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案例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纳税
审计体现了公司纳税的过程。税务结构在审计中得到了适当的组织,其中账户以显着的方式吸引了投资者和商人来缴纳税款。
2、提高效率
审计可以提高组织以及员工的效率。审计实践也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因此,由于审计原则的准确性,它在组织内带来了更多训练有素和合格的员工,从而促进了政策制定和其他决策。
3、长期规划
审计为整个业务实践带来了效率,它提供了业务活动的公平视图。审计记录可用于长期规划,它还有助于为未来编制预算。审计在为企业的长期规划编制预测财务报表时也很有用。
4、加强内部监控
审计师为组织内部控制效率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审计员建议需要改进和管理的领域,负责克服审计员确定的薄弱环节。内部控制越好,组织的工作就越有效。
5、合作伙伴满意度
从合作伙伴的角度来看,审计也非常重要。经审计的记录使合作伙伴感到满意,并确保他们正在投资正确的公司,并将从公司赚取的收入中获得公正的利润。
6、内部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是学生,建议写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因为这个比较好写,不需要太专业,如果你是在职人员,根据自已工作特征选择吧,选自已最熟悉的
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审计失败影响反思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这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审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主要在讨论审计失败含义和认定的基础上,分析审计失败造成的影响,探讨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审计失败;风险;影响;原因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和认定
(一)审计失败的含义。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它是审计风险的极端情况。
(二)审计失败认定。在实践中通常认为,确认审计失败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从审计结果看,出具的审计意见是错误的,与被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合;其二是,从审计过程看,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没有按照准则执业。两个条件应是因果关系,即因为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所以才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一旦审计失败不仅直接关系到注册会计师行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影响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由于审计报告需要两个注册会计师签字,一旦审计失败,对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对事务所本身的消极影响。
1、事务所的声誉。如果审计失败,可能会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毕竟,“声誉是事务所的命根子”,这种受损的声誉会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业务。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自己经营的事务所有科学、持续发展机会,但审计失败的会导致客户利益受损,其信誉下滑,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业务量将不可避免的萎缩。
3、生存。一旦发生审计失败,极可能导致股东、债权人等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原来的五大之首——安达信因为安然事件倒闭,中天勤因为银广夏事件被财政部勒令不予注册,其教训可谓深刻。
4、人才的流动。一旦事务所出事情,相当多的人才会选择出走,或被其他竞争对象挖走,人才白白流失。
(三)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1、决策失误。由于审计失败给社会公众、企业治理层、管理层提供了错误消息,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这里的决策也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决策。
2、评价失衡。公正的评价依赖于提供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其提供的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管理层履行管理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不公正,评价失衡。
3、场机制失效。一般认为,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审计失败的原因探讨
审计失败会给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带来极大的消极效应。这里必须讨论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造成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分析
1、被审单位的报表不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为了达到上市的要求,以及上市后为了能够配股、增发新股、兑现管理层的薪酬激励的诸多目的,还有一些企业想达到逃税、借款等目的,财务舞弊成了达到目的的捷径。大量事实证明财务舞弊是审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这种舞弊表现在报表的不实。
2、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失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如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国有股东缺位问题,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审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与管理层“合作”,出具符合管理层意志的审计报告,导致审计失败。
3、违法成本低。现阶段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处理有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实践里刑事责任处罚的不经常性,行政责任处罚的程度较轻。民事责任的规定很笼统,民事责任不完善,不容易操作。违规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注册会计师的侥幸心理。
4、监管不力。一般认为,审计监管包括行业监管和政府监管。但是实际上,这两个监管并没有实在的履行职责。改革和创新行业监管,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审计人员对其败坏执业道德行为承担巨大压力和风险成本,可以减少欺诈的可能性。
5、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致使审计风险增大。“网上公司”、“模拟公司”等虚拟实体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被审实体的范围,也增加了相应的审计内容,增加了审计难度,增加了审计失败的可能性。
(二)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分析
1、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了解不深。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规定,要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程序,仅限于提供的会计资料,对被审单位的了解不深就意味着审计不到位,审计证据搜集不充分,审计失败就容易理解了。
2、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拓展到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及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性和需求性不断增长的职业环境所必需的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五类职业技能。很多注册会计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原因,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容易导致审计失败。
3、迷信客户,执业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谨慎是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或虚假陈述等问题给予重点关注。尤其是那些光环很多的客户,不能够迷信,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抓住问题、捕捉错弊的线索,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8(01).
