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兴安盟的环境问题论文

2023-12-12 02: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兴安盟的环境问题论文

1、湿地现状及分布:兴安盟境内河流分属黑龙江流域的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辽河流域的新开河水系以及内陆河流域的乌拉盖河水系。境内有绰尔河、洮儿河、归流河、蛟流河、霍林河、哈拉哈河等大小河流200多条,大小湖泊70多个。盟内流域总面积约598.06万公顷,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兴安盟湿地资源丰富,面积约39.7万公顷(见附表1),占全盟土地总面积6.6%,面积在120公顷以上的有264块。其中沼泽湿地分布最广,面积30.9万公顷,占全盟湿地的77.8%,主要分布在科右中旗、科右前旗、阿尔山市和扎赉特旗境内。其它还有7.1万公顷的河流湿地,1.2万公顷的湖泊湿地,0.5万公顷的库塘湿地。重要湿地按类型分两大类,即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天然湿地:(1)科尔沁湿地。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新佳木苏木,地处科尔沁沙地草原地带,东部与吉林省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境内霍林河、额木特河、突泉河三条河流均以无尾河形成大面积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湿地总面积4.55万公顷。区内风积沙丘呈带状分布,湖泊、沼泽、沙丘、草地、榆杏疏林交错相间,环境多样,多种生物类型相互渗透。并且基本处在自然状态下,为珍稀鸟类,特别是鹤类、鹳类及大鸨等鸟类的栖息繁殖提供了极好的场所。(2)图牧吉湿地。位于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绰尔河、二龙涛河下游,松嫩平原西侧,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省、吉林省接壤,是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至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一线自然保护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重要湿地。该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及湖泊湿地等类型,总面积2.86万公顷。湿地对周围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众多候鸟迁徙过境提供了栖息环境,对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具有其他生境不可替代的功能。(3)阿尔山市湿地。阿尔山市境内的所有湿地是兴安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兴安盟、大兴安岭乃至东北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境内河流分属于嫩江和额尔古纳河两个水系。大兴安岭东坡以洮儿河为代表,大兴安岭西坡以大小莫尔根河为代表,以及众多的湖泊和泉流。湿地景观可分为:河谷湿地灌丛、草甸景观、河谷草甸景观、山麓草原景观、河谷低湿地草甸景观、山地沼泽化草甸景观和山地森林草甸景观等六个类型,总面积24.7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3%。阿尔山市湿地包括杜拉尔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五岔沟林业局和白狼林业局施业区内分布的大量湿地。尤以白狼洮儿河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具有代表性,它地处大兴安岭岭脊,为嫩江重要支流洮儿河源头区域,面积0.1万公顷,属温带内陆亚高山高寒湿地类型,是以河流湿地和森林、灌丛沼泽湿地为主的复合湿地类型,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4)乌力胡舒自然保护区湿地。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南部,涉及好腰、巴彦茫哈和巴彦淖尔等3个苏木的部分地区。保护区总面积约3.89万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有草地、湿地、沙地等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草原广阔、溪流纵横、环境优美,物种丰富,生物区系复杂。有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地质景观和古文化遗址。滩涂湿地是保护区的核心部分,是涵养水源的绿色蓄水库,起到调节气候、调蓄洪水、调节水量、防止自然灾害的作用。(5)绰尔河流域湿地。绰尔河发源于牙克石市博林线52公里北山顶,流经兴安盟境内河长276.9公里,境内集水面积为69.93万公顷,河谷深且窄,主河槽宽约50-300米,河网密度大,属嫩江上游支流。