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心理学与物理学相关论文

2023-12-10 06: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心理学与物理学相关论文

学术散文之三十八

前言见《学术散文之三十七》

      心理生命与理论物理(第一、二节)

                        杨英锐

(一)怀抱期

    在心理生命的怀抱期,人们生活在舒适的牛顿力学环境中。怀抱期就是指人在社会与时代的怀抱中,心智启蒙与社会化历程。我写《追寻启蒙时代》,就是想叙述自己的怀抱期。发展是由继承而来,怀抱期的概念深植于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就是对社会与时代的无条件依赖,以为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需要,社会与时代会像母亲一样呵护你,为你解难,为你供给。吸吮社会乳汁,怀抱期人以为是天经地义。

    怀抱期者,其心智世界尚未切断与社会的脐带,没有形成个体心智包络。此时个体尚未形成与社会以某种形式做剥离后的内部心智空间;由于这样的心智空间是非包络的,用物理学的话说,它无法独立的自我转动,也就没有其独立的动量可言,即没有独立的自旋。自旋是量子力学中关于粒子的内禀性质,在牛顿力学中没有对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怀抱期的心智世界不为量子力学所刻画。

    怀抱期者,洪荒地以确定论的方式理解社会,以为社会当然对各种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怀抱期者尚未意识到知识是人造的,而以为知识本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查克所说,牛顿力学预设一个第零定律,即质量从来就是存在的,不生不灭。确定性,是牛顿力学的特征,这叫客观确定性。确定性,也是怀抱期者的特点,维特根斯坦称之为主观确定性。怀抱期者没有怀疑,当其临睡前,社会母亲给其讲的故事,多半都是现编的,充满爱意与呵护。怀抱期的心理生命,总是能在牛顿力学温暖的确定性怀抱中,就像一个质点,安恬入梦;在其甜静的脸庞上,看不到波函数的概率涟?;在其节奏地脉博中,亦探不到激烈的量子涨落。

    怀抱期者的心智世界与社会母体相依为命,直接连通;前者有着无穷的学习潜能,而后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积累了无尽的知识。这时前者的学习是后者知识的直接输入,输入量越大,潜能越被激发,心理生命越健康。能够将怀抱期延续一生的人,元气绵延,全赖持续学习之功效。牛顿力学的客观确定性与怀抱期的主观确定性配合,是心理生命的重要基础。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的根基,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盖房子修铁路,都离不开牛顿力学。怀抱型的心智世界,是心理生命的根基;它所吸收的社会知识养分,滋养着心智功能。缺乏知识积累的思考,是苍白的。

    任何心理生命时期的知识习得,都不可避免的伴随某种挑战性。用实验心理学的话说,怀抱期的习得挑战性只是一种过程性困难。怀抱期的习得是温暖的,因为所吸收的知识本身是友善的。这样的知识,叫书本知识。怀抱期中的社会,是教科书式的社会。教科书知识亦称为必然性知识,因为教科书知识是现成的,具有怀抱必然性,所谓怀抱的即被以为是必然的。

(二)矛盾期

    这里的矛盾期,是喻指物理学史中,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为此,爱因斯坦和波尔有过著名的论战,并影响至今。心理生命的矛盾期,是指个体心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具有量子力学性又具有相对论性,及至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结。套用弗洛依德的话说,在矛盾期中,人们的心理生命处于量子力量性心理和狭义相对论性心理的人格分裂状态。殊不知,科学是由科学家创造的,它即有责任对物理世界做出本体论承诺,又无法脱离物理学家的认识论支撑。我们不宜对物理做似人化设想,却不妨对物理学做似人化处理。这样,物理学就被赋予了心理生命。如是,在物理学心理生命中,也曾处于类似的人格分裂状态。

 

