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 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成就
1、 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主要特点: 不同于以前都成不规整的形状,邺城的布局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短。宫殿和居民区分开。中部的南北方向的中心轴线安排重要的宫殿,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邺城的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2、 佛教建筑的大量营造 从建筑的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石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的布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佛塔式,另一种是佛寺。
2>石窟在中国北方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了木结构建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石窟是对佛寺的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有重叠 )、楼阁式、密檐式(河南嵩山嵩岳塔)、金刚宝座式。
二、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以及对后代中国的影响。 陶瓷从东汉末年陶瓷烧造技术成熟后,瓷器的制造一直延续到现在,较青铜器,漆器等有一下主要优点:
1、 制造成本低廉
2、 易于造型和装饰
3、 轻便清脆,便于清洗,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4、 类玉,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使用者能获得心理满足 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 在全国方位内,大约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系统。在南方,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有著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和均山窑等,后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产品有青瓷和黑瓷。北方瓷器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白瓷”。青瓷和白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初步规模。 典型器型有:吴永安三年青釉谷仓罐、青瓷大莲花尊、白瓷绿彩刻花覆莲四系罐。
三、 染织与服饰以及中国内外文化交流 染织服饰是南北朝时期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的工艺形式之一。 染织技术在这个时代进步不大。三国时期的马钧对改善织机作出了突出贡献,织物以三国的蜀锦最为出名。
工艺美术在宗教上运用
首先了解工艺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在艺术理论中也是重要的内容,原始工艺美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原始社会是一种宗教活动或巫术活动,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和巫术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宗教美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远古,因为重鬼神,艺术概念的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多是在洞穴、悬崖峭壁的凹出或者岩石的隙缝出,在人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多是动物,显然不是为了审美或者是装饰使用,而是原始巫术的一种观念,动机则如鲁迅先生说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了关于野牛或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等”.换言之,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者功利目的,并不是现代人随手涂鸦的产物.当时的环境对工艺美术的利用也很简单,具体就是想象中的动物图案,几笔勾勒,材料也是简单,没有系统的概念.所以我们在讨论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运用,要正确认识到他们首先是相互不可分离的,宗教艺术色彩伴随着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宗教艺术的特点是这种艺术不但具备宗教色彩而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是有浓郁的精神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最早奠定了工艺美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初级角色,造型简洁有目的,代表了一种尊敬的想法.集中体现了古代人们将工艺美术与原始宗教以及人类生活的有机结合.