[2]叶金福,审计之痛——从一例审计失败案说起[J].财务与会计,2008(03).
[3]张美惠,浅议审计失败与审计质量控制[J].财会通讯,2009(08).
[4]刘洁、朱劼,浅析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民事责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提要]
本文从审计失败的定义出发,从多角度探讨审计失败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审计主体、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从信息经济学中“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审计失败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剖析,以期对审计失败理论和实务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探析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发表与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发生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业竞争等,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收益。企业当局是经营失败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企业出现经营失败时,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唯一标准,是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注册会计师只对因审计失败给委托单位和有关利益方带来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不对企业的`经营失败负责。
(二)审计报告的不真实表达
无论过失还是欺诈,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给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这才是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法律责任。另外,注册会计师未能履行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如未能在约定的日期内提交审计报告,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二、审计失败的影响
审计的经济后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等载体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会利用审计意见的不同表述考虑其决策行动,包括投资信贷等经济决策和审计师的选择等。审计失败的发生,首先影响的是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在总体上制约市场运行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当然,审计失败也会殃及会计行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一)对事务所本身的影响
1.声誉。审计也是一种产品,也存在着市场竞争,其存在的关键是审计产品的质量,而声誉则是审计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旦审计失败发生,有可能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声誉。这种受损的声誉不仅对事务所的现实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使其散失潜在市场。
2.业务。有远大目标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希望能获得有较高利润率的持续发展机会,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新老客户之间进行分配,取得平衡,在维护与老客户关系、努力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也会注意将服务重点放在可识别的潜在客户身上,努力使一般性的客户发展为固定的客户进而成为有力的支持者,最终成为公司和服务产品的拥护者,成为公司的业绩支撑点。但是,审计失败的产生将使客户利益受损,其忠诚度呈“下阶”趋势,其良好的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
3.存在性。审计失败的产生,可能导致法律诉讼,对事务所的存在产生直接的威胁。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决策失误。传统经济学曾假定所有市场的参与者都拥有完全的信息,然而事实上,由于审计失败使审计信息质量不理想,市场参与者一般都处于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状态之中,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性的程度和风险就越大,决策失误也就越多。
2.控制失灵。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确立后,委托人为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审计机制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防代理人采取“偷懒”等方式损害代理人的利益。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不能借助于信息全面地观察企业的状况,并使代理人有条件和可能利用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的行动;由于审计失败,使委托人无法借助于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代理人工作的主观努力程度,代理人有可能“偷懒”或“规避责任”;由于审计失败,处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常常不能有效地鉴定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虚假的信息“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等等。这种控制失灵的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中。
3.评价失公。公平、公正、公允是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而业绩评价的公正性又取决于所依据的信息数量和质量。由于审计失败,各种业绩指标就会失去与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评价失公。
