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年论文

2023-12-05 2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年论文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

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

摘 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

引言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朱光潜对《拉奥孔》中的某些观点多有反驳,且直言不讳。

莱辛认为“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

”[2]朱光潜以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中也含有丑的成分作为有力的证词,指出莱辛所理解的理想美有偏差;莱辛认为在绘画中,美比真实的表情更重要,并以拉奥孔雕像为例。

美学家朱光潜对此作出严厉的批评。

在文中,朱光潜罗列了众多莱辛学说的不足之处,比如忽视了欧洲造型艺术中也注重动作的叙述,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别;并给出自己的体会和解答,提出读者的二度创作以及诗与艺术的共同特质,都没有引起莱辛的注意。

并用具体例子来反驳莱辛“诗”只宜于叙述时间中的动作的观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都是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精辟而恰当的例子。

朱光潜敏锐地洞察到莱辛的自圆其说中暗含着许多矛盾,因此在此解开了结,使得莱辛的学说更为丰厚周全,得以升华。

在朱光潜看来,莱辛的诗画批评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具体说来,许多观点脱离了实际的艺术生活。

钱钟书《读〈拉奥孔〉》一文直面莱辛学说中忽视“诗”里有许多“画”所不能作的地方,得出“诗中有画,非画所能表达”[3]的结论。

作者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举出例证洋洋大观,读之甚是心悦诚服。

莱辛认为诗宜于表达时间里的动作,画宜于表达空间里的铺成。

钱钟书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具体例子指出诗歌不仅宜于表达时间里的动作,同样还能叙述空间里的并列,且不失意境美。

其最具代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完美地诠释了诗歌描绘静态美的极致;诗中有画,却不是画所能表达的,“诗”所能表现的领域比莱辛所想的还要广阔。

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没有涉及,可见是钱先生的一个创见。

钱先生在“诗中有画,非画所能表达”的要领之下,具体地论说了绘画“画不出” 诸多因素,如内心状态、气氛性景色、颜色字的虚实之分等等,而这些细微之处都是诗歌所能传达的。

再则,莱辛认为,造型艺术应该选择动作中达到顶点之前那“最耐人寻味的片刻”作为表达的对象。

钱钟书指出“富于包孕的片刻”不仅在造型艺术中常用,在文字艺术中也同样适用。

作者认为这种手法在中外长短篇小说中都屡见不鲜,他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将其与莱辛的学说对比分析,可以说又是他的一个创见,使得莱辛的学说得到了更充分的补充。

莱辛《拉奥孔》作为西方美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但是正如两位先生所指出的,既然这样一本经典之作不缺纰漏不足之处,

为什么又如此吸引读者呢?学者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曾提出,我们在分析任何批评见解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他是从作家的观点还是从读者的观点来讨论文学?他对艺术的“宇宙”抱有何种概念?他的“宇宙”是否等于物质世界,或人类社会,

或者某种“更高的世界”,或是别的?[4]莱辛是从读者的观点来讨论诗与艺术,莱辛对艺术的“宇宙”并没有抱有某种“更高的世界”。

朱光潜说,“他(莱辛)对艺术的见解似乎是一种很粗浅的写实主义。

”[5]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粗浅的写实主义”,不是过分之辞。

钱钟书注重从诗的材料即语言着手去探析“诗”与“画”的本质区别。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说道“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它是高度内涵的”[6]。

钱钟书指出这“高度的内涵”是“画不就”的。

有人说,汉语是诗的语言,因为它具有多义性,是高度内涵的。

莱辛看到了“诗”与造型艺术的材料不同,但并没有深入分析诗的.材料为诗的创作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语言文字在诗中营造的意象、氛围等等,以及语言文字本身的抽象性(心理状态的词,形容词,比喻)也非具象的造型艺术所能呈现。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美]刘若愚,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2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 诗意 和谐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

《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现当代文学论文题目

  我国的现代文学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抵制现代性,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又难以正确处理其落后性,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界也就有必要理清我国现代文学利弊共存的局面,使其不会将审美观念总结为“怨恨”。然而我国现代文学所具备的现代性却和这种怨恨相互关联。

  学年论文选题(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为了防止5000字的学年论文流于空洞,一般要求大家选择现当代文学中的某一个具体作品(体裁不限),在对其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评析,并具备一定的理论色彩。因此这里所提供的,仅仅是作为参考,以求在启发大家的思路上略有助益。

  《狂人日记》新论

  《阿Q正传》新论

  《伤逝》新论

  论《呐喊》的艺术特色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故事新编》

  论《野草》

  论《朝花夕拾》

  鲁迅杂文艺术论

  《女神》艺术新论

  论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屈原形象塑造

  论抗战时期郭沫若历史剧的主题特点

  吴荪甫新论

  论《子夜》的结构艺术

  论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虹》和《腐蚀》心理描写比较

  论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高觉新

  论《激流三部曲》中妇女的悲剧命运

  论《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论祥子的悲剧性格

  论虎妞

  论《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论《四世同堂》

  论老舍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

  论《月牙儿》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作品的民俗色彩

  高觉新、祈瑞宣、蒋蔚祖形象比较分析

  重评老舍的科幻小说《猫城记》

  论《雷雨》

  论《日出》

  论《原野》

  论《北京人》的喜剧性

  论《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论 “雷雨性格”和“原野精神”