现在可以这样认为,在起源上,原始宗教是工艺美术的摇篮, 在我国,考古学家从甲骨卜辞里巫与舞同字同形的分析中,也得出歌舞起源于巫术的结论。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观念直接相联。在我国,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鱼纹饰,也是生殖崇拜的产物。很多知名学者对此都有论述,仰韶期半坡彩陶的鱼纹和含鱼人面,就是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祈祷。因此而形成绘画与造型艺术的初步轮廓,当时认识上的低级,对很多抽象思维无法作出科学说明,人们就自然使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用来概括周围世界.当然,在当时思想的禁锢还存在,艺术表现的张力远没有形成,主要是来自对自然和新事物的恐惧.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对生命到了顶礼莫拜的程度,他们不理解的东西太多,太神秘,是自然强加到人类的压力,做为一种寄托也好,或者认为是畏惧也好,当时利用雕刻艺术简单表现对生命的崇敬,也算是进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运用,只是简单的,有点像婴儿呀呀学语.意识还没有全面,表现方式单一.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开化,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逐渐复杂,两者几乎同时发展,用现代人眼光是无法看出两者的亲和关系的,宗教艺术形成是工艺美术提高,人们把两种艺术复合使用,体现人们对”掌握”自己和”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主要是借助艺术形象表现宗教的思维特征,社会进步,人类产生阶级时,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统治者为了标榜实绩和蛊惑民众,大量修建宗教建筑,建立佛像,大造”天子”论,借助社会的实际,宗教艺术得以迅速发展,借助工艺美术的点缀,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宗教艺术群体,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工艺作品,如北魏露天坐佛\南朝辟邪等,更有就是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辉煌成就,工艺美术的成熟,完美的、形象的将宗教文化刻画的栩栩如生,摒弃了以往人类思维的感性认识或者说是随意的想象,将人的感情、意志、愿望寄予了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因为宗教眼光里一切皆为无限,用物质手段无法表现无限,那么艺术化的表现宗教则偏向将精神想象降低到物质想象,也因为工艺美术在宗教文化中广泛使用,将宗教艺术表现的更直观,更有感性,更具生动性,人们乐于接受,就如”玉皇大帝”、”观音”、”佛祖”等都是用艺术手法根据宗教主张的固有模式刻画出来的,创造出一种具备宗教特点的有代表性的宗教符号.可以这么说,宗教能够影响到人类生活,更多的是利用工艺美术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广泛的宣传,为宗教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为非宗教信仰者,也同样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因为时代、地域、经济、文化技术、民族习惯和审美观点不同,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历史上南北朝时代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达到高潮,因为美术家们首先在宗教艺术上发挥特长,决定了以后很多年的宗教艺术的形成,当时宗教的宏大规模和巨大的创作意图,如石窟造像、释迦佛、释迦多宝佛等,在思想上以大乘经典为依据,极大的拓展了绘画及雕刻艺术在宗教上的应用与发展,一方面是美术家的辛勤劳动,融合各地方和民族特色等外来艺术,同时,生活积累及表现生活方法上的借签,都把宗教艺术推上高峰,晕染法激发了表现立体的要求,通过印度的裸视或薄衣式佛像的模仿,对于人体的解剖逐渐熟悉,促使描写人像,特别是佛像更自由如意,工艺美术在宗教的应用上更积极进取,题材手法无限扩大,即使是佛教故事,也塑造其丰富性充实了美术的生活内容,北魏末期的石刻及绘画中的佛像和陶俑均表现了一点的精神特质,宗教画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片段的描写,雕塑中多种形象的创造,如罗汉、力士、菩萨、供善人等都推动宗教与人类的关系,宗教形象日益加强,看是社会发展,实是工艺美术在宗教中应用广泛的现实性因素,之后隋朝代则是宗教艺术向高潮发展的缓冲时段,大量工艺美术在宗教艺术上的拓展应用,创造出更多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精品,至唐时代,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趋向世俗化,工艺美术的发展乃以宗教美术为主要部分,如奉先寺群像作为不朽的典范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形象的创造(特别是卢舍那大佛的脸型和神王脚下的小鬼),群像的构图关系和这一组群像的艺术概括的能力。本尊、罗汉、菩萨、神王、金刚等形象追求创造理想化了的各种不同的性格及气质。这些类型虽然是唐代雕塑中常见的,如菩萨的华丽端庄而又矜持的表情,神王的硕壮有力而威武持重,金刚则全身筋肉突起,是非常暴躁强横的神情,然而用如此巨大的尺度和体积加以雕造就足以成为新的创举。这些形象之间,阿难的外形的朴素与所表现出来的善良纯厚的性格的真实感,无疑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典范,掌握了正确的人体比例及解剖知识,创造了能四面观看的圆雕艺术,在工艺风格上,理想的追求与手法的真实相互统一,富丽的色彩,活泼健劲的线纹,坚实有力的造型,纵深复杂的构图应用在宗教艺术上.如西方净土变、维摩变、涅磐变、降魔变等都是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复杂,又具有动人力量的作品,都是通过精湛的工艺手法淋漓尽致的想象发挥创造出来的。
