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金融学专业导论论文题目

2023-12-10 07: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金融学专业导论论文题目

“学年论文”这种东西,既然老师都不会认真对待,我一般都是以省时为目的投机取巧完成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还在摸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题主想诚信、独立并优秀的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就不必看下去了

核心要点:1.形式结构大于内容 2.全文逻辑大于段落逻辑

题目内容:越具体越好,使用专业名词,泛泛的标题会让你不知道从何下手,不要试图去覆盖整个 板块、行业,如《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阻碍》对于区区几千字的本科学年论文来说完 全不适用,如《利率变动对国企境外上市的影响》就适当缩小范围有落脚点。

题目结构:尽可能是1.通过xx原理、方法解释或说明xx 2.xx现象关联引发xx现象 3.阐述xx现象得 到xx原理,这样从题目即可知文章大体为三个层面。

小标题内容:即对题目的拆解,如题目结构1.可拆解为 ①xx原理简述(援引)②原理解释现象 ③ 由当前现象总结观点。

小标题结构:全文一般四个独立小标题,前三个小标题分别包含2~3个子标题,第四个小标题一般 为结论。

摘要: 从行文结构上来说仅靠题目,先于小标题,但是从摘要完成的便捷程度来讨论,该部分 对小标题进行联结、扩充添加逻辑关系即可,不必过于赘述。

内容: 骨骼惊奇即使填充物略差也并无大碍,如题目结构1.对于原理模型的推倒可完全参照教 科书的思路,完备且缜密。尤其以构造模型为易,添加一个新的参数或变量即可,例如 《计量经济学》《期权期货市场导论》《金融工程》等注重数学运用的教材,本身带 有逻辑性强,变量多推导过程严密的特点,稍加改造即可大量引用;
如题目结构2.对于 现象解读最好的莫过于新闻媒体,尽可能用VPN搜索港媒或汉语载体的财经报道,大陆 门户网站类多繁杂,主页拥挤不堪,财经新闻通常以援引券商、银行员工的评论结合本 站编辑观点的形式,结构混乱滥竽充数较多,毫无整体实用性,其次,外媒的报道是极 好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英语水平,译后一定要对术语进行核对;
不建议搜索万方知网等 平台,只是量的权威,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章不易找,倒是结构可参考。

附: 如果有余力的话,一定使用正确术语来解释说明,在行文关键处,如摘要、标题、段首 尾句多加润色,那是门面

以上是我自己在拼造论文的一点体会并不具体,相当于只讲了世界观没讲方法论,因为如何操作我真的不会讲

金融专业导论论文开头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金融学论文?

