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体育论文2000字田径

2023-12-06 01: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体育论文2000字田径

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大学田径教学在新时期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上不难看出,大学师生应重视大学田径教学,并依据田径运动和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大学田径教学,笔者在下文中将探讨新时期大学田径教育改革的对应举措。

1.1、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全方位发展为教学核心,并建构田径教学系统

当前大学的田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长短跑、起跑技术的教授,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合作性教学相结合,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田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采用探究性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来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1.2、大学田径教学中应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目标,构建田径课程的考评系统

大学田径教学的考评内容不但牵涉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指标元素,还要照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学习田径项目时的心理素质的考评,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应运用直接考评和间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同时在有关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运用上,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评模式,融合其合理、科学、适合我国大学田径教学实际状况的先进元素,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规范性设计。

1.3、从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准以及身体发展状况来对田径课程进行优化

大学田径教学课程的策划和设立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准和智力水准的高低———尤其是各类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在此前提下对传统的田径课程进行规范化改良,以适应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纲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1.4、课程设计多元化、灵活化

第一,田径课程在国外所有的大学中都是选修课,与其它课程共同组成了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项目。虽然田径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塑造价值,但这类运动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田径教学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极大助益的,因此,应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第二,在设计田径课程教案时,应使其多元化和灵活化,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田径课程的魅力,他们才会去认真学习,并养成长期运动的良好习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学生唯有坚持一个或若干个体育项目的锻炼,才能全面提升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田径项目的设立上不应无目的性的删减某些“危险”运动,例如:撑杆跳、110(100)米栏、铁饼、标枪、长距离障碍跑等等,因为这些运动在大学生中也有拥护者,而其本身亦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美国大学有专业的撑杆跳高“校队”,有许多崇尚冒险的学生将撑杆跳作为自己的常规训练项目。这些所谓的“高危”项目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并且,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技能以及教练对运动项目进行规划后,其危险性可以控制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畴内。因此,我国大学应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适当开展这些“高危”项目。

1.5、课程内容标准化、正式化

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对田径运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对田径运动进行游戏化则不符合田径运动发展的潮流。而国外在初中或小学不设立田径课的原因是:中小学的运动场地、老师素质和学生素质使其无法设立标准化的田径训练课程。而非标准化、休闲化的田径运动则无法体现田径运动的真谛。田径运动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发展到如今,田径运动应该更加标准化和正规化,而教练也应将正统的田径技术和战术传授给大学生。我国大学里的田径课程,其思想和精神都是严谨的,它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并非所有的运动都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而这一论点对我国大学的田径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1.6、课程交流国际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形成田径技术交流圈,这使得欧洲的'前卫技术和美国高校的商业化模式相互结合,从而令欧美在田径教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间的田径经验交流是极重要的。虽然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中国目前与其它国家的田径经验交流还未形成一个交流圈,这也正是大学田径项目发展受阻的其中一个原因。尽管改革开放之后,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所增多,但直接的课程交流还很少。

1.7、教学、训练一体化

我国大学田径课程教学是以田径技术为而核心展开的,其运动观念的树立,可以帮助我国大学生学习到“最正宗”的田径技战术。而正宗的田径技术一方面来源于生物力学原理;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解析。而研究结果表明:与田径运动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技术就是“最正宗”的技术。所以,田径教学不应过于呆板、枯燥或墨守成规,而应使学生了解其物理学原理,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门绝技”。也就是说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研讨。在进行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采取教学、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体验、领悟田径运动并提升田径成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田径运动的真髓。该类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即是说,应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对动作方法不进行强制要求。在新历史时期,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已由一些专家率先提出。而在当今社会,只有会学习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提倡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型要求。田径课程的教学和训练一体化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教学形式,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提升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是未来田径发展的大势所趋。

1.8、遵循田径课程的内在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讲授顺序,发挥技能迁移的功用

因为田径教学学时数的减少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田径项目的开展在大学中遇到了阻碍。为了保障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在实施田径教学的改革时,应依据田径项目的内在规律,调整教学课程的教授程序,将所有的田径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等四个教学版块。这样可以使同一环节的同一技术不再重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结束语