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日趋成熟更多的是人的作用,理解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美术家们才可以得心应手的工作,是利用生活中的艺术形象,对于宗教解释的结果,由于宗教是直接以人民群众为宣传对象,这些作品多出自人民艺术家之手,经过时代发展的演变,工艺美术的现实性因素长期渗透到宗教艺术中,逐渐克服了宗教的单纯性,将艺术化的概念和宗教本身有了区分,不再是纯粹的将工艺美术依附于宗规则之内,美术家们对美的理解,创造出亲切婉丽的菩萨,健康优美的观音,勇猛的天王力士,激辩的维摩诘,痛苦的佛弟子,虔诚的信士,飞翔的飞天乐女等等,讲究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示出浓郁的装饰性,达到工艺美术虚拟效果,更具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同时,工艺修饰对于增强宗教艺术要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逐渐形成宗教艺术的传统内容。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材料的选择,陶泥、石刻等到木雕、铸铜、铸铁等等,工艺手法更是千变万化,彩绘、干漆造像等。当代出现的利用先进工艺材料和方法描绘宗教艺术的作品更令人叹为观止,如杭州灵隐寺灵隐铜殿采用全铜制作,建筑手法不再是单一积木式的传统工艺,飞檐雕瓦,翼角飞举,将四大佛山移于丈尺之内,千秋禅意融于方殿之中,是工艺美术在宗教应用上无限表现的高峰,令观者真正感受到宗教文化天地之大。此是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典范。西安大雁塔36幅大型刻铜雕壁画《玄奘求法图》,采用紫金刻铜雕工艺,丰实饱满温馨的色泽,流畅严谨极富表现力的线条,使作品的内涵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被誉为佛门传世之宝。随着科技与材料的进步,现代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更趋向利用综合工艺表达宗教文化和思想,使之达到最佳效果,上述范例就是采用电脑和现代摄影技术结合,蚀刻金属应用而成。
工艺美术在宗教上的应用,更多的是起到中介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天宗教日渐萧条,更倾向利用工艺美术和先进技术来维持地位,同艺术起源比较在攀附关系上好象颠倒了,这个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结果,工艺美术的成熟形式,使应用范围更广大,今天人们追求的是形而上的艺术效果,艺术也趋向世俗化,人们更怀念的是过去先人创造的艺术在宗教上奇迹。工艺美术在宗教上应用从开始的相互依存到现在对立又统一,正是由于宗教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才使宗教和艺术,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结伴同行,相互影响和渗透,不断发展自己。
中国美术史
第一讲 陶器
一、 艺术的起源
中国原始美术,起源,类型,研究途径两条:
一是考古学,包括文献学;而是社会人类学。
中国原始美术遗存,最有代表性的品种是陶器(尤其彩陶),此外还有雕塑、岩画、地画、装饰品等,石器工具,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特征。
艺术的产生:
1, 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贺拉斯 柏拉图
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做品总是感到快感。
从内因上讲,模仿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和必要的手段,从其外因上讲,模仿手段则要通过实践努力和后天的教育才能逐渐充实完善。
2, 劳动说: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3, 游戏说:康德 席勒 艺术起源于游戏
4, 巫术说:英19C人类学家泰勒、费雷泽 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原始人心中,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存在一种神秘属性,也就是神灵,
即万物有灵论,他们企图通过巫术的行为来控制主宰人类的鬼神,艺术形式是
巫术观念的物化。
二、 陶器
1、 制陶的发明
一说从制作物质生活的容器开始,原始人在藤条容器上涂泥巴,用火烧,发现泥巴可以变成陶质,同时发现可以不需要中间藤条,直接用泥巴烧制也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另一说为制陶术的发明并不是从制作物质生活容器开始,而是从制作巫术礼仪的偶像开始。
发明制陶术的三个基本条件:水 土 火
人类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衣食住行以及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在原始时代,泥塑偶像的制作,出于一种后代繁衍的巫术祈祷。原始人们相信,如果大量制作人偶,本部落就会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从而就加强可同大自
此外,在原始社会中,火种的保持是女性的专职。而保管火种的火窑又形似妇女的腹部,所以在制作泥偶时,很自然会放进火窑里烧制一下。
2、 陶器的分布和种类
① 分布地位
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河南、山西陕西;马家窑-甘肃、青海;
龙山文化—黄河下游,东部沿海
② 种类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
3、 陶器的做法、原料
① 制作 手制体小的手捏而成
体大的陶器以条泥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法”
模子成型
“轮制”:仰韶文化技术进步。“慢轮修正”
大汶口文化晚期“快速”
②经实验表明是含铁量较多的黑土、沉积土和其他粘土
4、 纹样
1蛇纹和人首蛇身纹 2鱼纹和人面鱼纹 3人形纹 4蛙纹
5鸟纹和鸟啄鱼纹 6旋涡纹和波浪纹 7花叶文和编织纹
例子:《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2》《鹳鱼石斧图形陶缸5》《彩陶瓶1》
《舞蹈纹彩陶盆》《人形浮雕形陶壶》《女娲头像》3
《船形彩陶壶》7
第二讲 青铜器
一、 青铜的由来及美术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史上,把夏商周三代称为青铜时代,原因有二:
一是这三个时代铸造的青铜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整个中国青铜艺术史上的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二是由于这三个时代流传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最多,最能反映当时的精神面貌。
(产生原因:文化背景,技术水平,社会分工)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30多种工艺)
二、青铜器艺术的分期
1,青铜器育成期:夏—商早期(公元前21C—公元前14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小件使用工具,形制粗糙,铸造技术较落后,纹饰简陋
