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
我的家乡说道家乡我应该有两个,可能大家会很不明白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乡,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虽然我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我也是有一半血缘的东北小姑娘,因此我格外的喜爱我的第二个故乡。 大概是因为身体里面有东北的血液流淌,所以我的性格格外的开朗,而且有时还很烦人总是气到妈妈,我很爱和人交际所以我的朋友圈很广泛,而且他们都很爱我呦。 我的家乡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一年四季分明,四周环绕着山,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东北。我的家乡比不上北京街道上面的车水马龙,也比不上王府井的红灯绿酒,但我的家乡有朴实的农民,有清新的空气,有健康的蔬菜。家乡的物质丰富,景色迷人。物产哪里来的,来自农民勤劳的双手,来自四季分明的秋天,清新的空气那里来的,来自环卫工人的双手,来自良好的环境,总的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离不开人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 春天开始了,我的家乡天气这是还是寒冷的,小河,小溪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是迎春花早已经来迎接我们的到来,已经能听见河水咕咚声;国道两侧的松树有的已经发芽了,人们换去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毛衣,毛裤。在新的春天,人们有新的希望,就像那刚发芽的柳树一样对春天给予了新的意义,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去。
春天像刚出生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全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爱家乡的春天。不知不觉我看到了夏天的影子,原来是夏天到了。
夏天的早晨太阳挂的老高了,在暑假里的大人们,孩子们都早早的起来,做家务,做功课;到了正午,我们这些猴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跑到河边游泳去了,在河边争先恐后的分分跳入水中,在河水中你打我闹,嘻嘻哈哈我们谈笑风生,可热闹了,只有再水里我们总会尽情释放我们的野性,直到玩到尽兴才回家,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时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黄昏时,邻居们,坐在绿树成荫的国道旁闲聊,唠家常,谈心事,谈新闻,谈国家政策好,而我们在旁边互相打闹,互相嬉戏恰似一幅欢乐的农家乐图画。站在大兴安岭顶上俯视全城,简直美不胜收,一切都是浓妆素裹我爱家乡的夏天。
金色的秋天也忙忙碌碌的来了,他可是着一年中最重要的角色。人们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下种子已经长高了,庄家汉们望着自己的丰收,脸上露出了喜悦,那是满意的笑容。我们家乡的土特产,都附有很多的营养;木耳,人参,鹿茸,我们家乡以大豆为支柱业,老农民们都向他人诉说着自己的丰收。秋天栖息在农民伯伯的喜悦中。我爱家乡的秋天,银白色的冬天不慌不忙的来了,为了让人们知道它,首先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整个小镇覆盖了。小山吧家乡为了一个圈,好像把家乡放在摇篮里面一样。小孩们在打着雪仗,堆雪人。欢声都震落了树上的积雪。
我爱我家乡的冬天。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爱那里朴实的农民,爱那里勤劳的工人,爱那里清新的空气,更爱那里优美的环境,而我最爱的则是家乡的四季。 听妈妈说我的家乡以前还是落后的,那时道路是泥泞的,凹凸不平的,走路要是不小心时总会容易摔倒,街道上来往的人很少,就算放假时人也是少的可怜,就如同一座空城一样家家户户的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屋内除了一张床和一些生活用品以外其他一无所有,在我看来那时的家里就是老鼠去了也只能哭着走了,夏天家里就是大熔炉,而冬天则是冰清玉洁的冰窖了,冬天需要生炉子看来取暖,很麻烦而且屋子里面的空气还很不好,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地,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土质结构的房屋不见了,全都成了高高耸立的楼房。家家户户都变成了楼上楼下的邻居,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我们走进了二十一世纪,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迈进现代化城市的行列。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州、滨北、拉宾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 全国各大城市总的感觉,无非是高高的楼房,密密的商店,繁华喧嚣的街道,排成长龙的大大小小汽车,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全国唯一的城市——哈尔滨却不是这样,它那别具一格的城市风貌,它那异域风情的生活韵味,跟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可以算首屈一指,独一无二。哈尔滨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一个富于幻想富于诱惑的城市,尤其是对于我而言,它的俄罗斯情调它的幽若飘零般的浪漫常常是我感动。我觉得哈尔滨是从远处飘来的一条船,载着满船的色彩和风景般的漂亮的少男少女,停泊到这里,为这快黑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迷恋哈尔滨是因为它是我的家乡,对于我它有着与多不解得熟悉和亲密的情感。哈尔滨、松花江、太阳岛,那怕仅在心里面想念这几个地名,就像为浮躁的心房注入一支温馨的镇静剂,在阴霾的心际洒下一片亮丽的日光。