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二)中期目标: 扩大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业务,培育人民币国债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政府除了从内部着手,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之外,还需从外部着眼,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1.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人民币要成为强势货币必经过结算货币、投资货币,最后到储备货币这三个阶段,其进程也遵循着先周边化,后区域化,再国际化的顺序。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亦水涨船高,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繁荣稳定的中国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跟着强者走”
的现实主义传统让这些国家倾向人民币。与美元结算相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准确估算预期收益。基于周边国家普遍缺乏硬通货的现实和人民币的良好市场信誉,人民币在边境地区已成为事实上的结算货币和支付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正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人民币境外试点结算表明中国的贸易伙伴逐渐认可了人民币的地位和稳定性,是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
2.逐步建立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离岸金融业务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重要通道,离岸金融中心则是人民币转换为国际货币的重要载体。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强势货币,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十分关键,由此先香港再海外的策略应运而生。中国首次在香港面向海外投资者发行人民币国债,为海外投资机构提供了一个颇具吸引
力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尽管初始数额不大,但此举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重大进展。作为国际化的众多举措之一,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显示出中国政府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推动建立人民币海外债券市场,逐步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虽然目前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企业屈指可数,在香港发行的国债规模也相当有限,但作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两个车轮一一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推行和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建立必将继续进行下去。
(三)远期目标:推动IMF的改革,拓展SDR的作用,创建超主权货币。
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着眼未来。国际金融危机,不但促使我们对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反思,更为我们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
1.现实选择:扩大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现实条件下国际社会应考虑充分拓展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暴露之初,IMF就于1969年创设了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由于SDR具备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因此它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应着力推动SDR的分配改革,尽快落实1997年I MF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的SDR分配决议,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由于IME大失血,急需注资以扩大其“新借款安排”机制,而中国则利用手中流动性充裕的王牌,以购买I MF债券为筹码成功地赢得SDR第二次增发配股90{L美元。虽然该数额对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而言是九牛之一毛,但中国显然不会就此停步。为了能恰当地反映中国在世界财经和经济领域的地位和实力,中国需要在I ME有足够发言权和代表权。在其它国家缺少硬通货的形势下,中国购买其他国家手中的SDR,进一步提升在I ME的话语权都在情理之中。铁板一块的既得利益集团迫于严峻的金融形势,在2o国峰会上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到至少5%以上。正如I MF总裁卡恩所言:现在正是调整I MF成员国投票权比例的时机。中国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已经准备好承担更多的责任。
2.因地制宜:加强亚洲货币合作,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当金融危机影响一国币值稳定之时,区域性的货币组织往往比全球性的货币机构的反应更迅捷有效。受欧元鼓舞,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借鉴其实践经验,不断探索创建
“亚元”的可行性。
但现实操作中,建立亚洲超主权货币面临着巨大“阻力” 。无论在经济上如何可行, “亚元”或“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都无法回避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区域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政府间主义,基于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利益交换。且不说亚洲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迥异,单就其错综复杂的地区政治形势而言,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曰元虽身为老牌强势货币,但日本政治难以服众;韩元尽管后来居上,但总体实力太弱;人民币升势强劲,却孤掌难鸣。拥有全球印钞机的美国显然不愿意亚洲也出现个印钞机,对创建“亚元”的动议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受制于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参差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迟迟不能建立。面对金融危机,为确保成员国央行拥有足够资金以抵御其本币可能遭遇的投机性攻击,在中日韩的鼎立支持下,亚洲终于成立了外汇储备基金库。新成立的基金实际运行之后,动用资金为发生货币危机的成员国进行贷款援助将水到渠成。虽然该基金数额并不巨大,但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泄洪渠。中国应加强与日韩合作,逐步完善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库。
3.终极目的:为创建全球性超主权货币而努力。
国际储备货币持有国的货币政策受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影响,而储备货币发行国往往首要考虑的是其国内的经济需要而非国际经济形势,创建超主权货币无疑是克服这一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它既能摆脱国内经济束缚,又能有效调控国际流动性。尽管如此,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仍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就是以英美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与阻挠,不管是SDR拓展方案还是另起炉灶创造,用来替代美元帝国、欧元帝国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拜金融危机所赐,改革呼声日渐高涨。中国作为重大利益攸关国,责无旁贷地成为变革的旗手。为确保美元资产安全,中国一反低调内敛的传统,不断通过政府高层释放强烈信号,并联合俄、印、巴三国,高调提出创建超主权货币动议。在与美国就美元信用危机问题对话协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超主权货币动议是一着“ 敲山震虎”的好棋。要想保住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就必须拿出负责任的精神和有效措施阻止美元地位滑落,而这也正是中国的美元资产安全的保证。中国所彰显的努力和决心必将有力地触动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平衡和兼顾货币政策对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切实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货币攻防战略之前瞻
尽管戴相龙直言,loK后将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及其他货币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欧元之父蒙代尔也大胆建言: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将英镑从中剔除。但考虑到中国现行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不够健全,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国际化进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对“特里芬难题” 。我们不会重蹈美元覆辙,人民币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替代美元。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发展方向,服务于促进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直至超主权化这个总体目标。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元难以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监管,黄金无法为世界提供足够流动性等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国际社会应致力于健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朝多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的成败既取决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与其他国家利益博弈的结果。如果说,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四伏的此岸,未来的“一超多强”乃至“超主权”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一次伟大变革的“彼岸” ,那么中国的对外货币政策将是这一制度性变革的桥梁。由“此岸”到“彼岸”的变革,将会改变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改变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全部认识。货币与经济