2,青铜器鼎盛时期:相当于商中期—西周早期(前14C—前10C)
这一时期的青铜艺术成就最为辉煌,多用于巫教祭祀活动的礼器,以鼎、簋等——多为“五臣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随着“列鼎”制度的实施,“礼乐”也理所当然的被纳入到“文物制度”内,规定不同场合、不同人物出场是的调、曲、词也有所不同。此外车马装备、装饰等一贯制度同样也有严格的等级规格要求(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所以有“藏礼于器”一说。
作品形制厚重,刻镂深沉,纹样有兽面、夔龙、凤鸟、云雷等纹,大都通体满饰,具有威慑力量—“狞厉之美”
3青铜器转变期:西周前期—春秋前期(公元前10C—前6C)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不如之前兴隆,纹饰浮浅、程式化,带状花纹增加,不再具有威吓的力量。这实际上反映王室权威的解体,以五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日趋式微——“礼崩乐坏”
4青铜器更新期:春秋后期—战国(公元前6C—公元前2C)
一种堕落式风格,沿袭转变期更加式微、
一种精进式,多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纹饰精美细腻,神秘、恐怖感一扫而空
三、 青铜器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
四、 青铜器的审美追求
三代政治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以礼为旗号,以祭祀祖先为核心,具有浓重的宗教性质和巫史文化。三代的物质文化代表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所谓的“重器”,铜合金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不是贵族日常用器,是祭祀、宴席才使用的器物。祭司和宴席都是告慰祖先神灵,所以总体精神气势磅礴神秘威严。
第五讲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一、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过程
美术理论和创作的关系,如同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样。美术理论是美术创作实践的反映和总结,并指导创作实践和受创作实践的检验。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产生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必然带着封建社会的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其中绝大部分不但对古代美术创作有过影响,而且对今天的美术创新仍有借鉴作用。
中国美术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那是产生了彩绘陶器。继陶器工艺传统延边发展而来的是青铜器,但这两种工艺美术创作的理论,在古代非常少,研究青铜器的工作开始于宋代的欧阳修,这一情况说明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特别是工艺美术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落后于创作实践(不受重视的“百工”之事,只使用,不研究,不评论)
中国美术理论从春秋开始多起来:
1, 春秋与两汉时期
这段时气馁的美术理论的共同之处:一是评论者不是专搞美术的,大部分是各立学说的哲学家,这与魏晋时期不同;而是从论文的内容看,本意不在美术,往往用美术做例子说明或比喻其学术观点,当然也有专说美术的,但为数不多。
价值: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即艺术的社会作用问题,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即怎样反映社会生活的问题等等,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
孔子:绘事后素 庄子:解衣般礴 王允:《论衡》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期美术理论大发展,是建立在美术创作繁荣的基础上,此外,文学家参与论画,特别是画家论画,对于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比起诸子是美术的内行,是实践者,所以见解能更深入,具体而又系统。顾恺之、谢赫,姚最都是有突出贡献的人。
战国的山水画也兴起于这一时期,宗炳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像“心事造化”、“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以及“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等理论,不仅影响于古代创作,也影响于今天的中国画创作,而且有些理论的作用超越了美术的范围,成为姐妹艺术的共同精神财富。
3, 唐宋时期
唐宋时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唐、宋两代的美术成就不同,风貌也各有千秋。北宋理论家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吧宋和宋以前的美术做了比较,这比较还是客观的,归纳的观点是:
宋代有些门类的绘画成就不及唐,有些门类绘画成就超过唐。不及的主要是人物画、牛马画;超过的是花鸟画和山水画。就是说。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绘画还是衰落了。反应自然美的绘画兴乐,随着宋代回话的发展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反映在美术理论上,就探讨的范围,就争论的内容,以及艺术趣味、审美观个前代都有分歧,特别是文人画的出现、文人论画的出现,使宋代画论有转折性的变化。
唐宋美术理论专著,对当代或后世影响大的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荆浩《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另外一些文学家、书法家、比如沈括、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特别是苏黄米三人的艺术审美趣味,对元明清的文人画影响很大。(简介《》)
