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具体表现。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自然科学不断丰富和推动哲学的发展。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古代哲学以“气分阴阳”的理论来阐释宇宙万物世界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实际上是把气两分为阴气与阳气以说明气的两种不同趋势和作用,进而以阴阳二气的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终极原因与规律。中医学在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以此阐释人体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广义上讲,在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的阳气与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阴气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中升降出人、交感合和。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的气中,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皆可阴阳两分且合和,如元阴与元阳的协调共济、宗气之阳的上走息道与宗气之阴的下蓄丹田、脏腑之阴阳二气的调控冲和等。这些气之间如元气与宗气、营气与卫气、脏气与腑气等也相互构成阴阳关系的交感与平衡。阴阳二气的升降出人、交感气氛、相摩相荡的运动,推动、调控、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与古代哲学类似,中医学“气分阴阳”理论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气是如何推动、调节、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变化的,以及遵从的规律是什么;即生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之和,本于阴阳二气。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思想精华在中医学得到充分合理的继承与应用。
因此,中医是古代哲学科学化的产物之一,又通过其科学哲学化不断丰富和充实古典哲学的内容并推动了古典哲学的发展。
第四、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逻辑范畴是思维反映客观世界辩证运动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是对各门科学的基本范畴的进一步概括和综合。逻辑范畴与各门具体学科的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逻辑范畴是范畴中的一般,它概括了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和过程共同的东西,反映了客观世界最普遍的关系。
第五、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契机,能够作为科学问题产生的起点。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理论的形成是探索性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矛盾。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的恰当变换常常能开辟新的思路。问题的提出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具有知识背景的时代性性、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提出和认可的主体性特点。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坚持实践的观点,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第六、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总的蓝图和哲学背景,这种蓝图或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关键性的启示作用。调查一下科学理论,简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包含自然观背景。伽利略的运动学理论和自由落体定律,其自然观背景是:整个自然界是由少数几种基本类型的物理实体所组成的,这些物理实体是依照少数相当简单的数学定律相互作用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派生的许多运动定理的自然观背景是:宇宙是由微粒所构成的质点组成的,它们通过随距离改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而相互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的自然观背景则是:自然界是由唯一的统一场所组成的。又如,思格斯依据19世纪的科学成就提出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和“生命来源必然是通过化学论文代发的途径实现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观的命题。这一命题后来为苏联科学家奥巴林创建生命来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奥巴林在恩格斯这种自然观的启示下,综合了20世纪初天文学、地质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成就,详细提出了生命来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从无机碳化物到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和核酸;从蛋白质和核酸到具有新陈代谢功用的多分子体系。
由此可见,哲学起源于研究宇宙的本原,发展到研究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关系。哲学的发展来源于自然科学,也离不开自然科学,反过来服务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地发展,离不开哲学,离不开哲学的方式方法,离不开哲学的智慧。人们运用哲学的逻辑思维、辨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自然科学。
因此,优越的哲学思想会导致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升华。作为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应该自觉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为自然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很有帮助,对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同时,科学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一般说来,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学的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都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理论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就具体科学和哲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同是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会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并出现思想混乱。许多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说过:“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哲学和科学不同,科学的思维只是哲学思维中的一条脉络的延展,哲学往往探讨各种思维,但是对于具体事物问题的答案则越来越寄托于科学上,哲学关心的答案是不统一的,它的价值在于指导,而科学在于讲述和识记,科学强调实验和经验积累,哲学则包容了这样的思维,而且远远不止这样一条思维。科学的目的是要给出相对稳定的答案,哲学从来没有给出过这样固定的答案,尽管历史上他希望能够给出这样稳定的答案,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是从哲学中诞生的,人类的早期时代把所有的学问都称为哲学,这里的哲学和现在的哲学意思上略有不同,带有人类智慧启蒙色彩的思想,哲学在经过了逐渐的分科以后就逐渐的诞生了科学,其中大部分科学主要是涉及自然科学部分,社会人文科学这个概念还有些争议。严格的讲,哲学本身也不应该归到科学中来,哲学不是科学,只能要求其具有科学性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对待一些问题逐渐遭遇困惑的时候,理论科学部分往往就会重回幻想,这个过程就会脱离科学性,答案也变得不确定,尤其是宇宙理论物理学中,科学经常会带有很多遐想的味道,这时候,科学和哲学的思想界线又模糊了。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科学过于重视,导致了对于哲学的忽视,甚至存在对于科学的“迷信行为”,实际上,科学的思维远远没有哲学的思维开阔,科学在给出一种相对固定的答案的时候,往往最大限度的忽视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答案。相比之下,科学是死板的,哲学却是灵活的,它漫无目的,又没有统一的答案,探讨的多是人们的思维世界,有利于开拓思维宽度,哲学和科学互为利弊,哲学的自由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科学也是这样,它的严谨和唯一性答案,正好束缚了问题答案的其他可能性。