美国次贷问题引爆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水银泻地般蔓延开来,西方金融大厦将倾,各国纷纷出台措施拯救本国岌岌可危的银行、保险、证券业,流动性紧缺成为世界并发症。掌握世界印钞机的美国开足马力超额发行美元,引发的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贬值缩水。中国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分析梳理我国应对美元信用危机一系列动作(从货币互换协议到超主权货币动议再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难发现在对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政策主线就是: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手段,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
一、概念的厘清
货币互换、货币国际化、超主权货币这三个货币金融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彼此相互联系,呈逐级递进关系。通常两国之间为规避汇率风险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货币互换协议的增加又为该国货币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而在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内部,各大主权货币博弈的结果必将催生出超主权货币。
1.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汇率,在期初交换等值的不同货币本金,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两国央行间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后,在紧急情况下一方可将约定数量的本国货币抵押给对方,以获得对方借出的其本国货币或其他国际储备货币,从而使本国短期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以增强抵御金融动荡的实力。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保值工具,主要用来规避中长期汇率风险,控制进出口贸易成本。在双边贸易中,一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得到他国货币并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从而使得本国企业可以借到他国货币,用于支付从他国进口的商品,而对方出口企业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有效规避汇
率风险。
2.货币国际化在信用纸币制度下,超越发行国的国界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间发挥一般货币职能的国别货币就是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就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过程。据此定义,时下热议的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充分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等国际货币功能,并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该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其货币国际化进程是该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3.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它不仅能克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更能增强国际社会应变能力,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尽管超主权货币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存在问题,而在于在实践中阻力有多大。由于它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该主张虽由来以久,至今仍无实质进展),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对外货币攻防战略
金融危机下,面临世纪大考的中国政府权衡各项举措的利弊得失,果断地出台了系列对外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套金融组合拳,这一战略部署分三步走。
(一)近期目标: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增加货币互换协议,确保美元资产安全。
中国创纪录的23991.s2{Z美元的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已是有目共睹。优化对外资产结构,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N/~I]货币互换协议,降低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我们应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平稳地完成这种转变,让副作用最小。
1.优化国际储备结构配置,分散美元汇率风险。
金融危机的蔓延迫使美国联邦政府使用巨额财政赤字来拯救美国经济,美元泛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大幅“缩水”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居
多)。分散美元汇率风险,确保对外资产安全成为政界、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SDR(特别提款权头寸)和在IMF中的储备头寸等四大类。其中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短期政府债券的形式所持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随时可用的债权。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现汇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外汇储备承担着调节国际收支,保证对外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维护国际信誉,提高融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抵抗金融风险等重任,所以在使用上我们应慎之又慎。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I MF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1月,官方黄金储备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77.4%,法国为7O.6‰ 德国为69.2‰ 中国大陆仅为1.97o。虽然我国黄金储备已达到1054吨,在全球排名第五,但其占外汇储备的I:U~J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鉴于此,我们应积极调整对外资产结构,继续增加黄金储备等国际硬通货。在这个问题上,俄罗斯的经验尤可借鉴: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已增至10%) ;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用外汇储备进行多元化投资是一个趋势,因此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向外汇管理部门购汇用于海外资产并购,同时提高对外证券投资的效益,建设安全化、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2.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伙伴,建设人民币结算的外部网络。货币互换尽管是双边的,但双边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形成多边网络。通过货币互换,逐步搭建起亚洲以至全球的人民币外部网络不失为一种战略选择 纵观历年来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我们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谨慎试水,从被动到主动,从小额到大单,由近及远,从急到缓的过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加快了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步伐。2000年5月东盟1 0国和中日韩3国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 以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的稳定。迄今为止,中国央行先后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7国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继续积极回应其他国家需求,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与其进行磋商。作为向外部输出流动性的一个方式,
货币互换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利益考量和手段变化。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央行间对等的货币拆借,但事买上多为外国央行借入人民币用于与中方的贸易结算、储备之用,而中国央行持有的外币更多的是一种质押性质,因而事实上是扩大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这对将人民币打造为全球强势货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双边货币互换不但是增强地区流动性互助能力的“法宝” ,更是分散中国外汇储备的风险的“利器” 。这些金额不等,用途不一的货币互换协议共同构成中国对外货币战略的“防护网” 。