4, 元代
中国绘画发展到元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题材内容看,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骤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描写自然美的山水画、花鸟画。从艺术表现看。元人作品以韵胜,以笔墨胜。元画的变化,是文人画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表现,考察元代绘画理论,处处可见从宋代文人画继承下来的审美趣味,并在其基础上有自己的贡献。
著名的有赵孟頫fu、钱选、倪瓒zan等。
5,明清
谈谈魏晋南北朝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外美术第一次发生相互融合的重要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描绘女性游玩生活的作品。
摘要: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大繁荣。在这一时期,人物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绘画以其特有的功能能在动荡与交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女性形象;功能魏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审美追求的变化,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文人和艺术家受到玄学的影响,他们热爱自然,推崇艺术,这一切都为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条件。在这一时期,美术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美术创作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许多士大夫参与到绘画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成就卓绝的专业画家。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人物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了重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画种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绘画种类繁多,也出现了许多善于描绘女性生活的画家。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绘画分为卷轴画、墓室壁画、画像砖和雕塑四大类。
1)卷轴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擅于卷轴画的画家很多,其中卫协、顾恺之、杨子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作了许多描绘女性形象的卷轴画。根据书画著录记载,卫协作有《列女图》、《小列女》等女性作品,顾恺之作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和《洛神赋图》等描绘女性形象的作品。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也描绘了贵族妇女的生活。
2)墓室壁画。
壁画主要指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壁画、墓室壁画非常多,其中大部分是佛教作品。墓室壁画中描绘女性形象的壁画有敦煌莫高窟的须摩提女像品,月阳胡桥出土的壁画《羽人戏虎》、《羽人戏龙》,甘肃酒家市出土的壁画《月和西工母》,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列女古贤图》,北魏马蹄寺出土的壁画《菩萨》,莫高窟出土的壁画《供养菩萨》、《天宫伎乐.飞天》以及炳灵寺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中出土的壁画《伎乐天》、《菩萨像》等。上述壁画因为年代久远,大都已经失传或者模糊不清,只见于文字记载。
3)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有了很大发展,佛教造像也日益兴盛。当时许多著名的佛学大师都积极地参与了建造。佛教造像在南北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寺院建设和佛教造像在数量和规模上远远超过了前代。此时雕塑中的女性形象多为神化造型,被寄予人们的崇拜和期望。比如在北魏末期的洞窟里,有流传已久的西王母、娘娘、织女、嫦娥等神话人物。这些女性形象中,大多是女神崇拜的产物,如西王母、织女、嫦娥,有的是写实的肖像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题材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女性形象为主的人物绘画题材丰富,展现了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发展的新的审美倾向,同时也从一个重要侧面提示了当时审美观念、文化思潮和时代风气的深刻变化。
1)神话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神话题材的女性形象。卷轴画代表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张僧繇的《文殊菩萨像》,壁画代表有甘肃的《月和西工母》图。
2)娱乐宴游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娱乐宴会为题材的女性形象。壁画有甘肃省酒泉市出土的壁画《燕居与出游》、《舞伎》、《乐伎与百戏》,李贤墓出土的壁画《伎乐》,吉林省集安县出土的壁画《歌舞》、《舞乐与侍从》,绢帛画有杨子华的《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等。
3)社会风俗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的代表作有《宁憋夫妇图》、《孝行图》等。
4)历史故事题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故事题材的代表作有《汉武帝回中图》、顾恺之的《古贤图》、谢稚的《孟母图》等。