该流域是集湿地、草原和原始森林为一体的自然区域,野生动植物原生群落较为完整,是理想的综合型自然生态系统,也是兴安盟重要湿地之一。绰尔河湿地5万公顷,集中连片。该地区既有森林类型植被又有草原类型植被,更有以淡水湿地为主的各类植被,如苇塘、河柳、低灌木等。(6)洮儿河、归流河流域湿地。洮儿河是兴安盟境内较大河流,境内河长321.9公里,主要支流有归流河、蛟流河,属浅河床河流,形成广阔的湿地,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榆杏树、河套柳、蒲草、芦苇等植物,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该地区急需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考察、评估和规划。(7)霍林河流域湿地。霍林河发源于扎鲁特旗特格音罕马拉西北二公里山顶,在巴润布尔嘎斯台郭勒入口处进入兴安盟境内,于科右中旗芦苇场处流出盟界,流经吉林省通榆县后汇入查干湖,境内河长292.6公里。该流域湿地包括科尔沁湿地、代钦塔拉疏林湿地和蒙格罕山湿地。人工湿地:水库和水田是兴安盟重要的人工湿地。水库湿地有:大、中、小型水库25座,总库容约19亿立方米。水田湿地主要有:科右前旗、乌兰浩特市归流河、洮儿河流域水田湿地;扎旗好力保、都尔本新、保安沼、努文木仁区域的水田湿地;突泉县东杜尔基、九龙水田湿地;科右中旗霍林河流域水田湿地。水稻是湿地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历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2、湿地资源:一是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兽类6目15科35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棕熊、麝、马鹿、驼鹿、猞猁、水獭、雪兔,其它有狍子、野猪、狐狸、狗獾、松鼠等。鸟类有16目46科3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大鸨等十三种,二级保护鸟类有47种。据不完全统计,2004至2007年连续4年每年有4-5万只各类鸟类在兴安盟湿地栖息、繁衍、过境、停歇,高峰时达8-10万只。鸟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右中旗乌力胡舒湿地、科右前旗归流河流域湿地、阿尔山三河源湿地、扎赉特旗绰尔河流域湿地等地区。二是野生植物资源。兴安盟境内野生植物种类多样,据初步调查统计,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8科,309属,619种。野大豆、草麻黄、蜻蜓兰、绶草、手掌草、宽叶红门兰、角盘兰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兴安升麻、芍药、山丹、桔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三是泥炭资源。本区为大兴安岭北段裸露泥炭丰富区南部。分布面积广大,以阿尔山地区大黑沟一带最为丰富,次为霍林河谷、归流河谷、洮儿河谷中上游均有分布。一般厚度0.5-0.8米,最厚1.5米。类型较全,低、中、高位均有,分解度低,纤维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亦高,平均为58.45%,为富矿,平均粗灰分28.61%,干容重0.24克/厘米3,发热量3684卡/千克,总腐殖酸平均为39.66%,最高达49.98%,PH值低,含氮2.03%,含磷0.16%,含钾0.48%,属低酸性。消除环境污染和改造生态环境是泥炭应用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因其成本低、无污染、性能优良,在清洁燃料、污水污油净化、除臭剂生产、沙漠盐碱干旱的改造方面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强大潜力。而净化和改良环境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兴安盟现有耕地973.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全区的1.45倍,相当于:全国的3.4倍,耕地有机质含量高达5%以上。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105---107天。玉米资源:玉米是兴安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盟粮食作物之首。2002年种植玉米401.4万亩,总产量79.26万吨。种植的玉米品种属饲料玉米和加工淀粉玉米。大豆资源:大豆是兴安盟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2002年种植面积77.2万亩,总产量5.21万吨,平均亩产量67.5公斤,品种多为高油大豆。水稻资源:水稻是兴安盟主要农作物之一,正常年份亩产在400公斤左右。马铃薯资源:马铃薯在全盟各地均有种植,每年种植面积在50--60万亩之间,亩产量1000公斤以上,兴安盟科研机构现己培育出脱毒种薯20多个品种,全盟推广面积2万亩。山野菜资源:阿尔山市是兴安盟山野菜主要产区,山野菜可开发量30万每年采摘山野菜800吨左右,现有加工能力1500吨。