家乡我对你有着无限的热爱,也有着憧憬,虽然,我生活在北京,但是我还是很爱你的,因为每一次分离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相遇,我爱你我的家乡。
文/潇雨梦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写出了多少离家人的悠悠思乡之情。
回家的路总是那么漫长,在同一片天空下,却没有故乡童年的印记。梦中的故乡记忆清清楚楚刻在心底,有着年轮的叠加,伴随着内心复杂的 情感 。
闭上眼睛,故乡就会浮现在脑海中。多少个子夜的梦里醒来,看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却不得安睡,岁月在雕琢着我的容颜,改变了人生,时光带走了童年、青春,不知不觉中含有泪水。
童年,永远不会再回来,我们能握在手中的,无非是同一天空上的浮云。心渴望一场清凉的雨,雨从过去流到现在,流过屋檐,流过岁月,流过深深浅浅的记忆。雨后彩虹挂在天空中,家乡那悠长的河里有鱼儿游过。现在一切已物是人非,我的童年已经逝去,取而代之的是为生活奔波劳苦的游子。
遥远的青春若隐若现,没有人告诉我童年去了哪里,但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臂弯依然是童年最温暖的港湾,就像失去的幸福,迷失在喧嚣的世界,迷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家乡的花草树木,屋前的小河,路边摇曳的花儿,都激荡起青春的记忆和故乡的向往。
那些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如今想来那真是一个童话般的天堂勾勒出的梦境。天上飘着的云,河里的清水,都是一帧一帧地勾勒起来,储存在心底。
那片躁动不安的大地,夏天里鸣躁不止的蝉聒,清脆欢快的阵阵蛙鸣,不停地在你眼帘浮现。还有奔走不远的集市,母亲在麦垛前讲她少年时的故事。
少年时独自一人坐在垄上,听着风吹过耳畔,听夏虫的窃窃私语,听风中传送那遥远的故事。
在乡间的酸枣树上,还有那青青的苹果园里,那些葱绿娇艳的果实,就像挂在回忆里的风铃,随着思绪的风摇曳叮铃,随手摘下青涩的果实塞进嘴里,那酸涩的味道就像青春求索里偶尔泛起的苦涩记忆。
少年时,难的麦假,少年们撒欢似的回到家里,帮父母收割麦子,打场晒麦,那高高堆起的麦垛成了傍晚一家人 游戏 的场地,一家人玩起捉迷藏的 游戏 ,我和弟弟偷偷钻进草垛,屏住呼吸默不作声,忙碌一天的俩人居然谁在垛里,害得父亲村前村后的找寻。最后找到我们时,父亲焦虑且慈爱的眼里含着泪光,那一刻却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中午扫帚拍蜻蜓,傍晚塘边钓青蛙,现在想来颇有一种负罪感。那再也飞不起来的蜻蜓,还有下颌带着豁口的青蛙,不知还是否记恨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年。
人生中没有人能摆脱记忆的束缚。古老的泥瓦墙,斑驳的碧树荫,屋檐下下雨时的滴水窝,还有那半遮半掩的木门,那些青涩的生活里,一家人坐在场院看星星,谈些家长里短的故事。童年的青涩记忆里,一顿饺子就是美餐,一家人聚在桌前,美美得就像过年,每逢此刻,父亲总爱斟几钟小酒,怡然自得喝起来。
我家乡的夕阳太美了,美得让人泪目。红彤彤的云彩映红的夕阳。暮晚归来的老牛,年少轻狂的吹笛声,外婆脸上慈祥的皱纹和蔼的笑容,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着回家,面对着母亲的呼唤,跑遍了草木覆盖的田野,追风少年却是千年亘古不变的梦想。
过去已是永远,童年的梦想永远留在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童年渐渐褪去颜色,随之而来的是渐渐陌生,而那编制的童年梦一直在远方徘徊。没有人知道我去那里,但我依然在踯躅前行,家乡的炊烟烟,暮晚的蝉鸣,潺潺的小溪,故乡的麦香,伴着我即将老去的旅程,奏成和谐而温馨的乐章。生命之根已深深扎根于故乡的土壤,无论世界有多大,行向何方,对故乡充满着有一种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爱恋。
那些少年的歌唱,那些田野的奔放还有天真烂漫的少年模样,伴随着童年的记忆,注定要在故乡的老房子里尘埃落定。
家乡越来越遥远,我也渐渐老去,此时此刻,我的思绪透过故乡的梦,让我轻轻拾起童年的那些点点滴滴,以及我留在家乡的笑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假期最后一天,却有很多感慨和回忆……
当久居都市的人们辨别不了高粱玉米,而孩子们却用手机里的小程序识别着这些教科书上没有立体感、没有生命的农作物的时候,那些曾经停留在年少、青春岁月里的一切,是否感觉,如此陌生而又熟悉,如此模糊而又清晰,是否会有淡淡的失落。
突然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位师兄说的一番话:自己挤扁了脑袋读书而工作立足在城市,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远离黄土地,不再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二代。确实,那时看到他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对孩子的那份爱。如今一晃十多年过去,那孩子应该也是大学毕业就在都市工作生活奋斗着吧。不知他是否会记得,家乡,是那个县城里有父母的家,还是那黄土地上曾经遥远记忆里的爷爷奶奶的家?