    在心理生命的矛盾期,个体与社会互相对瞪着,形同父子,相互之间变得熟悉而又陌生,这是一种恋父情结。矛盾期的心理个体,对社会开始做哲学问询,而社会此时扮演的角色如同一个父亲,常常没有答案。这时的心理个体与社会母体开始隔离,个体心智脱去了胎衣,像一个细胞,穿上了细胞膜。膜内使用DNA语言编码说话,膜外使用RNA语言与社会交流,这样生产的知识叫做蛋白质类知识。

(2.1)量子力学性心理

    个体与社会的对瞪,在经验科学中叫做相互观测。个体发现,社会也发现,对方变得复杂了;相应地,双方关系也变得复杂了。原来以为对对方很了解,一下可以看清楚对方想什么,做什么,现在变得看不清了。对方话里话外,似乎有着猜不透的用意;对方所做所为,似乎有着道不明的目的;对方不说不做,似乎有事在心里却不知在想什么。用量了力学的话说,这叫量子涨落。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总是有冲动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冲动和位置是一对范畴。那么,需要多强的动机和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找到所谓理想的位置呢?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你反观这个过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理想位置越确定,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越不确定,反之亦然。这叫做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经验。

    原来在怀抱期时,做什么事,你先做或我先做,亲密无间,无大所谓,结果没什么区别;这叫可对易关系。现在不行了,这社会开始有些丛林味道,你先下手或我先下手,结果居然不同,这叫非对易关系。找到一种非对易关系,在此意义下,就称这个层面被量子化了,学名叫做正则量子化。原来在怀抱期中,社会是一本教科书,学一点多一点,知识的累积具有可加性,满足相加关系。现在社会仍是一本书,但却不再是一本指定的教科书,而是一本供选择的参考书,它有很多版本。在矛盾期,个体在选读社会这本参考书的某个版本时,理解上有深浅之别,认识上有粗细之分,思考中有角度之差,对错里有程度之距,这些差异使每条知识具有不同的指向,形成认知方向性,当用向量来刻画。这样的认知向量不再满足相加关系,而只满足迭加关系。线性迭加,是量子力量的基本假设之一。

    在矛盾期中,个体感觉对社会越来越看不清了,很多表面现象的背后都有难以直接观测的故事;用坊间的话说,就是水很深啊。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用一些话语或行为作为探测刺激,看看社会是怎么反应。这相当于与社会玩所谓的“20-问题”游戏。你问一个是/否类问题,对方的回答就会提供一些信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会发现社会是竞争的,因为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

    比如,两个考生竞争一个名额,可两人的能力水平不是可以直接观测的,为公平起见,就只能考试。考试中,每出一道题,也就是一个刺激。考生的表现就是一个对刺激的反应。一道道题给出去,考生的反应一个个表现出来;考生的反应就是考试剌激的函数,在量子力学中称其为波函数。两个考生的反应,一个记为a, 另一个记为b, 可以合成一个复数 a+ib,叫做波函数的振幅。这个复数有指数表示,指数上面带着一个相位。你再给两个考生一个刺激,又会得另一个振幅,又得一个相位。两个相位之间的相位差,反应了不同个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注意,这个复数振幅既有实部又有虚部,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中的虚数“i” 有两层意思,既表示观测者“I”, 又表示观测获取的信息“information”。这个说法,我是从原复旦大学量子力学家倪光炯先生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感觉传神,就记住了。那本文集的书名是《量子力学朝花夕拾》,作者们都是教了几十年量子力学的个中翘楚,网语通称老司机。