甜菜资源:甜菜是兴安盟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正常年份平均亩产1200公斤。甜菜含糖18.1%,比全国甜菜糖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杂豆资源:全盟种植杂豆151.6万亩,总产量4.98万吨。其中绿豆种植116.6万亩,产量3.97万吨;红小豆种植17.5吨;产量4900吨;云豆种植17.5万亩,产量5200吨。胡萝卜资源:每年种植面积2000亩左右,总产量8000吨,胡萝卜加工可生产脱水蔬菜,提取β胡萝卜素,生产胡萝卜汁保健饮料、果胶等产品。 兴安盟阿尔山市境内矿泉资源丰富,且具有水质好、矿化度高、储量大、易开发利用等优势。已得到权威部门认定并已被开发利用的有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五里泉、圣水泉及有待鉴定和进一步开发的金江沟温泉。一、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位于温泉街。在东西宽70米,南北长500米的狭长地带,分布着48眼温度成份不同、作用疗效各异的矿泉。矿泉分为南北两个泉群,南部为冷泉群,主要是放射性氡泉和偏硅酸泉;北部为冷泉、温泉、热泉、高热泉相间的温泉群,主要是重碳酸钠泉、放射性氡泉、偏硅酸泉等。阿尔山温泉群处在阿尔山断裂带上。受新生代构造中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影响,阿尔山地区形成了伊尔施、阿尔山、五岔沟等一系列断裂带。地下水尚断裂带渗透到不同尝试与不同成份的岩隙中,经过长期地热作用与矿化作用,形成了今天矿泉的不同温度与不同矿化成分;被矿化的地下水在不断的热循环的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不断补给下,涌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阿尔山矿泉群。冷泉水来自地表潜水,温泉、热泉、高热泉水来自地下深层循环水。阿尔山矿泉属碱性重碳酸钠、钙泉(pH=7.4~8.5),也属含放射性氡泉(Ra=11.7-60.63Kmn),泉水中除上述主要成份外,还含有氯、镁、硫酸根、硅酸根、氟、锶、锰、铜、铝、钛、钡、银、铯等元素。阿尔山温泉早在几百年前就为科尔沁草原、呼伦贝草原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所发现和利用。清咸三年(1853年)黑龙江呼伦贝尔总管府派人考察、勘测,并于此后开始修建经营,从此阿尔山温泉得到正式开发。由于战事频繁、交通阻隔,阿尔山温泉实际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民国37年(1948年)后,特别是1990年以后,阿尔山温泉的价值真正为世人所认识,并正在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1994年8月,在南泉区内打一口井深为288米的地热井,温度48℃,属高热泉,日涌量600吨,水质及元素同34号泉相同。二、五里泉:泉水出自侏罗系火山岩之西北与东北间断裂复合部位,日涌量1054吨。水质特征无色、无嗅、清澈透明,清凉可口,余味甘甜,存放后无沉淀和悬浮物。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卫生系中心仪器室和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所测定,矿水中含钙、钠、锂、氡、氯、镁、锶、锰、铝、钛、钡、银、钴、铯等20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1988年12月5日,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评审并报请国家地质矿产部批准,确认为含锂锶、偏硅酸矿泉水。三、圣水泉:在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南70米处。1988年,吉林省勘察设计院对圣水泉水源的检测并报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会评审为优质天然矿泉水。属国内罕见的含氡、低矿化度、低钠、偏硅酸、重碳酸钙型优质饮用保健矿泉水。四、金江沟温泉:金江沟温泉位于阿尔山东北60公里,有泉眼7处,南北排列,其中有2眼热泉已被开发利用,水温47℃。经鉴定与阿尔山疗养院矿泉群属同一水系,水质良好、无污染。水利资源:兴安盟水资源居全区各盟市第二位,地面大小河流200多条。盟内有四个水系,以嫩江水系为主,有绰儿河、洮儿河、归流河等。西辽河水系有乌纳格其河。额尔古纳水系有哈拉哈河。另有内陆水系乌拉盖河。除了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外还有比较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全盟水资源总量73亿立方米,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装机23.4万千瓦。有大中小型水库18座。其中有全自治区最大的水库,国家重点工程-察尔森水库,库容量13.4亿立方米,可灌溉80万亩良田。还有已经列入国家“九五”计划的温德根水库,属综合利用项目,总库容量为18.4万立方米,集发电、灌溉、防洪、养鱼之功能于一体。畜牧业资源:全盟草原面积445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933.15万亩,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资源。