因为疫情,疫情的持续与影响,多少人心中开始回归乡土,怀念乡土生活。曾经盘桓着的家乡味道,及萦绕在心底深处的一种东西叫做思念的滋味,都开始围绕乡土而发酵。
因为疫情,这个春节才会让我能在家、在父母兄弟面前停留超出我假期的时间,可以让我陪父母争吵、说笑着感受最真实的柴米油盐中裹带着鸡毛蒜皮的生活。
因为疫情,错过了春节团圆的人们,这个中秋国庆双节一定过的难以忘怀:路途顺利归家的幸福团圆的幸福着,堵在路上不得不赏月的焦虑狼狈而又让人充满期待。
归家的滋味,每个人都一样,迫切都又紧张,每个人都会拥有和体会的那种幸福感觉,很美好哦。
胸有故土情怀,情系乡土气息,这应该是大多数身处都市的人们(无论是否农二代)真实的想法吧。不过也想知道,心里念念牵挂着远方家乡故土的人们,那个年年盼想的家乡,是胸口的那一颗朱砂痣,还是嘴角的那一粒白米饭呢?回不去的家乡,融不进去的异乡,一定也是好多人心中的一份惆怅……
当脚踩在乡土上,实实在在的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是否也会产生一种错觉,曾经当故事一样讲给孩子听的,自己小时候的农时农事农耕的经历竟然历历在目。此刻场景下放下矜持,与孩子一起轻松度过,一起感受童年的快乐。
此刻,孩子开心欢乐的叫着笑着,新奇的是当年的生活是如此有趣好玩,而他们却是为了作业学习如此苦逼而压抑。他们不能感受父母那个年代的经历,无法共鸣父母的辛苦与付出,还不能领会他们现在的幸福,是父母辛辛苦苦奋斗着的目标、努力的结果。其实,现在的孩子们(不止是城市里的)五体不勤、五谷不分,或不懂珍惜与感恩,也不全是孩子们的错。社会的进步太快,有些东西就慢慢被成人们忽略而遗忘。感恩与责任不够,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也不会珍惜眼下拥有的幸福,无论成人与孩子。
迁徙流动的生活经历、故土难忘的滋味记忆,每个时代都会发生与存在,也可能会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身上。
大自然是我们最温暖的家。塞北江南,每一方土地都孕育着生命与希望。不忘初心幸福的感觉,记住乡土乡愁的文化,珍惜当下,你还能拥有一种精神寄托,缠绕着那一份乡土气息。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就是童年。
文人王开岭曾说:“小时候,童话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身,长大后,它才被当成了文学。”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养育自己的乡土。故乡的一水一草一木,一饮一啜,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不可分割。得意时我们会想到它,失意时也会想到它。离得远了久了,便使人愁肠百结。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赤子眼中的乡土、乡人、乡事,因缘于一种内心的爱,总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让他品味。家军在他的散文中,去品炊烟的味道,去品阳光的味道,去品春天的味道,去品泥土的味道,去品庄稼的味道,去品香草花果的味道等等,也就很自然将这一切诗化了。
经常洗心,不使染尘。
读书的过程就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我读的不是家军的文字,而是他的心声。虽然家军以写乡土题材的散文为特色,但引起我 情感 之弦共鸣的,不仅是其浓郁的乡村味道,还有从他作品中洋溢出的那种让人感动的真挚情怀。他无论是写乡村的河水风光、民俗风情、人文地理,还是记童年的生活,叙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都有一种不吐不快的真情流露。
有的作品很难分清家军是在叙事还是在抒发真情。
家军曾对我说:“在故乡这块热土上,有我童年的记忆,成长的足迹。那里的一草一木,以及那里的人和事,无不令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积淀,才牵动了我内心柔软的神经,才禁不住要饱含深情地去亲近它,描绘它,讴歌他,去追寻人性的真善美。因为,故乡是我的魂,我的梦,是我永远的根。见月思乡,已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就痛。”