  论曹禺剧作中的小人物

  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

  《边城》主题之我见

  论翠翠的形象塑造

  论《边城》的艺术特色

  论沈从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沈从文小说的诗体特征。

  论艾青诗歌中的意象

  论艾青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丁玲短篇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莎菲

  论丁玲的作品及其女性意识

  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心理描写

  《尝试集》新论

  论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短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论叶绍钧的教育小说

  论《倪焕之》

  论冰心的“问题小说”

  论《寄小读者》

  冰心散文艺术谈

  评冰心爱的哲学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郁达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郁达夫小说的叙述模式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人”形象与俄国小说中“多余人”形象比较

  论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

  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乡土派小说

  论田汉话剧的艺术成就

  从洪深的《赵阎王》看奥尼尔的影响

  论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论王统照前期小说创作

  论许地山小说与宗教的关系

  论废名的小说

  论庐隐的短篇小说

  论冯沅君的短篇小说集《卷葹》

  论凌叔华的短篇小说

  论林徽因的诗歌

  李金发诗歌漫议

  论田汉早期剧作的思想倾向

  论丁西林的世态喜剧

  论蒋光慈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

  论柔石的《二月》

  论殷夫的诗歌

  论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蒲风的诗

  论萧军《八月的乡村》

  论萧红《生死场》

  论东北作家群的短篇小说

  论李劼人的历史小说

  论《死水微澜》中罗歪嘴形象的塑造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论穆时英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论臧克家的《烙印》

  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艾芜的《南行记》

  论艾芜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野猫子的形象塑造

  论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淘金记》的思想与艺术

  论沙汀小说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

  方鸿渐形象的文化学阐释

  论方鸿渐形象的塑造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对民族劣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论田间的街头诗

  论七月派诗歌

  论七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论中国新诗派

  郑敏和陈敬容诗歌比较分析

  论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从《呼兰河传》的妇女形象看萧红的反封建思想

  论《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

  论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从心理分析方法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对中外小说的借鉴与创新

  论路翎的《财主底女儿们》

  论黄谷柳的《虾球传》

  论师陀的《果园城记》

  论师陀的长篇小说《马兰》

  论张恨水的《啼笑姻缘》

  论苏青《结婚十年》

  论徐訏的《鬼恋》

  论无名氏的《塔里的女人》

  《赛金花》新论

  论夏衍的话剧创作

  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

  话剧《法西斯细菌》主题之我见

  论陈白尘的喜剧艺术

  论丘东平的报告文学

  论赵树理小说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论赵树理小说的讽刺特色

  从《小二黑结婚》看赵树理对古典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重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论孙犁小说妇女形象的塑造

  论孙犁小说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论孙犁小说人物的灵魂美和人情美

  论陆地现代时期小说的民族审美特征

  试从文化学角度阐释华山报告文学的民族风格

  论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论闻捷诗歌与新疆民歌的关系;

  论郭小川诗歌中的哲学意识;

  论冰心散文中的“爱的哲学”;

  论吴伯箫忆旧散文的情感品质;

  论散文三大家的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

  论《茶馆》的悲剧性;

  赵树理小说与鲁迅小说比较;

  孙犁小说与沈从文小说比较;

  论十七年小说的战争观;

  论《青春之歌》的生命观;

  《洼地上的“战役”》里的心理分析;

  论归来诗人创作的生命意识;

  论朦胧诗的个性意识;

  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观念;

  论《随想录》中巴金的精神世界;

  论杨绛散文的文品与人品关系;

  余秋雨散文辨;

  论《唐山大地震》对中国报告文学的独特意义;

  论探索剧的得失;

  论伤痕小说的文学价值;

  论高晓声对鲁迅、赵树理传统的继承;

  论蒋子龙小说对改革精神的探掘;

  论《人生》里的人生启示;

  论《棋王》里的“道禅一致”;

  论新写实小说对中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革新;

  论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

  《红粉》与《小巷深处》的比较

  余华小说论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描写

  分析余华小说的“冷漠叙述”

  试析余华小说中的戏仿与反讽策略

  试析余华小说的人物符号化趋向

  试析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略谈孙甘露小说的语言游戏化倾向

  试论马原“叙述圈套”的意义

  试论马原小说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试论洪峰小说的叙述策略

  试析格非小说的“叙述空缺”

  试论格非对小说形式技巧的探索

  试论莫言《红高粱》的审美追求

  试论韩少功小说的寻根意识

  试论张承志小说的诗化倾向

  分析苏童小说的历史意识

  分析陆文夫小说的文化意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