5)仕女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的代表作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篇图》、《列女仁智图》,杨子华的《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表现手法
1)重神韵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形象多为正面,五官刻画生动,尤为注重眼睛的刻画,以达到传神的效果。如顾恺之的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注重人物眼神的刻画,顾恺之也反复强调要“以形写神”、“传神写照”。
2)重书法笔意。
从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智仁图》来看,其线条大都舒缓、绵劲而细长。从作品的线条来看,其运笔速度都比较缓慢,呈现出均匀、圆转而又自然的笔调,这与篆书的'笔法是相通的。从陆探微的传世作品《洛神》我们也可以看出陆探微的线条受到草书隶书的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功能
在魏晋南北朝的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女性形象的出现。这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形象在绘画中体现了几个功能。
1)政教功能。
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和谢稚的《列女母仪图》、《列女贞节图》、《列女贤明图》中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的美术作品中,许多女性形象的出现都是起着“明劝诫,著升沉”的教化功能。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对女性形象的绘画大为提倡,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礼教的地位,宣扬男尊女卑思封建伦理思想,颂扬女性德行美以及劝诫之颂和仿效之功。
2)审美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都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绘画风格从汉代的古朴、笨拙、阳刚之美逐渐向精细、婉约、阴柔之美转变,这归功于仕女画的引导。比如顾恺之用行云流水般的高古游丝描、典雅明快的色彩表现了女性的高雅,使之成为创世经典。
3)娱乐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描绘女性游玩生活的作品。如甘肃省酒泉市丁家闸五号墓出土的壁画《燕居与出游》、《舞伎》、《乐伎与百戏》,李贤墓出土的壁画《伎乐》,吉林省集安县出土的壁画《歌舞》,吉林省集安县出土的壁画《舞乐与侍从》等。这些描绘妇女游玩生活作品的出现,使得人物画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具备了更多的欣赏趣味。
五、结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外美术第一次发生相互融合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以女性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人物画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对中国人物画提供了新的思想因素、新的题材内容、新的审美趣味和新的造型手法。
参考文献
[1]李朝霞《魏晋玄学与顾恺之的画论》美与时代2006.1
[2]高小慧《浅论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的觉醒》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3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
1、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和陈设工艺,从材料上可分为陶瓷、玉石、金属、漆木、牙角、丝毛棉织物等。它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是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通过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服务于人民,工艺美术直接体现人们的生活方式。
2、按照所服务的对象来分类:
——宫廷工艺美术——文人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等。
按照用途分类:
——生活日用(实用)工艺美术品。如陶瓷、花布、家具、漆器等。
——装饰欣赏(陈设)工艺美术品。如牙雕、玉器、景泰蓝、缂丝等。
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 还具有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手工性等相关特征。
3、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故称这个时期的文化为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
彩陶的红色和黑色纹样装饰来自赤铁矿和锰化物颜料。先民用手捏或者泥条盘出造型,用木片、卵石等工具将表面打磨光滑,再画上装饰图案,入窑烧成。彩陶工艺体现出先民的伟大创造力。
4、原始社会的制陶技术是逐步发展的。经历了下列几种方法:
泥条盘筑法
涅制法
轮制法(选土-拌泥-发酵-塑形-装饰-晾干-焙烧)
5、彩陶分类
(1)、仰韶文化半坡型:分布在渭河流域,陕西西安以东,到甘肃天水、平凉地区。卷唇圜底盆最典型,还有小口尖底瓶、船型壶等多种造型。装饰以宽带纹为主,还有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瓣形纹等。鱼形纹、人面纹最具代表性。很少用曲线。
(2)、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典型。壁体较少用白色陶衣。多是直接施黑色彩绘。鸟纹应用更多。直线和曲线结合,纹饰黑白双关。
