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论文

2023-12-06 1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论文

这个网址,绝对有用!我经常 用这里的论文。下载地址:


以下是简介,打开上面链接就行。
1.20年来国内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概述 [ 地理地质 ] 历史地理学是近年来渐渐兴起的一门显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已经蔚为大观,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一个相对薄弱...
(2008/9/8 16:29:00) 2.我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 理学其它相关 ] 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讨论,自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文革”以前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①,至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的...
(2008/7/20 10:12:00) 3.沙漠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我国河西走廊历史上的沙漠化研究为例 [ 历史学 ]【内容提要】干旱地区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内陆河流下游,沙漠化过程的途径主要有就地起沙、风蚀绿洲、流沙入侵、洪积物掩埋绿洲4种, 前两者最重要。由于绿洲水...
(2006/4/28 15:59:00) 4.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兼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 [ 历史学 ] 内容提要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侯...
(2006/4/26 15:50:00) 5.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 历史学 ]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
(2006/4/26 15:35:00) 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历史学 ]【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The history, pres...
(2006/4/26 15:32:00) 7.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 历史学 ] 一、总体进程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历史地理学。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
(2006/4/26 14:11:00) 8.谭其骧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 历史学 ]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20世纪以来,特《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创立和完善的。20...
(2006/4/25 14:29:00) 9.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 历史学 ]唐代以后,原本为山地民歌的“竹枝词”成为多受文人重视的诗体。诗人文士记事咏物抒怀,往往采用这种文句平易朴实、风格活泼清丽的形式。 要探求这一生动清新的文化支脉...
(2006/4/5 14:20:00) 10.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 [ 历史学 ]【内容提要】史念海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坚持“为世所用”的原则,努力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对中国历史...
(2006/4/5 10:11:00)

求:一篇高中历史论文,1000字!