金融学导论2500字论文

一、行为金融学
所谓的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在金融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个体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内在的心理动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和解释。对金融市场中市场主体出现的反常和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并且探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市场主体表现出的决策行为特征和经营理念的不同,从而对市场运行的状况和市场主体的实际决策行为进行正确的描述,并建立相应的描述性模型。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而言,行为金融学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假设。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认为人是基于相机抉择、效用最大化、回避风险、理性预期的基础上来做出决策的。然而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其他因素,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预测投资决策的结果,从而主导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心理学特别指出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偏离理性决策的行为,不能够通过统计平均而进行消除。其次,行为金融学打破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有效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中,非理性投资者总是为理性的投资者创造套利机会,通过市场竞争,只有理性投资者能够幸存。然而事实上市场上常常出现大量的反常现象,通过市场竞争幸存下来的并非全是理性投资者。行为金融学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最大启发就是:不应该将人的行为视为一种假设而予以排斥,而是应该在理论分析中进行行为分析,不仅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应该发生什么,还应该研究实际情况中发生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标准金融投资分析与行为金融的对比
证券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心理到问题上,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由投资者的理性而推导出市场和价格的理性。但是行为金融学没有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难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和理性预期,这种非理性的行为也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偏离和市场的非有效性。两者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表现:1.在进行信息处理时,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能够对统计工具进行恰当和正确的使用,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依赖于启发式处理模式,也就是过分相信过去的经验法则,从而影响了其理性的判断。投资者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因此其经验法则也并不完善。2.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决策问题形势的影响,标准金融认为投资者的决策不会因为形式的不同而受到干扰,金融将投资者视为理性人,认为投资者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洞察,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掌握,从而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却认为决策问题的构造会影响交易者对收益和风险的理解,这是由于投资者必须依赖于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是绝对独立的,而形容金融学却认为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是相对依赖的。3.标准金融学认定市场的有效性,也就是即使市场上存在少量的非理性人,也不会对市场的有效性造成影响证券的价格与价值,不会发生过大的偏离。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价格会受到相对依赖和启发式偏差的影响,从而脱离基本价值,造成市场失去其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影响
1.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回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自信,对自己的决策力和判断力过于高估,从而不能很好的判断客观情况的变化,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过分的自信对投资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处理信息时如果过于自信,就会对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过分相信,也就是形成噪声交易,对于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却视而不见。例如投资者过分相信收集到的错误信息,忽视了公司的会计报表。第二,由于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自动过滤不利于自己自信心的信息,过分夸大能够增强自己自信心的信息。2.因为金融学的“回避损失”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也就是先回避风险、避免损失,再想办法取得收益。然而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进行投资时人们的内心并不能正确的权衡利害,也就是先产生回避损失的意识。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人们往往考虑当产生风险时,哪只股票到损失比较小,然后再考虑收益问题。3.行为金融学的“从众与时尚心里”对证券投资的启示。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普遍具有盲从心理,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求时尚。人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极大地改变人的偏好,这种心理在金融投资领域同样有所体现。投资者会表现出一些从众心理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股市中的“羊群行为”。由于一些投资策略,单个投资者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与其他人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与此相反,单个投资者如果发现其他投资者并不采取自己相同的投资策略时,可能就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动摇。这种情况会导致证券投资市场上的投资策略的趋同,在熊市或牛市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4.行为金融学的“推卸责任与减少后悔”对证券投资的启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更愿意选择能够减少后悔的方案。如果出现投资失误,投资者难免会产生后悔心理,为了避免产生后悔心理,投资者往往倾向于选择能够减少后悔心情的方案,这种投资心理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具体决策。5.行为金融学的“锚定现象”对证券投资的启示。心理学上的“锚定现象”指的是数量评估的过程中,问题表述方式经常会影响到评估值。特别是一些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模糊的内在价值,这种“锚定现象”就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并不知道每个股票指数到底代表着多少,只是受到“锚定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如果缺少一个准确的信息,人们更倾向于以类似的产品和以往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来对当前的价格进行确定。我国的股票市场与政策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证券投资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同的反应。因为信息不完全,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往往做出过度的反应。机构投资者则可以提高预见性,进行反向投资。在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非常普遍,造成了市场预测的系统偏差。
四、结语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对证券投资进行探析,能够为证券投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然存在着“跟庄”“跟风”的现象,导致了证券投资市场的预测偏差,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偏离。如果能够对行为金融学进行掌握,则能够从新的视角来探析证券投资,在股市中就能够更加游刃有余。股市的本质是一种群体行为,投资群体的决策会对股市的涨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证券投资者能够掌握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充分利用行为金融学来为证券投资进行指导,寻找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
-------希望能帮助到你 千万别忘记定金采纳答案和顶一下哦---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导语: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金融学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高度的重视。下面是我分享的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李俊.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的关系[J].南方金融,2011,(2).