其实,家军所说的“思乡就痛”,还有一层更深的隐意。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故土就是娘亲。童年和少年在农村的生活,让家军尝到了苦涩也领略了温情。无论哪种体验,都是他生命中最难忘的。家军的作品中常常写到故乡,常常写到娘,这表明故乡和娘在他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故乡和娘成为家军屡屡书写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年夏天,娘将十几亩地都种上了芝麻。从翻地播种,娘几乎吃住在芝麻地里。小苗儿刚出土时,长势极好,翠绿醉人,碧波无限。不管多苦多累,看着那绿毯子般的新苗儿,娘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可天有不测风云,没几天,接连下起了大暴雨,纤弱的小苗儿经不起暴雨的袭击,很大一部分都被淤泥掩没,且杂草长得很猛。不几天,芝麻地里已分不清哪是苗儿哪是草了。有乡人对娘说,甭要了,毁了它种大豆还来得及。娘决绝地摇摇头,啥话也没说。好强的娘,自制了把小铲子,每天都长在了地里。刚开始,娘是蹲在地里用小铲子一点一点精心地锄草,到了后来,娘竟跪在地里,趴在地里了,像一只蜗牛在地里慢慢地蠕动……
每锄一垄,娘的后背就被汗水浸透,随后又会被烈日烤干。尽管被烈日烤得汗霜满衣,皮肤黝黑,但娘依然在大地上慢慢爬行着。此刻,娘已把自己融进了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是在向生她养她的大地做着回报。
娘耕作时的那种场景永远铭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当时,看到娘这样,我心里酸酸的,总想着能帮娘做点啥。有一天,我偷偷地没去上学,一大早就溜到芝麻地里拔草。娘看到我,举着那双满是血泡的手生平第一次揍了我,说地里没你的事儿,只要你读好书就成。
不识字的娘把读书看得很神圣,他生活在昏暗中,却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走到灿烂的阳光之中去啊……
只要听见乡村田野的那一片蛙声,我便会找到了回家的路。在村子里,好多事尝试了过,就会晓得许多道理,用不着别人教。这是家军和我在一起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尽管离开故乡三十多年,踏过不知多少千山万水,在家军的心底深处都永远吟唱着一曲思乡的歌。这种情让他说不完,诉不尽。爱恋到痴迷,痴迷到着魔,着魔到发狂。
乡村不但是绝大多数人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栖息地。
乡村之所以让游子久久留恋,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它山清水秀、风光独特,这是每一个游子记忆中最亮丽的底色,如同母亲熟悉而温婉的面容。家军就像是一株移栽到了都市的苞米,将纵横的根系留在了乡村,身体却像稻草人守望着都市的出口,时刻准备着拔脚进入乡村。而一踏走在村庄的腹地,家军就成了抒情的歌手,他热烈地表达着对家乡父老的赞美与热爱。
在散文《小村之恋》里家军是如此描绘的:小村人家家养狗,有那陌生人进得村来,必有狗叫,恶狠狠的。主人吼上一句,那狗立时就懂事般闭上了嘴巴,合上眼,往地上一趴,舌头伸出嘴外,哈哧哈哧的。无论你啥时候进得村来,都能看到有一小群男人捧着饭碗蹲在街头巷口,好像小村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吃饭似的。你可以伸了头去瞅那饭碗,白的是面饼,红的是辣椒,黄黄的则是腌制的咸鸭蛋、咸鹅蛋,还有绿色的,那一定是蒜薹,颜色之丰富,就是画家也难以调和出来的。你若问他们吃的啥,一个说,肉丝卷饼,一个说红烧肘子酱白菜。你也可以逗逗他们,捧着金饭碗开会哩。那抿着嘴巴不出声一边偷着乐的,是村姑。说你也来说几句的是少妇。冲着你和气地笑,请你进屋坐的,一准是小村中的长者。他们那种真真切切的笑,让你觉得一辈子也不会有啥烦心的事。
回想小村,它既清晰,又抽象,可以清晰成一个具体的人,一件件难忘的事,又可以抽象成一种心情,一种笼统的回忆,那里的天,那里的地,以及自己走过的脚印,盘根错节地组成了心中眷恋的故乡,凝聚成一缕缕乡愁……
思乡的游子从远方归来,踏进梦中如伊甸园般的乡村,怎能不喜从中来呢?正因如此,家军才会从心底发出如此真切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