4.市场失效。导致市场效率差别的原因之一,是证券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而这又与企业信息和外部信息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关。可以说,在不考虑宏观环境信息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信息(审计后)披露越充分,信息公开的程度越大,少数人获取“内幕信息”或私有信息进行交易的机会就越小,证券市场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总之,由于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失公和失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紊乱和无序,最终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
三、规避或减少审计失败的措施
(一)审计师的聘用要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
根据风险不对称原理,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实行某种“歧视政策”,将审计师的聘用与个人财富及声誉挂钩,这对一些人来说,回报率和风险会偏离正常的线性正比关系。例如,一笔业务做成功的概率是P,报酬是A,惩罚是B。一个缺乏资金和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0=AP;但一个具有雄厚资金且拥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的期望收益=AP-(1-P)×B。前者显然大于后者,因为前者根本不用担心罚款,他付不起,同时也不会因为声誉下降而受损。而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他承担风险作出败德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种歧视性的政策看起来虽然不合理,但对审计师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却是有利的。
另外,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审计师的审计失败会通过其声誉的降低而导致其部分损失,那么,在实际中这种声誉机制也应该落到实处。必须使审计师认识到,一次审计失败就将导致其声誉剧减。对此,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公布审计失败案例,将有关审计师予以曝光就是一个良好的办法。因此,在减少或规避审计失败的问题上,加强行业监管是极为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
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解决审计失败问题有一定效力,但这种激励机制的运作还需要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管理有监督的兴趣,并且各个分散的股东能够无成本地联合起来形成股东集团的共同意志。在现实中,能够代表股东利益的经济主体一般设定为董事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控制权往往是由管理者所操纵,并形成对董事会控制的局面,而股东往往成为公司的“过路客”,进一步使股东对某一特定公司的管理进行监督缺乏兴趣。在股权极端分散的情况下,股东要想通过董事会利用激励机制来直接约束审计师的行为,就显得十分软弱。此外,激励机制还要求审计师的鉴证服务投入是可观察的,委托人可根据审计师的反映函数来确定报酬比率。但是实际的审计活动中,审计师的投入是难以准确观察到的,因为私有信息、不可观察投入以及信息非对称性是客观存在的,从而限制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间接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质量控制
首先要签定审计委托书,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对注册会计师和客户的责任、业务的性质、范围等予以明确。其次,要正确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在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需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以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研究具有潜在风险的审计领域,规划审计工作所需时间、人员,确定经济业务和各会计科目实施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等;在具体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亦需通过实施分析性复核收集一定的审计证据,以发现尚需进一步检查的事项;在审计完成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全面地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评价局部的审计结论和拟形成的审计意见的正确性。第三,要恰当地记录审计工作,编制良好的工作底稿;收集充分的证据,恰当地评价证据;分配审计资源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确保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工作底稿实行三级复核制度,对重大问题实行报告制度。
(四)选择和保持客户时需慎重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之前,应采取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等程序,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其缺乏正直的品格,应当尽量拒绝接受。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就曾出现有财务危机的公司比没有财务危机的公司较容易虚报收入和隐瞒需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事实的事例。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以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五)投保充分的责任险
在西方国家,投保充分的责任险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但我国的保险公司现在尚未在全国提供责任险的业务。
审计案例是从大量的实际审计资料中,将具有代表性的审计事项,按审计全过程编写成具有典型的审计实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案例分析 报告 ,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1公司及案例简介
