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高二历史论文3000字

2023-12-07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二历史论文3000字

1,商鞅变法
①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②内容
第一次变法内容: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内容: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③影响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2,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②内容
政治上: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上: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③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使门阀制度由魏晋进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时期,直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时方才废止。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当时胡人大都已能讲汉语,且穿汉服,只是还能说胡语、还穿胡服,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习俗改易的过程。
3,王安石变法
①背景
三冗危机:冗官,冗兵,冗费。
内忧外患: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②内容
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属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又叫置将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三舍法。惟才用人
③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在变法的指导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如均输法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以此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变法导致国富民贫,而这于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是大相径庭的,而且新法实行也过于急进。
变法在当时也引起了扰民、损民的后果。史称,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疫钱都不许经营,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求一篇3000字,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急求关于高二必修三的历史小论文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风格一、书法风格形成的条件
风格是什么?西方美学家总结为“风格即人”,这与中国古代
书法理论家都喜以人格化来比喻书法有其契合之处。具备一个
人的条件,不但要有形体,而且还要有个性、风度、思想和感情。
书法艺术不但要有“骨、肉、筋、血”,而且还要求在作品中流露出
一种艺术个性、风度、神采和意蕴。风格的形成标志着艺术生命
的成熟,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学书者终身为之奋斗和追求的艺
术理想,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书
法艺术的生命力。学书者虽人人都有自己的“体”和“面目”,但不
一定人人都具备风格,面目是浅表的,而风格却是表和里的统
一,形和神的统一。凡具有风格的作品,古人称谓“上品”或“入
品”,故风格之形成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
中国书法是以写汉字为基础的艺术,离开了这个基础,也就
不是书法,也就谈不上书法的风格,这是书法的第一前提。五官
四肢构成了人体;点画的不同搭配,构成了字形。书法必须受到
文字笔画结构规范化组织形式的约束,必须具备可读性,楷有楷
法,篆有篆法,草有草法。任何一个书法家都不能离开这个谱,去
创造。
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书法艺术的共同美,风格的
美在形式上虽具有丰富性,但在其本质上却有它的共同规律。人
们观察到形的产生离不开正侧、方圆、轻重、徐疾、刚柔、浓淡、枯
润、奇正、疏密、巧拙等两个对立面互相之间的协调配合,所以
“阴阳既生,形势出焉,”寓多样于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孙
过庭《书谱》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通过对比统一,可以避免
单调刻板,从而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能离开匀
称、协调、统一、和谐等基本法则,人们还观察形的变化离不开势
的作用。“古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字有筋骨、血
肉,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张怀瓘《用笔十法》),“书之大局、以
气为主。”(包世臣《历下笔谈》)。因势生形是结字章法的一个重
要原则,只有具备势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生命力的艺术享
受,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变形以求新,但必须在势的管束下进行组
合,方能合乎情理。“力”在书法中也占据极重要的地位,点画浑
厚饱满,笔力遒劲,沉劲入骨,是对每一个书法家的具体要求,所
谓“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只有“藏骨包筋,含文色质”的线条,才
能表现出点画的形质美。人们还观察到“节奏”“、韵律”是表现书
法动态美的重要方法,运笔时通过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等多种
手法,不但使静止的字形产生一种和谐的动感,而且还可以产生
墨色的变化,故节奏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表现手法。
由此可见,对立统一、势、力、气韵等是各种风格和流派必须
遵循的共同的客观规律,是组成书法艺术共同美的重要因素,是
书法艺术的“理”。但“理”又必须依赖于“法”去达到,实践证明,
一个书家的技巧越精熟,功力越深厚,就越能把握自己,把自己
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忘我”的境界之下,用熟练的技
巧写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我”,这个“我”是自然流露
出来的,这就是“我”的风格。所以风格是在长期的,艰苦的技巧
和锻炼中,加上知识修养和自己的性格所形成的,它不是笔墨游
戏,也无捷径可走,故“理”和“法”是形成风格的重要的前提。风
格必须具备意的境界。具备了筋骨血肉,四肢形骸还不能成为一
个完美的人。只有躯壳,而无思想;只具形质,而乏神韵;只有面
目,而无风度;只有形体,没有个性,是谈不上风格的。书法艺术
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借助笔墨的外在形式,而显示出一种内在的
精神和意蕴。所谓“意”不是指局部,具体的点画和结构,而是指
整幅字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精神境界。汉代的赵壹,
已经意识到书法是技巧和艺术个性的有机组合,提出“书之好
丑,在心与手。”以后书论述说更详“,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黄山谷《论书》)“,书道妙在性情”(朱履贞《书学捷要》)“,有功
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包世臣《艺舟双楫》),只
有具备意蕴的作品,才能耐久所玩,给人以美感的持续,才能具
备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艺术对于气势、力量、形质、韵律、理法、神