(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造型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内容丰富。以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曲线和直线结合。技法熟练,装饰丰满,流畅,内彩,点和螺旋纹大量运用。
(4)、马家窑文化半山型:装饰有两种,(1)用漩涡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做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分数各单位。曲线为主,锯齿纹流行,彩绘黑红相间,节奏感强。一改以前黑色为主的局面,大量运用红色彩绘。风格富丽、精巧。
(5)、马家窑文化马厂型:装饰有直线、折线纹、回纹、网纹。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
6、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黑陶文化,因为1928年最先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故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Black pottery)。黑陶采取轮制法。器型浑圆工整、厚薄均匀。封窑技术使窑温增强,提高了器物的硬度,并产生灰色和黑色陶器。黑陶具有下列特点:
黑:乌黑的色彩;
薄: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1毫米。又称“蛋壳陶”
光:器表光亮;
纽:具有器耳或者盖纽。
7、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也是工艺造物的萌芽时期。工艺美术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具有如下特点:1、就地取材;2、工具的创造日趋美观、实用;3、装饰纹仰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几何化、图腾化、抽象化;4、装饰趋向于形式美感;5、技术成为工艺美术发展的主导因素。
8、“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颜色灰青,故名青铜。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前2000年前左右开始,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各种器物,时间长达1500余年。商晚期与西周早期最为高峰,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步衰退。
9、失蜡法,用蜡作原料制模。外包泥浆、用火烤干即可。此种方法能生产和设计复杂的容器。
10、司母戊大鼎,高133cm,长110cm,宽78cm,重875公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雄浑大气、厚重、庄严,四柱足粗壮有力,长方形鼎腹周正雄伟、两耳挺拔,显得十分威严。司母戊大鼎以夔纹和饕餮纹为主,腹外为装饰带,铸造时需要一百人操作,用七八十个坩埚(炼铜器,12.5公斤)
11、春秋晚期鲁国的工匠总结当时的手工艺技术,写成《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朴素的工艺观。
12、三代时期的青铜酒器五爵指的是:爵、斝、角、觚、觯
13、金银错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方法是在青铜器的表面依照图案纹样凿刻出浅槽,然后再嵌入金垠丝,经过锤打后磨平,这种装饰方法使青铜器呈现出华贵绚丽的效果,宗教气息较少,世俗气息更加浓郁。
14、三代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以饕餮、夔纹为主,具有狞厉之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是我国古代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15、汉代灯具特点:
(1)功能合理(尺度适宜、消烟除尘、挡风调光)
(2)结构科学
(3)造型生动、灵巧生动,优美活泼
(4)装饰华丽、纹样丰富,色彩灿烂。
例子: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与朱雀灯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长信宫灯通高48cm,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跪于地,头梳发髻,上戴头巾,上身下直,左手持灯座的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向下的灯罩,像喇叭一样,体内是空心,起消烟作用,灯盘内有槽,槽内有屏板形成灯罩,可以转动,开合调节照射的方向与亮度,还可以挡风。科学性、艺术性完美统一。
16、铜镜使人们关注自身的美。山字纹是战国时期铜镜的代表性装饰。规矩镜也称为“ TLV镜”,流行于王莽时期,常装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案。
17、瓦当: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叫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具有代表性的如汉代的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18、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硬而单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19、唐三彩:驰名中外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作为着色剂进行上釉,再经过800℃温度的烧制,在器表上形成色彩斑斓的釉色装饰,十分绚丽。唐三彩的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彩色斑斓。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20、夹苎:(苎指苎麻纤维织的布)夹苎是用漆直接造型的的工艺方式,从木胎-脱胎,标志工艺本身的成熟。考古发掘证明发现较早的夹苎漆器是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夹胎漆奁。
21、金银平脱:用薄金片或银片做成花纹贴在漆器上,加漆两三层,再研磨平整,显出金银花纹由(又称推光)富丽华美.