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5月成立,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药用动植物种养殖为一体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紫鑫药业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中药材 种植 业务,以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骨伤类中成药为主导品种。
2007年3月2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由于产品规模不大,同时产品缺乏特色,紫鑫药业一直业绩平平,在资本市场也不为投资者所注意。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人参贸易和人参深加工概念炒作,公司业绩开始一飞冲天,实现营业收入6.4亿,同比增长151%,净利润1.73亿,同比增长184%。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亿元,净利1.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和325%。紫鑫药业凭借其惊人业绩为众多券商推荐,股价一路飙升。
但好景不长,由于公司战绩太过辉煌,引来了不少媒体的怀疑,最终《上海证券报》的调查结论揭露了这神话般业绩的真实面孔——关联交易,自买自卖。一时间,紫鑫药业成为了投资市场惹人非议的焦点,被质疑是“第二个银广夏”,而关于它财务造假和审计失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2011年10月19日,紫鑫药业因涉嫌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被证监会立案稽查。 2造假手段分析
2.1关联交易
紫鑫药业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人参交易的上、中、下各个环节均被董事长郭春生家族及其关联方所牢牢把控,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可以自由调节紫鑫药业的营收规模以及利润分成情况。因此,支撑其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自买自卖和虚假交易。
图1
(1)虚构下游客户
据紫鑫药业2010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前五名客户分别为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亳州千草药业饮品厂、吉林正德药业有限公司、通化立发人参贸易有限公司、通化文博人参贸易有限公司。这五家公司在2010年一共为紫鑫药业带来2.3亿的营业收入,占紫鑫药业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6%。
但是,根据紫鑫药业历年的定期报告,上述公司均未曾被披露。此外,对比2009年年报,紫鑫药业前五名客户累计采购金额不足2700万元,仅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0%。因此,在业绩暴增的2010年,五大客户的“横空出世”,其背景显得颇为“神秘”。
表1 紫鑫药业09、10年前五名客户情况
《上海证券报》记者经过调查大量信息后发现,这几大客户与紫鑫药业存在诸多联系,它们在名称、注册时间、地点、注册资金,甚至联系电话等信息上都极其相似。而这多家公司也在之后被证实与紫鑫药业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紫鑫药业的董事长郭春生正是将他们关联到一起的纽带。
第一大客户: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紫鑫药业2010年年报显示,四川平大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第一大客户,共采购了7068.58万元产品,占全部营收的11%;同时,从应收账款余额披露情况看,平大生物没有上榜,说明其7000多万元采购款应基本全额付清。但截止2010年12月31日,平大生物总资产仅为9716万元,所有者权益4604万元,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1万元,净利润279.6万元,且主营产品为何首乌茶,根本无需购买7000多万元人参作为原材料。由此看出,平大生物的采购能力与经营情况严重不匹配。根据调查,四川平大生物原负责人谢永林已退居二位,该公司已由长春资本名义控股,实际受控于紫鑫药业,成为了紫鑫药业的影子公司。
第二大客户: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厂。紫鑫药业2010年年报披露,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厂是第二大客户,为其贡献营业收入6890.6万元,占紫鑫药业当年总营业收入的10.73%。《上海证券报》记者多方调查核实后发现,这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竟然是紫鑫药业的全资子公司吉林草还丹药业有限公司,换言之,亳州千草药业饮片厂实际上是被紫鑫药业隐匿的孙公司。
第三大客户:吉林正德药业。作为紫鑫药业第三大客户的吉林正德药业在2010年为紫鑫药业贡献了6113万的营业收入。该公司前身为“延边格润日化用品有限公司”,设立时股东是吉林紫鑫图们药业和日本:成立之初,其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为仲维光,是紫鑫药业股东,与其董事长郭春生为表兄弟关系,后变更为郭春林,与郭春生同一家族;此外,延边格润日化董事崔正哲和总经理孙培刚均来自吉林紫鑫图们药业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郭学伟则来自紫鑫药业大股东敦化市康平投资。由此可见,吉林正德药业当时的实际控制人正是郭春生。
表2 紫鑫药业10年前三大客户具体情况
文博人参贸易有限公司(第五大客户)等多家客户公司的注册时间、地点、注册资本和员工人数都与紫鑫药业有着惊人相似。
(2)虚构上游供应商
紫鑫药业的上游客户——“延边嘉益”、“延边耀宇”、“延边欣鑫”、“延边劲辉”的成立时间、经营范围、公司住所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均成立于2010年,经营范围同为“人参及人参粗加工”,最初的住所也均在延边州新兴工业集中区,最终控制方均为郭春生。这些公司的注册、变更、高管、股东等信息中都很难忽略紫鑫药业及其关联方的影子,但这些并未在紫鑫药业的年报中充分披露。
(3)关联交易方式小结
紫鑫药业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进行隐蔽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实质为进行体内自买自卖。
参照紫鑫药业2010年年报,公司去年曾提前预付延边嘉益、延边耀宇、延边欣鑫、延边劲辉合计高达2亿元的采购款,由于上述四公司与通化系公司均由同一集团控制,那么其在收到上述款项后即可将钱款通过各种 渠道 转至通化系公司,再由通化系公司收购紫鑫药业人参产品,相关款项就再度流入由郭春生掌控的紫鑫药业,一条完整的内部交易链条就此形成。由于上、中、下游均为郭氏家族控制,那么紫鑫药业便可自由调节营收规模乃至盈利大小。
图2
2.2虚增利润