    量子力学也有软肋。爱因斯坦看不惯量子力学,因为量子力学在本体论意义下承诺了超距作用。他觉得这套理论有点像老北京人儿坐茶馆聊天,没有不敢吹的。天下甭管是谁,无论远近亲疏,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七拐八拐他都认识。天下甭管发生什么事,他都敢聊,七扯八扯都能拉上关系。既然敢聊,就说心里有感应,量子力学美其名曰这种茶馆关系为“量子纠缠”。波函数振幅,有一个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所以,没有不敢聊的事,反正就是概率大小的区别呗。要买北京前门楼子,要跟巴菲特称兄道弟,对世界经济危机品头论足好像自己也跟它有不解之缘,不就是个小概率事件吗,概率再小也是概率啊。爱因斯坦认为这跟掷骰子差不多,然后愤然说,“上帝不掷骰子”。说这话有点像教师爷,量子力学家都有些烦他,也不怎么听这老爷子的,有个叫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首领还和他犟嘴狡辩,学术界管这叫学术论争。论争不伤和气,属于神仙打架,叫做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学术生活的灵魂,是科学进步的灯塔。

    矛盾期中的个体,心怀量子力学大志,准备行走社会江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他很快就观察到一个难以摆脱的无形锥影,如魔似鬼,处处挡路。这个无形锥影,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称为光锥。

(2.2)狭义相对论性心理

    狭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是光速不变原理。光者,如波似粒,了无质量,是自然万物运动中的速度之王。其它的东西,都叫惯性系统,速度快点慢点,在光速面前,区别不大;通过罗伦兹变换,对光速王权,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臣服,共享的仰望,这是一种相对于光王的对称性。光王依仗自己的速度权威,任性横行,只走直线,向所有方向散射,俗称光芒四射,就是这个意思。光从一个激发点出发,其散射即呈锥状;向下散射,形成下锥,向上散射,形成上锥;上下锥体在激发点对顶,统称光锥。后来,爱因斯坦发现,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作用下,光路也会弯曲;但锥身扭摆,不失锥形风度。

    矛盾期中的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的时候,很快就发现,社会中也有具备类光性的东西,比如政治中的权利,经济中的货币,交流中的语言以及心智中的意识。在各自的领地里,它们无处不在。你练的是马拉松,人家练的乾坤大挪移。你要去哪儿,它已经在那儿,那速度没法比。光,权力,货币,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类光性五重态。五重奏起,尽是悠扬。借用一句老话儿说,天下王者都任性。光有光锥,在类光性的旗帜下,在社会中就有相应的权力锥,货币(钱)锥,语言锥和意识锥。这样,个体在社会中行走,离不开与以上社会四锥打交道。四锥复合,互相嵌套,这就是个体要面对现实社会。社会中既然存在四种锥体,个体与每种社会锥体的关系不外乎处于三类状态,即在锥内,在锥面和在锥外。怎么判断它处于哪类状态呢,这就要引入在四维时空中的“间隔”概念。

    狭义相对论是在数学闵可夫斯基四维时空中说话。四维之中,除了三个空间维度,另外一个维度是由时间乘以光速合成,叫做能量轴。在四维时空中,每个点叫做一个事件。时空做为数学空间,要引入一个度规,就是(正,负,负,负)。这样,一个事件的位移就可由所谓的间隔刻画。按照所定度规,间隔就是能量的位移微分减去其他三个空间维的位移微分。锥面上的事件间隔为零;锥内事件间隔大于零,叫做类时(间)事件;锥外事件间隔小于零,叫做类空(间)事件。锥内锥外之分,有入世出世之别,诉说人间烟火繁华辉?,道尽世态炎凉历经苍桑。锥面事件,是造锥之神的分寸拿捏,两界平衡,刚好刚刚好。

    说光锥,锥内事件能量足够支持事件位移,锥外事件能量不够支持事件位移,锥面事件能量正好支持事件位移,不多不少。说权锥,锥内事件在权力范围之内,办这事没问题;锥外事件超出权力范围,这事办不下来;锥面事件权力刚好够用,这事正好踩在线上。说钱锥,锥内事件属于预算有结余,不差钱,东西买的起;锥外事件属于预算不足,超支亏欠,东西买不起;锥面事件属于吃光花光的“月光族”。说语言锥,锥内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足够强,说事写作游刃有余;锥外事件是说语言表达能力弱,言不及义,文不对题,有事表达不清楚。锥面事件,这点墨水刚好够用,多一句啰嗦,少一句有漏。最后,说意识锥,锥内事件,属于有见识,这事我意识到了;锥外事件,属于心无准备,没意识到;锥面事件,说也巧了,这点我正好刚想到。