因为田径教育教学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高、功能强,因此伴随新时期大学田径教学需求和培养需要,目前大学田径教育教学的问题也正在不断涌现。如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田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摆在大学师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田径改革的技巧和方法,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为大学田径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我继续一篇2000字左右的关于体育方面的论文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体育的广义概念(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2.体育的狭义概念(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3.竞技运动亦称“竞技体育”。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1)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2)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3)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4)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5)娱乐性。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4.娱乐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内容一般有球类游戏、活动性游戏、旅游、棋类以及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等。按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个人的、家庭的和集体的;按活动条件可分为室内的、室外的;按竞争性可分为竞赛性的和非竞赛性的;按经营方式可分为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按参加活动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开展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5.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6.医疗体育指运用体育手段治疗某些疾病与创伤,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其特点有:1)是一种主动疗法,要求思者主动参加治疗过程,通过锻炼治疗疾病;2)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神经、神经反射机制改善全身机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3)是一种自然疗法,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功能(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二干多年前已用“导引”、“养生”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断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8.体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如体育的方法、手段等;社会属性如体育的思想、制度等。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2)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关于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关系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与体育相关,在社科研究持续拓展,信息传播技术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因而很容易引发混淆。本文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分别进行了解读,阐述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提出了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体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体育文学诞生于远古时期,对后世的体育文学具有极大的影响,而体育文学的创作又随着全球各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假如说体育事业将会万古长青,那么体育文学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共同发展。在如今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体育文学作品的内涵来看,作家们已不再限于从金牌来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生活面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让体育价值在不同意义上显现出来。体育文学作品立足于剖析体育问题,让体育在各不相同的价值层面上表现为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体育作品当中的文化,而且要让体育文学从冠军文学当中摆脱出来,立足于文化,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

  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的解读

  体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运用身体运动来求得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竞技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等特点的社会活动,而体育文化则是一种以人类的体育行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出于人对于体育之所需,在现实中对各类体育活动和活动组织形式所采取的活动规范以及设施之构成。所谓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关系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以及体育物质条件等。一般来说,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以及体育观念文化三个部分构成。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体育文化不但应当满足人类自然本质之所需,而且还应当满足现代人对于体育文化之需要,所以,体育和人之间能够构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关系。假如应用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即为人类社会活动与体育活动当中所设置起来的一整套规范化价值体系,主要用于满足人的自身需要与改造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类型。

  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进行很好的结合。体育文学随着文学与体育的形成而不断发展,而从体育文学出现之日起,人类的运动就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主题。文学可以把体育运动当中原本的辉煌切实转变成永恒的美,不但能够抒发出从自由体育运动所激发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揭示出体育和社会之间更为深刻与复杂之联系。远古时期的体育和军事、祭礼、娱乐以及生产劳动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代社会范畴内的体育是锻炼人的身体以及增强体质的各类活动,主要有田径、体操、游泳、武术、登山、滑雪、摔跤以及自行车等多个项目。实际上,当前体育的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身体锻炼的范围。如今,还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等竞争要素的各类身体运动均为体育。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相同点

  1.两者产生的根源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源自于人们的体育运动。一是体育文化主要来自于体育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种身体文化的样式,也是人体运动发展之后的产物。人在满足了自身的基本物质生活要求之后,身体运动已经从采集、狩猎与捕鱼等物质生活需求物的得到与生产的体力劳动当中脱离开来,摆脱了纯生物性以及物质功利性。一旦人们将身体运动视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有目的和有选择性地挖掘人体的潜力,并且积极地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其身体运动也就具有了体育文化的含义。

  2.两者的发展轨迹一致

  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均伴随着体育活动之发展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体育文化之产生是在人们从动物性转化为人性过程当中各类因素进行综合演化之结果,即体育文化是人在改造自我时,从动物的本能转变为自觉行为人性时,将原始的野性和进攻性运用劳动、游戏、教育和合理竞争关系逐步加以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就是体育文化。体育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同样悠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体育文化始终是一个逐渐加以发展的漫长过程,也是人类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但是,在人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尚不清晰。有资料证明,人类真正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影响,还是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体育科技人员得到了大量新发现,由此而更多地从体育哲学与人文社会学视野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方向发展。虽然早期体育因为人们所生活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体育形态、性质与目的大体上是一致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学会了跑、跳和攀爬等大量技能以及生产知识,并且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代传承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步形成了如今绚烂多姿的体育文化。

  3.两者均具备民族性

  体育文化是以民族形式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对于民族体育之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语言、宗教、道德、艺术以及民族气质的稳定性等共同构建起各类传统文化,从而证明了一种传统文化迥异于另一种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因传统文化之影响,在体育文化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是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的,从而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体育文学同样如此。因为民族在产生与发展中所产生的语言、性格、民族风貌、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以及生活方式等,让各民族文学均打上了本民族的印迹,而体育文学作为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自然也就具备了民族特性。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不同点