(1)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变动趋势不一致
表3 紫鑫药业历年营业收入、净利润表
图3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紫鑫药业2008年、2009年的业绩一直处于不温不
火的态势,净利润大多在五六千万左右徘徊。2010 年实现营业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净利1.73亿元,同比大增184%。2011年紫鑫药业的财务数据更为异常,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净利润2.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39%和125.48%。紫鑫药业进入人参行业不足一年,但利润却是原来人参两大巨头的利润之和,如此异常的增长令人猜疑。
并且,在2008年至2011年这四年间,公司净利润是稳中上升,而2011年
的营业收入较之08、09年的增长速度却可以说是飞速的(11年营业收入约为09年的3.6倍)。可见,紫鑫药业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并非一致。
(2)高估赊销收入,低估销售成本
表4 紫鑫药业相关财务数据变动表
由净流入变为净流出。2009~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紫鑫药业经营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80.71万元、-21541.82万元、-55872.12万元和-9887.25万元。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畸高。2009~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分别为13443.25万元、14823.35万元、58578.22万元和56029.83万元;存货分别为3048.61万元、17304.10万元、85094.26万元和88031.14万元。
由此可见,紫鑫药业2010、2011年度、2012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正,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导致赚了利润却亏了现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大幅度增加,存在高估赊销收入而低估销售成本的可能性。
综上可以看出,紫鑫药业的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并非一致,而它利润、现金流量和应收账款、存货等科目也存在严重不符,因此紫鑫药业涉嫌虚增利润。
2.3虚增资产
(1)加工基地设立
根据紫鑫药业披露,2010年在资本市场融资10亿,6.2亿投资用于采购加工人参原料,在吉林省人参主要产区建立了四个加工基地。公司没有披露这些土地是否适合种植人参,如果不适合,那就很可能是公司把资金放入个人口袋的一个“出口”。
(2)野山参采购
此外,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的2011年审计报告也指出:“报告期内紫鑫药业购入野山参8299.75克,财务报表列报金额13643.9万元,其中9143.9万元的野山参未取得采购发票,该部分存货占期末资产总额的3.28%。由于此部分野山参未获取合规入账凭证,加之野山参货品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形成公开的、令人信服的市场交易报价体系,亦无价值认定权威机构或部门,因此我们无法判定公司对该等存货认定的恰当性。”按照紫鑫药业财报列报的采购数量和金额,该公司采购的野山参均价为16439元/克,而据全国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吉林省集安市清河人参交易市场提供的信息,经过国家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过的一等野山参成交价基本为30年左右的1000元/克,40年左右的2000元/克,50年左右的3000元/克,60年左右的5000元/克,70年的6000元/克,80年的8000元/克,90年的1万元/克。而在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上交易的普遍为10-40年的野山参,80-90年的野山参基本处于“无价无市”的状况。因此,紫鑫药业能一下子购进8000多克如此昂贵而稀有的野山参,还未取得合规的发票,除了其定价不公允的可能性外,唯一的解释就是紫鑫药业通过虚增资产进行财务舞弊。
2.4操纵股价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调查,紫鑫药业上下游大客户多数与紫鑫药业间存在密切关联,紫鑫药业及其董事长用体内循环的自买自卖实现了净利润的虚假高涨,由此拉动了股价攀升,在2010至2011年的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00%。
在此之间,紫鑫药业成功在高股价基础上完成定向增发,融资10亿元。2010年底,紫鑫药业以每股20.05元的发行价格,向吉林长白山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百年化妆护理品有限公司、天津硅谷天堂鲲鹏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自然人杨录军共增发了近5亿股票。2011年5月23日,紫鑫药业实施每10股送股10股,他们的持股成本降低一半,为每股10.025元。到2011年12月29日,上述投资者持股解禁。随着股票解禁,上述机构进行了清仓或大幅减仓。其中,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全部清空,天津硅谷天堂减持了1300万股,仅余300万股,长白山股权公司卖掉了绝大部分持股,百年化妆护理品公司与自然人杨录军也相应进行了出售。据紫鑫药业一位高管表示,这些机构基本上都在高位出货,减去持股成本,投资收益率在30%左右。
俗话说:苍蝇不盯没缝的鸡蛋。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紧密配合和公司一些高管人员的别有用心,操纵市场者在二级市场上将寸步难行;而上市公司也唯有业绩造假骗取增发或操纵股价赚取差价才能获利。因此,紫鑫药业为了一己私利,与这些操纵市场的机构相互配合:机构要利润就包装利润,利用其上下游关联公司自买自卖,虚增利润;机构要出局时就炮制题材;甚至即使公司本身未来的经营能力不容乐观也不遗余力地高比例地送股或利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正是由于紫鑫药业与这些机构结成了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才使得紫鑫药业利用业绩造假和内幕交易等行为操纵股价。
3造假原因分析
3.1外部原因分析
(1)职业怀疑态度缺失,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职业怀疑态度意味着审计人员应保持一种质疑的精神,对所获证据的有效性进行批判性的评估,同时对于责任方提供的记录或声明书中相互矛盾或存在疑问的证据保持警惕。紫鑫药业所聘请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程序的计划和实施、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审计结论的形成等各方面都存在失误和不当行为,在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过程的执行方面存在不足。
