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名称】《蓝衣少年》
【创作者】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英国)
【创作年代】1770年
【类别】帆布油画
【风格】洛可可
【题材】肖像
【规格】122cm×178cm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洛杉矶 亨廷顿图书馆 《蓝衣少年》是针对当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雷诺兹(Reynolds,Joshua)的理论偏见而画成的。 庚斯博罗33岁以后, 肖像画声誉已驰名国内外,伦敦的美术爱好者纷纷前来要求他画肖像。1768年升任院长的雷诺兹也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 他看到庚斯博罗画肖像艺术的巨大成功,心生嫉妒,常常出言不逊。于是,住在伦敦的雷诺兹和坚守巴斯的庚斯博罗形成了"两雄并立"的对立的两派,他们彼此贬抑。 一次,雷诺兹在给学生讲授绘画技巧时说:“蓝色不能在画面上占主要地位”。庚斯博罗得知后,表示蔑视这种"法规",遂用大量蓝色画了这幅举世闻名的《蓝衣少年》,借以否定并挖苦雷诺兹的那一绘画观点。《蓝衣少年》描绘了一个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形象。 其实,这一模特儿原型并非贵族,而是画家找来一个富有的工场主的儿子,庚斯博罗让他穿上蓝色华服,扮成王子模样而画成的。庚斯博罗用奔放的笔触,轻灵流畅地把少年那种倜傥风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宝石蓝的光色作用。这新颖别致的蓝色调不但没有任何不适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出奇制胜;这活泼、跳跃的蓝色绸缎,这变幻莫测的衣纹、高光;这不落俗套的蓝色调与含蓄、变换丰富的黄灰、蓝灰、绿灰、红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对比 。这里最成功地方是,画家用准确的色块再现了少年身上的蓝缎子织物的质感和薄软感。整幅画的风格清新流利,色彩富有节奏感,抑扬有度,从而使此画作成为十八世纪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占了重要的一页。 正如当时一位评论家所形容的,他把肖像绘成与歌剧一般富有韵致, 这是一个“经过人工处理的真实”。
庚斯博罗与地位显赫的学院派画家雷诺兹相比,只不过是个"在野名流"。 但由于他重视艺术的探索,加上他那种无拘无束、感情外露的性格,素不为"权威"的压力所服,才使他能在艺术道路上有所突破。庚斯博罗为贵族们画了40年的肖像,被贵族们公认为桂冠画家,但他有时也厌烦画肖像,经常到野外去画他一生中第二个旨趣所在的风景画。 在风景画上,庚斯博罗的艺术成就也是明显的。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英国肖像画家、风景画家,融合尼德兰画派现实主义和法国牧歌式浪漫情调,创造了光色清新、富有诗趣的风格。作品多以柔和的色调描绘贵族奢华的盛装和高傲悠闲的姿态.为上层社会所喜爱。庚斯博罗是18世纪继荷加斯之后在英国画坛脱颖而出的天才画家。他虽然不大喜欢读书,甚至连普通中学都没有读完,但是,他“说起话来妙语连篇”;他虽然没有著述传世,“可是,以他写给密友的信来看,他的知识又很少有人可以与其相比”。
15世纪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
〈1〉威尼斯在15世纪成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实现贵族共和制政体,整个城市充满繁华的世俗气氛,15世纪后半期美术题材就从宗教转向世俗。〈2〉世俗的题材使艺术家把目光转向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豪华的生活也带来一种享乐主义的情调,这一切都使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演奏了一段华丽的终曲。〈3〉威尼斯画派追求色彩的热烈明朗与辉煌灿烂。〈4〉威尼斯气候潮湿,也使油画得到发展。(1)贝利尼:A.威尼斯画派的创始人:注重风景的描绘,把自然景色诗意化,作品充满宁静和淡雅的情调。B.成功之处在于将风景的氛围与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C.色彩和素描的表现力成为首要的因素,这也是威尼斯画派的共性:a.《有小树的圣母》:用刺眼的色彩安排揭示人物内心壮丽感受和精神状态。b.《神的欢宴》《湖的圣母》:大胆采用外光,色彩明朗鲜艳,流畅的线条富于音乐性.D.这种和谐优美的基调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形成和发展。(2)乔尔乔纳:A.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的人物,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B.诗一般的画面: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而且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a.《三个哲学家》《沉睡的维纳斯》。b.《田园合奏》:对美丽的大自然和对幸福人生的赞歌。C.作品有高度的抒情,这种抒情被奇特的理性精神所统领,大自然在作品也变的日益重要。(3)提香:A.作品显得壮丽,热情,富于想像,色彩强烈,用笔奔放。B.人物更为粗旷,更加加意气风发,也更完整:a.《天上人间的爱》:牧歌式的情调,反映出当时在人文学者中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b.《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追求光与色的波澜壮阔,形象逼真,生动,情节的风俗化处理,加强对世俗欢乐的认同感,反映他的现实主义艺术观。C.晚年内心充满不安的情绪,笔触显得凝重,色彩更加单纯:《丹伊娜》。D.艺术的优点在于笔触的运用方法为造型的表现提高了更多可能性。(4)委罗内塞:作品表现世俗的欢乐与自由:《利未的家宴》《加纳的婚宴》。(5)丁托列托:A.艺术理想是“把提香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的形体结合起来”:a.具有宏大的构图,复杂激烈的人物动态和异乎寻常的透视角度:《圣马可的奇迹》。b.《银河的起源》:运用人物动态与光线对比创造出生动欢快的气氛。B.主要关心画面的视觉效果。(6)柯罗乔:画面色调明快,诗意盎然,妇女形象美丽动人:《圣夜》《丽达与天鹅》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美术)
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精神来画宗教题材