雕漆:以前在木胎上雕刻再上漆,到唐代后,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剔红)当时刀法快,古拙,不如后来纤细圆滑。
22、戗金银:宋代新创的,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源于战国的针刻。填金的是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
23、中国青铜艺术之后,漆器工艺发展逐渐兴盛,取得伟大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夹纻甚为流行;元代是我国雕漆发展的高峰时期,14世纪中叶,浙江嘉兴出现两位著名的巨匠 张成、杨茂;明代还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漆艺专著《髹饰录》,是由安徽新安著名的漆艺家黄成写的。清代时期形成了几个制漆中心,各具特色。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福州的脱胎。
24、渎山大玉海:墨玉酒瓮 杂色墨玉 高70厘米,宽135厘米,182厘米,重约3500公斤。可容纳酒30石,造型气势磅礴。内刻乾隆作的三首七言诗及注释.开始造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已经700多年。初置琼华岛广寒殿中,后流落到紫禁城西华门外真武庙内,道人用以菜瓮。乾隆时“合以一千金换取,置承光殿中”(北海团城)浮雕装饰极为生动,设计巧妙,“变瑕为瑜”。
25、素纱禅衣: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即长沙国丞相,完整的织物品和服饰达100多件。有两件轻薄透明的素纱禅衣,是我国目前仅见的最轻薄的丝织品。素纱禅衣,长128cm,袖长190cm,无色纱。这件禅衣是用作罩衫,穿锦衣外面的。古代妇女的衣服轻细,往往外罩一件禅衣,华丽高贵。其仅重49克,不足一两,如果除去领和袖口较厚重的边缘,重量仅半两多一点。
26、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唐代之前,多为实用以及装饰用,宋代趋向于观赏性,讲究绘画性的传神意境表现。清代形成许多地方刺绣。著名的有: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
27、年画是民间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明清以来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
28、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各大窑系在陶瓷品种上各具特色。如定窑的白瓷;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质朴豪放;南方的建窑和吉州窑窑主要生产黑釉瓷器。
29、明式家具:(1)明式家具是明代到清代早期以花梨木、紫檀、红木、铁力木等高贵材料设计制作的优质家具。(2)明式家具采用榫卯结构,造型简洁,庄重质朴,线条优美;(3)不事雕琢,装饰洗练,注意自然纹理和材质美感;(4)工艺精巧,比例适度,典雅大方。明式家具式我国古典家具的杰出代表,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
30、陵阳公样:指唐代时期著名的织锦纹样。由窦师伦设计,因为他被封为陵阳公,故名。纹样章彩奇丽,常以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祥鸟瑞兽、仙花瑞草为题材,图案采取对称形式,取意和睦吉祥,艺术效果很好。
31、宝相花:是唐代流行的织锦花卉纹样,在其他工艺美术中也用作装饰。基本构成多是以牡丹、荷花、菊花为主题,再配上规则排列的联珠,造型丰满,层次繁密,以推晕法表现鲜艳的色彩,装饰性强,富丽堂皇,含有宝相,艺术价值高。
32、纳失失:指古代加金织物。又称织金锦。一般有片金和捻金两种。约始于战国,元代时期极为盛行,为统治者独享的织物。也叫“纳克实”、“纳石失”、“纳失思”等。
缂丝:我国传统工艺之一,新疆楼兰曾出土汉代缂丝,也称刻丝,克丝。现在仅苏州有制造。
33、云锦:明清时为官廷织物,用于服饰、赏赐,富贵华丽绚烂如云霞(南京生产)。有妆花,库锦,库缎等。
我国陶艺发展到明代进入彩绘的世界。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发展快,为陶瓷装饰与审美开拓了新的天地。景德镇成为全国陶瓷中心。江苏宜兴被称为陶都,生产紫砂陶器。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题款。
34、斗彩(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即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上釉烧成青花之后,再在釉上彩绘,填入五色,色彩艳丽,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各种色彩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成化时期斗彩以酒杯著名。成化鸡缸杯,以装饰鸡纹为最,成化彩绘多为平涂,故称“成窑一件衣”,风格秀丽清雅。
35、五彩:是成化斗彩之后的又一新品种,以明代嘉庆、万历时期较突出,清代康熙时也有很大发展。是斗彩的再发展,青花颜色的地位较斗彩弱,或成众色之一。红、黄、绿、褐、紫等为主。
36、清代粉彩:创于康熙时,流行于雍正时期。颜料中加玻璃白(砷)使颜色烧成后软化,柔和,淡雅。故又称软彩。格调文雅,深受宫廷喜爱。以绘画题材为装饰,艺术价值很高。
37、珐琅彩:即古月轩瓷器,康、雍、乾三代时名贵用器,内廷赏玩,在瓷胎上用进口的珐琅料绘制花纹,入窑烧成,又称为“瓷胎画珐琅”。受明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影响而发展的。创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最流行。做工考究,装饰细致繁缛、华丽。