作中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大学生党员参与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党员间的交流学习工作,倡导学生利用党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运用中进行分析研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增进理解。在校内,团支部和学生社团是良好的理论、实际相结合的平台。在这里开展工作,不仅能是党员的沟通协调能力,甚至党支部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参与学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绕过他们时刻接受来自广大群众的检验、监督,时刻检验自己,不定期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带动促进,让他们带动其他部门,进而达到一起进步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优秀党员的摇篮。面对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结合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端的交流平台,创新党的理论知识和党内活动的形式,这将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将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在整个校园中刮起一股新的风潮。努力开展好群众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作,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同样适用。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树立以为中华崛起为时代己任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好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怎样把好学生党员质量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伍处文.深入开展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6):1.

[3]陈健.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6(1).

[4]周慧如.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J].工会论坛,2008(5).

于教育管理的论文

有关于教育管理的论文

摘 要: 教育管理中人性观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求生存求发展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重“智性”而强调“智慧人格”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视“智慧”在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使人获得自由发展。为此,在观念上要树立教育管理就是为人的自由发展服务的观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于人自由发展的规范并保障这些规范的有效实施;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发生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内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是每个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义务,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钱上,权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质需求。人们是生活在尊重与被尊重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说,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理解与尊重。无论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实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绩。

(3)关心产生动力。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与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利用好人际关系,将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也是我们的软资本,人际关系所释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就要看你的心诚不诚了,真诚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实意的关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主动性和创新性。每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一句赞美胜过百句责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统一,具体规划教职员工的人生目标,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之间的亲近感,有助于产生心理认同。只有教职员工建立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可能尽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敬业性和创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实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在各个领域,我们都享有以上民主权利。广大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上述各种民主权力,制定相关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拥有参与、管理、行使民主的权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意义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观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管理的人性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2)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行,构建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友好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的党政关系、和谐的管理体系,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教育管理人性观的实施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开放互动式教学空间。以往的教育教学当中,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动围绕学校来开展。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上什么课程、学什么课程,学生根本无法参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进度计划等问题。学生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但是现代教育管理就与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课程的难易程度、课程进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动,实行人性观教育管理。学校要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开放互动式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转变观念。若想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就要从思想上发生改变,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职工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性观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

(3)建立系统化的人性化管理机制。开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观活动,一定要构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观管理机制。从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实施都以人性观为根本,充分发挥人性观的优势,体现教育管理的文化属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观,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新观念,将以往的旧思想抛开,让观念彻底发生改变。只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观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