[2] 郑智,刘兰香.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J].金融市场研究,2013,(4).

[3] Rose,P.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M].McGraw-Hill,2002.

[4] Blanchard O.J.,Giavazzi F.Improving the SGP through A Proper Accounting of PublicInvestment[R].Discussion Paper No.4220,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2004.

[5] 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 Growth in A Time of Deb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10,100(2).

[6]Alice Y.Quyang,Ramkishen S.Rajan.Monetary Steril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Howmuch and How effective? [J].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2005(6).

[7]Myers,Stewart and Rajah.The paradox of Liquidily[M].Journal of Eeonomies, 2005,(6).

[8] Frank R. and Krausz M. Liquidity Risk and Bank Portfolio Allocation. [J].International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 2007, 60-77.

[9] MS Mohanty,Philip Turner.Intervention:What are the domestic consequences? [J].BISpapers,2005(24).

[10] 陆磊.“钱荒”的本质是结构失衡[J].中国农村金融,2013,(7).

[11] 李宏瑾,唐珂.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角度看货币市场波动[J].南方金融,2013,(8).

[12] 魏开华.基于银行信贷视角的:“钱荒”问题模型分析[J].浙江金融,2013,(9).

[13] 温建东.“钱荒”原因的再审视--兼议资金面趋紧与外汇头寸新政的关系[J].武汉金融,2013,(9).

[14] 张流泉.中国版“钱荒”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3,(10).

[15] 史晓芳.钱荒:伪命题真警戒[J].金融与经济,2013,(8).

[16] 许一力.“钱荒”与股市暴跌[J].新经济,2013,(8).

[1]张斌. 障碍期权的定价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温鲜、霍海峰、邓国和. 分数布朗运动的美式障碍期权定价[J].经济数学, 2011,Vol 28, No 3:87-91.

[3]谢赤. 不变方差弹性(CEV)过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J].管理科学学报, 2001, Vol, 4,No 5: 14-21.

[4]王莉, 杜雪樵. 跳扩散模型下的欧式障碍期权的定价[J].经济数学, 2008, Vol, 25,No 3: 248-253.

[5]杨淑伶. 跳跃扩散下双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解[J].经济数学, Vol 28, No 4:86-89.

[6]张向文, 李时银. 障碍期权推广到几何平均资产情况下的定价公式[J].数学研究,2006, Vol 39, No 4: 447-453.

[7]刘维泉. Jump-Diffusion 模型下障碍期权的定价分析[D].暨南大学, 2007.

[8]孙玉东、师义民、吴敏. 参数依赖股票价格情形下的障碍期权定价[J].数学物理学报, 2013, 33A: 912-925.

[9]吴文青,吴雄华. 美式障碍期权定价的数值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Vol 29, No 8: 970-975.

[10]Fischer Black and Myron Scholes.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3): 637-654.

[11]Hull, John, and Alan White. The pricing of options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ies[J].Journal of Finance, 1987, 42: 281-300.

[12]陈雯,陈浪南.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建模与实证[J].世界经济,2000(8):24-28.

[13]吕朝凤,黄梅波.习惯形成、借贷约束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9): 1-13.

[14]宋淮松.我国零息国债收益率曲线初探[N].中国证券报,1997-2-18.

[15]苏越良,李晋.基于跳跃扩散模型下的中国短期利率研究[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EBM 2010)[C].