1)乔托:A.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水岭:不仅表现了卓越的绘画技巧,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B.主要创作形式是壁画,用人文主义精神来理解圣经题材,塑造的是典型的人的形象,渗透着崇高的道德内容:壁画《逃往埃及》。C.为了表现真实的生活场面,开始探索写实的技巧,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在技法和理论上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继承和发展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A.为了反映世俗生活,以科学的探索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出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使新的现实主义艺术得以进一步成长。a.《出乐园》:突现了造型的体积感和空间的丰富性,画面充满了悲剧性气氛。b.《纳税钱》:柔和生动的线条和单纯朴素的色彩对比加强了形的表现力。B.人物开始脱离宗教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宇宙观。C.他是那个时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奠基者,在他身上凝结着确立个人尊严的人文思想。(3)波提切利:A.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B.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更能抒发个性和世俗的感情。B.作品中充满柔情的诗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春》。C.《维纳斯的诞生》:有独创性的作品,虽然缺乏真实的空间透视,但没有平板的印象,主要是线条的使用,利用有动感的线条来营造形体的体积感。
<由宗教教浅析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美术>
中世纪时期,泛指自公元4-5世纪至公元14—15世纪的1000年。古希腊、古罗马
是欧洲古代文明时期,文艺复兴是近现代文明的起点,中间经历了1000年从古代文明走
向现代文明的过渡期。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形成于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犹
太民族中,宣扬天国终会来到,人人平等、互爱,反对家庭制、私有制、世俗政权,自称
是拯救贫苦人的教法。其教义认为:人是有来世的,现世是罪孽之海,一切罪孽的根源在
于肉体的要求和邪欲,要抑肉伸灵,抛弃欢乐和享受,修行可登天国,为了将来的幸福.
归到神的怀抱。
公元5世纪韧,著名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在北非写就了他的不朽之作——《上帝
之城》。自人类第一次背叛上帝以来,“由陶种爱造成丁两座城市:一座世上之城,是由
爱自己,甚至连上帝都轻视的爱造成;另一座是天上之城,是由爱上帝,甚至连自己都看
轻的爱造成。”随着上帝之城的发展,世上之城必将消亡,上帝之城终将胜利。现在看
来,奥古斯丁的神学历史观似乎是基督降世以后的 千年中西方文明历史发展的一个最通
俗的比喻。
古罗4的统一帝国崩溃丁,基督教在随后的年代里经历了“被镇压”、“传播”、“承
认”的过程,逐步征服了整个欧洲。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浸透了中世纪西方社会行领域,
以宗教为基础的法学、自然科学、哲学等都在符合教义的范围中成长,美术则充当着上帝
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
基督教来源于古代的各类神话传说,5世纪前一直没有合法的地位.处于地下秘密的
活动中。当时有一种叫做“卡塔孔堡”的地下墓室,始建于l世纪,里面是埋葬教徒的
墓地.人口处有一大厅,是教徒聚会勃L拜的场所。地下墓室有几千米长,在墓的墙上、
室顶上饰以简单的壁画和灰泥浮雕。地下墓室的壁画多取材于《圣经》,多为寓意象征手
法,最常见的一个形象便是基督耶坏。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还没有形成之前,早期的基
督教还是受压迫民众美好未来幸福生活的象征和代表。如把耶酥描绘成牧羊人,人民是他
的羔羊;葡萄藤象征基督教;孔雀象征永恒;鸽子表示心灵;心象征博爱;坞鸟象征圣
灵;船代表教会,等等。
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已有了合法地位。信教者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不惜钱财、人力和
物力,在各地兴建起大大小小的各种教堂。于是,基督教的活动场所由地下的墓室转为地
上传教的教堂。最早的教堂式样是在古老长方形神殿的基础上形成的“巴西里卡”式。
这种教堂外观简朴,内饰华丽,由彩色玻璃、各色大理石在墙壁上和窗上组成富丽堂皇的
“马赛克”镶嵌圆,外面配有古希腊建筑的“科林斯式”或“伊奥尼亚式”石柱,加上
长廊、天窗、庭院、喷泉,看似宗教祈祷之地,却满含人与k帝情感的诗意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里卡”式教堂在布局上已有了一定的宣扬教义庄严、神圣的形
式构造。一条大门——祭坛的纵长中轴线,强调了一种空间的动态感受,有一种精神渐趋
兴奋的过渡过程,两旁的列柱更使这一过程有了铿锵的节奏感,它调整了人们凌乱的脚步
及焦躁的思想。室内装饰的华丽减轻、消解了物质的实体感,具有一种十分轻盈而易于步
入向卜的精神氛闹。它成为基督徒与上帝进行交流的极佳场所。而大量的马赛克半透明玻
璃的运用又制造出无数奇异的闪光,已有了足够的能量展示上帝的阳光普照人间的意味。
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由于蛮族雇佣军的政变而宣告灭亡。西欧蛮族国
家之间战争频繁,经济衰萎,文化艺术停滞;而作为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的美术发展则出
现了两个繁荣期。
第一个繁荣期是查士丁尼大帝时代,东罗马的领土一度包括意大利和北非。查士丁尼
大帝为了夸耀战绩而大兴土木.建造皇宫、剧场、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此时最著名
的;另一座著名教堂——圣维达尔教堂内部的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随从》、
《皇后西奥多拉及随从》是早期拜占庭艺术的名作。从这两幅画中可以看到当时
王权与教权的统一,绘画既歌颂了查士丁尼帝王,又把它作为教堂的组成部分。画面表现
皇帝和皇后来教堂朝拜的情节。直立的人物,横排的构图,有庄严向上的感觉,直线的表
现和斑澜的色彩,节奏十分鲜明,似乎包含有禁欲主义思想和对上天虔诚的不可思议的精