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具体表现。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自然科学不断丰富和推动哲学的发展。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古代哲学以“气分阴阳”的理论来阐释宇宙万物世界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实际上是把气两分为阴气与阳气以说明气的两种不同趋势和作用,进而以阴阳二气的运动来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终极原因与规律。学在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继承了这一合理内核,以此阐释人体的气化规律与过程。广义上讲,在人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的阳气与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阴气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中升降出人、交感合和。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的气中,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皆可阴阳两分且合和,如元阴与元阳的协调共济、宗气之阳的上走息道与宗气之阴的下蓄丹田、脏腑之阴阳二气的调控冲和等。这些气之间如元气与宗气、营气与卫气、脏气与腑气等也相互构成阴阳关系的交感与平衡。阴阳二气的升降出人、交感气氛、相摩相荡的运动,推动、调控、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与古代哲学类似,学“气分阴阳”理论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气是如何推动、调节、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变化的,以及遵从的规律是什么;即生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之和,本于阴阳二气。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思想精华在学得到充分合理的继承与应用。
因此,是古代哲学科学化的产物之一,又通过其科学哲学化不断丰富和充实古典哲学的内容并推动了古典哲学的发展。
第四、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逻辑范畴是思维反映客观世界辩证运动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是对各门科学的基本范畴的进一步概括和综合。逻辑范畴与各门具体学科的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逻辑范畴是范畴中的一般,它概括了思维领域中一切现象和过程共同的东西,反映了客观世界最普遍的关系。
第五、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契机,能够作为科学问题产生的起点。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理论的形成是探索性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矛盾。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的恰当变换常常能开辟新的思路。问题的提出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是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自身的非自洽性、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已有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具有知识背景的时代性性、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提出和认可的主体性特点。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坚持实践的观点,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第六、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总的蓝图和哲学背景,这种蓝图或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关键性的启示作用。调查一下科学理论,简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包含自然观背景。伽利略的运动学理论和自由落体定律,其自然观背景是:整个自然界是由少数几种基本类型的物理实体所组成的,这些物理实体是依照少数相当简单的数学定律相互作用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派生的许多运动定理的自然观背景是:宇宙是由微粒所构成的质点组成的,它们通过随距离改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而相互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学的自然观背景则是:自然界是由唯一的统一场所组成的。又如,思格斯依据19世纪的科学成就提出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结果”和“生命来源必然是通过化学论文代发的途径实现的”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观的命题。这一命题后来为苏联科学家奥巴林创建生命来源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奥巴林在恩格斯这种自然观的启示下,综合了20世纪初天文学、地质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成就,详细提出了生命来源的化学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从无机碳化物到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和核酸;从蛋白质和核酸到具有新陈代谢功用的多分子体系。
由此可见,哲学起源于研究宇宙的本原,发展到研究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关系。哲学的发展来源于自然科学,也离不开自然科学,反过来服务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地发展,离不开哲学,离不开哲学的方式方法,离不开哲学的智慧。人们运用哲学的逻辑思维、辨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自然科学。
因此,优越的哲学思想会导致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哲学思想的升华。作为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应该自觉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为自然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很有帮助,对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指导科学”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理想,比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都曾把哲学视为某种“第一学科”。哲学高高在上,为各学科奠基,各学科却不能反过来对哲学指手画脚。然而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已经迅猛发展,哲学却刚从德国唯心论的泥潭中脱身。这时,哲学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骄傲,反而亟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问题不再是哲学如何指导科学,而是哲学与科学如何分工。有人认为,哲学研究最普遍抽象的东西,而科学研究较为具体的东西;有人认为,哲学进行先验反思,而科学进行经验研究;有人认为,哲学研究价值和规范性,而科学研究事实。曾经更流行的观点是,哲学是关于概念或语言的研究——搞清楚命题什么条件下有意义、什么条件下为真,或者搞清楚一些概念的正确意思,从而不仅消除哲学困惑,也让科学家少犯点糊涂。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具体表现。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