  1.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体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形式:其一是健身性,也就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而选择参与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其二是竞争性。竞争为体育之灵魂,缺少竞争也就意味着没有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有创新与发展;其三是休闲娱乐性。休闲体育不但能强化人们的健康意识,而且还能让人原本高度紧张的神经有所放松,从而调节现代人的情绪与心理;其四是教育性。这是因为体育竞技场中的体育道德也是社会公德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体育文化之特点可分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两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练神和练形之间的和谐统一、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意识。西方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清晰明确、竞争公平公正、尺度客观标准、评价合理准确,所以也被称为物理体育。西方国家的体育运动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十分强劲的竞争,激发人们勇于进取,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战术来攻击对方,并且更加合理地满足人所具有的原始动力,也就是具有攻击性的宣泄,与此同时,也能造就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

  体育文学具有迥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出于直接受到源自于体育的灵感而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体育文学以体育为主要题材,包含了许多具体的体育项目。二是,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多为体育界人士,且着重表现人物的坚忍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体育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和体育活动自身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中孕育了对体育精神的高度赞美与歌颂。体育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某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然而作者在创作的意图上并无十分明确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一般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但是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往往与作品所描述的体育运动间缺少必然联系,而且体育文学作品情节会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会更加注重在社会与人性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却不执意表现出某种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的结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影响的不断深入,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之间从冲突走向了结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每次文化交流与结合均能带来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立足于推动交流与融合,为体育文学之发展增光添彩。

  1.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文学的发展

  人类运用体育竞技能够持续不断地挑战自身的体能、心理以及精神之极限,这正是人类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从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体育的基本精神就是让个人在精神、肉体与道义上得到整体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完善的人。作为体现人类的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心灵文学和体育精神理想是一致的。自从我国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坛以来,就在1982年的德黑兰亚运会上首获金牌榜第一名,在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榜第四名,让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一来,就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文学始终是和时代、和生活同步的,体育热必然会很好地促进体育文化事业之发展,而同一时期的体育文学作品则紧紧地跟上了时代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联系在一起。在1984年奥运会前后,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严文并、臧克家、田间、苏叔阳等就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我国体育健儿的优秀战绩欢呼不已,比如,臧克家撰写了《欢情――女排凯旋》,冰心则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等。我国体育健儿的巨大成就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包括作家在内的广大群众,推动他们写出了大量反映体育健儿拼搏历程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品。

  2.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实现了体育文学的繁荣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强,西方各类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一些作家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视野应当不断扩大,从而提升与加强了文化方面的意识,并以清醒的理性精神来重新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新形势下的体育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这类作品能够开阔我国作家的视野以及思路,加快了我国体育文学题材和主题等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世纪80年代体育文化的促进,批判性创作理念才真正为作家们所接受与共享,促使其创作出诸多精品力作,让我国体育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比如,作家刘心武所撰写的《5・19长镜头》、作家赵瑜所撰写的《兵败汉城》就是受到西方现代思潮影响所创作出来的体育文学佳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学是两个差异甚大的概念,然而两者均源于体育运动,而且随着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而得到发展。鉴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现代体育的持续发展,体育文学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变得更加显著,也必然能够得到更快发展,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席焕久.体育人类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4】董海琳.陈俊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魏一峰.新时期体育兵败与报告文学【J】.成宁学院学报,2007(4).

  【6】韩坤.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8(5).

  
看了“体育学术论文范文两篇”的人还看:

1.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2. 大学体育毕业论文范文

3. 体育论文范文

4. 大学体育教育论文范文

5.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求一篇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的论文,2000字左右。。。

摘 要: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应当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法,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作了论述。认为: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求知意识、科研创新意识、竞争与协作意识、风险意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
 1.前 言  人类社会已经翻开新的一页。伴随21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工作方式。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发展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各个国家提高本国政治、经济地位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来。这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高阶段,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职业修养,提高职业能力,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动迎接素质教育和高校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就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意识作些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共同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伦理学等有关专著和有关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文章,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准备。
  2.2访谈法:就有关问题访问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本文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2.3归纳法:对查阅、收集的资料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相关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内涵
  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内涵是指对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对自己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大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兴趣、认识和理想信念等,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多层次的重要影响。
  首先,浓厚的职业兴趣,是形成大学体育教师积极的从业态度的前提条件。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职业、掌握某种职业的知识、技能,并力求参与该种职业活动的心理方面,是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初级阶段。
  其次,完整、正确的职业认识是大学体育教师巩固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能力的保证。主要包括对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认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大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的认识等等。
  再次,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是大学体育教师提高职业素质的保证。职业理想信念是指大学体育教师在对自己工作社会职能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由职业兴趣发展起来的用以支配自己的工作活动的一种持久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和提高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2现代大学体育教师职业特征的思考
  