[1]段正旺,王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中国金融,2003,(22).

[2]人行湟源县支行课题组.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青海金融,2003,(01).

[3]刘维奇,高超.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12).

[4]燕平.竭城助推小企业.中国金融家,2009,(02):103

[5]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中小企业贷款障碍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1999,(12).

[7]小丽.小企业的十大生存之道.质量探索,2009,(07):61-62

[8]七类农业小企业可获农发行重点支持.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11):211

[9]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和政策.财贸经济,2000,(03).

[10]迟宪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7

[11]刘慧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9,(05):61-63

[12]农发行重点支持七类农业小企业.农家顾问,2009,(06):10究,2003

[13]陈及,王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途径选择.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04).

[14]蔡根生,李衍彬.中小企业贷款难在何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07).

[1]巴曙松、王璟怕、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2]顾海兵.宏观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简析[J].法观经济研究,1999,(11):16-19+25.

[3]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5]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72-84.

[6]陈松林.金融风险监测与预警研究[J].经济科学,1997,(3);28-36.

[7]陈雨露、马勇.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方法及在宏观审慎中的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59-71.

[8]曹凤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7-66.

[9]高国华,潘英丽.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基于动态CoVaR方法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12):1753-1759.

[10]高国华,潘英丽.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40):162-168

[1] Y Sheffi,J.B.Ri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12(2): 1 -11

[2] A.N. Berger. Bank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Evolution in the Making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4,36(3):25-29

[3]Hofmann E.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 [J].Logistic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c concepts,2005, S. 203-214

[4] 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8(4):57-60

[5]胡跃飞.供应链金融一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38-39

[6]牟龄.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思维[N].金融时报,2006,(5)

[7]李形,何肠衫.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界(评论),2007,(10)

[8] Sidney Rutberg. 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 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J].The Secured lender, 2002,58(6):40-46

[9] John A Buzacott, Rachel Q Zhang.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mancing[J]. Management Science,2004,50(9): 1274-1292

[10]Roland Hartley-Urquhart. Manag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January(9)

[11] Leora Klapper. The Role of “Reverse Factoring" in Supplier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R]. World Bank, 2004,(9):102-103

[12] Dan Scanlan. Ironing Out the Kinds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Asian Trade Finance,2004(8):75-93

[13] David Biederman. Logistics Financiers[J].The Journal of Commerce, 2004,(4):40-42

[14]Gonzalo Guillen, Mariana Badell. 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7):25-27

[1 5] Viktoriya Sadlovska, Beth Enslow. 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 [R]. Benchmark Report, 2006,

[16] Michael Lamoureux.A Supply Chain Finance Prime[J].Supply Chain Finance,2007,(4):34-48

[17] Aberdeen Group. The 2008 State of the Market in the Supply Chain 52Finance[J],2007: 212-233

[18] Hans-Christian Pfohl-Moritz Gomm.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丄ogist.Res,2009,(l):149-161

[19]罗正英.中小企业信货资源占有能力提升的战略重点[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23-25

[20]何涛,翟丽.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07,(5):87-91

[21]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3-30

[22]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 12-13

[23]覃宇环.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J].生产力研究,2009,(16) :179-181

[24]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 46-51

[1]Shaw Edward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69.

[2]Herman.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97(2):32-35.

[3]李建伟.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研究.求索[J].2009.02

[4]董娴.金融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理分析[D].西北大学.2008.

[5] Stieglitz, Joseph E. May,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5: 239-251

[6]Ronald McKinnon.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TheB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7]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 513-542.

[8] 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26-30.

[9]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10]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The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 717-737.

[1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1993:52-53.

[1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13]郭俊菲.从资本视角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外经贸[J].2013.04

[14][英]威廉.配第著,马妍译.政治算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

[15]August Wilhelm von Hofinann ' the stages and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M],EuropeanEconomic Review,1931.

[16]Coliw Clark,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 [M], Econometrica.1940.

[17][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8]H.钱纳里.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19]伍海华,张旭.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11-6.

[20]王良健,钟春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J].经济地理.2002(6):669-67

[21][美]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40-44.