采和意蕴的研究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罕见的。无怪苏轼说“:书必
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因此,书法风格必
须以上述三个前提为基础,否则就难以入品。
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立意是风
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了在不断
的书法实践中逐步提高外,还必须从文学诗词、哲学、音乐以及金石绘画中触类旁通、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只有将这
些字外工夫与笔墨技巧相互渗透时,才能孕育出博大深邃的创
作意境和熔造出优美高雅的艺术个性。
风格的形成是实践与思维的结合,风格形成后,也不是一层
不变的。它往往随书者的修养、兴趣、审美观念、艺术见解的变化
形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型风格,所谓“不失本调,兼得众
调”。如杨凝式之四贴各各不同,兼具面目。惟其不变,才能保持
其相对稳定性,惟其变才能保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二、中国的书法艺术的特点
多流派、多风格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也是长期以来
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风格的命名以技巧而论,有苍劲雄
厚、奇险凝练等。以风格而论,有威武、雍容、俊秀、潇洒等;以个
性而论,有粗旷、豪放、倔强、孤傲等,以品格而论,有平和、庄重、
雅逸、瑰奇等,但总的来说,风格可以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两
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给人以美感,二者可以结合,但必有偏胜。
当然,也不能过度,若“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则不可以言文”,
各种风格都以自身之特点而存在,他们之间争奇斗艳,各有其
胜,促使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秀美的书法作品好似一位天真、妩媚、楚楚动人的苗条淑女,
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阴柔之美;壮美的书法作品则似一个威武、
魁伟、英姿勃勃的无畏勇士,充满了力度、节奏和阳刚之美。无论
在戏剧、音乐、舞蹈乃至书法、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都可以看
到或听到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在书法这一艺术长河中
始终存在着秀美和壮美两大主要风格,它们各自闪烁着不同的
光芒。
远在殷商时期人民已经注意把汉字写(刻)得美观一些。从
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中就存在着秀美和壮美的不同风格,据此
可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即使是在早期萌芽阶段,也同样体现出不
同的审美观,出现不同趋向的表现形态。
在早期的钟鼎文字中,属于飘逸、妩媚的也即秀美风格的代
表者应是战国中山王十四年鼎铭文,它一改西周金文的雄浑壮
实而别开生面,出现了修长秀丽的风格,透露出飘洒、俊俏的美
感。可惜此鼎出土太晚,故不能为以前许多学书者知晓。在汉隶
中属于秀美风格的有《礼器》、《曹全》等石碑。在行书中声名显赫
的《兰亭序》就是属于秀美风格的,它的原本虽不可见,但从一些
唐摹本及定武刻本来看,是大致仿佛的,可以相信王羲之的字就
是这个风格,历代都有继承者,如唐代的欧阳询、宋代的米芾、明
代的文征明,近代的沈伊默、现代的启功都是秀美的一路风格的
大师。
壮美一路风格的书法,亦代不乏人。在早期钟鼎文中,表现
出质朴、壮美的《散氏盘》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此盘文字
线条泼辣,行笔跳跃性大,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汉隶中,如
《石门颂》、《张迁碑》结体高古、厚重凝练,奇纵恣肆,很好地继
承、表现了质朴雄壮的书风,继而进至北魏时期,埋藏于洛阳芒
山一带的墓志铭以及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造像题记,便是
一大批书法艺术的瑰宝,其中虽然用笔各异,有方起、圆起,结体
上有野逸、高古、朴素,但总的来说大都是追求粗犷、奇诡的壮美
风格,又如刻于山东掖县云峰山的石刻群,如郑道昭所书的《郑
文公碑》,此碑即为康有为所提出的圆笔最高准则“石峰石刻”。
它的笔道犹如篆书,圆浑而古朴,结体犹如隶书宽博而又豪放。
在行笔中又如行、草书一波三折,流畅而有神采,也是属于壮美
风格的代表作品。总的来说,秀美和壮美两种文风在历史上,或
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谁也无胜过
谁,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即所谓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作为个人
可以以自己的好恶来倾向于其中的一种,但却不能因此而论另
一种就不美。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
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是“阳刚之美”,因而竭力贬低“阴柔之
美”,我们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
实际上,作为书法的一种风格来说,也没有绝对的“刚”或绝
对的“柔”,多半是“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只不过是以何者为
主而已。如果是只“刚”不“柔”或者说只“柔”不“刚”,则不能给人
以美感。美应该是多样的,应该“百花齐放”。
三、书法艺术的创新
风格贵在独创,但如何去创?什么是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
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事实上书法艺术本无新旧之分,只有高低之
别。狭义上来看,多种风格,似乎都已经被前人捷足先登,各占山
头,后人已无插足之地,但从广义上来看,同一种风格可以用不
同的形式来表现,正如同一种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面目一样,
这样就可以大大开拓我们创作的领域。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
所谓的“新”只不过是有自己与前人不同的面目而已,也即是追
求法和意,形和神相统一的不同形式而已。这种形式由于受到文
字的约束,点画之间的搭配相差毫厘之间便可形成一种面目。有
古才有新,有源才有流。古人创的新,在今天我们叫它“传统”。风
格的独创不能脱离传统凭空而来,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书法家
无不在精研前人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的蜕变,才有所突破而自创
面目的。
不同的探索道路,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
了千姿百态的不同风格。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客观规律,其创作
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感的持续,只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作品才能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因此,书
法艺术的创新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艺术活动,甚至于是一种超
出于个人功利,完全不计较利害得失的独立思考和全神贯注的
艺术活动,它需要一定的胆识,需要不破不立的精神,需要强烈
的艺术个性,也需要一些浪漫主义色彩,需要一点“怪癖”的艺术
个性,也需要呼吸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的把握下,
闯出古人的樊篱,自出新意,从而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而又有
时代精神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2]书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