林则徐西学思想论略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
英雄和爱国者,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历史上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
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
严,而且与清王朝长期奉行的盲目排外、
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
开了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知识,并将
之付诸行动的先河。
林则徐与“民主”政治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面对西洋的坚甲
利兵,不得不作“西夷”背景的了解,因此有
《四洲志》之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
绍了当时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财政
经济、军制武备、对外关系、科技文艺、宗教
信仰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许多新知新
闻。这部书对于当时的中国,犹如一股清新
的“民主”空气吹进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
政治的堡垒,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为辛亥革
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
扬“民主”大旗制造了舆论。
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该书竟然提到了
西洋的议会,特别是英、美、法三国的上下
议院,颇有相当篇幅。该书叙述英国上下
两院的结构时,谓上院议员多王公贵胄,
全院约426人;下院议员来自地方,“由各
部落议举殷实老成者充之”,共658人。谈
到议院的权力,指出“国王虽有权裁夺,但
必由‘巴里满’(Parliament)议允”;国王行
事有失,承办官员要交“巴里满”议处。美
国是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军国大事,必
“西业”会议而后行。西业即今之参议院
(Senate),其议员经由选举产生。选举是将
选票“暗书弥封存贮公所”,“以推荐最多
者为入选”。法国设“占马阿富”(Les
Chambres),其制度与英国相近。①
《四洲志》讨论英、美、法议会的组织、
权力关系、选举等。林则徐介绍这些观念
时,相关的名称都是音译,例如上院译为
“律好司”,下院译为“甘文好司”,原来就
是House of Lords及House of Commons的
音译,但均未予转换,不谙原文者,读之有
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则徐似乎对
自己的著作并不满意,加上内容需要进一
步充实,因之决定敦请魏源作全面性的补
充。
然而,魏源的补充并未超越林则徐的
《四洲志》,原因是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限制了其个人视野,重点放在了解英
人的坚甲利兵,于议会政治甚少措意,大
多转抄《四洲志》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发
挥。比较突出的一点是,魏源提到了议院
多数决的原则,“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
占从二,舍独循同”,感觉其为一美好制
度。②
作为“民主”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具体
运作———议会思想进入中国,加快了中国
的民主进程,由此,才有了清廷之派遣五
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不仅深入理论,同时
考求实施的技术,至此中国进入了紧锣密
鼓的实行时期。
议会思想于1840年前后进入中国,这
无疑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
时引进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
传统有功名的绅士,如冯桂芬、王韬等;
一类是政府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一
类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等。林
则徐是最早注意到西方“民主”政治的中
国官员。
林则徐与“论用兵”
为了准备反侵略战争,对西方军事、
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成为林则徐重
点关注的内容。从《澳门月报》第四辑“论
用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论用
兵”收集了广东、福建的一些海战材料,林
则徐根据从澳门翻译的书报中对这些海战的评论“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
枭徒及渔船蛋户”,③又了解到英舰害怕我
用火攻,这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民心可
用”的思想,因此,在反侵略战争中,他招
募渔民、蛋户编成水勇,并采用火船出其
不意进攻敌人,且屡获胜仗,大大增强了
其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对西方军事情况的了解,林则徐
认识到英国在军事方面的优越与先进,为
了学习英军的“船坚炮利”,他还从澳门购
买了军事技术资料,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
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
使用欧式大炮,并在广东防务中应用。为
了改变中国的军事落后状态,林则徐通过
澳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譬如,他
从澳门“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
之生铁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
务使利于远攻”,④这些铜铁大炮被用以装
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外国的帆舰
无法引进,他便通过美国商人购买商船
“甘米力治号”,将其改建为兵船,船上共
装有34门英制大炮。林则徐曾试图与水师
提督关天培合作,以这条船为模型来推行
水师的近代化,这可说是近代中国洋务运
动的最早萌芽。
战争规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首先是
战争实践的要求。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
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控制中国
这个广大市场,对华肆逆称兵已是迟早之
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通过接触外界认
识到“必须时常探访夷情,志气叙事”。开始
为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作准备,是在“林则
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
渔船蛋户”。正是通过对对方的了解,林则
徐不仅看到了中国水师的腐败和人民力量
的伟大,也看到了英敌的怯懦,从而相信
“民心可用”,继而招募渔民、蛋户丁壮
5000人,变为水勇,日夜操练,成为后来抵
抗英军的强大的战斗力。
除调查研究英敌动态外,他们组织专
人翻译外文书报,编译《华事夷言》、《四洲
志》和《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政治经
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使中国人民对
外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林则徐认
识到英距中国“历海程七万里”,从而在广
州严密设防,“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使英
舰逡巡海上而不敢冒犯广州,被困于海
面。尽管鸦片战争中我方处于防御地位,
但是林则徐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却充分
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即使被撤职后,他也不忘对地方的研
究。1841年4月14日林则徐应邀筹议战守
时,仍高兴地呈上了一份长达2000余字的
防御粤省计划,计划中对对方进行了这种
阐述:“周密探报敌情,捉拿汉奸,英军行
动‘朝夕变迁’,并非一致,必须派遣妥干
人员,或轮流改装分路确探,或在澳门暗
中坐探。”这再次展示了林则徐对敌方研
究的高度重视。
林则徐与“新闻纸”
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之后,
西方国家人士就不断地移居澳门,使澳门
逐渐成为西方商人的立足点、鸦片贩子的
贩毒中心以及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
的情报收集站和给养基地。正因此,大
量的西方近代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也
随之带进澳门,这也带动了澳门新闻出
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新闻纸”也就应运
而生。
澳门汇聚大量西方文化和信息,成为
林则徐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由于清王朝
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
愚昧的专制主义,不允许任何背离“经书”
的“邪说”、“异端”存在,禁书之严为历代
所罕有,阅读“夷书”更属大逆不道。因而,
西方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等很难进入中
国内地。而澳门由于已成为西方人的居留
地,无形中成了中国唯一能够接触西方
事物、获得西方信息的地方。在澳门,不
仅有各种西方书籍传入,而且西方人还办
有各种报刊,如《广州周报》、《广州纪事
报》(这两种报纸原在广州办,1839年5月
移至澳门)和《新加坡自由报》等,这几种
报纸被统称为“澳门新闻纸”。此外还有
《澳门杂录》、《中国丛报》等。这些报刊的
主要内容涉及外国人对有关时事政策的
反应、报道和评述等,而这正是林则徐
在禁烟活动和反侵略斗争中需要的。因
此,林则徐一到广东,就将澳门作为其
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之地。用林则徐自
己的话说:“其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
夷人所聚,闻见最多……又有夷人刊印之
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
将广东事情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情传
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
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
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
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
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⑤从
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澳门的外国报刊和书籍,金安清在
《林文忠公传》中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
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
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
酋骇为神助。”⑥可见澳门独具的西方知识
与文化信息汇集的条件,正好为林则徐等
有识之士了解西方、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
方便之门。
林则徐作为封建王朝的封疆大吏,能
够冲破保守势力的藩篱,努力探求西方新
知,向西方学习,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在当
时或多或少地延缓了中国被英国殖民地
化的进程,同时为中国文明与开放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急求历史系期末考试论文,是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多谢了!