[22]童卫华. 股票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06

[23]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J].管理世界.2004(10):79-84.

[24]马正兵.山东产业增长与信贷投入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2005(5) : 38-42.

[25]叶耀明,纪翠玲.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对产业变动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 (6).

[26]刘世锦.为产业升级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J].上海金融 1996(4) 3-4.

[27]刘赣州.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J].学术界.2005(5).

[28]惠晓峰,沈静.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与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29] 刘保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成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2): 57.

[30]罗美娟.证券市场与产业成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1]张玉喜.我国产业政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2]杨德勇.产业结构研究导论[J]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3]韩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行业选择与产业增长研究.经济问题,2008(6) .

[34]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J].经济与金融.2005(2):30-34.

[35]杨海燕.产业结构升级、融资结构变迁和金融中介发展,安徽大学学报.2006.03.

[36]陈式文.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0.12

[37]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

[38]李艳.湖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3.03

[39]廖俭,杜金岷.股票市场发展对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J].2011.06

[40]陈晶莹.完善资本市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研究导刊[J].2008.03

[1]Phillip · S.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Ratings by Spanish Listed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2).

[2]Marcel·L.Investiga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 on firms and theirbehavior in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07(16).

[3]Thompson·P.Track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credit policy in China:Top-down perspective and bottom-up reform[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4(4).

[4]Maths·L,Bino·C.The Role of Advocacy Organizations in Reducing Negative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2001(3-4).

[5]Rodney·W.Can Trade Green China?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ntemporaryChina.2002(61):2-6.

[6]Swaney · J.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A Unique and CrucialInstitution[J].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Law.1987(3).

[7]Ostrom · E.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Policyconsiderations in the US[J].Energy Policy.1985(2):47-49.

[8]王瑞雪. 作为治理工具创新的环境信用评级[J]. 兰州学刊,2015,01:103-110.

[9]张原,陈玉菲. 区域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66-174.

[10]陈国胜. “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南方农业,2014,34:40-44.

[11]董瑾. 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2]李连甲. 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2014.

[13]李颂华.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J]. 才智,2014,36:351+354.

[14]洪玫. 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J]. 党政论坛,2014,12:34-36+1.

[15]马欣欣,王波,朱本行,石婧. 各国征信业发展模式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探析[J].价值工程,2014,36:139-141.

[16] 刘笑平,雷定安. 论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72-75.

[17]王芳. 河北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18]王明东,李传勋,黄珊珊. 完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药品监管的思考[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06:448-449.

[19]赵玉洁.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 黑龙江金融,2014,12:87.

[20]郑连旺. 提速衢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 浙江经济,2014,24:59.

[21]周斌泉. 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2]尹冰. 河北省环境责任保险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3]关阳,李明光.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制度的实践与发展[J]. 环境经济,2013,03:47-51.

[24]宁晓波.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5]吴丹.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2013.

[26]颉茂华,刘艳霞,王晶. 企业环境管理信息披露现状、评价与建议[D]2013,02:136-143.

[27]杨志勇. 天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8]陈英. 要素结构演进与中国出口结构动态升级[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20-124.

[29]杨丽伟. 我国第三方评价的应用探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2,08:7-9.

[30]周曙东.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环境行为及其激励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1] 陈英. 实施环保信用制度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J]. 江苏政协,2006,09:50-51.

[32]盛娟. 浅析房地产市场信用机制的构建[J]. 山西建筑,2010,25:239-240.

[33]杨兴,吴国平. 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立法的思考[J]. 法学杂志,2010,10:83-86.

[34]黄蓓莉. 我国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分析及建议--借鉴生态经济盈利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09,19:46-47.

[35]李晓安,彭春. 论环境信用法治化[J]. 法学杂志,2009,01:43-46.

[36] 司林胜. 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与建议[J]. 企业活力,2002,10:16-18.

[37]李岩. 企业环境等级评价:突破二元管理困局[J]. 环境经济,2008,01:36-39.

[38]盛娟. 中国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及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9]李夕兵. 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7.

[40]罗方. 企业污染物排放风险控制[J]. 现代商贸工业,2007,04:5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