全盟草场年产草量31亿多公斤,全盟现有人畜饮水井2.63万眼,有7个兽医站,7个改良站,每个乡设有一个综合服务站,完全可以满足牲畜防病治病和改良的需要,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兴安盟畜牧业生产属草原畜牧业,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等基本特征。2002年牧业年度(截止6月末),全盟家畜总数679.91万头只,基础母畜347.86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602.21万头只,占总数的89.62%,出栏255.84万头只,出栏率达到45.6%。标准化畜群比例达到70%。肉牛,现有总数21.2万头,其中育肥牛3.6万头,基础母畜10.5万头,良种和改良种畜达到100%,出栏8.36万头,出栏率33.2%。良种和改良种乳用牛,现有总数4.6万头,母畜2.34万头。羊,现有总数567.63万只,其中,育肥羊28万只,基础母羊328.06万只,种公羊116.47万只,良种羊238万只,改良羊516.77万只,出栏178.4万只,出栏率40.6%。总数中,绵羊316.94万只,绵羊中细毛羊292.46万只,山羊250.69万只。草原白鹅共有150万只,鸡360万只。2002年畜产品总量:肉类总产量12万吨,主要有牛肉1.9万吨、羊肉2.3万吨、猪肉6万吨。牛奶4.8万吨。山羊绒450吨,羊毛8400吨,其中山羊毛1000吨、绵羊毛7400吨。牛羊皮198.8万张,其中牛皮9.8万张、绵羊皮144万张、山羊皮45万张。 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地层出露较全,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根据成矿规律及矿产分布特点,可初步划分为三个金属成矿亚带及四个成煤区。矿产分布较广,矿种比较全,共发现矿种54种。可单独构成矿床的金属矿种有:铁、铬、铜、铅、锌、银等,伴生在其他矿床中可综合利用的矿种有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15种之多。能源矿产有煤、地热。非金属矿产十分丰富,有石灰石、蛇纹岩、石榴子石、萤石、脉石英、珍珠岩、玄武岩、花岗岩、粘土等,但有地质资料的相对较少;宝玉石矿产具有较好的找矿线索,有刚玉(红、兰宝石)、橄榄石、叶腊石(工艺品)等。全盟有各类矿产地326处。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5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103处;矿化点188处。经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已估算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潜在经济价值约440亿元。从全国各大山脉成矿预测及矿产分布情况,分析判断兴安盟位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段,应为矿产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只要加强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就可能找到新的、更多的矿产资源。孟恩套力盖铅锌银矿、大型银矿、中型铅锌矿。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探明铅12.3万吨,锌31.7万吨,此外伴生银、金、铟、铜等,均可综合利用。属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矿体产于花岗杂岩体内,受构造断裂控制呈大小不等的脉状近东西向展布。共有矿体44个,主要矿体9个,一般长400-2000米,厚1.7-2.94米,延深250-500米,平均品位:铅1.03%、锌2.30%、银92克/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石易选。选矿获精矿品位:铅69.14%、锌47.47%、银688克/吨,回收率分别为91.6%、86.8%和88.7%。莲花山铜银矿:位于突泉县九龙乡。探明铜14.8万吨,银421吨。为中高温岩浆热液成因的中型铜、银多金属矿床。矿化带呈北西向展布,长约4公里,宽2.53公里。分3个脉群,大小30余条矿体。矿体长148-1600米,斜深120-550米,平均厚0.59-4.36米。平均品位:铜0.44-1.78%、银17.8-78.9克/吨。以含砷铜银矿和含银铜矿矿石为主,伴生有益组分为钻、镉、硫、金、砷、锢、硒、蹄、铋等,可综合利用。矿石易选,浮选法精矿品位:铜25.11%、银460克/吨,回收率分别为91%和30.46%。 兴安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盟内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科尔沁草原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如獐、熊、驼、鹿、丹顶鹤、白天鹅、雉鸡、榛鸡、狐狸、猞猁、狍子等。野生药用植物近600种,分属91科,总量在1.5亿公斤以上。还有猴头、蘑菇、木耳、黄花菜、蕨菜等珍贵植物。