    以上说的都是社会性锥。狭义相对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称为“固有时”(proper time,见杨英锐,《货币钱性与狭义相对论》,或 Yang Y. 2012)。固有时是以个体注册的,可以反映个体差异。应用固有时,可以生成个体性动量锥。这些是下一节关于心理再入期的内容,此处略过。

光锥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在于其表现了历史因果性。只有下锥内的事件,才能促使光源在上下锥的对顶点激发,而只有上锥内事件才受到激发光源的影响。一条由下锥出发,经由对顶激发点,穿过上锥的线称为世界线。世界线有很多条,角条都表现一种历史因果关系。锥外类空事件无关因果,被边缘化了。类似地,在社会诸锥中,穿过下上锥的世界线也都体现着社会生活中的因果关系。锥外之人,谈不上因果,处于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

(2.3)心理冲突

    如上分述,矛盾期心理经历着一种人格分裂状态,爱因斯坦和玻尔在人的心里打架。一方面,在量子力学性心理导引下,谁不渴望与各种理想发生量子纠缠,自由自在,行走社会,仗剑江湖,做一番大事业,即使生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在狭义相对论心理趋使下,谁又不想与现实结盟,努力进入社会诸锥之中,成为锥内精英。往俗了说,锥内自有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车马多如簇,安居乐业,功名利禄。往雅了说,锥内才能服务社会,成就辉煌,建功立业,报效民族。即使落在锥外,边缘者众,知足常乐,平民生活,偶尔发发牢骚,羡慕嫉妒,也是一样人生,一番现实生活。

呜乎,爱氏耶,玻氏耶,教我心理如何不分裂。喜剧耶,悲剧耶,正所谓莎翁剧情,一仆二主,倒也充实地不亦乐乎。传统心理学管这叫青春期躁动。

(2021-7-21, 修改稿, 未完待续)

分析物理学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

分析物理学对近代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着长久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长久的过去”是指心理学正式诞生之前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而“短暂的历史”是指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事实上,有关人的心理的研究从古希腊早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那时的心理学还被包含在哲学之内。例如,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体现了对于个体心理的关注;柏拉图将人类社会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亚里士多德出版了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专著《论灵魂》,等等。

尽管在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各位先贤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却始终披着“哲学”的外衣。直到1879年,心理学史上一件标志性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以后,心理学走进了科学心理学时期,冯特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普通的专业,作为一个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直至现在仍被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大众并不知道真正的心理学是什么,甚至把民间的一些“算命”、“看相”等也归入心理学的范畴,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1

心理学不是心理咨询

但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学

相信学心理学的人都遇到过以下场景:你的同学或朋友充满好奇地问“你的专业是什么呢?”,你回答“心理学”,接着Ta会用充满惊讶的语气问出你没法回答的一个问题,“啊!心理学,厉害,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这可算是是普罗大众对于心理学最深的一个误解了,认为学心理学就是揣摩别人想什么,或认为“心理学=心理咨询”,认为所有学心理学的人将来都会选择心理咨询的行业;或者受到美剧《Lie to me》等的影响,认为所有的心理学从业者都会分析“微表情”和变身“人肉测谎仪”……。

公共心理学论文或相关资料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是丰富多采,极其复杂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1][1]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现象的科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不但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轨迹等。在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是师范生必修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师范素质的使命。所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而且对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等。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化学是研究化学现象的科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等等。不言而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

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

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还分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为此,人们就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即产生着想象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还必须看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赞赏和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验上,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

以上所讲的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的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

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气。有的人反应迟缓,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异。

此外,还有的人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则安然沉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凡此种种经常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理过程的注意状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激动;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象优柔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