第二章 中国古代饮食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饮食结构及其演变、用餐制度及其演变、饮食思想与养生理念等。 〈/P>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名词解释】
主食 菜肴 五谷为养

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名词解释】
食案 用餐制度 分食制 寒具

第二节 酒的起源及其功用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名词解释】
“第五大发明” 杜康

二、酒的功用
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名词解释】
酒以成礼 《饮中八仙歌》

三、酒祸与酒禁
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名词解释】
酒祸 酒禁 酒诰
【思考题】
1、 试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 如何理解“酒以成礼”?

第三章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
服饰的历史渊源与形制类别、服饰的社会性等。

第一节 历代服饰流变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因而各代服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名词解释】
胡服 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袍服 上俭下丰 胡装 “质孙服”制 比甲 水田衣 四方平定巾 花衣 水脚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服饰的社会性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四、 伦理性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五、 功能性
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名词解释】
斩衰 缌麻 离染服 幢相衣

【思考题】
1、 试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性。
2、 举例说明服装形制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

第四章 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习俗,以及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古代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理念、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等。

第一节 行旅习俗

“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与行神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名词解释】
择吉 祖神
二、行旅送别习俗
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名词解释】
灞桥折柳 饯行

三、题记
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
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名词解释】
尚早 尚俭 尚快

五、软脚?洗尘?接风
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名词解释】
软脚 洗尘 接风

第二节 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

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
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行旅习俗的演变。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古代婚姻生活

【教学目的】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样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演进轨迹、历代婚姻形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及其演变等。

第一节 婚姻的起源及婚嫁过程

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婚姻形式经历了从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名词解释】
班辈婚 兄妹婚 等级婚 摩尔根 普那路亚 阿注 父权制
二、古代婚嫁仪式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和地区,在男女正式结婚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庆贺。这种仪式,叫做“婚礼”。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婚礼,其主要仪式有:六礼、催妆、铺房、送嫁、拜堂、撒帐、合卺、拴红线、闹房、征诗择婿。

第二节 婚姻形式

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 婚;八、私奔婚。

第三节 婚姻禁忌

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 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
【思考题】
1、简述人类婚姻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2、试述中国古代的早婚及其危害。

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老礼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掌握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重点难点】
人生礼仪及其演变、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人生成长礼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完备的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于个人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中。
一、诞生与生日礼俗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贯穿于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在个体人生中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上总有特定的礼仪相伴随。
【名词解释】
求子 妊娠与胎教 诞生礼俗 生日礼俗
二、成年礼俗
丰富完备的礼仪影响和规范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种礼仪的熏陶和教化,同时,他也会从这些礼仪中习得社会规范并遵守之,经由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种人生礼仪相伴随,如童蒙之礼、家教礼俗、生日礼俗等。
【名词解释】
童蒙之礼 家教礼俗 生日礼俗

第二节 敬老养老

一、敬老礼俗
中国的敬老风尚,可以追溯到肉食的渔猎时代。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统治者推行了各种敬老举措,如赐几杖、赐官爵、刑罚优免及建坊等。
二、养老礼俗
养老突出了敬老的现实意义,侧重于从物质层面对老人予以优抚。在中国古代,这些养老举措主要体现在赐物、减免赋役、兴建养老救济机构及保障老人权益等方面。
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
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所决定的。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历来强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再者,统治阶级对“孝”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也促使了尊老尽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其习俗,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尊重长辈、侍奉尽孝、祭祀怀念。尊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具体体现。其功能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积极方面,尊老是农业社会传承文明的必然选择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道精神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但也有消极方面,尊老绝对化,使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了保守、被动、缺乏探求的精神状态,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名词解释】
敬老礼俗 养老礼俗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尊老文化的价值及其消极影响。
、简述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

第七章 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养生与养性习俗。
【重点难点】
疫病发生原因、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