(2)审计证据获取不足
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对收入、关联方交易、预付账款等方面未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对紫鑫药业的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严重违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操守。
(3)监管机构处罚力度不足
紫鑫药业财务造假充分暴露了证券市场存在“会计师和审计机构责任缺失”的制度漏洞,而这正是由于监管机构对于财务造假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未形成足够的重视,对造假公司的处罚力度未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例如时隔两年证监会的调查结论却迟迟没有公布,而紫鑫药业在度过风口时期后仍然存在公司股东算准时机、大规模购股、推高股价的行为。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将财务造假愈演愈烈。
3.2内部原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紫鑫药业的前两大股东分别是敦化市康平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自然人股东仲维光。其中,敦化市康平投资公司的三大股东均与紫鑫药业的董事长郭春生有着亲戚关系;而第二大股东仲维光也与郭春生存在着某种密切关系,因此紫鑫药业的股权结构实际上是“一股独大”,股东之间缺少利益制约,使得郭春生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拥有绝对的决策权,给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内部控制人明显
上市公司受内部管理层的控制,使得股东的权利无形中被架空,而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生却不仅是紫鑫的实际控股人,还兼任了总经理一职,集控制权、执行权及监督权于一身。公司的内部控制在此情况下就是完全失效的,不存在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控制,甚至还方便了与管理层共同舞弊。
(3)独立董事未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事实上,紫鑫药业一直设有独立董事,甚至还是会计、法律和医学界的权威人士,但是,针对紫鑫药业的“延边系”、“通化系”频繁关联交易且涉及金额重大、会计数据反常,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决议并未提出任何意见。这显然不是其专业水平不足,而是独立董事未曾履行过监督职能。紫鑫药业的所谓独立董事实质上形同虚设,使得财务造假的主导者更肆无忌惮。
(4)公司内部监事会及审计部门虚有其名
相较于独立董事,内部监事会和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内部机构,对于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理应比独立董事更了解也更容易发现问题,但是,对于紫鑫药业来说,这两个部门并未形成公司财务造假的障碍,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监事会和内审部门并未履行其监督职能,甚至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
4案例启示
分析紫鑫药业财务造假事件,可以很轻易地揪出三大责任方:政府、紫鑫药业、中准所。和以往财务造假手段类似,借助关联方交易自买自卖是紫鑫药业事件的核心。由于关联方交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一直是独立审计关注的风险领域。下面,分别从三者立场分析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4.1政府
(1)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严防舞弊作假行为
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开展工作经常性、及时性的优势,将日常审计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政府审计人员,配合政府审计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强有力的政府审计也可以促使企业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使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政府自身的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
紫鑫药业设置空壳公司炒作人身股概念就是借了吉林省支持人参产业发展的东风,因此,杜绝官商勾结,不因政绩而助长甚至支持企业的作假行为,做到财政源头的干净是政府自身工作的重点。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事前审计监管和治理,严格监管签字审计师资格和审计师任期,治理审计市场秩序,加大惩罚力度和职业违规的成本,确保审计职业独立、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4.2紫鑫药业
(1)加强公司高管的诚信和道德建设
内部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其他内控的效果,而公司治理 文化 和高管的诚信、价值观又是内部环境的基础。因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公司高层应加强自身诚信、守法和道德建设。
(2)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 与审计
企业风险(如紫鑫药业的关联方舞弊风险)的发生往往与内部控制缺陷有关。除了高管诚信道德建设之外,还要实施全员全过程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包括关联方交易在内的授权批准、会计信息处理披露(如紫鑫药业关联方交易的违规披露)、绩效考核等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与审计功能,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实现企业内控目标。
4.3中准所
(1)保持审计职业怀疑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分析性程序
职业怀疑要求审计师考虑责任方不诚实的可能性,所以审计师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不能因轻信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而满足于说服力不够的审计证据,更不能使用管理层声明替代应当获取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审计结论。