3.2.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现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2岁左右,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作为国家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和渴望成功等特点。比起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都较强。同时,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但尚不稳定。他们的课业虽然繁重,但与高考前相比压力小得多,因此对体育课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抱有更高的期望值。这在客观上对大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工作过程的接近性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与学科的特殊规律,大学体育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大学体育课一般是小班上课,人数少,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教学距离更近、教学反馈更及时,与其它学科的教师较多地站在讲台上相比,对学生的了解和影响更直接。其次,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与数量明显少于其它学科教师,使用示范动作、体态语言等直观性的教学形式却多于其它学科教师。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行为举止、风度气质等更多地为大学生所观察注意,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2.3工作效果的多重性、融合性和延迟性:
  由于大学生个性内涵的丰富多样性和身心发育的阶段性,又由于体育具有多种功能,使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传授体育文化和技能的传递类作用;有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类作用;有增进健康的保健类作用;还有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发展类作用等等,这些对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人生的认识等很有益处。这些影响与作用,与学校德育、智育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产生综合效应。再者,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在自然属性方面,还是在社会属性方面,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渐进过程,许多方面的变化要经过若干时间才能显露出来。
  3.2.4工作身份的两重性:
  大学体育教师的身份表现出两重性。从教学过程分析,大学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同时他们又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两重身份。从终身教育角度分析,大学体育教师既是教者,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又是学者,所谓教有止境,而学无终点。
  3.2.5工作范围的广泛性
  在大学里,体育教师的工作范围广,接触人员多,工作领域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环节。除要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之外,大学体育教师还要担负开展各种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至于校运动队的训练、管理和参加比赛,更是大学体育教师不可推御的职责。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3现代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构成
  3.3.1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大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价值观,明确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对大学生带来的深远影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推动素质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步骤、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的服务意识。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有疑难问题时,教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则启发、引导。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授方法,即授人以渔。注重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能力。在涉及大学体育教师工作的其它方面,如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类大学生体育协会等等,要发挥大学体育教师特有的作用,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合理要求,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教育学生。
  3.3.2教书示范的育人意识
  前已述及,大学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至深。大学体育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不仅要教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教事、教理、教人,不能单纯为教书而教书,要为教人而教书。把育人作为教书的根本目的。体育课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打拳、踢球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体育课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的张扬和协作的重要性。
  3.3.3不断学习的求知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大学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每天都在接受最新知识和信息的大学生,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才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大学习观,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做一名学习的有心人,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以满足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需要,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3.3.4开拓进取的科研创新意识
  大学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科研既是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由于高校体育工作对象、条件和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既要保持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处于工作的主动地位;又要有学科发展的敏感性,随时了解并掌握高校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次学习,终身受用”的学历教育观念,与现在及未来社会的多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是不相适宜的。大学体育教师不应固守于已有的知识技能,应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勇于涉足未知的以及其它学科知识,拓宽视野,吸收一切有价值的知识成果,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3.5竞争中团结的协作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竞争必然加剧。缺乏竞争能力必然为社会的发展所淘汰;没有竞争,人类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竞争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同时,竞争与协作并存。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保持竞争的前提下,协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大学体育教师总是要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需要与各方面的人员交往,合群与乐群,团结与协作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营造团结友好的工作氛围,敢于竞争,善于协作,有利于工作,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3.3.6优胜劣汰的风险意识
  当前,缺乏风险意识是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最薄弱环节。这主要是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旧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束缚,工作中消极等待、不思进取,面对机遇不能正确把握,对高校体育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法则,必然给人们的劳动就业带来风险。风险又总是和机遇并存的,只有机遇而没有风险的事是不可能的。风险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断地激励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完善自我;同时又是治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良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职业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职业竞争必然愈加激烈。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在从业中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在事业中开拓进取,树立风险意识。
  4.结语
  新的世纪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大学体育教师只有根据高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职业规范,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职业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新形势的挑战。本文阐述的六个范畴,即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求知意识、科研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大学体育教师职业意识的整体结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