环境保护论文5000字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
  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
  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
  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
  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
  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
  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
  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
  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
  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
  (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
  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
  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
  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
  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
  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
  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
  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
  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
  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
  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
  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
  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内蒙古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研究及对策

王剑民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 本文在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类型、地下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就地下水资源供需状况从资源补给、地下水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针对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下水 资源 环境 问题 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显得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108m3。由于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引发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植被死亡、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污染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质下降,造成300多个城市供水紧张,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地下水环境破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104km2,占全国总面积12.3%,区内人口2378.6×104人,全区地下水资源为321.22×108m3/a。从总体看,内蒙古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水资源较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匀。东部、东南部降水量大,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而西部、北部降水量少,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资源的短缺及其不均匀性严重制约着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内蒙古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资源,积极探寻解决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文地质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上属于高原型地貌,但内部各地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尽相同。据此可将全区地下水划分为大兴安岭山地、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七个水文地质区。

1.1 地下水系统划分

自治区分内陆和外流两大水系。外流水系进一步分为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海河、滦河、黄河水系;内陆水系分为阿拉善高原、阴山北部高原内陆水系。

根据本区地表水流域及地貌状态将自治区划分为8个地下水系统,25个亚系统,其地貌及水文特征见表1。

补给方式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也有侧向径流、黄灌水入渗、洪水入渗和地表灌溉;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径流的流出,还有河谷排泄和人工开采。

表1 地下水系统地貌特征表

1.2 含水岩类划分

按地下水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全区可划分为三大含水岩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含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河谷洼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山间断(坳)陷盆地及沙漠区。

1.2.2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自治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阿拉善高原及大兴安岭东侧部分山间盆地、阴山山地的山间盆地。

1.2.3 基岩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自治区的山地丘陵区,除此之外,在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等还分布有玄武岩裂隙孔洞水。

1.3 地下水分布特点

内蒙古地下水受气候、地质构造与古地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地下水无论在资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及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资源具有可开采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质相对较差的特点。

(2)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无论在量上与质上,均有随气候变化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量由东向西减少,水质变差。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东向西分布渐少,含水层变薄,变窄,水质变差。

三是由于降水量向西向北减少,对原较差的水冲淡作用和由西向北减弱。

四是对深部地下水补给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

(3)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多样化。

(4)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古地理有密切关系。

(5)内陆干旱水文地质特征明显,表现在:

一是地下水没有统一的循环基准面。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河谷上游至下游变薄或消失,地下水矿化度快速增高。

三是干旱气候下的标准元素大量富集。

四是透水不含水层较厚。

五是第四系河谷稀少而短暂。

(6)沙漠下部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7)有全国最大的白垩系淡水盆地。

(8)地下水是分属于不同水系最多的地区,不同水系水文地质条件也有所差异,表现为:

一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厚度不一,结构不一。

二是第四系河谷宽厚不一。

三是地下水开发能力不同。

(9)地下水地质环境以原生环境为主,次生环境仅在局部地段存在,而且原生环境较差。

2 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地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变化主要受各地降水量的控制和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一般由呼伦贝尔市一带的450mm至阿拉善盟不足50mm,同时,由南向北年降水量也在减少,使地表水资源数量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与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规律。

全区地表水资源量不仅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也极不均匀,相对比较,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表水资源丰富,仅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辽河三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就达335×108m3/a,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377.71×108m3/a的88.69%;中部海、滦河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3.93×108m3/a,占1.04%;西部黄河水系支流地表水资源为19.85×108m3/a,占5.26%;阿拉善盟额济纳河占全区总水资源的1.88%;其余内陆水系地表水资源量少而且不稳定。从地表水在年内的分配来看,产流大小与降水量完全相吻合,自治区中西部的多数河流在干旱季节均有断流时期,这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增加了许多困难。

2.2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状况

全区平均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92.5242×108m3/a,枯水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43.8240×108m3/a,按天然补给项统计见表2。

全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大气降水分布规律一样,均具有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规律。

2.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状况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可以持续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并在开采过程中不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地下水量。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49.5033×108m3/a,各系统可开采资源量见表3。