在紫鑫药业事件中,中准所应该在其业绩急速增长、股价急速飙升的情况下保持应有的警惕和怀疑,重点关注大数额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事项,对于异常销售往来、大客户频换工商资料也应引起警觉。
分析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企业作为运行于整个经济环境中的一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与所处经济环境发生动态的联系,存在某种不可改变的经济规律;而管理层可以操控某些财务信息或非财务信息,但不可能操纵全部业务信息,因此,在实质性测试受到局限的情况下,分析性程序的探测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由于企业很多业务都像是在一个黑箱中操作,这就要求审计师必须依赖像分析性程序这样的审计 方法 ,从宏观的视角把握组织运行以及一些重大经济行为的脉络,经济有效的完成审计。在考虑管理层不诚实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审计师不能仅凭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间不存在矛盾关系就确认证据的可靠性,应当将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与其他信息互相比较,例如:与从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获取的会计记录以外的信息比较,与通过询问、检查等审计程序获取的信息比较等。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建设,严格执行风险导向审计
紫鑫药业事件中,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中准会计师事务所的签字CPA之一曾受到过监管部门的惩戒,这位“带病”的CPA再次违规,足以反映出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尤其是质量控制存在严重缺陷,也反映出注册会计师没有严格执行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负有发现、报告可能导致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如果没有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导致未能将报表中严重失实的错误和舞弊揭露出来,便构成审计失败,应当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因此,在审计评价客户内部控制的同时,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应尽快完善。
l 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审计中,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调整利润368亿元,占审计前利润的24.9%;调整资产2181亿元,占审计前资产的5.4%;调整应交税金63亿元,占审计前应交税金的25%。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过滤不实会计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l 非标准审计报告比例继续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年报提出调整意见后,上市公司能更大程度地按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
l “接下家”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继续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
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完成上市公司2003年年报审计的业务报备资料分析。资料显示,2003年度72家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报备的1241家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中,通过审计,调整利润368亿元,占审计前利润的24.9%;调整资产2181亿元,占审计前资产的5.4%;调整应交税金63亿元,占审计前应交税金的25%,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过滤不实会计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主要会计指标审计调整数仍维持较高水平
(一)税前利润审计调整情况
报备资料显示,1241家上市公司审计调整利润为368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24.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237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16.1%;审计调增利润131亿元,占审计前利润的8.8%。
与以前年度相比,审计调整利润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200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37%、34%,表明企业利润核算质量有所提高。
(二)资产总额审计调整情况
统计表明,1241家上市公司审计调整资产2181亿元,占审计前资产总额的5.4%。其中,审计调减资产1163亿元,占审计前资产总额的2.9%;审计调增资产1018亿元,占审计前资产总额的2.5%。
与以前年度相比,审计调整资产占审计前资产总额的比例差别不大,2001年、200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6%、4.4%。
(三)应交税金调整情况
报备资料显示,1241家上市公司审计调整应交税金63亿元,占审计前应交税金的25%。其中,审计调增47亿元,审计调减16亿元。
与以前年度相比,审计调整应交税金占审计前应交税金总额的比例均维持较高比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2002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7.7%、22.4%。
上述三项会计指标的审计调整幅度之大,一方面表明注册会计师在过滤不实会计信息、增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公众利益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仍存在一定缺陷、会计核算质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下一页更多审计案例分析报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