第一节 古代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都有世人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尤以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为代表。

二、讲究环境卫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表现有三:一是在选择住宅建筑方面,指出应选择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吉地而建宅;二是注意房屋内外的清洁卫生;三是对于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也特别注意。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古人还很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和打扫。在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卫生方面,古人亦有不少很好的做法。

第二节 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历代流行病种类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各种流行病多发的国家,先秦至汉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四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疫病多发的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流行病复杂且频繁。
二、古代疫灾原因
中国古代疫灾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主要有三,即疫灾的发生往往与灾害频发、流动人口加巨,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三、疫病与社会
疫病发生后,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打上其烙印,而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都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卫生事业、信仰、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关系上。
【名词解释】
环境 《素问》 疾疫 《伤寒论》 食疗 养生与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简述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第八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葬俗与葬仪,掌握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葬俗和葬仪的起源与演变、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

第一节 葬俗与葬仪
一、葬俗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风情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主要表现在形式各异的葬式、种类繁多的葬法以及形制结构多样的坟墓上。
【名词解释】
葬式 葬法 悬棺葬 天葬 树葬 坟墓
二、葬仪
葬仪是指丧葬礼仪。丧葬产生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初死、停棺、送葬到祭祀极端繁琐而讲究的礼仪。
【名词解释】
葬仪 丧葬程式 丧服 居丧 祭祖 小敛

第二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
安葬死去的亲人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哀思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一、人生礼仪的终结
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各自的礼仪。丧葬礼俗作为人生终结礼仪,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意识里,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的安置死者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 山顶洞人
二、社会风貌的折射
丧葬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也可以说,丧葬风俗是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同民族风情、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
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
丧葬风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其衍化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受宗教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葬俗衍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代葬俗的演进,还受到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
【名词解释】
宗教意识 宗族观念 孝道观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的葬俗与葬仪。
2.简述中国古代葬俗所衍化的文化基因。

第九章 中国古代信仰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主要信仰习俗,掌握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
【重点难点】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善恶报应心理、道教的基本教义与神仙情结、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

第一节 民间信仰

信仰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更是古代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时重要的心理依托。信仰理念的共遵、共奉、共识与泛化,对社会生活稳定的衍化,其内聚精神与文化“磁力”作用,不可低估。信仰习俗识人们根据一定的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形成的习俗。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发展、变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价值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文化。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我国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与某种动、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中国人对自然和灵物的崇拜,源远流长,崇拜的对象众多,地区不同崇拜的事物也不尽一致,这些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它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地、日月星辰、 风 凤、麒麟、松柏崇拜等。
三、社会崇拜和祖灵崇拜
人神人鬼信仰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秦汉以前,由于天堂、地狱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鬼神的去向亦不是十分明朗,世人出于种种心理需要,不仅重视祭祀宗教的祖宗,祭祀黄帝等,还要为许多有惠政的官吏立祠。正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安排住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神、社会神和行业神的崇拜习俗。
四、占卜与巫术
占卜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类型,是对未来吉凶进行预测,占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算命、相面、测字、风水、占梦等。
五、禁忌
禁忌是建立在巫术、占卜、星象等基础上的十分普遍的民间信仰观念,它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与某些“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在中国传统社会,禁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灵物崇拜 社会崇拜 祖灵崇拜 占卜

第二节 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中国传统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信仰意识上的伦理、人文色彩和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等。
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
严格的讲,大多数中国人在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任何宗教、神灵或思想、主义也不曾完完全全占有过人们的灵魂。人们信仰上的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笃信神灵的功利色彩;宜忌观念的根深蒂固;信仰的急功近利性等。
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
中国不是一个信仰单纯的国度,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既有各类宗教,又有不计其数的迷信习俗。宽松的信仰环境、丰富的信仰资源和不平和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使中国人在信仰对象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征。
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人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伦理型文化观念渗透进入人们的信仰意识里;信仰意识里的现世关怀;神灵的人情味。
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
传统信仰习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巫术色彩。它们在信仰风俗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体现在,在传统社会,迷信活动盛行,由此产生出一批迷信职业者。因而,在迷信作为一种落后的民俗现象,在传统社会信仰风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其不可理解性,正是诱人盲目信仰的魅力所在。
【名词解释】
堪舆 现实关怀 巫术 巫傩文化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