神力量,装饰效果强烈。宗教的发展.使《圣经》的传播十分广泛,用于装饰《圣经》
手炒本的插图画数量十分可观。它表现《圣经》的内容,有精美的花边图案和文字造型。
袖珍画是该时期持有的一种美术形式。
结合《牧童短笛》、《梁祝》、《春江花月夜》, 例析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博大精深的。而西洋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从近代以来,有很多中国音乐家致力于将中国民乐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即用西洋乐器演奏出中国民族乐曲、用西洋音乐表现手段演绎民族风格。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我愿意这三部作品为例,谈一下我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理解。
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有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调式、调性、织体等。这些表现手段通常被作曲家综合利用,用以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在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歌曲《春江花月夜》三部作品中,作曲家对这些表现手段的灵活的运用使我叹为观止。以下分别作以详细分析:
一 钢琴曲《牧童短笛》
作为学钢琴者,我很早就接触并演奏过钢琴名曲《牧童短笛》,近日又听过石叔诚和郎朗的现场演奏版,不禁有意分析之。
1 综述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根据我国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而定名。全曲为ABA’三段体。
呈示部(A)、再现部(A’)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明媚的春光,绿色的原野,清澈的溪流,欢乐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起笛子,悠扬的笛声,使我们仿佛看见了天真可爱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沁人心脾的芬芳。
发展部(B)是一首比较欢快活泼的舞曲,以节奏和弦为背景,旋律犹如笛声,明亮高昂,活泼跳荡,音乐描绘了牧童伴着清脆的笛声在嬉戏,情绪轻松活泼。
“牧童短笛”既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从它问世至今70多年来,以其浓郁的清新的乡土情令国人欢欣感动,惊奇赞叹。乐曲描绘了美丽的江南田野,上有浮云,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声和歌声。它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
以下就各个部分逐一分析。
2 呈示部(A),旋律如下:(曲谱略)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复调风格。
3发展部(B),旋律如下:( 曲谱略)
显然,发展部(B)活泼欢愉,呈示部(A)中的复调定法改变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这一部分中,调式转成了G大调。右手高声部乐句间较大幅度的音区跨越,以及每一个乐句内轻快的节奏,大量32分音符以及16分音符的应用……展现出迥然不同与前面的另一种情境。
最后说一下结束句。渐弱和渐慢使听众眼前浮现出牧童渐行渐远的景象。自然地收束了全曲,带给人“余音绕梁”的意境。
二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陈钢、何占豪于1959年写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是以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唱腔为音乐素材写成的。全曲以故事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和化蝶为主要内容,分成3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中国戏曲的元素融入西洋音乐中,并且用抽象的音乐去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
1呈示部(相爱)
《梁祝》引子和爱情主题如下:(曲谱略)
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以散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这里变化地运用了京剧中的倒班和越剧中紧拉慢唱的手法,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哭灵投坟
在小提琴奏出了最后一句绝唱之后,锣鼓管弦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高潮。
3 再现部(化蝶)
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了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华为一对蝴蝶,从墓中飞出,双双翩翩起舞,永不分离。
三 歌曲《春江花月夜》
全曲如下:(曲谱略)
此曲由古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来。由于加上了歌词,更加有利于我们理解歌曲想表达的意境。全曲中速、从容而有韵味。首句
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正如歌词所述,旋律虽然有较大幅度的跳跃,但还是有“袅袅娜娜”的感觉。
在音乐的中部,节奏缓急相间,富有歌唱性;旋律起伏较大,具有分明的层次和韵律。
在音乐的尾声,再现前面的主题,再辅以悲伤的调子,令人听后久久不能释怀。
以上我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速度、节拍、音区和调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节奏、音色、曲式、力度、速度、节拍和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歌曲《春江花月夜》进行了综合简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可以很明显地看见作曲家在综合利用这些表现手段“达到某些效果,营造某些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