表2 平均年及枯水年天然资源统计表 单位:108m3/a

续表

表3 按地下水系统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2.4 水资源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均不甚丰富。

地表水资源量按多年平均计,内蒙古自治区为377.71×108m3/a(黄河过境干流量228.80×108m3/a除外)其中78.65×108m3/a为基流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9.72×108m3/a,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量为87.03×108m3/a。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为583.20×108m3/a,枯水年份时为534.50×108m3/a,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资源量为298.29×108m3/a。

2.5 缺水情况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104k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荒漠、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贫乏,人均占有可开采资源量仅为642m3/(人·a)。

2.5.1 人畜饮用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缺水面积20.13×104km2/a,人口234.6×104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及阴山山地以北内蒙古高原地区,阴山山地间的第三系及白晋系组成的盆地,清水河与桌子山一带灰岩区及西部丘陵区,尤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更为突出。具体见表4。

表4 内蒙古缺水地区统计表

续表

2.5.2 城市及城镇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城镇或重要口岸城市,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城市及城镇缺水情况统计表

续表

3 问题研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各地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下水资源极不平衡,特别是近2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相应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也逐年加大,部分城市、旗县地下水的开采总量成倍增长,就全区而言,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布局不相一致,使全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供需要求不协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中西部地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及我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分布在西部区,特别是鄂尔多斯市能源基地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更多的地下水资源。对此,要利用现有的地下水资源,采取一系列节水措施。同时,要治理生态恶化,恢复生态环境,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中西部地区缺水的问题。

3.2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平衡

全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为40.04%。包头、呼市、乌兰察布市几乎无开采潜力可言,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都在50%左右,只有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地下水开采程度在10%上下,仍有尚待开发的地区,如: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

3.3 对以往地下水的勘查成果重视不够

建国以来,我区地下水勘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决策中往往忽视地下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条件,也反映了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勘查成果要由过去的专业性向可读性、可视性转变,成果要社会化,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在宏观决策前应充分利用以往勘查资料,以免造成失误。

3.4 在水资源管理上,缺乏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调控手段

一是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即潜水、承压水进行混合开采,只求水量,不求质量,使地下水相互贯通,不仅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而且造成水质良好的承压水受到污染。二是工农业争水矛盾存在。各自为政,乱开乱采,开发利用缺乏合理性,全局性。三是生产井布局不合理,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局部漏斗。四是灌溉方式陈旧,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浪费。

3.5 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相互调节不够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综合考虑上缺乏合理调配使用,如河套平原盐渍土的形成,除了封闭盆地、地下水径流不畅,地下水以垂直循环为主,气候干旱,地质环境等内在因素外,地表水灌溉量过大,有灌无排,渠系渗漏过大,使地下水位升高,是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外因。要解决河套地区盐渍化,必须降低地下水水位,而降低地下水位,用渠排水影响范围太小,单侧影响不过300~500m,而渠排占用大量土地,效果不明显。采用井渠结合,以灌代排,实行灌排平衡时,如果灌溉面积按1143万亩计,最多布井2904眼,灌溉需水量43.53×108m3/a,其中地下水14.83×108m3/a,黄灌用水量28.7×108m3/a,引黄量41×108m3/a,而目前的引黄量已达59.07×108m3/a。因此,应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

3.6 现有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废水利用有待加强

一方面,城市生活、工业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地下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承压水井长期自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自治区废水利用率仅达10%~20%,应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使污水排放满足国家标准,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3.7 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不足

自治区沙化严重,沙尘暴有增无减,草原退化日趋严重,而浑善达克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应加大勘查与开发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

3.8 地下水资源勘探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全区地下水勘查程度较低,勘探量平均1m/km2。其中,大于1∶5万比例尺以上的勘探面积为4×104km2,仅占自治区面积的3.5%。1∶10万比例尺的农田供水勘查也只有14×104km2,占总面积的12%。绝大部分都是1∶20万~1∶50万比例尺的调查及普查工作,处于找水调查阶段,只能作区域性的远景规划,难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而现实中,诸多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人畜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盐渍土改良等均与地下水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